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8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件(83张)
第 8 讲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专题二 近代史部分 考点一 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考点二 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考点 一 一、鸦片战争 (1840 ~ 1842 年 ) 1.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 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商品输出的要求。 3.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半殖民地 ” 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 “ 半封建 ” 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 1 主干知识排查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 1860 年 ) 1. 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 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 ~ 1895 年 ) 1. 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2. 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 1901 年 ) 1. 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 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3. 影响:清政府沦为 “ 洋人的朝廷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 五、日本侵华战争 (1931 ~ 1945 年 ) 1. 原因:根本原因是日本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直接原因是经济危机的打击。 2. 表现:军事侵略,经济侵略。 3. 结果:日本战败投降,是百年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 对列强侵华的四方面认识 (1) 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 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2 热 考重点 深化 (3) 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 关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最主要 的,我们应看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 解析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 1877 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 C 项符合题意。 真题例证 1 列强侵略下清政府的外交转变 (2013· 课标全国卷 Ⅱ , 29)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 约束 B .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逐步向近代外交 转变 D .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解析 √ 考向预测 1 近代租界的地位和作用 “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 材料说明租界是 A. 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 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 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 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集中展现了西方文明,故 A 项正确 ; 租界 的确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不过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 ; 租界 是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非常态通道,而非最佳通道,故 C 项错误 ; 材料 展现了西方经济近代化的成果而非政治文明成果,故 D 项错误。 2.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五大影响 (1) 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 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 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 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真题例证 2 中日双方对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记述的差异 (2010· 课标全国卷, 35) 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 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 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 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 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解析 √ 解析 中方强调日军首先轰击我军,日方则强调中国首先进攻,可见 C 、 D 两项都不对 。 题 干中中日双方的相关记述都很清晰,与 B 项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相矛盾。 考向预测 2 甲午中日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学者马勇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这是因为这个条约 A.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 领土 B . 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 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 口岸 D .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解析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大规模的拆迁、征地,让无数农民脱离土地,成为流浪者,而各级官吏的不尽责和偏袒,使中西文化冲突加剧,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 3. 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 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 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 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 国际因素: 1942 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真题例证 3 南京国民政府争取外部援助的外交努力 (2014· 课标全国卷 Ⅱ , 30)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 “ 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 帮助 B .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 政策 D .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 解析 √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 “ 1937 年 11 月 ” 进行分析。 1937 年 11 月正处于中国淞沪会战晚期。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择 A 项 。 B 、 D 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 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向预测 3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对中国抗战的关注 如图是美国《时代》周刊 1938 年 1 月 3 日的封面 , 标题 是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文字内容: ( 为了 抗日 ) 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这 表明 A. 国民政府努力争取国际势力的支持 B. 中国战场的抗战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C. 美国舆论正面关注中国政府的抗战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抗击 日本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争取外部势力支持抗日,故 A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 “ 1938 年 1 月 ” ,尚处于日攻中守时期,故 B 项错误 ; 美国《时代》周刊 刊登蒋介石夫妇, “ ( 为了抗日 ) 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 ,表明美媒正面评价国民政府的抗日,故 C 项正确 ; 世界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 1942 年,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短板 19 调动基础知识不力,史论结合的能力欠缺 例题 (2016· 新课标全国乙卷, 29)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答案 补 短 查短 3 高考短板突破 查短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调动知识不力,论证历史结论就会出现错误。例如本题题干史料的历史结论是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人士预测 “ 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选项 A 中的史实错误,有的考生因基础知识不牢固而误选 A 项 。 实际上 ,清政府对军队西式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过,在清末新政中有过,甲午中日战争前军队的西式改革并未完成,故 A 项错误 。 B 、 D 两项不能论证 “ 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故排除。 补短 弄清题干史料中的历史结论,正确调动基础知识进行论证。例如本题题干史料的历史结论是: “ 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调动相应的基础知识: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创办近代海军等,这些军事方面的成果是支撑这一历史结论的重要史实依据。故 C 项正确。