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明朝、清朝前期(课件)(41张)
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 —— 明朝 、 清朝 前期 时空纵览 · 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1 .(2017 课标全国 Ⅱ ,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 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 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 , 明代中后期 (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明代的政治特征。从材料信息看 , 明代由禁止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 , 其目的在于使宦官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 能更好地为皇权服务 , 同时使宦官对内阁等外廷机构也形成一定的制约 , 这说明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故选 A 项。宦官参政有利于加强皇权 , 明朝中后期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 , 且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 由此排除 B 、 C 、 D 三项 。 题点 二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2 .(2019 课标全国 Ⅰ ,27) 明中后期 , 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 , 沿运河运至江南 , 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区域专业化现象。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东东昌府这一棉花产区与江南棉布生产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 , 其反映的是农业种植和手工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现象 ,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地区经济优势及发展水平的差异 , 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运河运输在隋代就已经出现 , 不属于交通方式的变革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的调整与改变 , 故 B 、 C 两项错误。 3 .(2019 课标全国 Ⅱ ,27) 研究表明 , 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 , 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 , 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 , 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对比了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 , 说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 , 商品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 故 C 项正确 ; 明清时期 , 统治阶级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故 A 、 B 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 材料主旨是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 , 与白银普遍流通无关 , 故 D 项错误。 4 .(2019 课标全国 Ⅲ ,27) 乾隆时江南地主 “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 , 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苏州甚至出现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 , 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 。由此可知 , 当时江南 ( )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 频繁 B .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 形式 D .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清代租佃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 包括自耕农和佃农两种形式。从题干材料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有 : 地主脱离了农业生产 , 土地通过租佃方式由佃农耕种 , 仅剩余少量的自耕农 , 所以从总体上说 , 乾隆时期江南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个体农耕 , 故 C 项正确 ;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生产关系中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 , 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和生产利润的分配 , 故排除 A 、 B 两项 ; 农业商品化生产主要体现在对农产品的处理方式上 , 与材料信息无关 , 故排除 D 项。 5 .(2018 课标全国 Ⅰ ,27) 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 , 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朝贡贸易。图片材料中的奇珍异兽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向明政府贡献的 , 外国使臣因此得到明成祖的厚赐 , 故属于朝贡贸易 , 由明代朝臣用中国传说的 “ 麒麟 ” 对其进行解释可知 B 项正确 ; 材料图片仍是中国传统绘画 , 图片内容反映了对外交流 , 但无法判断绘画形式受其影响 , 故 A 项错误 ; 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政策 , 并延续到清朝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信息反映了以传统文化解释外来物品 , 并未体现传统观念更新 , 故 D 项错误。 6 .(2017 课标全国 Ⅰ ,27) 明前中期 , 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 , 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 ,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题干材料强调了明后期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都使用玉制器皿 , 这破坏了明前中期的等级规定。联系所学知识 , 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 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 故排除 A 项。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是朝廷的规定 , 并非传统的伦理 , 且材料信息没有指向市民阶层 , 故 C 项错误。由题干材料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D 项错误。 题点 三 明清时期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7 .(2018 课标全国 Ⅱ ,27)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 “ 官腔 ”, 到清代被誉为 “ 雅乐 ”“ 盛世元音 ”,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 , 江南地区 “ 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 甚至 “ 演戏必请昆班 , 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 。这些史实表明 , 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戏曲 —— 昆曲。题干信息不涉及陆王心学的传播 , 故排除 A 项 ; 昆曲并没有吸取京剧的元素 , 相反 , 京剧是在吸取昆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 故 B 项错误 ; 明清时期 , 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 ,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 根据题干可知 , 昆曲在明清时期是被官方推崇的 “ 雅乐 ”, 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 , 说明其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故 D 项正确。 8 .(2018 课标全国 Ⅲ ,26)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 ,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 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 , 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 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 , 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药学成就。从题干中的 “ 国家制定 ”“ 官修 ”“ 朝廷颁行 ” 等关键字眼 , 可推知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 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 , 没有体现政治体制的影响 , 故 A 项错误 ; 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 , 故 C 项错误 ; 题干中的《神农本草经》《唐本草》与宋明理学时间不吻合 , 故 D 项错误。 9 .(2018 课标全国 Ⅲ ,27) 明朝中期以后 , 京城及江南地区 , 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 有人谑称 :“ 老童 ( 生 ) 、低秀 ( 才 ), 胸无墨、眼无丁者 , 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题干强调的是明朝中期个人出书和士大夫之间馈赠书籍之风盛行 , 这反映了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故 D 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当时的学术文化水平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没有涉及士人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及经世致用思想 , 故 B 、 C 两项错误。 