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解题指导专题8: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数学解题指导专题8: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1 【2013 年中考攻略】专题 8: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 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求最值;( 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 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 一、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 典型例题: 例 1. (2012 山东济南 3 分)如图,∠MON=90°,矩形 ABCD 的顶点 A、B 分别在边 OM,ON 上,当 B 在边 ON 上运动时,A 随之在边 OM 上运动,矩形 ABCD 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 AB=2,BC=1,运动过 程中,点 D 到点 O 的最大距离为【 】 A. 21 B. 5 C. 145 5 5 D. 5 2 【答案】A。 【考点】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 【分析】如图,取 AB 的中点 E,连接 OE、DE、OD, ∵OD≤OE+DE, ∴当 O、D、E 三点共线时,点 D 到点 O 的距离最大, 此时,∵AB=2,BC=1,∴OE=AE= 1 2 AB=1。 DE= 2 2 2 2AD AE 1 1 2     , ∴OD 的最大值为: 21 。故选 A。 例 2.(2012 湖北鄂州 3 分)在锐角三角形 ABC 中,BC= 24 ,∠ABC=45°,BD 平分∠ABC,M、 N 分 别是 BD、BC 上的动点,则 CM+MN 的最小值是 ▲ 。 2 [ 【答案】4。 【考点】最短路线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垂直线段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 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如图,在 BA 上截取 BE=BN,连接 EM。 ∵∠ABC 的平分线交 AC 于点 D,∴∠EBM=∠NBM。 在△AME 与△AMN 中,∵BE=BN ,∠EBM=∠NBM,BM=BM, ∴△BME≌△BMN(SAS)。 ∴ME=MN。∴CM+MN=CM+ME≥CE。 又∵CM+MN 有最小值,∴当 CE 是点 C 到直线 AB 的距离时,CE 取最小值。 ∵BC= 42,∠ABC=45°,∴CE 的最小值为 sin450=4。 ∴CM+MN 的最小值是 4。 例 3.(2011 四川凉山 5 分)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 2cm ,高为9 cm ,点 A、B 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 上的点,且 A、B 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 A 顺着圆柱侧面绕 3 圈到 B,求棉线最短为 ▲ cm 。 【答案】15 。 【考点】圆柱的展开,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分析】如图,圆柱展开后可见,棉线最短是三条斜线,第一条斜线与底面 圆周长、1 3 高组成直角三角形。由周长公式,底面圆周长为 4 cm , 高为 3 cm ,根据勾股定理,得斜线长为5 cm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棉线 最短为15 cm 。 例 4. (2012 四川眉山 3 分)在△ABC 中,AB=5,AC=3,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则 AD 的取值范围是 3 ▲ . 【答案】1<AD<4。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延长 AD 至 E,使 DE=AD,连接 CE.根据 SAS 证明△ABD≌△ECD, 得 CE=AB,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求解: 延长 AD 至 E,使 DE=AD,连接 CE。 ∵BD=CD,∠ADB=∠EDC,AD=DE,∴△ABD≌△ECD(SAS)。 ∴CE=AB。 在△ACE 中,CE-AC<AE<CE+AC,即 2<2AD<8。 ∴1<AD<4。 练习题: 1. (2011 湖北荆门 3 分)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 2cm 和 4cm ,高为 5cm .若一只蚂蚁从 P 点开 始经过 4 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 Q 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 A.13cm B.12cm C.10cm D.8cm 2.(2011 四川广安 3 分)如图,圆柱的底面周长为 6cm,AC 是底面圆的直径,高 BC=6cm,点 P 是母线 BC 上一点,且 PC= 2 3 BC.一只蚂蚁从 A 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行到点 P 的最短距离是【 】 A、 6(4 ) ㎝ B、5cm C、35㎝ D、7cm 3.(2011 广西贵港 2 分)如图所示,在边长为 2 的正三角形 ABC 中,E、F、G 分别为 AB、AC、BC 的中 点,点 P 为线段 EF 上一个动点,连接 BP、GP,则△BPG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 _ ▲ . 4 二、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 典型例题: 例 1. (2012 山东莱芜 4 分)在△ABC 中,AB=AC=5,BC=6.若点 P 在边 AC 上移动,则 BP 的最小 值是 ▲ . 【答案】 24 5 。 【考点】动点问题,垂直线段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如图,根据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当 BP′⊥AC 时,BP 取得最小值。 设 AP′=x,则由 AB=AC=5 得 CP′=5-x, 又∵BC=6,∴在 Rt△AB P′和 Rt△CBP′中应用勾股定理,得 2 2 2 2 2 2BP AB AP BP BC CP       , 。 ∴ 2 2 2 2AB AP BC CP     ,即  22 2 25 x 6 6 x    ,解得 7x= 5 。 ∴ 2 2 7 576 24BP 5 = =5 25 5    ,即 BP 的最小值是 24 5 。 例 2.(2012 浙江台州 4 分)如图,菱形 ABCD 中,AB=2,∠A=120°,点 P,Q,K 分别为线段 BC,CD, BD 上的任意一点,则 PK+QK 的最小值为【 】 A. 1 B. 3 C. 2 D. 3 +1 【答案】B。 5 【考点】菱形的性质,线段中垂线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垂直线段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 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分两步分析: (1)若点 P,Q 固定,此时点 K 的位置:如图,作点 P 关于 BD 的 对称点 P1,连接 P1Q,交 BD 于点 K1。 由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性质,得 P1K1 = P K1,P1K=PK。 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得 P1K+QK>P1Q= P1K1+Q K1= P K1+Q K1。 ∴此时的 K1 就是使 PK+QK 最小的位置。 (2)点 P,Q 变动,根据菱形的性质,点 P 关于 BD 的对称点 P1 在 AB 上,即不论点 P 在 BC 上 任一点,点 P1 总在 AB 上。 因此,根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当 P1Q⊥AB 时 P1Q 最短。 过点 A 作 AQ1⊥DC 于点 Q1。 ∵∠A=120°,∴∠DA Q1=30°。 又∵AD=AB=2,∴P1Q=AQ1=AD·cos300= 3233。 综上所述,PK+QK 的最小值为 3 。故选 B。 例 3.(2012 江苏连云港 12 分)已知梯形 ABCD,AD∥BC,AB⊥BC,AD= 1,AB=2,BC=3, 问题 1:如图 1,P 为 AB 边上的一点,以 PD,PC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 PCQD,请问对角线 PQ,DC 的长能 否相等,为什么? 问题 2:如图 2,若 P 为 AB 边上一点,以 PD,PC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 PCQD,请问对角线 PQ 的长是否存 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问题 3:若 P 为 AB 边上任意一点,延长 PD 到 E,使 DE=PD,再以 PE,PC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 PCQE, 请探究对角线 PQ 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问题 4:如图 3,若 P 为 DC 边上任意一点,延长 PA 到 E,使 AE=nPA(n 为常数),以 PE、PB 为边作平 6 行四边形 PBQE,请探究对角线 PQ 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答案】解:问题 1:对角线 PQ 与 DC 不可能相等。理由如下: ∵四边形 PCQD 是平行四边形,若对角线 PQ、DC 相等,则四边形 PCQD 是矩形, ∴∠DPC=90°。 ∵AD=1,AB=2,BC=3,∴DC=2 2 。 设 PB=x,则 AP=2-x, 在 Rt△DPC 中,PD2+PC2=DC2,即 x2+32+(2-x)2+12=8,化简得 x2-2x+3=0, ∵△=(-2)2-4×1×3=-8<0,∴方程无解。 ∴不存在 PB=x,使∠DPC=90°。∴对角线 PQ 与 DC 不可能相等。 问题 2:存在。理由如下: 如图 2,在平行四边形 PCQD 中,设对角线 PQ 与 DC 相交于点 G, 则 G 是 DC 的中点。 过点 Q 作 QH⊥BC,交 BC 的延长线于 H。 ∵AD∥BC,∴∠ADC=∠DCH,即 ∠ADP+∠PDG=∠DCQ+∠QCH。 ∵PD∥CQ,∴∠PDC=∠DCQ。∴∠ADP=∠QCH。 又∵PD=CQ,∴Rt△ADP≌Rt△HCQ(AAS)。 ∴AD=HC。 ∵AD=1,BC=3,∴BH=4, ∴当 PQ⊥AB 时,PQ 的长最小,即为 4。 问题 3:存在。理由如下: 如图 3,设 PQ 与 DC 相交于点 G, ∵PE∥CQ,PD=DE,∴ DG PD 1=GC CQ 2 。 ∴G 是 DC 上一定点。 作 QH⊥BC,交 BC 的延长线于 H, 同理可证∠ADP=∠QCH,∴Rt△ADP∽Rt△HCQ。∴ AD PD 1=CH CQ 2 。 ∵AD=1,∴CH=2。∴BH=BG+CH=3+2=5。 ∴当 PQ⊥AB 时,PQ 的长最小,即为 5。 