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与材料中 “ 1861 年 ”“ 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 某种程 度 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 ” 相符,故 A 项正确。 针对练 1 (2017·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 )1861 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 “ 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 ( 同外国 ) 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 ( 我们 ) 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 ” 据此可以推知 A. 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开始彼此 结合 B . 道光帝被迫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C. 清朝答应了列强全面修约的 要求 D . 满汉官僚集团实现了政治联合 答案 解析 √ 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二 一、太平天国运动 1. 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2. 纲领 (1) 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2) 后期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 进程: 1851 年金田起义, 1853 年定都天京, 1856 年天京事变, 1864 年天京陷落。 4. 作用: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1 主干知识排查 二、辛亥革命 1. 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 成果: 1912 年 3 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以美国民主政治为蓝本进行政权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4. 评价 (1) 进步性: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 局限性: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 热 考重点 深化 1. 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四大突破及原因 (1) 突破 ① 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 “ 拜上帝会 ” 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同盟会。 ② 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③ 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 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 “ 人间天国 ” 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2) 原因 ① 经济: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② 阶级力量: 20 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③ 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④ 思想: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真题例证 4 太平天国运动指导思想的变化 (2011· 课标全国卷, 29) 洪秀全尊奉 “ 皇上帝 ” ,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 “ 妖书 ” ;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 “ 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 支持 答案 解析 √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 “ 皇上帝 ”“ 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 ”“ 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信奉拜上帝教,倡导平等和大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尤其是天京变乱后,洪秀全等人逐渐腐化,太平天国运动逐渐由盛转衰,拜上帝教日益失去其意义。就选项而言, A 项说法比较委婉地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待孔教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B 、 C 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 D 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向预测 4 太平天国科考中的社会平等理念 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 “ 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 ” 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A. 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 B. 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 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 D. 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 答案 解析 √ 解析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太平天国的科考并没有改变传统科考的方式,故 A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 “ 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 ” 得出赢得支持的不只是知识分子,故 B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 “ 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 ” 得出选拔各类人当官,故 C 项错误 ; 根据 前面分析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看都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 D 项正确。 2. 辛亥革命推动国家政治结构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真正的民主革命,带来了中国国家政治结构的巨大变动。 (1) 在政治形态和体制上,实现了从 “ 朝代国家 ” 到 “ 共和国家 ” 的转变。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把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并举,从此中国政治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2) 在新政权组织机构和程序的创立上,辛亥革命催生了新的政权组织机构和程序,这在中国政治史上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 (3) 在政党政治上,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资产阶级政党的形式组织领导的革命,自此,中国的政党政治进一步发展。 真题 例证 5 以社会史观审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2015· 北京文综, 16) 太平天国提倡 “ 剪辫蓄发 ” ,认为当时人的发饰 “ 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 “ 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 ” ,提倡 “ 剪辫易服 ”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 对接 B .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 思想 D .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 解析 √ 解析 太平天国提倡 “ 剪辫蓄发 ” 的目的是因为当时人的发饰 “ 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 ,这具有号召推翻清朝统治的作用;其次是分析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 “ 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 ” ,也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选 B 项 。 A 、 C 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相符 ; D 项与辛亥革命不相符,均排除。 考向 预测 5 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 从刘邦 “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 到孙中山 “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 的历史变迁,说明 A.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 解析 √ 解析 刘邦主张 “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 是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专制统治,孙中山主张 “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 是为了防止帝制的复辟, A 项传统社会指封建社会,与题干不符 。 C 项说法错误 。 题 干强调的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 D 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 B 项正确。 短板 20 史学观念滞后于时代意识 例题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洋务运动 —— 戊戌政变 —— 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 ——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 C. 鸦片战争 —— 中法战争 —— 甲午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 —— 义和团运动 —— 辛亥革命 √ 答案 补 短 查短 3 高考短板突破 查短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 B 项。 补短 弄清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世界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常见史研新视角的内涵及相关史实体现是备考的必备素养。 针对 练 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 “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 这表明 A.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 B .