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高二年级八校联考试题 历史学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有学者指出:“周代是中国历史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的朝代。”下列的西周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 A. 晋国和秦国 B. 燕国和宋国 C. 鲁国和齐国 D. 鲁国和燕国 ‎2. 西周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表明 A. 分封主体发生变化 B. 宗法关系扩展 ‎ C.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礼乐制度瓦解 ‎3.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 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4. “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那就是从西周开始,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开,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5.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密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据此,秦代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管理全国军事 B.掌管机要文件 C.负责监督百官 D.执掌群臣奏章 ‎6.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7. 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东汉 A. 监察权力加强 B. 中央集权削弱 C. 君主专制强化 D. 国家统治稳定 ‎8. 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 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 D. 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9.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A.隋唐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B.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 ‎10. 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这说明该朝官制 A. 规范了官员职责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加强了对官员控制 D. 削弱了专制君权 ‎11. 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啦”。却不得不取消原来的任命。这说明宋朝 A. 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B. 文官政治对君主专制有一定制约作用 C. 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 D. 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 ‎12. 杨宁一先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 A.行省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构 C.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 D.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 ‎13.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14. 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详》,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材料反映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A. 机构完备 B.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 C. 立法保障 D. 拥有独立的监察权 ‎15. 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否则视为大不敬。这就是避讳制度。避讳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国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家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此制度旨在 A.强化尊卑等级  B.倡导尊老爱幼 C.维护皇权独尊  D.凝聚血脉亲缘 ‎16. 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文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17.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梭伦改革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而计算财产的标准完全是按照个人土地上的收获。这反映了雅典 A. 农业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 农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较高 C. 改革是维护农民的利益 D.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 ‎18. 伯利克里曾在演说中这样说道:“任何人(雅典公民),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此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财产等级制 C. 津贴制 D. 比例代表制 ‎19. 古代雅典,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动议者将负其咎。材料意在说明雅典 A.政府权力受到公民监督      B.任何公民都拥有申诉权 C.严格实行责任倒追机制      D.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20.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这段话意在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 B. 雅典公民具有自由平等精神 C. 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D. 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21. “《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 ‎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涉及内容广泛庞杂 C. 重视诉讼程序 D. 注重保护私人财产 ‎22. 前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在《古代罗马史》中指出,希腊人是伟大的理论家,崇高的思想方式创造者。罗马人和希腊人不同,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他们建成了在民族国家之前的一切形式中最完善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创造了法律,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时又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材料反映出 A. 希腊人崇尚民主政治 B. 希腊人偏重于理论创新 C. 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D. 罗马人具有务实的精神 ‎23.“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主要说明罗马法 A. 导致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 B. 直接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 具有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 D. 维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性 ‎24. 虽然詹姆士二世在威廉率军登陆后逃离了英国,并未与其正面交战,但英国民众主动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在英格兰开始爆发并迅速波及到英伦三岛,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而且相当持久。由此可以看出 ‎ A. 民众斗争推动英国革命胜利 B. 光荣革命是一场宫廷政变 C. 民众成为英国革命的领导者 D. 政治变革离不开武装斗争 ‎25.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 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 A. 王权结束 B.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 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26. 2017年6月,因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要求首相特蕾莎·梅下台。特蕾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 A. 特蕾莎·梅所在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 英国女王的态度 C. 议会对待特蕾莎·梅政府的信任程度 D. 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27. 有学者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这表明英国 A. 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 B. 政治制度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C.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 ‎28. ‎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今后的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 A. 采用共和政体 B. 颁布成文宪法 ‎ C. 修改邦联制度 D. 构建分权体制 ‎29. 在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一次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这则小故事反映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A. 暂时调和宪法制定中的政党矛盾 B. 完善立法程序来防止决策谬误 C. 扩大国会立法权,强化中央集权 D. 建立国会内部的三权分立体制 ‎30. 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更改”的“普通法律”。这些认识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权力制衡 B. 民主自由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31. 据统计,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这表明此时期美国 A. 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 B. 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 C.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D. 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 ‎32. 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法国的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B.法国已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方面有一定发展 D.共和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利于工人运动的发展 ‎33.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的《1787年宪法》‎ C. 法国的《1875年宪法》 D. 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34. 1701年英国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法国1875‎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些规定 A. 巩固了民主政治 B. 维护了共和制度 C. 违背了平等的原则 D. 结束了君主制政体 ‎35. “英国‘光荣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将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全新政体”是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实践产物 B. 美国“体制设计”与英国“全新政体”原则基本一致 C. 美国“首创性”是孟德斯鸠政治学说的全面运用 D. 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全新政体”建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本卷共3题,每题15分。请在36、37、38题中任选两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题的第一题和第二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做题目的题号涂黑。‎ ‎36.(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10分)‎ ‎3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长期的内战和外来干涉对各方都是一场灾难。它蹂躏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农村,使得大批俄罗斯人民死于横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式的恐惧感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宣言又过于认真。这种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是如此深刻而又持久,以至于它毒化了随后10年的国际关系,并大大地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快结束时,欧洲似乎安定下来,进入一个和平、安全和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一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给彻底破坏了,大萧条产生的经济混乱和大规模失业逐渐损害了前几年已经取得的和解的基础。各国政府在日益增长的贫困和不满情绪的压力下频繁更替。而这种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反过来又直接地、也是灾难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 ‎——以上材料均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9分)‎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6分)‎ ‎3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朱)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楚辞集注》、《辩证》,《韩文考异》……;所编次有:《论孟集议》,《孟子指要》,《中庸辑略》……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材料二:陆九渊……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尝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或劝九渊著书,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曰:“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比较朱熹和陆九渊治学的不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观角度分析指出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异同,并指出他们对儒学发展的突出贡献。(6分)‎ ‎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高二年级八校联考试题 历史学科 答案 ‎1—5 DBDCA 6—10 CBBDC 11—15 BDCCA ‎16—20 ABCAA 21—25 ADCAB 26—30 CDDBC ‎31—35 DCDAB ‎36.(15分)(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2分)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3分)‎ ‎(2)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点2分,共10分)‎ ‎37.(15分)(1)主要问题:人民(尤其是农民)生活困难;(1分)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2分)原因:长期战争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冲突;苏联和西方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一点2分,共6分)‎ ‎(2)苏联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引起资本主义列强的恐慌;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资本主义政局动荡;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德意日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一点2分,共6分)‎ ‎38.(15分)(1)朱熹幼年求学重博览群书、广交名士,陆九渊则重独立思考;朱熹治学强调格物穷理、恭敬笃行,陆九渊治学则强调内心反省、探求真理;朱熹重视著书立说,陆九渊则认为《六经》皆我注脚。(一点3分,共9分)‎ ‎(2)同: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唯心主义思想,(2分)异:但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2分)突出贡献:朱熹和陆九渊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