问题 4:如图 3,设 PQ 与 AB 相交于点 G, 7 ∵PE∥BQ,AE=nPA,∴ PA AG 1=BQ BG n+1 。 ∴G 是 DC 上一定点。 作 QH∥PE,交 CB 的延长线于 H,过点 C 作 CK⊥CD,交 QH 的延长线于 K。 ∵AD∥BC,AB⊥BC, ∴∠D=∠QHC,∠DAP+∠PAG=∠QBH+∠QBG=90° ∠PAG=∠QBG, ∴∠QBH=∠PAD。∴△ADP∽△BHQ,∴ AD PA 1=BH BQ n+1 , ∵AD=1,∴BH=n+1。∴CH=BH+BC=3+n+1=n+4。 过点 D 作 DM⊥BC 于 M,则四边形 ABND 是矩形。 ∴BM=AD=1,DM=AB=2。∴CM=BC-BM=3-1=2=DM。 ∴∠DCM=45°。∴∠KCH=45°。 ∴CK=CH•cos45°= 2 2 (n+4), ∴当 PQ⊥CD 时,PQ 的长最小,最小值为 (n+4)。 【考点】反证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 定理,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问题 1:四边形 PCQD 是平行四边形,若对角线 PQ、DC 相等,则四边形 PCQD 是矩形,然后利 用矩形的性质,设 PB=x,可得方程 x2+32+(2-x)2+1=8,由判别式△<0,可知此方程无实数根,即对 角线 PQ,DC 的长不可能相等。 问题 2:在平行四边形 PCQD 中,设对角线 PQ 与 DC 相交于点 G,可得 G 是 DC 的中点,过点 Q 作 QH⊥BC,交 BC 的延长线于 H,易证得 Rt△ADP≌Rt△HCQ,即可求得 BH=4,则可得当 PQ⊥AB 时,PQ 的长最小,即为 4。 问题 3 :设 PQ 与 DC 相交于点 G , PE∥CQ , PD = DE ,可得 DG PD 1=GC CQ 2 ,易证得 Rt△ADP∽Rt△HCQ,继而求得 BH 的长,即可求得答案。 问题 4:作 QH∥PE,交 CB 的延长线于 H,过点 C 作 CK⊥CD,交 QH 的延长线于 K,易证得 与△ADP∽△BHQ,又由∠DCB=45°,可得△CK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继而可求得 CK 的值,即可求得答案。 8 例 4.(2012 四川广元 3 分) 如图,点 A 的坐标为(-1,0),点 B 在直线 yx 上运动,当线段 AB 最短 时,点 B 的坐标为【 】 A.(0,0) B.( 2 1 , 2 1 ) C.( 2 2 , 2 2 ) D.( 2 2 , 2 2 ) 例 5.(2012 四川乐山 3 分)如图,在△ABC 中,∠C=90°,AC=BC=4,D 是 AB 的中点,点 E、F 分别在 AC、BC 边上运动(点 E 不与点 A、C 重合),且保持 AE=CF,连接 DE、DF、EF.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 中,有下列结论: ①△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四边形 CEDF 不可能为正方形; ③四边形 CEDF 的面积随点 E 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④点 C 到线段 EF 的最大距离为 .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9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答案】B。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 【分析】①连接 CD(如图 1)。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CB=∠A=45°,CD=AD=DB。 ∵AE=CF,∴△ADE≌△CDF(SAS)。 ∴ED=DF,∠CDF=∠EDA。 ∵∠ADE+∠EDC=90°,∴∠EDC+∠CDF=∠EDF=90°。 ∴△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故此结论正确。 ②当 E、F 分别为 AC、BC 中点时,∵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DE 平行且等于 1 2 BC。 ∴四边形 CEDF 是平行四边形。 又∵E、F 分别为 AC、BC 中点,AC=BC,∴四边形 CEDF 是菱形。 又∵∠C=90°,∴四边形 CEDF 是正方形。 故此结论错误。 ③如图 2,分别过点 D,作 DM⊥AC,DN⊥BC,于点 M,N, 由②,知四边形 CMDN 是正方形,∴DM=DN。 由①,知△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DF。 ∴Rt△ADE≌Rt△CDF(HL)。 ∴由割补法可知四边形 CEDF 的面积等于正方形 CMDN 面积。 ∴四边形 CEDF 的面积不随点 E 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故此结论错误。 ④由①,△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 2 EF。 当 DF 与 BC 垂直,即 DF 最小时, EF 取最小值 2 。此时点 C 到线段 EF 的最大距离为 。 故此结论正确。 10 故正确的有 2 个:①④。故选 B。 例 6.(2012 四川成都 4 分)如图,长方形纸片 ABCD 中,AB=8cm,AD=6cm,按下列步骤进行裁剪和拼 图: 第一步:如图①,在线段 AD 上任意取一点 E,沿 EB,EC 剪下一个三角形纸片 EBC(余下部分不再使 用); 第二步:如图②,沿三角形 EBC 的中位线 GH 将纸片剪成两部分,并在线段 GH 上任意取一点 M, 线段 BC 上任意取一点 N,沿 MN 将梯形纸片 GBCH 剪成两部分; 第三步:如图③,将 MN 左侧纸片绕 G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180°,使线段 GB 与 GE 重合,将 MN 右 侧纸片绕 H 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180°,使线段 HC 与 HE 重合,拼成一个与三角形纸片 EBC 面积相等的 四边形纸片. (注:裁剪和拼图过程均无缝且不重叠) 则拼成的这个四边形纸片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 cm,最大值为 ▲ cm. 【答案】20;12+ 4 13 。 【考点】图形的剪拼,矩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画出第三步剪拼之后的四边形 M1N1N2M2 的示意图,如答图 1 所示。 图中,N1N2=EN1+EN2=NB+NC=BC, M1M2=M1G+GM+MH+M2H=2(GM+MH)=2GH=BC(三角形 中位线定理)。 又∵M1M2∥N1N2,∴四边形 M1N1N2M2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其周长为 2N1N2+2M1N1=2BC+2MN。 ∵BC=6 为定值,∴四边形的周长取决于 MN 的大小。 如答图 2 所示,是剪拼之前的完整示意图。 过 G、H 点作 BC 边的平行线,分别交 AB、CD 于 P 点、Q 点,则四边形 PBCQ 是一个矩形,这个矩形是矩形 ABCD 的一半。 11 ∵M 是线段 PQ 上的任意一点,N 是线段 BC 上的任意一点, ∴根据垂线段最短,得到 MN 的最小值为 PQ 与 BC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即 MN 最小值为 4; 而 MN 的最大值等于矩形对角线的长度,即 2 2 2 2PB BC 4 6 2 13    。 ∵四边形 M1N1N2M2 的周长=2BC+2MN=12+2MN, ∴四边形 M1N1N2M2 周长的最小值为 12+2×4=20;最大值为 12+2×2 13 =12+ 4 13 。 例 7. (2012 四川乐山 3 分)如图,在△ABC 中,∠C=90°,AC=BC=4,D 是 AB 的中点,点 E、F 分别 在 AC、BC 边上运动(点 E 不与点 A、C 重合),且保持 AE=CF,连接 DE、DF、EF.在此运动变化的过 程中,有下列结论: ①△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四边形 CEDF 不可能为正方形; ③四边形 CEDF 的面积随点 E 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④点 C 到线段 EF 的最大距离为 .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答案】B。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 【分析】①连接 CD(如图 1)。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CB=∠A=45°,CD=AD=DB。 ∵AE=CF,∴△ADE≌△CDF(SAS)。 ∴ED=DF,∠CDF=∠EDA。 ∵∠ADE+∠EDC=90°,∴∠EDC+∠CDF=∠EDF=90°。 ∴△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故此结论正确。 ②当 E、F 分别为 AC、BC 中点时,∵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DE 平行且等于 1 2 BC。 ∴四边形 CEDF 是平行四边形。 12 又∵E、F 分别为 AC、BC 中点,AC=BC,∴四边形 CEDF 是菱形。 又∵∠C=90°,∴四边形 CEDF 是正方形。 故此结论错误。 ③如图 2,分别过点 D,作 DM⊥AC,DN⊥BC,于点 M,N, 由②,知四边形 CMDN 是正方形,∴DM=DN。 由①,知△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DF。 ∴Rt△ADE≌Rt△CDF(HL)。 ∴由割补法可知四边形 CEDF 的面积等于正方形 CMDN 面积。 ∴四边形 CEDF 的面积不随点 E 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故此结论错误。 ④由①,△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 2 EF。 当 DF 与 BC 垂直,即 DF 最小时, EF 取最小值 2 。此 时点 C 到线段 EF 的最大距离为 。 故此结论正确。 故正确的有 2 个:①④。故选 B。 例 8. (2012 浙江宁波 3 分)如图,△ABC 中,∠BAC=60°,∠ABC=45°,AB=2 2 ,D 是线段 BC 上的 一个动点,以 AD 为直径画⊙O 分别交 AB,AC 于 E,F,连接 EF,则线段 EF 长度的最小值为 ▲ . 【答案】 3 。 【考点】垂线段的性质,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值。 【分析】由垂线段的性质可知,当 AD 为△ABC 的边 BC 上的高时,直径 AD 最短,此时线段 EF=2EH=20E•sin∠EOH=20E•sin60°,当半径 OE 最短时,EF 最短。如图,连接 OE,OF,过 O 点作 OH⊥EF, 垂足为 H。 ∵在 Rt△ADB 中,∠ABC=45°,AB=2 2 , 13 ∴AD=BD=2,即此时圆的直径为 2。 由圆周角定理可知∠EOH= 1 2 ∠EOF=∠BAC=60°, ∴在 Rt△EOH 中,EH=OE•sin∠EOH=1× 33=22 。 由垂径定理可知 EF=2EH= 3 。 例 9. (2012 四川自贡 12 分)如图所示,在菱形 ABCD 中,AB=4,∠BAD=120°,△AEF 为正三角形, 点 E、F 分别在菱形的边 BC.CD 上滑动,且 E、F 不与 B.C.D 重合. (1)证明不论 E、F 在 BC.CD 上如何滑动,总有 BE=CF; (2)当点 E、F 在 BC.CD 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 AECF 和△CEF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 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 【答案】解:(1)证明:如图,连接 AC ∵四边形 ABCD 为菱形,∠BAD=120°, ∠BAE+∠EAC=60°,∠FAC+∠EAC=60°, ∴∠BAE=∠FAC。 ∵∠BAD=120°,∴∠ABF=60°。 ∴△ABC 和△ACD 为等边三角形。 ∴∠ACF=60°,AC=AB。∴∠ABE=∠AFC。 ∴在△ABE 和△ACF 中,∵∠BAE=∠FAC,AB=AC,∠ABE=∠AFC, ∴△ABE≌△ACF(ASA)。 ∴BE=CF。 (2)四边形 AECF 的面积不变,△CEF 的面积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由(1)得△ABE≌△ACF,则 S△ABE=S△ACF。 ∴S 四边形 AECF=S△AEC+S△ACF=S△AEC+S△ABE=S△ABC,是定值。 作 AH⊥BC 于 H 点,则 BH=2, 22 AECF ABC 11S S BC AH BC AB BH 4 322       四 形边 。 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正三角形 AEF 的边 AE 与 BC 垂直时,边 AE 最短. 14 故△AEF 的面积会随着 AE 的变化而变化,且当 AE 最短时,正三角形 AEF 的面积会最小, 又 S△CEF=S 四边形 AECF﹣S△AEF,则此时△CEF 的面积就会最大. ∴S△CEF=S 四边形 AECF﹣S△AEF    2214 3 2 3 2 3 3 32      。 ∴△CEF 的面积的最大值是 3 。 【考点】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垂直线段的性质。 【分析】(1)先求证 AB=AC,进而求证△ABC、△ACD 为等边三角形,得∠ACF =60°,AC=AB,从而 求证△ABE≌△ACF,即可求得 BE=CF。 (2)由△ABE≌△ACF 可得 S△ABE=S△ACF,故根据 S 四边形 AECF=S△AEC+S△ACF=S△AEC+S△ABE=S△ABC 即可得四边形 AECF 的面积是定值。当正三角形 AEF 的边 AE 与 BC 垂直时,边 AE 最短.△AEF 的面积 会随着 AE 的变化而变化,且当 AE 最短时,正三角形 AEF 的面积会最小,根据 S△CEF=S 四边形 AECF-S△AEF, 则△CEF 的面积就会最大。 例 10.(2012 浙江义乌 10 分)在锐角△ABC 中,AB=4,BC=5,∠ACB=45°,将△ABC 绕点 B 按逆时针 方向旋转,得到△A1BC1. (1)如图 1,当点 C1 在线段 CA 的延长线上时,求∠CC1A1 的度数; (2)如图 2,连接 AA1,CC1.若△ABA1 的面积为 4,求△CBC1 的面积; (3)如图 3,点 E 为线段 AB 中点,点 P 是线段 AC 上的动点,在△ABC 绕点 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过程 中,点 P 的对应点是点 P1,求线段 EP1 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答案】解:(1)∵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1C1B=∠ACB=45°,BC=BC1, ∴∠CC1B=∠C1CB=45°。 ∴∠CC1A1=∠CC1B+∠A1C1B=45°+45°=90°。 (2)∵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BC≌△A1BC1, ∴BA=BA1,BC=BC1,∠ABC=∠A1BC1。 15 ∴ 1 1 BABA BC BC ,∠ABC+∠ABC1=∠A1BC1+∠ABC1。∴∠ABA1=∠CBC1。 ∴△ABA1∽△CBC1。∴ 1 1 22 ABA CBC S AB 4 16 S CB 5 25               。 ∵S△ABA1=4,∴S△CBC1= 25 4 。 (3)过点 B 作 BD⊥AC,D 为垂足, ∵△ABC 为锐角三角形,∴点 D 在线段 AC 上。 在 Rt△BCD 中,BD=BC×sin45°= 5 22 。 ①如图 1,当 P 在 AC 上运动至垂足点 D,△ABC 绕点 B 旋转,使点 P 的对应点 P1 在线段 AB 上时,EP1 最小。 最小值为:EP1=BP1﹣BE=BD﹣BE= ﹣2。 ②如图 2,当 P 在 AC 上运动至点 C,△ABC 绕点 B 旋转, 使点 P 的对应点 P1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时,EP1 最大。 最大值为:EP1=BC+BE=5+2=7。 【考点】旋转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 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1C1B=∠ACB=45°,BC=BC1,又由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得∠CC1A1 的度数。 (2)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BC≌△A1BC1,易证得△ABA1∽△CBC1,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得△CBC1 的面积。 (3)由 ①当 P 在 AC 上运动至垂足点 D,△ABC 绕点 B 旋转,使点 P 的对应点 P1 在线段 AB 上时, EP1 最小;②当 P 在 AC 上运动至点 C,△ABC 绕点 B 旋转,使点 P 的对应点 P1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时, EP1 最大,即可求得线段 EP1 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例11. (2012福建南平14分)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连接AD、DE,且 ∠1=∠B=∠C. (1)由题设条件,请写出三个正确结论:(要求不再添加其他字母和辅助线,找结论过程中添加的字母和 辅助线不能出现在结论中,不必证明) 答:结论一: ;结论二: ;结论三: . (2)若∠B=45°,BC=2,当点 D 在 BC 上运动时(点 D 不与 B、C 重合), ①求 CE 的最大值; 16 ②若△ADE 是等腰三角形,求此时 BD 的长. (注意:在第(2)的求解过程中,若有运用(1)中得出的结论,须加以证明) 【答案】解:(1)AB=AC;∠AED=∠ADC;△ADE∽△ACD。 (2)①∵∠B=∠C,∠B=45°,∴△AC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22AC BC 2 222    。 ∵∠1=∠C,∠DAE=∠CAD,∴△ADE∽△ACD。 ∴AD:AC=AE:AD,∴ 22AD ADAE AC 2  22 AD2 。 当 AD 最小时,AE 最小,此时 AD⊥BC,AD= 1 2 BC=1。 ∴AE 的最小值为 222122 。∴CE 的最大值= 222 22。 ②当 AD=AE 时,∴∠1=∠AED=45°,∴∠DAE=90°。 ∴点 D 与 B 重合,不合题意舍去。 当 EA=ED 时,如图 1,∴∠EAD=∠1=45°。 ∴AD 平分∠BAC,∴AD 垂直平分 BC。∴BD=1。 当 DA=DE 时,如图 2, ∵△ADE∽△ACD,∴DA:AC=DE:DC。 ∴DC=CA= 2 。∴BD=BC-DC=2- 2 。 综上所述,当△ADE 是等腰三角形时,BD 的长的长为 1 或 2- 。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AB=AC;由∠1=∠C,∠AED=∠EDC+∠C 得到 ∠AED=∠ADC;又由∠DAE=∠CA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得到△ADE∽△ACD。 (2)①由∠B=∠C,∠B=45°可得△AC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 ,由 ∠1=∠C,∠DAE=∠CA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得△ADE∽△ACD,则有 AD:AC=AE:AD,即 17 22AD ADAE AC 2  22 AD2 ,当 AD⊥BC,AD 最小,此时 AE 最小,从而由 CE=AC-AE 得到 CE 的最 大值。 ②分当 AD=AE,, EA=ED,DA=DE 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练习题: 1. (2011 浙江衢州 3 分)如图,OP 平分∠MON,PA⊥ON 于点 A,点 Q 是射线 OM 上的一个动点,若 PA=2,则 PQ 的最小值为【 】 A、1 B、2 C、3 D、4 2.(2011 四川南充 8 分)如图,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D=AB=CD=2,∠C=60°,M 是 BC 的中 点. (1)求证:△MDC 是等边三角形; (2)将△MDC 绕点 M 旋转,当 MD(即 MD′)与 AB 交于一点 E,MC(即 MC′)同时与 AD 交于一点 F 时,点 E,F 和点 A 构成△AEF.试探究△AEF 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如果 存在,请计算出△AEF 周长的最小值. 3.(2011 浙江台州 4 分)如图,⊙O 的半径为 2,点 O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3,点 P 是直线 l 上的一个动点, PQ 切⊙O 于点 Q,则 PQ 的最小值为【 】 A. 13 B. 5 C.3 D.2 18 4.(2011 河南省 3 分)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90°,AD=4,连接 BD,BD⊥CD,∠ADB=∠C.若 P 是 BC 边上一动点,则 DP 长的最小值为 ▲ . 5.(2011 云南昆明 12 分)如图,在 Rt△ABC 中,∠C=90°,AB=10cm,AC:BC=4:3,点 P 从点 A 出发 沿 AB 方向向点 B 运动,速度为 1cm/s,同时点 Q 从点 B 出发沿 B→C→A 方向向点 A 运动,速度为 2cm/s, 当一个运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运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1)求 AC、BC 的长; (2)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x(秒),△PBQ 的面积为 y(cm2),当△PBQ 存在时,求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 并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3)当点 Q 在 CA 上运动,使 PQ⊥AB 时,以点 B、P、Q 为定点的三角形与△ABC 是否相似,请说明 理由; (4)当 x=5 秒时,在直线 PQ 上是否存在一点 M,使△BCM 得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最小周长,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三、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 典型例题: 例 1. (2012 山东青岛 3 分)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 12cm、底面周长为 18cm,在杯内离杯底 4cm 的点 C 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 4cm 与蜂蜜相对的点 A 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 短距离为 ▲ cm. 19 【答案】15。 