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吉安市五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江西省吉安市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就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2、下表是两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家(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 时期 类别 西汉初年 (高帝—景帝) 西汉中期 (武帝—宣帝) 西汉后期 (元帝—平旁) 东汉 (光武帝—献帝) 合计 博士 1 4 8 12 25 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 — 3 8 18 29 未任博士的名儒 — 1 5 37 43 合计 1 8 21 67 97 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 2.7 15.7 32.3 30.3 25.9 A、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有所提高 C、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3、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4、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图二 黄宗羲的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 图一 传统社会治理结构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5、苏格拉底严重质疑雅典民主政治之下公民们的政治能力,他说公民们既没有做好事的能力,也没有做坏事的能力,“他们只是随便行动”。为此,苏格拉底( ) A、强烈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B、强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C、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D、反对古希腊个人意识的觉醒 6、著名思想家但丁(1265—1321)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马尔西略(约1275—1342)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世俗权至高无上。这反映了( ) A、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B、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 C、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 D、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7、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 ) A、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B、信仰得救思想已深入人心 C、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D、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8、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发现,是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法律社会方面的,还是政府方面的。”据此可知,阿伦·布洛克( ) A、赞赏启蒙思想家抨击专制统治的腐朽 B、认为批判的理性能够应用于所有领域 C、肯定启蒙思想家敢于挑战权威和政府 D、指出英国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9、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 ) 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10、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番爵。这说明( )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科举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11、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做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的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反映出( ) A、工业革命是科学革命的根源 B、19世纪科学革命的中心发生转移 C、工业革命推动科学革命深入发展 D、科学进步是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 13、马克垚认为,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它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启蒙运动的兴起就和它密切相关。这主要是因为牛顿革命( ) A、彻底地摧毁了神学思想 B、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模式 C、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到来 D、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 14、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5、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称赞美国“每年物产及制造货件,共银一万五千万圆(元),可观其国丰盛矣。……其水师武备甚善,屡与英国交锋获胜……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总无世袭终身之事”。魏源旨在( ) A、宣传美国民主制度 B、分析战争失败原因 C、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D、反思中国社会问题 16、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千总郑祖彝在给上级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万不得采择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 ) A、崇洋媚外思想盛行 B、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 C、大力赞扬西方体制 D、批评李鸿章指挥失当 17、康有为断言:“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这表明康有为意在( ) A、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性 B、复兴传统文化 C、认同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D、推动社会变革 18、陈独秀认为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 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翼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据此,陈独秀认为真正实现立宪的关键在于( ) A、民众想想得到解放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D、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19、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一文中指出,要做一件事,“没有眼晴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据此可知,毛泽东强调( ) A、动员农民群众 B、提高理论素养 C、密切联系群众 D、实事求是精神 20、“一个退役的老船长,看到这个船的方向有问题,他再一次跳上船头,把橹摆正,把中国改革开放这条航船摆正。”“老船长”的这次努力是指( ) A、1977年,恢复高考 B、1980年,提出“二为”方向 C、1992年,南方谈话 D、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21、下表反映了我国1993-1997年GDP数据及相关要素的贡献率: 年份(年)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GDP增长率 14.0 13.1 10.9 10.1 9.3 资本增长率 24.6 17.3 18.1 8.7 2.4 劳动力贡献率 4.4 4.1 4.8 7.5 8.1 科技进步贡献率 29.6 37.1 25.2 55.8 81.5 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被取代 B、外向型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C、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 D、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 22、“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 A、“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23、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4、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最早塑造出文学中的“世纪病”形象,其特征是孤独、忧郁、悲观、失望,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有评论称“这是所有不满于平庸、有思想、有才智的人在资产阶级新世界中的共同感觉”。材料表明“世纪病”( ) A、根植于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 B、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 C、其有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特点 D.、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25、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 ) A、.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 B、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C、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 D、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5分)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2分) (2)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1分)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2分)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2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3分) 27、(12分)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又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2分)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2分)其有何意义?(2分) 28、(11分)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 ”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2分) (2)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提是什么?(1分)概括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3分) 29、(12分) 材料: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实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孙中山《民生主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参 考 答 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BBBCC 6—10 DBCDC 11—15 BCBBC 16—20 BDADC 21—25 CDCDB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题(15分) (1) 关健:诚信(取信于民)。(2分) 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各国统者的需要、因此受到冷落。(2分) (2) 胜利:汉武帝“要数百家独尊术”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分) 主张: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分) (3) 深化:理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分) 表现: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2分) (4)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3分) 27题:(12分) (1)原因:理学的兴起,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戏曲等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2分) (2)现象:非议朝政,抨击君主;张扬个性,自主择偶;否定礼教,追求平等。(3分)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制度的腐朽;理学占主导地位等。(3分)(3)依据:人文意识的觉醒。(2分)意义:拓宽思想史研究的领域。(2分) 28题: (1) 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2分) 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2分) (2)前提: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1分) 理解: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3分) (3)历史作用: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推动民主政治运动;影响法治社会的构建。 (3分) 29题。(12分:论题2分,论证8分,结论2分) 示例一: 论题: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 论证:中山自1894年创立兴中会以来,历次革命屡败屡战,屡战屡败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为其指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孙中山看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尖锐的社会对立,也不愿重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其民生主义原本就试图以“平均地权”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孙中山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扶助农工”等社会主义色彩的内容。 结论: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其民生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 论证: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相对薄弱的俄国取得成功。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与上述地区情况迴异,生产力水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照搬马克思主义,搞城市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在中国不可能取得成功。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张“师马克思之意”,不“用马克思之法”。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应是“师其意不用其法”。 示例三: 论题: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论证:马克思主义既指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一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也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推动社会变革的具体要素。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希望将来的中国如社会主义般美好,但他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认同无产阶级专政。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他看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开启了国共合作,顺应了大革命的潮流,但他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的革命实践,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看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因其自身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