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 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 D. 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答案 解析 √ 解析 革命与民国虽然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但是并不意味着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故 A 项错误 ; 辛亥革命 没有带来社会进步的观点错误,故 B 项错误 ; 辛亥革命 并不同于传统王朝的更替,它推翻了中国 2 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 C 项错误 ; 材料 体现出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故 D 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三 一、五四运动 (1919 年 ) 1. 原因: (1) 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2) 导火索: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条件: (1)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 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 1 主干知识排查 3. 主要活动: (1)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学生游行,提出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废除二十一条 ” 等口号; (2)6 月 5 日,上海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 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5. 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 年 ) 1. 标志: 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2. 内容:确立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 3. 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领导。 4.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922 年的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民大革命 (1924 ~ 1927 年 )( 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1. 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 国共合作革命 (1) 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 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 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 ( 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 ) ,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 4. 失败:蒋介石制造 “ 四一二 ” 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制造 “ 七一五 ” 反革命政变。 5. 失败原因:直接原因 —— 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 —— 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6. 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四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年 ) 1. “ 工农武装割据 ” : 1927 年,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 1930 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2. 红军战略转移 (1)1934 年 10 月,由于领导人的 “ 左 ” 倾错误,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新领导集体,中共走向成熟 。 五、抗日战争 (1931 ~ 1945 年 ) 1. 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了许多大屠杀,组建 “ 七三一部队 ” ,研制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对根据地扫荡,实行 “ 三光 ” 政策。 2. 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 (1) 国民党正面战场:初期积极抗战;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 中共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 3. 抗战胜利的意义 (1)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六、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945 ~ 1949 年 ) 1.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2) 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1946 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 人民解放战争 (1) 防御: 1946 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 反攻: 1947 年 6 月,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1949 年初,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3) 胜利: 1949 年 4 月,长江防线突破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向全国进军。 1. 北洋军阀统治的分期及政治统治概况 (1) 分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 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 1928 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 16 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 ~ 1916 年 ) 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1916 ~ 1927 年 ) 两阶段 。 2 热 考重点 深化 (2) 政治统治概况 ① 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灭亡中国的 “ 二十一条 ” ,与俄国签定《中俄声明》,导致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 ②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③ 帝国主义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主要有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侵占山东并欲独霸中国 。 ④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⑤ 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如反张勋复辟运动、两次护法运动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等。 ⑥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真题 例证 6 中共早期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 (2012· 课标全国卷, 31)1920 年 12 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 “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 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 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 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 解析 √ 解析 认识到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 A 项 ; 认为 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排除 B 项 ; D 项与题干相矛盾。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外来势力的干涉 C. 国共两党的分裂 D. 社会经济的停滞 考向 预测 6 从黄埔军校毕业率看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 导致下表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 解析 √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黄埔军校第三期 1924.10 ~ 1926.1 1 300 1 233 黄埔军校第四期 1926.3 ~ 1926.10 2 680 2 654 黄埔军校第五期 1926.11 ~ 1927.8 3 300 2 418 黄埔军校第六期 1927.10 ~ 1929.5 4 400 3 970 解析 黄埔军校第五期在校时间是 1926.11 ~ 1927.8 ,正值国民革命的后期,国民革命的兴起是 1924 年,故 A 项错误 ; 1926.11 ~ 1927.8 ,正值国民革命的后期,外来势力的干涉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 ; 这 一时期,蒋介石和汪精卫已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分裂,故 C 项正确 ; 1926.11 ~ 1927.8 中国的社会经济并未停滞,故 D 项错误。 2. 北洋军阀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三大因素 (1) 根本因素: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2) 国内因素 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 清廷在连年 “ 内忧外患 ” 的形势下,把 “ 筹饷练兵 ” 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3) 国际因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 20 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真题例证 7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的成长 (2014· 海南高考, 18) 周恩来曾回忆说: “ 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 …… 可是在六大 (1928 年 ) 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 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 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 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 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 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 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答案 解析 √ 解析 依据所学,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是明确的,故 A 项错误 ; 材料 中 “ 从莫斯科 …… 或从西欧回来 ”“ 轻视理论 ”“ 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 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 B 项正确 ; 由于 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 “ 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 ,故 C 项错误 ; 当时 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 D 项错误。 