【考点】圆柱的展开,矩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 【分析】如图,圆柱形玻璃杯展开(沿点 A 竖直剖开)后侧面是一个长 18 宽 12 的矩形,作点 A 关于杯上沿 MN 的对称点 B,连接 BC 交 MN 于 点 P,连接 BM,过点 C 作 AB 的垂线交剖开线 MA 于点 D。 由轴对称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知 AP+PC 为蚂蚁到达蜂蜜 的最短距离,且 AP=BP。 由已知和矩形的性质,得 DC=9,BD=12。 在 Rt△BCD 中,由勾股定理得 2 2 2 2BC DC BD 9 12 15     。 ∴AP+PC=BP+PC=BC=15,即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 15cm。 例 2. (2012 甘肃兰州 4 分)如图,四边形 ABCD 中,∠BAD=120°,∠B=∠D=90°,在 BC、CD 上分 别找一点 M、N,使△AMN 周长最小时,则∠AMN+∠ANM 的度数为【 】 A.130° B.120° C.110° D.100° 【答案】B。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外角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根据要使△AMN 的周长最小,即利用点的对称,让三角形的三边在同一直线上,作出 A 关于 BC 和 ED 的对称点 A′,A″,即可得出∠AA′M+∠A″=∠HAA′=60°,进而得出∠AMN+∠ANM=2(∠AA′M +∠A″)即可得出答案: 如图,作 A 关于 BC 和 ED 的对称点 A′,A″,连接 A′A″,交 BC 于 M,交 CD 于 N,则 A′A″即为 △AMN 的周长最小值。作 DA 延长线 AH。 20 ∵∠BAD=120°,∴∠HAA′=60°。 ∴∠AA′M+∠A″=∠HAA′=60°。 ∵∠MA′A=∠MAA′,∠NAD=∠A″, 且∠MA′A+∠MAA′=∠AMN, ∠NAD+∠A″=∠ANM, ∴∠AMN+∠ANM=∠MA′A+∠MAA′+∠NAD+∠A″=2(∠AA′M+∠A″)=2×60°=120°。 故选 B。 例 3. (2012 福建莆田 4 分)点 A、B均在由面积为 1 的相同小矩形组成的网格的格点上,建立平面直角 坐标系如图所示.若 P 是 x 轴上使得 PA PB 的值最大的点,Q 是 y 轴上使得 QA 十 QB 的值最小的点, 则 OP OQ = ▲ . 【答案】5。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坐标与图形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待定系数法,直线上点的坐标与 方程的关系。 【分析】连接 AB 并延长交 x 轴于点 P,作 A 点关于 y 轴的对称点 A′连接 A′B 交 y 轴于点 Q,求出点 Q 与 y 轴的交点坐标即可得出结论: 连接 AB 并延长交 x 轴于点 P, 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点 P 即为 x 轴上使得|PA-PB|的值最大的点。 ∵点 B 是正方形 ADPC 的中点, ∴P(3,0)即 OP=3。 作 A 点关于 y 轴的对称点 A′连接 A′B 交 y 轴于点 Q,则 A′B 即为 QA+QB 的最小值。 ∵A′(-1,2),B(2,1), 设过 A′B 的直线为:y=kx+b, 21 则 2 k b 1 2k b      ,解得 1k 3 5b 3     。∴Q(0, 5 3 ),即 OQ= 5 3 。 ∴OP•OQ=3× 5 3 =5。 例 4. (2012 四川攀枝花 4 分)如图,正方形 ABCD 中,AB=4,E 是 BC 的中点,点 P 是对角线 AC 上一 动点,则 PE+PB 的最小值为 ▲ . 【答案】 25。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连接 DE,交 BD 于点 P,连接 BD。 ∵点 B 与点 D 关于 AC 对称,∴DE 的长即为 PE+PB 的最小值。 ∵AB=4,E 是 BC 的中点,∴CE=2。 在 Rt△CDE 中, 2 2 2 2DE= CD +CE 4 +2 2 5。 例 5. (2012 广西贵港 2 分)如图,MN 为⊙O 的直径,A、B 是 O 上的两点,过 A 作 AC⊥MN 于点 C, 过 B 作 BD⊥MN 于点 D,P 为 DC 上的任意一点,若 MN=20,AC=8,BD=6,则 PA+PB 的最小值是 ▲ 。 【答案】14 2。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勾股定理,垂径定理。 【分析】∵MN=20,∴⊙O 的半径=10。 连接 OA、OB, 22 在 Rt△OBD 中,OB=10,BD=6, ∴OD= OB2-BD2= 102-62=8。 同理,在 Rt△AOC 中,OA=10,AC=8, ∴OC= OA2-AC2= 102-82=6。 ∴CD=8+6=14。 作点 B 关于 MN 的对称点 B′,连接 AB′,则 AB′即为 PA+PB 的最小值,B′D=BD=6,过点 B′ 作 AC 的垂线,交 AC 的延长线于点 E。 在 Rt△AB′E 中,∵AE=AC+CE=8+6=14,B′E=CD=14, ∴AB′= AE2+B′E2= 142+142=14 2。 例 6. (2012 湖北十堰 6 分)阅读材料: 例:说明代数式 22x 1 (x 3) 4   + 的几何意义,并求它的最小值. 解: 2 2 2 2 2 2x 1 (x 3) 4 (x 0) 1 (x 3) 2          ,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 P(x,0) 是 x 轴上一点,则 22(x 0) 1可以看成点 P 与点 A(0,1)的距离, 22(x 3) 2可以看成点 P 与点 B(3,2)的距离,所以原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线段 PA 与 PB 长度之和,它的最小值就是 PA+PB 的最小 值. 设点 A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为 A′,则 PA=PA′,因此,求 PA+PB 的最小值,只需求 PA′+PB 的最小值,而 点 A′、B 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所以 PA′+PB 的最小值为线段 A′B 的长度.为此,构造直角三角形 A′CB, 因为 A′C=3,CB=3,所以 A′B=3 2 ,即原式的最小值为 3 。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1)代数式 22(x 1) 1 (x 2) 9     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x,0)与点 A(1,1)、点 B 的距离之和.(填写点 B 的坐标) (2)代数式 22x 49 x 12x 37    的最小值为 . 【答案】解:(1)( 2,3)。 (2)10。 23 【考点】坐标与图形性质,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 【分析】(1)∵原式化为 2 2 2 2(x 1) 1 (x 2) 3     的形式, ∴代数式 22(x 1) 1 (x 2) 9     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x,0)与点 A (1,1)、点 B(2,3)的距离之和。 (2)∵原式化为 2 2 2 2(x 0) 7 (x 6) 1     的形式, ∴所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x,0)与点 A(0,7)、点 B(6,1) 的距离之和。 如图所示:设点 A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为 A′,则 PA=PA′, ∴求 PA+PB 的最小值,只需求 PA′+PB 的最小值,而点 A′、B 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 ∴PA′+PB 的最小值为线段A′B 的长度。 ∵A(0,7), B(6,1), ∴A′(0,-7), A′C=6,BC=8。 ∴ 2 2 2 2A B A C BC 6 8 =10      。 例 7. (2012 四川凉山 8 分)在学习轴对称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思考课本中的探究题。 如图(1),要在燃气管道 l 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 A、B 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 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你可以在 l 上找几个点试一试,能发现什么规律?你可以在l 上找几个点试一试,能发现什么规 律? 聪明的小华通过独立思考,很快得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办法.他把管道 l 看成一条直线(图(2)),问 题就转化为,要在直线 l 上找一点 P,使 AP 与 BP 的和最小.他的做法是这样的: ①作点 B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B′. ②连接 AB′交直线 l 于点 P,则点 P 为所求. 请你参考小华的做法解决下列问题.如图在△ABC 中,点 D、E 分别是 AB、AC 边的中点,BC=6,BC 24 边上的高为 4,请你在 BC 边上确定一点 P,使△PDE 得周长最小. (1)在图中作出点 P(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请直接写出△PDE 周长的最小值: . 【答案】解:(1)作 D 点关于 BC 的对称点 D′,连接 D′E,与 BC 交于点 P,P 点即为所求。 (2)8.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 【分析】(1)根据提供材料 DE 不变,只要求出 DP+PE 的最小值即可,作 D 点关于 BC 的对称点 D′,连 接 D′E,与 BC 交于点 P,P 点即为所求。 (2)利用中位线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得出 D′E 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点 D、E 分别是 AB、AC 边的中点,∴DE 为△ABC 中位线。 ∵BC=6,BC 边上的高为 4,∴DE=3,DD′=4。 ∴ 2 2 2 2D E DE DD 3 4 5       。 ∴△PDE 周长的最小值为:DE+D′E=3+5=8。 练习题: 1. (2011 黑龙江大庆 3 分)如图,已知点 A(1,1)、B(3,2),且 P 为 x 轴上一动点,则△ABP 的周长的 最小值为 ▲ . 25 2. (2011 辽宁营口 3 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 A(1,2),B(3,3)两点,现另取一点 C(a,1), 当 a= ▲ 时,AC+BC 的值最小. 3.(2011 山东济宁 8 分)去冬今春,济宁市遭遇了 200 年不遇的大旱,某乡镇为了解决抗旱问题,要在某 河道建一座水泵站,分别向河的同一侧张村 A 和李村 B 送水。经实地勘查后,工程人员设计图纸时,以河 道上的大桥 O 为坐标原点,以河道所在的直线为 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两村的坐标分别为 A(2, 3), B(12,7)。 (1) 若从节约经费考虑,水泵站建在距离大桥 O 多远的地方可使所用输水管道最短? (2) 水泵站建在距离大桥 O 多远的地方,可使它到张村、李村的距离相等? 4.(2011 辽宁本溪 3 分)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是 4,∠DAC 的平分线交 DC 于点 E,若点 P、Q 分 别是 AD 和 AE 上的动点,则 DQ+PQ 的最小值【 】 26 A、2 B、4 C、 22 D、 42 5.(2011 辽宁阜新 3 分)如图,在矩形 ABCD 中,AB=6,BC=8,点 E 是 BC 中点,点 F 是边 CD 上的 任意一点,当△AEF 的周长最小时,则 DF 的长为【 】 A.1 B.2 C.3 D.4 6.(2011 贵州六盘水 3 分)如图,在菱形 ABCD 中,对角线 AC=6,BD=8,点 E、F 分别是边 AB、BC 的 中点,点 P 在 AC 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存在 PE+PF 的最小值,则这个最小值是 【 】 A.3 B.4 C.5 D.6 7.(2011 甘肃天水 4 分)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B∥CD,∠BAD=90°,AB=6,对角线 AC 平分∠BAD, 点 E 在 AB 上,且 AE=2(AE<AD),点 P 是 AC 上的动点,则 PE+PB 的最小值是 ▲ . 四、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典型例题: 例 1. (2012 四川自贡 4 分)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cm,M、N 分别是 BC.CD 上两个动点,且始终保 持 AM⊥MN,当 BM= ▲ cm 时,四边形 ABCN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 cm2. 27 【答案】 1 2 , 5 8 。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设 BM=xcm,则 MC=1﹣xcm, ∵∠AMN=90°,∠AMB+∠NMC=90°,∠NMC+∠MNC=90°,∴∠AMB=90°﹣∠NMC=∠MNC。 ∴△ABM∽△MCN,∴ AB BM MC CN ,即 1x 1 x CN ,解得 CN=x(1﹣x)。 ∴ 22 ABCN 1 1 1 1 1 1 5S 1 [1 x 1 x ] x x x2 2 2 2 2 2 8            四 形 ( ) ( )边 。 ∵ 1 2 <0,∴当 x= cm 时,S 四边形 ABCN 最大,最大值是 5 8 cm2。 例 2.(2012 江苏扬州 3 分)如图,线段 AB 的长为 2,C 为 AB 上一个动点,分别以 AC、BC 为斜边在 AB 的同侧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CD 和△BCE,那么 DE 长的最小值是 ▲ . 【答案】1。 【考点】动点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角定义,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设 AC=x,则 BC=2-x, ∵△ACD 和△BC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CA=45°,∠ECB=45°,DC= 2 x2 ,CE= 2 (2 x)2 - 。 ∴∠DCE=90°。 ∴DE2=DC2+CE2=( )2+[ ]2=x2-2x+2=(x-1)2+1。 ∴当 x=1 时,DE2 取得最小值,DE 也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 1。 例 3.(2012 宁夏区 10 分)在矩形 ABCD 中,AB=2,AD=3,P 是 BC 上的任意一点(P 与 B、C 不重合), 过点 P 作 AP⊥PE,垂足为 P,PE 交 CD 于点 E. (1)连接 AE,当△APE 与△ADE 全等时,求 BP 的长; (2)若设 BP 为 x,CE 为 y,试确定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当 x 取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3)若 PE∥BD,试求出此时 BP 的长. 28 【答案】解:(1)∵△APE≌△ADE,∴AP=AD=3。 在 Rt△ABP 中,AB=2,∴BP= 2 2 2 2AP AB 3 2 5    。 (2)∵AP⊥PE,∴Rt△ABP∽Rt△PCE。 ∴ AB BP PC CE ,即 2x 3 x y 。∴ 213y x x22   。 ∵ 221 3 1 3 9y x x (x )2 2 2 2 8       ∴当 3x 2 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 9 8 。 (2)设 BP=x, 由(2)得 213CE x x22   。 ∵PE∥BD,,∴△CPE∽△CBD。 ∴ CP CE CB CD , 即 213xx3x 22 32   , 化简得 23x 13x 12 0   。 解得 1 4x 3 或 2x3 (不合题意,舍去)。 ∴当 BP= 4 3 时, PE∥BD。 【考点】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平行 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1)由△APE≌△ADE 可得 AP=AD=3,在 Rt△ABP 中,应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 BP 的长。 (2)由 AP⊥PE,得 Rt△ABP∽Rt△PC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列式得 y 与 x 的函 数关系式。化为顶点式即可求得当 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 。 (3)由 PE∥BD,得△CPE∽△CB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列式可求得 BP 的长。 例 4.(2012 广东广州 14 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B=5,BC=10,F 为 AD 的中点,CE⊥AB 于 E,设∠ABC=α(60°≤α<90°). 29 (1)当 α=60°时,求 CE 的长; (2)当 60°<α<90°时, ①是否存在正整数 k,使得∠EFD=k∠AEF?若存在,求出 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②连接 CF,当 CE2﹣CF2 取最大值时,求 tan∠DCF 的值. 【答案】解:(1)∵α=60°,BC=10,∴sinα= CE BC ,即 sin60°= CE 3 10 2 ,解得 CE=53。 (2)①存在 k=3,使得∠EFD=k∠AEF。理由如下: 连接 CF 并延长交 BA 的延长线于点 G, ∵F 为 AD 的中点,∴AF=FD。 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B∥CD,∴∠G=∠DCF。 在△AFG 和△CFD 中, ∵∠G=∠DCF, ∠G=∠DCF,AF=FD, ∴△AFG≌△CFD(AAS)。 ∴CF=GF,AG=CD。 ∵CE⊥AB,∴EF=GF。∴∠AEF=∠G。 ∵AB=5,BC=10,点 F 是 AD 的中点,∴AG=5,AF= 1 2 AD= BC=5。∴AG=AF。 ∴∠AFG=∠G。 在△AFG 中,∠EFC=∠AEF+∠G=2∠AEF, 又∵∠CFD=∠AFG,∴∠CFD=∠AEF。 ∴∠EFD=∠EFC+∠CFD=2∠AEF+∠AEF=3∠AEF, 因此,存在正整数 k=3,使得∠EFD=3∠AEF。 ②设 BE=x,∵AG=CD=AB=5,∴EG=AE+AG=5﹣x+5=10﹣x, 在 Rt△BCE 中,CE2=BC2﹣BE2=100﹣x2。 在 Rt△CEG 中,CG2=EG2+CE2=(10﹣x)2+100﹣x2=200﹣20x。 ∵CF=GF(①中已证),∴CF2=( CG)2= 1 4 CG2= (200﹣20x)=50﹣5x。 ∴CE2﹣CF2=100﹣x2﹣50+5x=﹣x2+5x+50=﹣(x﹣ 5 2 )2+50+ 25 4 。 30 ∴当 x= 5 2 ,即点 E 是 AB 的中点时,CE2﹣CF2 取最大值。 此时,EG=10﹣x=10﹣ 5 15=22 ,CE= 2 25 5 15100 x = 100 =42 , ∴ 5 15 CG 152tan DCF tan G 15EG 3 2       。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 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勾股定理。 【分析】(1)利用 60°角的正弦值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2)①连接 CF 并延长交 BA 的延长线于点 G,利用“角边角”证明△AFG 和△CFD 全等,根据全 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 CF=GF,AG=CD,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 EF=GF, 再根据 AB、BC 的长度可得 AG=AF,然后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可得∠AEF=∠G=∠AFG,根据三角形 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EFC=2∠G,然后推出∠EFD=3∠AEF,从而得解。 ②设 BE=x,在 Rt△BCE 中,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 CE2,表示出 EG 的长度,在 Rt△CEG 中, 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 CG2,从而得到 CF2,然后相减并整理,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解答。 例 5.(2012 江苏镇江 11 分)等边△ABC 的边长为 2,P 是 BC 边上的任一点(与 B、C 不重合),连接 AP, 以 AP 为边向两侧作等边△APD 和等边△APE,分别与边 AB、AC 交于点 M、N(如图 1)。 (1)求证:AM=AN; (2)设 BP=x。 ①若,BM= 3 8 ,求 x 的值; ②记四边形 ADPE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求 S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及 S 的最小值; ③连接 DE,分别与边 AB、AC 交于点 G、H(如图 2),当 x 取何值时,∠BAD=150?并判断此时以 DG、 GH、HE 这三条线段为边构成的三角形是什么特殊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证明:∵△ABC、△APD 和△APE 都是等边三角形, ∴AD=AP,∠DAP=∠BAC=600,∠ADM=∠APN=600。∴∠DAM=∠PAN。 31 ∴△ADM≌△APN(ASA), ∴AM=AN。 (2)①易证△BPM∽△CAP,∴ BM BP CP CA , ∵BN= 3 8 ,AC=2,CP=2-x,∴ 3 x8 2 x 2 ,即 24x 8x+3=0 。 解得 x= 1 2 或 x= 3 2 。 ②四边形 AMPN 的面积即为四边形 ADPE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 ∵△ADM≌△APN,∴ ADM APNSS 。 ∴ APM ANP APM ADM ADPAMPNS S S S S S        四 形边 。 如图,过点 P 作 PS⊥AB 于点 S,过点 D 作 DT⊥AP 于点 T,则点 T 是 AP 的中 点。 在 Rt△BPS 中,∵∠P=600,BP=x, ∴PS=BPsin600= 3 2 x,BS=BPcos600= x。 ∵AB=2,∴AS=AB-BC=2- x。 ∴ 22 2 2 2 213AP AS PS 2 x + x =x 2x+422     + 。 ∴ 2 ADP 1 1 3 3S AP DT AP AP= AP2 2 2 4       。 ∴      222 ADPAMPN 3 3 3 3 3S S S AP x 2x+4 x 1 + 0 x 24 4 4 4 <<      四 形边 。 ∴当 x=1 时,S 的最小值为 33 4 。 ③连接 PG,设 DE 交 AP 于点 O。 若∠BAD=150, ∵∠DAP =600,∴∠PAG =450。 ∵△APD 和△APE 都是等边三角形, ∴AD=DP=AP=PE=EA。 ∴四边形 ADPE 是菱形。 ∴DO 垂直平分 AP。 ∴GP=AG。∴∠APG =∠PAG =450。 ∴∠PGA =900。 32 设 BG=t, 在 Rt△BPG 中,∠B=600,∴BP=2t,PG= 3t 。∴AG=PG= 。 ∴ 3t+t=2,解得 t= 3 -1。∴BP=2t=2 -2。 ∴当 BP=2 -2 时,∠BAD=150。 猜想:以 DG、GH、HE 这三条线段为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边形 ADPE 是菱形,∴AO⊥DE,∠ADO=∠AEH=300。 ∵∠BAD=150,∴易得∠AGO=450,∠HAO=150,∠EAH=450。 设 AO=a,则 AD=AE=2 a,OD= a。∴DG=DO-GO=( -1)a。 又∵∠BAD=150,∠BAC=600,∠ADO=300,∴∠DHA=∠DAH=750。 ∵DH=AD=2a, ∴GH=DH-DG=2a-( -1)a=(3- )a, HE=2DO-DH=2 a-2a=2( -1)a。 ∵      222 2 2DG GH 3 1 a + 3 3 a = 16 8 3 a           ,    222HE 2 3 1 a = 16 8 3 a   , ∴ 2 2 2DG GH HE。 ∴以 DG、GH、HE 这三条线段为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锐 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二次函数的最值,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 【分析】(1)由△ABC、△APD 和△APE 都是等边三角形可得边角的相等关系,从而用 ASA 证明。 (2)①由△BPM∽△CAP,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得等式,解方程即可。 ②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相关知识求得 ADPAMPNSS四 形边 , 用 x 的代数式表示 S,用二次函数的最值原理求出 S 的最小值。 ③由∠BAD=150 得到四边形 ADPE 是菱形,应用相关知识求解。 求出 DG、GH、HE 的表达式,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 例 6.(2012 江苏苏州 8 分)如图,已知半径为 2 的⊙O 与直线 l 相切于点 A,点 P 是直径 AB 左侧半圆上 的动点,过点 P 作直线 l 的垂线,垂足为 C,PC 与⊙O 交于点 D,连接 PA、PB,设 PC 的长为  x 2 x 4<< . 33 ⑴当 5x= 2 时,求弦 PA、PB 的长度; ⑵当 x 为何值时, PD PC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l P D C B O A 【答案】解:(1)∵⊙O 与直线 l 相切于点 A,AB 为⊙O 的直径,∴AB⊥l。 又∵PC⊥l,∴AB∥PC. ∴∠CPA=∠PAB。 ∵AB 为⊙O 的直径,∴∠APB=90°。 ∴∠PCA=∠APB.∴△PCA∽△APB。 ∴ PC PA AP AB ,即 PA2=PC·PD。 ∵PC= 5x= 2 ,AB=4,∴ 5PA 4 102   。 ∴在 Rt△APB 中,由勾股定理得: PB 16 10 6   。 (2)过 O 作 OE⊥PD,垂足为 E。 ∵PD 是⊙O 的弦,OF⊥PD,∴PF=FD。 在矩形 OECA 中,CE=OA=2,∴PE=ED=x-2。 ∴CD=PC-PD= x-2(x-2)=4-x 。 ∴     2PD PC=2 x 2 4 x = 2x +12x 16       2= 2 x 3 +2 。 ∵ 2 x 4<< ∴当 x=3 时, PD PC 有最大值,最大值是 2。 【考点】切线的性质,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垂径定理,矩形的判定 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1)由直线 l 与圆相切于点 A,且 AB 为圆的直径,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到 AB 垂直于直线 l,又 PC 垂直于直线 l,根据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得到 AB 与 PC 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 等得到一对内错角相等,再由一对直角相等,利用两对对应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得出△PCA 与△PAB 34 相似,由相似得比例,将 PC 及直径 AB 的长代入求出 PA 的长,在 Rt△APB 中,由 AB 及 PA 的长,利 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 PB 的长。 (2)过 O 作 OE 垂直于 PD,与 PD 交于点 E,由垂径定理得到 E 为 PD 的中点,再由三个角为 直角的四边形为矩形得到 OACE 为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可得出 EC=OA=2,用 PC-EC 的长表示出 PE,根据 PD=2PE 表示出 PD,再由 PC-PD 表示出 CD,代入所求的式子中,整理后得到关于 x 的二次函 数,配方后根据自变量 x 的范围,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所求式子的最大值及此时 x 的取值。 例 7.(2012 山东德州 12 分)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 4 的正方形纸片 ABCD,点 P 为正方形 AD 边上 的一点(不与点 A、点 D 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 B 落在 P 处,点 C 落在 G 处,PG 交 DC 于 H, 折痕为 EF,连接 BP、BH. (1)求证:∠APB=∠BPH; (2)当点 P 在边 AD 上移动时,△PDH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 (3)设 AP 为 x,四边形 EFGP 的面积为 S,求出 S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试问 S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 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如图 1,∵PE=BE,∴∠EBP=∠EPB. 又∵∠EPH=∠EBC=90°, ∴∠EPH﹣∠EPB=∠EBC﹣∠EBP,即∠PBC=∠BPH。 又∵AD∥BC,∴∠APB=∠PBC。∴∠APB=∠BPH。 (2)△PHD 的周长不变为定值 8。证明如下: 如图 2,过 B 作 BQ⊥PH,垂足为 Q。 由(1)知∠APB=∠BPH, 又∵∠A=∠BQP=90°,BP=BP, ∴△ABP≌△QBP(AAS)。 ∴AP=QP,AB=BQ。 又∵AB=BC,∴BC=BQ。 又∵∠C=∠BQH=90°,BH=BH,∴△BCH≌△BQH(HL)。 ∴CH=QH。 35 ∴△PHD 的周长为:PD+DH+PH=AP+PD+DH+HC=AD+CD=8。 (3)如图 3,过 F 作 FM⊥AB,垂足为 M,则 FM=BC=AB。 又∵EF 为折痕,∴EF⊥BP。 ∴∠EFM+∠MEF=∠ABP+∠BEF=90°。∴∠EFM=∠ABP。 又∵∠A=∠EMF=90°,AB=ME,∴△EFM≌△BPA(ASA)。 ∴EM=AP=x. ∴在 Rt△APE 中,(4﹣BE)2+x2=BE2,即 2xBE 2+ 8 。 ∴ 2xCF BE EM 2+ x8    。 又∵四边形 PEFG 与四边形 BEFC 全等, ∴     2 221 1 x 1 1S BE CF BC= 4+ x 4= x 2x+8= x 2 +62 2 4 2 2          。 ∵ 1042<<,∴当 x=2 时,S 有最小值 6。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二 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PBC=∠BPH,进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PB=∠PBC 即可得 出答案。 (2)先由 AAS 证明△ABP≌△QBP,从而由 HL 得出△BCH≌△BQH,即可得 CH=QH。因此, △PDH 的周长=PD+DH+PH=AP+PD+DH+HC=AD+CD=8 为定值。 (3)利用已知得出△EFM≌△BPA,从而利用在 Rt△APE 中,(4﹣BE)2+x2=BE2,利用二次函数 的最值求出即可。 例 8.(2012 陕西省 12 分)如图,正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3+ 3 . (1)如图①,正方形 EFPN 的顶点 E、F 在边 AB 上,顶点 N 在边 AC 上.在正三角形 ABC 及其内部, 以 A 为位似中心,作正方形 EFPN 的位似正方形 E'F'P'N' ,且使正方形 的面积最大(不要求写作 法); (2)求(1)中作出的正方形 的边长; (3)如图②,在正三角形 ABC 中放入正方形 DEMN 和正方形 EFPH,使得 D、EF 在边 AB 上,点 P、N 分别在边 CB、CA 上,求这两个正方形面积和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并说明理由. 36 【答案】解:(1)如图①,正方形 E'F'P'N' 即为所求。 (2)设正方形 E'F'P'N' 的边长为 x. ∵△ABC 为正三角形,∴ 3AE'=BF'= x3 。 ∴ 23x+ x=3+ 33 。∴ 9+3 3x= 2 3+3 ,即 x=3 3 3 。 (3)如图②,连接 NE,EP,PN,则 0NEP=90 。 设正方形 DEMN 和正方形 EFPH 的边长分别为 m、n(m≥n), 它们的面积和为 S,则 NE= 2m , PE= 2n 。 ∴  2 2 2 2 2 2 2PN =NE +PE =2m +2n =2 m +n . ∴ 2 2 21S=m +n = PN2 。 延长 PH 交 ND 于点 G,则 PG⊥ND。 在 Rt PGN 中,    222 2 2PN =PG +GN = m+n + m n 。 ∵ 33m+m+n+ n= 3+333 ,即 m+n=3, ∴  291S= + m n22  。 ∴①当 2m n =0 时,即 mn 时,S 最小。 ∴ 219S = 3 =22最小 。 ②当 2mn 最大时,S 最大,即当 m 最大且 n 最小时,S 最大。 ∵ ,由(2)知, m =3 3 3最大 。 37 ∴  n =3 m =3 3 3 3 =6 3 3   最小 最大 。 ∴    2211S = 9+ m n = 9+ 3 3 3 6+3 3 =99 54 322    最大 最大 最小 。 【考点】位似变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1)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作出正方形 EFPN 的位似正方形 E′F′P′N′,如答图①所示。 (2)根据正三角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相关线段之间的关系,利用等式 E′F′+AE′+BF′=AB, 列方程求得正方形 E′F′P′N′的边长 (3)设正方形 DEMN、正方形 EFPH 的边长分别为 m、n(m≥n),求得面积和的表达式为:  29S= + m n2  ,可见 S 的大小只与 m、n 的差有关:①当 m=n 时,S 取得最小值;②当 m 最大而 n 最 小时,S 取得最大值.m 最大 n 最小的情形见第(1)( 2)问。 例 9. (2012 湖南株洲 8 分)如图,在△ABC 中,∠C=90°,BC=5 米,AC=12 米.M 点在线段 CA 上, 从 C 向 A 运动,速度为 1 米/秒;同时 N 点在线段 AB 上,从 A 向 B 运动,速度为 2 米/秒.运动时间为 t 秒. (1)当 t 为何值时,∠AMN=∠ANM? (2)当 t 为何值时,△AMN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答案】解:(1)∵从 C 向 A 运动,速度为 1 米/秒;同时 N 点在线段 AB 上,从 A 向 B 运动,速度为 2 米/秒,运动时间为 t 秒, ∴AM=12﹣t,AN=2t。 ∵∠AMN=∠ANM,∴AM=AN,即 12﹣t=2t,解得:t=4 秒。 ∴当 t 为 4 时,∠AMN=∠ANM。 (2)如图作 NH⊥AC 于 H, ∴∠NHA=∠C=90°。∴NH∥BC。 ∴△ANH∽△ABC。 ∴ AN NH AB BC ,即 2t NH 13 5 。∴NH=10 t13 。 ∴    22 ABC 1 10 5 60 5 180S 12 t t= t + t= t 6 +2 13 13 13 13 13        。 38 ∴当 t=6 时,△AMN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180 13 。 【考点】动点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1)用 t 表示出 AM 和 AN 的值,根据 AM=AN,得到关于 t 的方程求得 t 值即可。 (2)作 NH⊥AC 于 H,证得△ANH∽△ABC,从而得到比例式,然后用 t 表示出 NH,从而计算 其面积得到有关 t 的二次函数求最值即可。 例 10.(2012 湖南衡阳 10 分)如图,A、B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8,0)、( 0,6),点 P 由点 B 出发沿 BA 方向向点 A 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点 Q 由 A 出发沿 AO(O 为坐标原点)方向向点 O 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每秒 2 个单位长度,连接 PQ,若设运动时间为 t(0<t<10 3 )秒.解答如下问 题: (1)当 t 为何值时,PQ∥BO? (2)设△AQP 的面积为 S, ①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S 的最大值; ②若我们规定:点 P、Q 的坐标分别为(x1,y1),( x2,y2),则新坐标(x2﹣x1,y2﹣y1)称为“向量 PQ” 的坐标.当 S 取最大值时,求“向量 PQ”的坐标. 【答案】解:(1)∵A、B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8,0)、(0,6),则 OB=6,OA=8。 ∴ 2 2 2 2AB OB OA 6 8 10     。 如图①,当 PQ∥BO 时,AQ=2t,BP=3t,则 AP=10﹣3t。 ∵PQ∥BO,∴ AP AQ AB AO ,即10 3t 2t 10 5   ,解得 t= 20 11 。 ∴当 t= 秒时,PQ∥BO。 (2)由(1)知:OA=8,OB=6,AB=10. ①如图②所示,过点 P 作 PD⊥x 轴于点 D,则 PD∥BO。 ∴△APD∽△ABO。 ∴ AP PD AB OB ,即10 3t PD 10 6   ,解得 PD=6﹣ 9 5 t。 39 ∴ 2 21 1 9 9 9 5S AQ PD 2t 6 t = t +6t= t +52 2 5 5 5 3                    。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 295t +553  (0<t<10 3 )。 ∴当 t= 5 3 秒时,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5(平方单位)。 ②如图②所示,当 S 取最大值时,t= , ∴PD=6﹣ 9 5 t=3,∴PD= 1 2 BO。 又 PD∥BO,∴此时 PD 为△OAB 的中位线,则 OD= OA=4。∴P(4,3)。 又 AQ=2t= ,∴OQ=OA﹣AQ=14 3 ,∴Q( ,0)。 依题意,“向量 PQ”的坐标为( ﹣4,0﹣3),即( 2 3 ,﹣3). ∴当 S 取最大值时,“向量 PQ”的坐标为( ,﹣3)。 【考点】动点问题,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二次函数的最值,勾股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1)如图①所示,当 PQ∥BO 时,利用平分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列线段比例式 AP AQ AB AO ,求 出 t 的值。 (2)①求 S 关系式的要点是求得△AQP 的高,如图②所示,过点 P 作过点 P 作 PD⊥x 轴于点 D, 构造平行线 PD∥BO,由△APD∽△ABO 得 AP PD AB OB 求得 PD,从而 S 可求出.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 式是一个关于 t 的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出 S 的最大值。 ②求出点 P、Q 的坐标:当 S 取最大值时,可推出此时 PD 为△OAB 的中位线,从而可求出点 P 的 纵横坐标,又易求 Q 点坐标,从而求得点 P、Q 的坐标;求得 P、Q 的坐标之后,代入“向量 PQ”坐标的定 义(x2﹣x1,y2﹣y1),即可求解。 例 11.(2012 贵州六盘水 16 分)如图 1,已知△ABC 中,AB=10cm,AC=8cm,BC=6cm.如果点 P 由 B 出发沿 BA 方向点 A 匀速运动,同时点 Q 由 A 出发沿 AC 方向向点 C 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 2cm/s.连 接 PQ,设运动的时间为 t(单位:s)( 0≤t≤4).解答下列问题: 40 (1)当 t 为何值时,PQ∥BC. (2)设△AQP 面积为 S(单位:cm2),当 t 为何值时,S 取得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3)是否存在某时刻 t,使线段 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 t 的值;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4)如图 2,把 △AQP 沿 AP 翻折,得到四边形 AQPQ′.那么是否存在某时刻 t,使四边形 AQPQ′为菱形? 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AB=10cm,AC=8cm,BC=6cm,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得△ABC 为直角三角形,∠C 为直角。 (1)BP=2t,则 AP=10﹣2t. 若 PQ∥BC,则 AP AQ AB AC ,即10 2t 2t 10 8   ,解得 20t 9 。 ∴当 s 时,PQ∥BC。 (2)如图 1 所示,过 P 点作 PD⊥AC 于点 D。 则 PD∥BC,∴△APD∽△ABC。 ∴ AP PD AB BC ,即10 2t PD 10 6   ,解得 6PD 6 t5 。 ∴S= 1 2 ×AQ×PD= ×2t×( 66t5 ) 2 26 6 5 15t +6t t +5 5 2 2      。 ∴当 t= 5 2 s 时,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15 2 cm2。 (3)不存在。理由如下: 假设存在某时刻 t,使线段 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 则有 S△AQP= S△ABC,而 S△ABC= AC•BC=24,∴此时 S△AQP=12。 由(2)可知,S△AQP= 26 t +6t5 ,∴ 26 t +6t5 =12,化简得:t2﹣5t+10=0。 ∵△=(﹣5)2﹣4×1×10=﹣15<0,此方程无解, ∴不存在某时刻 t,使线段 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 (4)存在。 假设存在时刻 t,使四边形 AQPQ′为菱形, 则有 AQ=PQ=BP=2t。 41 如图 2 所示,过 P 点作 PD⊥AC 于点 D,则有 PD∥BC, ∴△APD∽△ABC。 ∴ AP PD AD AB BC AC,即10 2t PD AD 10 6 8  。 解得:PD= 66t5 ,AD= 88t5 , ∴QD=AD﹣AQ= 8 188 t 2t=8 t55   。 在 Rt△PQD 中,由勾股定理得:QD2+PD2=PQ2,即( 188t5 )2+( )2=(2t)2, 化简得:13t2﹣90t+125=0,解得:t1=5,t2= 25 13 。 ∵t=5s 时,AQ=10cm>AC,不符合题意,舍去,∴t= 。 由(2)可知,S△AQP= 26 t +6t5 ∴S 菱形 AQPQ′=2S△AQP=2×( )=2×[﹣ 6 5 ×( )2+6× ]= 2400 169 。 ∴存在时刻 t= ,使四边形 AQPQ′为菱形,此时菱形的面积为 cm2。 【考点】动点问题,勾股定理和逆定理,平行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 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二次函数的最值,菱形的性质。 【分析】(1)由 PQ∥BC 时的比例线段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2)如图 1 所示,过 P 点作 PD⊥AC 于点 D,得△APD∽△ABC,由比例线段,求得 PD,从 而可以得到 S 的表达式,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极值求得 S 的最大值。 (3)利用(2)中求得的△AQP 的面积表达式,再由线段 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列出一 元二次方程;由于此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小于 0,则可以得出结论:不存在这样的某时刻 t,使线段 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 (4)根据菱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比例线段关系,求得 PQ、QD 和 PD 的长度;然后在 Rt△PQD 中,求得时间 t 的值;最后求菱形的面积,值得注意的是菱形的面积等于△AQP 面积的 2 倍,从而可以利 用(2)中△AQP 面积的表达式,这样可以化简计算。 例 12.