三维重组 一、明朝 ( 1368 — 1644 年 ) 二、清朝前期 ( 1636 — 1840 年 ) 拓展升华 一、明清时期加强对地方和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 为了加强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 , 明清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 1 . 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分割 , 使其各有其主 , 相互制约 , 是明清地方治理的指导思想。明代改中书省为三司制度 , 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 ; 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 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狱 , 三者相互牵制 , 互不统属。 2 . 进一步完善地方掌管的任期年限和各种回避制度。明朝规定地方官任满三年必须离开。在回避制度上 , 形成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和科举回避等多种回避制度 , 防止地方 “ 割据 ” 势力形成 。 3 . 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制度创新。如明代的土司制度、清代的 “ 改土归流 ” 、金瓶掣签制度等。清朝将台湾纳入中央的统一管理之下。 4 . 加大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力度 , 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上述制度创新 , 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 ,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历史趋势。与此同时 , 客观上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2019 山东济宁高三一模 ) 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 :“ 守中国者 , 不可徒言偃武修文 , 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 , 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 , 是亦不可不知耳。 ” 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 ( ) A. 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 B. 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C. 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 D. 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的唯一手段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清代加强对边疆管理、维护国家统一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依据材料可知 , 乾隆皇帝认为 , 守护中国 , 不能只依靠停止武备提倡文教示弱 , 面对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或威胁 , 如果不能果断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解决 , 国家就不能获得安宁和发展。边疆稳固、社会安定、国家统一都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 , 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乾隆皇帝重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 不是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 ,A 项错误 ; 依据材料可知 , 乾隆皇帝认为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 并非提倡和平时期偃武修文 ,C 项错误 ;D 项中 “ 唯一 ” 一词表述过于绝对 , 错误。 二、全方位认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化 1 . 农业方面 (1) 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 ,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 租佃制普及全国 , 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 货币地租代替实物税 , 实行赋役征银。 (3)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 经济作物种植普遍 , 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 . 手工业方面 (1) 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 ,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占据了主导地位。 (2) 雇用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 , 并从中孕育出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雇佣劳动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 。 3 . 政治方面 : 明清统治者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 . 思想文化 (1) 对主流思想的冲击 : 明末工商业的地位日渐突出 ,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 , 进步思想家提出 “ 工商皆本 ” 经世致用的思想 , 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 ,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 对书法的影响 :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3) 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 ,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促使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 ,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4) 对文学的影响 : 明清时期 , 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 , 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5)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 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 , 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 , 南方较北方更为显著。 5 . 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 (1) 明清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关系未发生根本变化 , 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崛起 ,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 新型劳资关系出现。 (2) 逐利崇商的社会风气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 , 使社会上下形成逐利崇商的社会氛围 ,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奢侈逐渐成为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新时尚。 ( 2019 四川内江名校高三联考 ) 明朝中后期 , 福建 “ 多植甘蔗、桑树 , 耗地已三分之一 , 烟草之植 , 耗地十分之六七 ”, 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 ,“ 仰粟于外 , 上吴越而下广东 ”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新变化 , 旨在考查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根据材料 “ 多植甘蔗、桑树 , 耗地已三分之一 , 烟草之植 , 耗地十分之六七 ”“ 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明朝中后期 ,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福建地区为追求高额的经济收入 , 从而导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 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 故 D 项正确 ;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雇佣劳动关系 , 故 A 项错误 ; 明朝中后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 项与史实不符 ;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 没有体现土地兼并 , 故 C 项错误。 三、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 . 演变 (1) 明初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 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形式是官方控制和垄断的 “ 朝贡贸易 ”( 薄来厚往 , 不计成本 ) 。 (2) 明后期 , 受到社会舆论等影响 , 被迫逐渐放松海禁政策 , 允许民间在指定的地点从事海外贸易 , 并允许外商通过广州等港口输入商品。 (3) 清初 , 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 颁布 “ 迁海令 ”, 实行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 (4) 康熙时 , 因局势逐渐趋于稳定 , 下令取消海禁 , 重开海外贸易。 (5) 乾隆时 , 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 , 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2 . 