江苏省如皋中学徐州一中宿迁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如皋中学徐州一中宿迁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徐州一中、如皋中学、宿迁中学2020届三校联合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以下符合“小康”之世特征是 A. 采取禅让制度 B. 中央高度集权 C. 实行血缘政治 D. 推行土地私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的体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是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的世袭制的体现,说明“小康”之世实行血缘政治,故排除A,C符合题意;三代时期是土地国有制,尚无法实现高度集权,故BD不符合题意。‎ ‎2.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C.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的发展为庶民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从此之后,贵族与庶民两大阶级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政治变化影响到了国家的文化环境。材料中祭祀礼仪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B 正确;理学强调慎终追远,材料反映祭祖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与理学的发展无关,A错误;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这种“融合”现象无必然联系,C错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与祭祖礼仪的变化无关,D错误。‎ ‎3.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 A. 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 B. 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 C.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 D. 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认为明代的“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都是侵略掠夺,由此可证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信息可简化为:明代的倭寇和西方的海盗都是侵略掠夺行为。由此判定答案。‎ ‎4.杜甫在唐代社会地位不高,但在宋代文人中备受尊崇,大批文人学士从思想艺术上学习杜甫。王安石《杜甫画像》中曰:“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宋代文人对唐诗艺术执着追求 B. 文学艺术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C. 宋代文化多元化发展受到抑制 D. 杜甫品质才学契合了理学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体现的是杜甫兼济天下的情怀。杜甫的这种品质才学和理学对高尚人格塑造的追求相契合,因此在宋朝受到追捧,D选项符合题意;仅从杜甫艺人是无法得出宋代文人对唐诗艺术执着追求的,A选项排除;杜甫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文学艺术世俗化趋势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宋朝的文化相对单一,多元化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5.‎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的前言中说:“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下列说法中与钱穆先生这段话观点最接近的是( )‎ A. 历史认识都是从现实出发的人 B. 历史与现实是相互影响的 C. 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 D. 历史认识应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表明历史认识不能仅仅从现实出发,故A项错误;历史与现实之间相互影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表明历史认识不能仅仅从现实出发,要把历史认识还原到原有的历史情境中去,故D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1900年6月,面对义和团运动,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这些变化表明 A. 君主专制局面发生改变 B.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后督抚对任命官员权力的控制,说明督抚此时的权力较大,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中东南互保协议的出台,体现的是地方督抚公然对抗中央,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晚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局面并未发生变化,A选项排除;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地方政府本身就具有行政权,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下表为咸丰帝(1851-1861年在位)初年户部银库数量。(银数单位:万两)‎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咸丰三年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起义的发展 B. 偿还鸦片战争赔款 C. 清政府投资设厂 D.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朝末年的政府财政状况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19世纪50年代前期,户部库存银数、新收银数和实存银数不断减少,而支出银数数目较大。结合所学,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镇压,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这必然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而库存、新收、实存银数减少,故A项符合题意;1851--1853年清政府没有急需偿还的债务,故B项不符合题意;政府投资开办工厂属于洋务运动的举措,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表格说明清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增多,并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解体,故D项不符合题意。‎ ‎8.《流离图》是画家丰子恺于民国时期创作的。(图中文字:豺狼入中原,万人皆失所。但得除民害,不惜流离苦。廿七年四月,子恺)该画充分体现出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B. 内战爆发、民族危亡的伤感情怀 C.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D.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民国廿七年四月”可知这一时期的公元纪年是194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国内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因此《流离图》表达的是内战爆发、民族危亡的伤感情怀,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必胜的信念无关,ACD选项排除。‎ ‎9.“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战略反攻开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心理统一”和“认同感”加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团结,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C。材料说的是抗日战争,AB项错误。战略反攻发生在解放战争的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沿海的内迁,也加强了各个地区阶层的相互的了解,促进了抗战的胜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10.下图为1946年的时政漫画,图中英文为“MadeinUSA”。该漫画作者意在 A. 嘲讽美国帮国民党打内战必将失败 B. 揭露中美不平等贸易关系的危害性 C. 抨击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危及民族工业 D. 说明美货涌入打击了日货的垄断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约”,“Made in USA”,1946年等信息,可知这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漫画中高大傲慢的美国人在与被美国货压得奄奄一息的中国人握手,这说明这一条约看似友好通商的条约,实际上是极端不平等,故选B项。漫画并没有涉及内战这一主题,故排除A项。