(2012 山东日照 9 分)如图,矩形 ABCD 的两边长 AB=18cm,AD=4cm,点 P、Q 分别从 A、B 同 时出发,P 在边 AB 上沿 AB 方向以每秒 2cm 的速度匀速运动,Q 在边 BC 上沿 BC 方向以每秒 1cm 的速 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x 秒,△PBQ 的面积为 y(cm2). (1)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 x 的取值范围; (2)求△PBQ 的面积的最大值. 42 【答案】解:(1)∵ PBQ 1S PB BQ2 , PB=AB-AP=18-2x,BQ=x, ∴y= 1 2 (18-2x)x,即 y=-x2+9x(00,∴y>x。 ∵z-y= 2 5 1 7 45 3 2 6  >0 ∴ z>y。 ∴ z>y>x。 ∴⊙P 的面积 S 的最大值为 4 9  。 【考点】尺规作图,切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解一元一次方 程,二次根式化简,实数的大小比较。 【分析】(1)作出∠B 的角平分线 BD,再过 X 作 OX⊥AB,交 BD 于点 O,则 O 点即为⊙O 的圆心。 (2)由于⊙P 与△ABC 哪两条边相切不能确定,故应分⊙P 与 Rt△ABC 的边 AB 和 BC 相切;⊙P 与 Rt△ABC 的边 AB 和 AC 相切时;⊙P 与 Rt△ABC 的边 BC 和 AC 相切时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例 10.(2011 山东潍坊 3 分)身高相等的四名同学甲、乙、丙、丁参加风筝比赛,四人放出风筝的线长、 线与地面夹角如表(假设风筝线是拉直的),则四名同学所放的风筝中最高的是. 同学 甲 乙 丙 丁 放出风筝线长 140m 100m 95m 90m 线与地面夹角 30° 45° 45° 60°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无理数的大小比较。 【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分别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风筝的高再进行比较即可:如图, 甲中,AC=140,∠C=30°,AB=140×sin30°=70= 4900 ;乙中,DF=100,∠C=45°,DE=100×sin45°=50 2 59 = 5000 ;丙中,GI=95,∠I=45°,GH=95×sin45°= 95 22 = 4512.5 ;丁中,JL=90,∠C=60°,JK=90 ×sin60°=45 3 = 6075 。∵ < 4900 < < ,∴GH<AB<DE<JK。可见丁同学所 放的风筝最高。故选 D。 例 11.(2011 安徽省 12 分)在△ABC 中,∠ACB=90°,∠ABC=30°,将△ABC 绕顶点 C 顺时针旋转, 旋转角为 (0°< <180°),得到△A1B1C. (1)如图 1,当 AB∥CB1 时,设 A1B1 与 BC 相交于点 D.证明:△A1CD 是等边三角形; (2)如图 2,连接 AA1、BB1,设△ACA1 和△BCB1 的面积分别为 S1、S2.求证:S1∶S2=1∶3; (3)如图 3,设 AC 的中点为 E,A1B1 的中点为 P,AC=a,连接 EP.当 = °时,EP 的长 度最大,最大值为 . 【答案】解:(1)证:∵△A1B1C 是△ABC 旋转得到, ∴∠A1B1C=∠ABC=30°,∠A1CB1=∠ACB=90°,∠CA1B1=∠CAB=60°。 又∵AB∥CB1,∴∠BCB1=∠ABC=30°。∴∠A1CD=60°。∴∠A1DC=60°。 ∴△A1CD 是等边三角形。 (2)证:∵在△ABC 中,∠ACB=90°,∠ABC=30°, ∴AC:CB=tan∠ABC= 33 : 又∵在△ACA1 和△BCB1 中,∠ACA1=∠BCB1,AC:CB=A1C:CB1= , ∴△ACA1∽△BCB1。∴S1∶S2= 2 23 :3 =3:9=1:3。 (3)120, 3 2 a 。 【考点】旋转的性质,平行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锐角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 【分析】(1)易求得△A1CD 的三内角都等于 600, 因此得证。 60 (2) 易证得△ACA1∽△BCB1,且相似比为 33 :,应用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 平方的性质,得证。 (3)连接 CP,则 EP≤CE+CP,当 E、C、P 共线时,EP 最大。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 可知,CP= 11 22AB a ,故 EP 的最大值为 3 2 a 。没有旋转时∠ACP=60°,从而当 E、C、P 共线时,旋转 了 1200。 例 12.(黑龙江大庆 3 分)已知⊙O 的半径为 1,圆心 O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2,过 l 上的点 A 作⊙O 的切线, 切点为 B,则线段 AB 的长度的最小值为【 】 A.1 B. 2 C. 3 D.2 【答案】C。 【考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切线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先连接 OB,易知△AOB 是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 定理即可求出 AB: AB 2 2 2 2AO OB 2 1 3     。故选 C。 例 13.(四川资阳 9 分)在一次机器人测试中,要求机器人从 A 出发到达 B 处.如图 1, 已知点 A 在 O 的正西方 600cm 处,B 在 O 的正北方 300cm 处,且机器人在射线 AO 及其右侧(AO 下方) 区域的速度为 20cm/秒,在射线 AO 的左侧(AO 上方)区域的速度为 10cm/秒. (1) 分别求机器人沿 A→O→B 路线和沿 A→B 路线到达 B 处所用的时间(精确到秒);(3 分) (2) 若∠OCB=45°,求机器人沿 A→C→B 路线到达 B 处所用的时间(精确到秒);(3 分) (3) 如图 2,作∠OAD=30°,再作 BE⊥AD 于 E,交 OA 于 P.试说明:从 A 出发到达 B 处,机器人沿 A→P→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最短.(3 分) (参考数据: 2 ≈1.414, 3 ≈1.732, 5 ≈2.236, 6 ≈2.449) 【答案】解:(1) 沿 A→O→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为:600÷20+300÷10=60(秒), 在 Rt△OBA 中,由勾股定理,得 AB= 22600 300 =300 5 (cm)。 61 ∴沿 A→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为:300 5 ÷10≈300×2.236÷10≈67(秒)。 (2) 在 Rt△OBC 中,OB=300,∠OCB=45°,∴OC= OB=300cm,BC= 300 sin 45º=300 2 (cm)。 ∴AC=600-300=300(cm)。 ∴沿 A→C→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为:AC÷20+BC÷10=300÷20+300 ÷10≈15+42.42≈57(秒)。 (3) 在 AO 上任取异于点 P 的一点 P′,作 P′E′⊥AD 于 E′,连结 P′B, 在 Rt△APE 和 Rt△AP′E′中,sin30°= EP E P AP AP   , ∴EP= AP 2 ,E′P′= AP 2  。 ∴沿 A→P→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为: AP÷20+PB÷10= EP÷10+PB÷10=(EP+PB)÷10= 1 10 BE(秒); 沿 A→P′→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为: AP′÷20+P′B÷10= E′P′÷10+P′B÷10=(E′P′+P′B)÷10= (E′P′+P′B)(秒)。 连结 BE′,则 E′P′+P′B > BE′>BE,∴ BE < (E′P′+P′B)。 ∴ 沿 A→P→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小于沿 A→P′→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 即机器人沿 A→P→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最短。 【考点】动态型问题,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垂线段的性质。 【分析】(1)直接由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求沿 A→O→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由勾股定理求出 AB 的 长即可求得沿 A→B 路线到达 B 处所用的时间。 (2)由锐角三角函数求出 BC 的长,即可求出沿 A→C→B 路线行进所用时间。 (3)根据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即可求得。 例 14.(2011 江西南昌 7 分)如图,已知⊙O 的半径为 2,弦 BC 的长为 2 3 ,点 A 为弦 BC 所对优弧上 任意一点(B,C 两点除外). (1)求∠BAC 的度数; (2)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参考数据: 3sin 60 2 , 3cos30 2 , 3tan 30 3 .) 【答案】解:(1)连接 BO 并延长,交⊙O 于点 D,连接 CD。 ∵BD 是直径,∴BD=4, 0DCB 90。 62 在 Rt△DBC 中, BC 2 3 3sin BDC BD 4 2    , ∴ BDC 60,∴ 0BAC BDC 60    。 (2) 因为△ABC 的边 BC 的长不变,所以当 BC 边上的高最大时,△ABC 的面积最大,此时 点 A 落在优弧 BC 的中点处。 过 O 作 OE⊥BC 于 E,延长 EO 交⊙O 于点 A,则 A 为优弧 BC 的中点.连接 AB,AC, 则 AB=AC, 01BAE BAC 302    。 在 Rt△ABE 中,∵ 0BE 3, BAE 30   , ∴ BE 3AE 3tan 30 3 3    。 ∴S△ABC= 1 2 3 3 3 32    。 答:△ABC 面积的最大值是33。 【考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1)连接 BO 并延长,交⊙O 于点 D,连接 CD。由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的性质,,在 Rt△DBC 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求出 BDC 的度数,再由圆周角定理即可求解。 (2))因为△ABC 的边 BC 的长不变,所以当 BC 边上的高最大时,△ABC 的面积最大,此时点 A 应落在优弧 BC 的中点处,过 OE⊥BC 与点 E,延长 EO 交⊙O 于点 A,则 A 为优弧 BC 的中点,连接 AB, AC,则 AB=AC,由圆周角定理可求出∠BAE 的度数,在 Rt△ABE 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特殊 角的三角函数值可求出 AE 的长,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解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