考向 预测 7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农民运动的领导 农会原本是中共领导的以研究农学、改良农业为宗旨的组织。但在 1927 年 7 月 20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农字第 9 号通告明确指出: “ 农民协会已经不是一种职业组织,而是乡村中的贫苦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政治联盟、农民政权。 ” 这说明当时 A. 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道路迅速转移 B. 乡村民众政治利益诉求高于经济利益 C. 土地革命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起步 D. 中共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 答案 √ 3.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 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① 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② 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 从工人运动的失败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①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 ② 1923 年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 ③ 1924 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 (3) 从国民革命的失败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①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 ② 惨痛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的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 (4)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 “ 工农武装割据 ” 理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 (5) 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参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真题例证 8 中共成长历程中革命道路的选择 (2013· 课标全国卷 Ⅰ , 30)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 “ 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 ,才可能变成 “ 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六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属于 “ 左 ” 倾机会主义错误,选 B 项 。 A 、 D 两项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可排除 。 易 错选 C 项,中共六大的决议强调的是城市暴动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考向 预测 8 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 是对中共 “ 一大 ” 纲领的修正 B. 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 C.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 D. 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是宪法大纲的规定,而不是党的会议,因此其不涉及对中共 “ 一大 ” 纲领的修正,故 A 项错误 ; 此时 间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存在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故 B 项错误 ; 国家 宪法不可能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故 D 项错误。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变迁 (1) 国民革命时期 ① 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 依据:帝国主义 “ 以华治华 ” ,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 土地革命时期 ① 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② 依据: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1931 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 (3) 抗日战争时期 ① 政策: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 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4) 解放战争时期 ① 政策:自卫反蒋。 ② 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点拨 点拨: 解析 国民党禁止刊载的 “ 谬误名词 ” 都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实,这些 “ 谬误名词 ” 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护 “ 一党专制 ” ,国民党不得不把这些名词进行封杀,故选 D 。 真题例证 9 抗战相持阶段的国共关系 (2016· 课标全国乙卷, 30)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 “ 亲日派 ”“ 长征时代 ”“ 争取民主 ”“ 国共合作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等归为 “ 谬误名词 ”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 矛盾 B .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 领导权 D .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共中央取消了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的行动,体现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由对立转向合作,故 C 项正确。 考向 预测 9 中共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让步与坚守 中国共产党曾在一份宣言中提出: “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 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释放出 诚意 B . 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 以民族大义为 重 D . 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做出了 让步 答案 解析 √ 短板 21 历史时空意识不足 例题 (2016· 新课标全国甲卷, 29)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 “ 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 ” 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高 B .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 增产 D .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答案 补 短 查短 3 高考短板突破 查短 历史时空观念模糊,联系基础知识不当,就会误选错误答案。例如本题中时间是 “ 1930 年 ” ,地点是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 。应联系的史实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红军奋战是根据地粮食产量增加的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B 项,有的考生误选此项,是基础知识联系不当所致 。 C 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共的主要斗争是军事斗争,故排除 C 项 。 有 的考生误选 D 项,是没有弄清这一时期 “ 打破经济封锁 ” 不会直接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只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补短 利用史料中时间空间信息可准确定位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从而降低解题难度。例如本题中红色根据地粮食之所以价格那么低,主要原因是进行了土地革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故选 A 项 。 针对练 3 (2017· 山东日照高三模拟 ) 蒋介石在 1939 年的一份批示中说: “ 今后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 ” 从这份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 A. 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对日宣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蒋介石抗日态度较为坚决 D. 国共矛盾已根本解决 √ 答案 解析 解析 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是在 1941 年 12 月,故 A 项错误 ; 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 1937 年,故 B 项错误 ; 蒋介石 抗日态度较为坚决与材料 “ 今后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 ” 相符,故 C 项正确 ; 由于 国共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共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故 D 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