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主要是指乱发纸币,材料看不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故排除C项。1946年,日本已经战败,故排除D项。‎ ‎11.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 爱国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在代行人大职权,这一时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的调整体现的是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A选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出现曲折是在1966年——1976年的文革时期,B选项排除;爱国统一战线在1954年之前就已经形成,C选项排除;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结束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D选项排除。‎ ‎12.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吉布尼等人时,明确表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说明 A. 中美建交促成我国经济战略的变化 B. 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 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 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建交属于外交成就,不可能使我国经济战略发生变化,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56年,故排除B。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故排除D。‎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这表明 A. 我国建立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B.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 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 ‎【答案】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故C项正确;仅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不能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故D项错误。故选C。‎ ‎14.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 希腊人比罗马人有更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 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注重于司法的程序 D. 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体现的是对希腊民主政治的赞美;材料“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体现的是对罗马法的赞美,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赞美,未涉及艺术和哲学成就的比较,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司法程序的比较,C选项排除;材料中的“权威”主要指的是罗马法的权威,D选项排除。‎ ‎15.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议会逐渐丧失立法权 B. 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C. 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 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淸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英国政体行政权与立法权紧密结合的连接点是内阁,可以说行政权与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B选项符合题意;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的议会拥有立法权,A选项排除;内阁对议会负责,C选项排除;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议会和内阁各有分工,因此英国的政治的基本架构清晰,D选项排除。‎ ‎16.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 A. 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 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C. 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D. 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80年-1914年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促进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从得出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排除A;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的变化,排除D。‎ ‎17.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排除A;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本质,排除B;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但卢梭的反思不能说明他背叛了启蒙运动核心主张,排除C;由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卢梭批判了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选D。‎ ‎18.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法院对几个重要案件的判决结果。这些判决结果表明 时间 案件 判决结果 ‎1935年5月 国家复兴管理局指控谢克特家禽公司违反鸡肉生产行业制定的规则 国家复兴管理局违宪 ‎1936年1月 美国(联邦政府)诉巴特勒违反农业调整法 农业调整法是国会立法权对地方经济活动的违宪性使用 ‎1936年6月 企业主诉纽约州建立妇女和童工最低工资制 纽约州无权制定最低工资制法案 A. 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 B. 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 C. 罗斯福新政冲击了旧秩序 D. 三权分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大,对原有经济和政治秩序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故C正确;材料反映分权与制衡的美国政治的特点,联邦法院否决政府、国会及地方州的新政法案和措施,正是对原有秩序的维护,并非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也不能说明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三权分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排除ABD。‎ ‎19.以下四幅为近代以来德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版图,其中,“滞胀”现象开始出现于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滞胀”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B项是二战后在分区占领的基础上,1948年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一直1990年两德完成统一,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1871—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排除;C选项是二战后形成的四国对德国分区占领,到1948年形成两德,排除;D选项是东欧剧变后,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排除。‎ ‎20.