影响 (1) 积极 : 海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开禁时期 ,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 客观上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 (2) 消极 :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 使中国逐渐隔绝于世界 , 落后于时代潮流。 ( 2019 四川成都高三二诊 ) 明朝前期 , 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 , 明代王折曾说 , 外夷贡品 , 由市舶司接收后 ,“ 许带方物 , 官设牙行与民贸易 , 谓之互市 ” 。由此推知 , 明朝朝贡贸易 ( ) A. 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 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 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明朝对外贸易政策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根据材料 “ 许带方物 , 官设牙行与民贸易 , 谓之互市 ” 可知在朝贡贸易之下 , 政府特许部分进行民间互市 , 故 D 项正确。朝贡贸易现象使明朝国力日益耗尽 , 并未增加财政收入 , 故 A 项错误。题干未体现与西方贸易 , 故 B 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多为中外民间贸易所致 , 故 C 项错误。 四、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明清文化的 “ 萌新 ” 特点 1 .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发展而来的 ; 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中 , 对中国古代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 ,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2 .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首先 , 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 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地揭露和大胆否定 ; 其次 , 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3 .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随着新航路开辟 , 欧洲传教士来华 , 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 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 , 并传回欧洲 , 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 , 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 , 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综上所述 , 明清时期文化的 “ 萌新 ” 特点 , 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 有利于中外的交流 , 孕育了社会转型的因素。 清 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 “ 天下之大 , 非一人之所能治 , 而分治之以群工 ”, 顾炎武提出 “ 以天下之权 , 寄天下之人 ”, 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 ) A. 否定了封建纲常的合理性 B. 限制专权顺应时代要求 C. 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思想文化的 “ 萌新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黄宗羲的众治 , 顾炎武的分权思想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反对封建专制束缚的要求 , 故 B 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对封建纲常伦理的否定 , 排除 A 项 ; 题干旨在批判君主专制而非否定君主制度 , 排除 C 项 ; 题干思想并未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 , 排除 D 项。 五、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明清之际的 “ 新儒学 ” 与宋明理学的不同 1 . 产生基础 : 前者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的基础上 ; 后者建立在小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2 . 政治主张 : 前者批判君主专制 , 具有民主色彩 ; 后者维护纲常礼教和君主专制。 3 . 经济主张 : 前者重视工商业 , 倡导 “ 工商皆本 ”; 后者倡导重义轻利。 4 . 学术主张 : 前者关注国计民生 , 倡导经世致用 ; 后者日益脱离现实 , 文风空洞。 5 . 人性观 : 前者主张个性解放 ; 后者主张存天理 , 灭人欲。 6 . 哲学观 : 前者强调 “ 实践 ”, 倡导朴素唯物主义 ; 后者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 2019 湖南永州二模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 , 把顾炎武视为清代学术开山之第一人 , 认为顾炎武对清代思想界具有深远影响。梁启超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顾炎武 ( ) A. 批道学、离经叛道的思想观点 B. 谈心性、分权众治的治国方略 C. 明义理、扶植纲常的价值取向 D. 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明代儒学的新特点 , 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 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 故 D 项正确。李贽的思想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观点 , 排除 A 项 ; 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 , 排除 B 项 ; 顾炎武的主要学术成就不是表现在 “ 明义理、扶植纲常 ”, 排除 C 项。 【典例】 (2017 课标全国 Ⅲ ,4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 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 , 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 , 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 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 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 , 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 , 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 年 , 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 , 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 , 并于 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 年 , 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 年 , 郑成功进军台湾 , 并正告荷兰驻军 , 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 , 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 ,“ 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 , 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 台湾根据郡县制 , 设立一府二县 ; 兴建孔庙 , 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 ; 开科取士 ,“ 三年两试 , 照科、岁例开试儒童 ”; 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 , 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 ; 大量移民涌入 , 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史料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1) 背景 : 新航路开辟 , 殖民扩张 ; 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 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 ; 明末战乱之际 , 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 : 建立殖民据点 ; 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 , 攫取高额利润 ; 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 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 ; 接受移民 , 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 ; 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从中外关联的角度考查新航路开辟和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 , 链接当前祖国统一的社会现实。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高考大题答案要点往往分两个层次 : 一个是从单一显性史料或对接知识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 这样的一般称之为 “ 保分点 ”; 二是要挖掘史料的隐性信息或者对答案要点进一步升华、概括与总结 , 把握命题人的真正意图 , 使自己的答案契合命题人的 “ 想法 ”, 这类答案要点一般称之为 “ 高分点 ” 。本题第 (1) 问第二小问的 “ 建立殖民据点 ” 这一要点根据材料显性史料很难得出 , 必须挖掘 “ 东印度公司成立 ” 的隐性信息是荷兰殖民扩张的方式即建立殖民据点。第 (2) 问从材料显性信息只能得出 “ 接受大陆移民 ” 这一要点。只有继续对其进行升华概括才能得出 : 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联系与往来 ; 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这两个高端要点。总之 , 在解读史料和组织答案时 , 既要注重对显性单一史料的解读 , 还要进一步挖掘隐性信息和对显性结论进行逻辑升华和延伸 , 这样才能拿到更高的分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