“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它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它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下列作品中与材料评价相符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安娜卡列尼娜》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符合题意;BC选项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D选项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837年的10年间增至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1764年,欧美诸国对华海上贸易总值为白银5545847两,1805年达23517102两,40年间增长了3.2倍,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 ‎ ——摘编自易能武《明清时期中西对外贸易比较》‎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 材料三 ‎ ‎ 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97.5亿美元增加到12180.1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9558.2亿美元;1978~200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6%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8.1%,进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6.7%,尤其是2001年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5%以上。‎ ‎ ——摘编自李坤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答案】(1)贸易特征:数量大、范围广,对外贸易空前发展;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中外贸易中,中国居主导地位,以出超为主;以朝贡贸易为主。‎ ‎(2)特点: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性增强;贸易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 ‎(3)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体制进一步发展和世贸组织的保障。‎ ‎【解析】‎ ‎【详解】根据“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等内容可从贸易数量、范围、政策、贸易中的地位和贸易方式等方面总结特征。‎ ‎(2)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等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被动性增强、贸易扩大、贸易的内容等方面总结。成因结合所学从中英两国的经济特点以及中国市场逐渐开放等角度进行总结。‎ ‎(3)综合材料三中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主要与中国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贸易体制发展以及世贸组织的保障有关。‎ ‎22.习总书记强调当今中国应“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同时尊重世界上所有先进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做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美国史学家戴福士认为,从明末至今,中国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外来压力,特别是现代化西方的压力。欧洲的文化冲击波——从17世纪的基督教到19世纪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可谓连绵不绝。中国分别从西方、西方化了的日本和美、苏引进了不同的思想模式以改造自身的文化。但是戴福士仍然认为,中国的历史处于自身与西方都无法轻易改变的胶着状态,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经历,与其说是一种“大过渡”,毋宁说是一种以文化的延续和变化的继承模式进行的“大强化”。‎ ‎——摘编自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变化”这一主题提出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观点: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推动文化建设。 (2)论题:近代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戴福士认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中国化的发展特焦。例如,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借助儒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逐步中国化,诞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大思想成果。总之,19-20世纪,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既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又推动着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即可归纳出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根据材料“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可归纳出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推动文化建设。‎ ‎(2)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例如,在做题时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一种以文化的延续和继承进行的“大强化”,强调的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即外来文化被中国文化同化的意思,然后结合毛泽东思想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等具体史实分析即可。‎ ‎23.香港问题是中国近现代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孙中山眼里,香港是一种矛盾交织、角色交叉、文化交汇的多重映象。香港既是中国内地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车之鉴,又是中国内地地方治理的他山之石;既有欧美制度的暴风骤雨,又有中国文化的无声润物。 ‎ ‎——摘编自陈鸿惠《孙中山论香港问题的三个向度》‎ 材料二 毛泽东在同索马里总理舍马克谈话时就对香港问题的战略决策作了说明,同时也表明不会永远不动香港。他说,“香港,英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我们要占领是可以的。但过去有条约关系,小部分是割让的,大部分是租的,租期是九十九年,还有三十四年才满期。这是特殊情况,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香港人就是我们中国人。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我们不动它并不是永远不动它,英国现在安心,将来会不安心的。” ‎ ‎——《受压迫的人民总是要起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 材料三 解决香港问题,采取和平方式实现多方互赢。要和平解决,就要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有关各方的利益,中国要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同时也要使这一过程有利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利于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也要保持与英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为香港问题的解决和中国的长期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必须处理好大陆和香港、中国与英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 ‎——摘编自李涛《香港问题的处理对调处现实矛盾的启示》‎ ‎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香港具有哪两重性质。‎ ‎(2)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主席对香港问题的基本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香港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答案】(1)性质:是欧美政治制度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2)观点:在遵守条约的基础上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维护中国主权;利用香港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3)因素:对国情的尊重、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的优势、民族认同感、邓小平的科学决策等。意义:有利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利于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解析】‎ ‎【详解】(1)性质:根据材料“既有欧美制度的暴风骤雨,又有中国文化的无声润物”进行归纳即可。‎ ‎(2)观点:根据材料“但过去有条约关系,小部分是割让的,大部分是租的,租期是九十九年,还有三十四年才满期。这是特殊情况,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即可归纳出在遵守条约的基础上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维护中国主权;根据材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即可归纳出利用香港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3)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中国的有力因素需要从综合国力、制度优势、伟人的决策、民族认同感和对国情的充分认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意义:关于香港回归的意义需要从维护香港的稳定、促进国家统一、促进现代化建设及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4.金、银等贵金属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据黄爵滋奏疏:“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岁漏银二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编者注:即1838年),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余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 ‎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二次发生在……来自(美国)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后,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 材料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 ‎ ‎——依据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主要地点,简析这种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材料三中两次白银外流的主要国际背景及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3)材料四中美元的中心地位在二战后是如何确立的?有何影响?‎ ‎【答案】(1)流向一: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流向二:流向亚洲,主要是中国。原因:明清时期工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享誉国际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亚的经济联系。‎ ‎(2)鸦片战争时期的白银外流,主要和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对外侵略扩张有关,为此清政府进行可禁烟运动;20世纪30年代的白银外流主要和经济大危机有关,为此民国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 ‎(3)美元的中心地位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地位,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的体制化、制度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 ‎【详解】(1)根据世界白银流向示意图可知白银主要流向欧洲和亚洲,其中流向欧洲的原因需要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角度进行即可;流向亚洲需要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及新航路开辟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的白银外流主要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不法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的,为此清政府进行了禁烟运动;20世纪30年代的白银外流主要经济大危机有关,为此国民政府进行了币值改革。‎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的中心地位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需要从确立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稳定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世界经济的制度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5.20世纪6、70年代以来,法国“戴高乐主义”和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使得西欧外交出现新的变化,并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10月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认为提升法国影响力首先要改善法德关系,欧洲面临着直接或间接威胁,要使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保持和平、发展和自信,关键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欧洲共同体,其轴心应是法德合作。1959年开始,法国逐步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1960年法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法国将核力量交给北约组织,并由美国承担保护法国责任,遭到戴高乐拒绝。1964年,法中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使得法国成为能同时与中、美、苏三大国直接对话唯一的西方大国。1966年戴高乐正式访苏,迈出东西方关系缓和的第一步。‎ 材料二 冷战开始后,西德政府相信自己有能力在美国的支持下,尽快完成对东德的统一。而到1969年10月勃兰特总理时期,外交上则推出“新东方政策”。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东德,提出处理两德关系的原则,即两国有义务维护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互不为外国。和平解决一切有争议的问题,不得诉诸武力去改变另一方的社会结构。着重加强两国在经济发展、专业技术领域的合作。尊重美、苏、英、法四国对整个德国和柏林的现有权力和责任,支持四国为改善柏林及周边地区局势所做的努力。8月、12月,勃兰特政府又先后与苏联、波兰签订了尊重领土与边界,维持现状和维护国际和平的条约。‎ ‎——上述两则材料均摘编自肖月、朱立群《简明国际关系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戴高乐主义”的主要目标。‎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70年代西德的“新东方政策”与50年代初西德处理两德关系政策的异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戴高乐主义”与“新东方政策”的共同影响。‎ ‎【答案】(1)目标:重振法国大国地位;注重法德关系的发展;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反对美国霸权主义。‎ ‎(2)同:都强调德意志民族的统一;都承认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结构。‎ 异:50年代初强调对立与斗争,6、70年代强调和平与合作;50年代初以政治领域为主,6、70年代加强经济领域合作;50年代初政策受制于美国,6、70年代政策自主性增强。‎ ‎(3)影响:提升西欧国际地位;推动欧洲局势缓和;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摆脱美国控制,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由材料“认为提升法国影响力”,可得出重振法国大国地位;由材料“轴心应是法德合作”,可得出注重法德关系发展;由材料“关键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欧洲共同体”,可得出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材料“美国承担保护法国责任,遭到戴高乐拒绝”,可得出反对美国霸权主义。‎ ‎(2)关于“同”,由材料“尽快完成对东德的统一”、“有义务维护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可得出强调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材料“在美国的支持下”、“两国有义务维护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可得出都承认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结构。关于“不同”,50年代初,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冷战下对立与斗争,以政治领域为主,;由材料“1969年10月勃兰特总理时期……和平解决一切有争议的问题”“着重加强两国在经济发展”,可得出6、70年代强调和平与经济领域合作;由材料“冷战开始后,西德政府相信自己有能力在美国的支持下”“勃兰特政府又先后与苏联、波兰签订了尊重领土与边界,维持现状和维护国际和平的条约”说明50年代初政策受制于美国,但6、70年代政策自主性增强。 ‎ ‎(3)“戴高乐主义”和“新东方政策”促进法德和解和西楼走向联合,整体发展以提升西欧国际地位;西欧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既缓和了欧洲局势,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西欧的发展,有利于摆脱美国控制,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