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www.ks5u.com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发动“公车上书”,参与“百日维新”,组织“护国运动”;他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坛奇子,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又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他还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他,就是梁启超。“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今天让我们跟随梁实秋先生,穿越时空隧道,去聆听那次触动梁实秋先生心弦的演讲,去感受梁启超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作品 ‎  散文集《雅舍小品》;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评价 ‎  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2.背景解读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通过写老师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选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汇在字里行间。‎ ‎3.相关知识 演讲词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上,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 ‎(1)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且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是《相和歌辞》之一,即《箜篌引》。“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晋崔豹《古今注卷中·音乐第三》曰:‎ ‎“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高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止之,不及,遂堕河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见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 这段文字所讲的故事是: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癫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拨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的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后人常用吟此诗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 ‎1.字音识记 ‎(1)正音 韵文(yùn)  戊戌(xū)     显宦(huàn)‎ 叱咤(zhà) 莅校(lì) 步履(lǚ)‎ 谦逊(xùn) 箜篌(kōnɡ)(hóu) 酣畅(hān)‎ 拭泪(shì) 蓟北(jì) 涕泗(sì)‎ ‎(2)多音字 ‎2.字形辨识 ‎3.近义词辨析 ‎(1)景仰·敬仰 辨析:两者都有“尊重、仰慕”之意,但词义的轻重与语体色彩不同。“景仰”指佩服、尊敬、仰慕。“敬仰”指敬重、仰慕。“景仰”比“敬仰”意思更重一些,也更文雅一点。“景仰”‎ 多用于伟大人物。“敬仰”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即时小练:①曼德拉是一位万众景仰的人物。他的一生,犹如一本教科书,展示了非洲的高贵、人性的高贵。‎ ‎②生命无价,责任无价。他们再次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灵魂的丰碑,他们舍己救人的“梯子”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2)启迪·启发 辨析:两者都有“开启、使人明白”的意思,但语体色彩不同。“启迪”指开导、启发。只用于书面语中。“启发”不是直接指出结论,而是通过一定的事例或事理,打开思路,引起联想,使发现并领悟。‎ 即时小练:①在影片《乔布斯》中,大量引用了乔布斯生前讲过的原话,“你必须甘愿一败涂地”这些乔氏名言,给了我们工作、生活的启迪。‎ ‎②这些经验启发我们,在制定住房政策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将住房建设和住区建设有机结合,为下一步住房体系的发展做铺垫。‎ ‎(3)偶然·偶尔 辨析:偶然:①形容词,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②副词,偶尔。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与“必然”相对。偶尔:①副词,间或;有时候。②形容词,偶然发生的。侧重在它的副词词性,与“经常”相对。‎ 即时小练:①民政部对舆论监督高度重视,对“15通电话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的报道内容,他们认为这样的情况具有偶然性。‎ ‎②现如今,不少人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健身,以弥补平日里锻炼的不足。但最新一期的美国《塑性》杂志指出,偶尔运动会更伤身,其程度无异于暴饮暴食。‎ ‎(4)短小精悍·简明扼要 辨析:两者都可形容说话和写文章简要。“短小精悍”着眼于“篇幅(短小)”,“简明扼要”着眼于“内容(简单明了)”。“简明扼要”可作状语,修饰“说”“写”等词,“短小精悍”不能。除此之外,“短小精悍”还可以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 即时小练:①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短小精悍。”‎ ‎②《离开与回归》的写法独特,采用了简单易懂、简明扼要的自由体方式,很好地再现了一个移民儿童的真实生活。‎ ‎(5)博闻强记·见多识广 辨析:两者都含有见识、见闻广的意思。“博闻强记”偏重见闻广博、知识面广,记忆力强。“见多识广”偏重于阅历多。“博闻强记”多用于书面语,“见多识广”多用于口语。‎ 即时小练:①面对“小干部大腐败”的新闻,当当事单位表示“此事很敏感”不好多谈的时候,见多识广的读者们便已经轻松地把真相估出大半。‎ ‎②因为阅读广泛,加之博闻强记,他可以在许多领域的前沿知识与中国古典篇章的典故之间,信手拈来,随意切换。‎ ‎(6)屏息以待·屏气敛息 辨析:两者都有“忍住呼吸,不敢出声”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屏息以待”,指抑制呼吸来等待,侧重于等待。“屏气敛息”,指暂时止住了呼吸,侧重于心情紧张。‎ 即时小练:①聆听如此优秀的人物的演讲,同学们都像朝圣者一般,屏息以待,唯恐遗漏一词一句。‎ ‎②我们的老师严肃有余活力不足,每次上她的课,同学们都屏气敛息的,气氛压抑极了。‎ ‎4.熟语积累 ‎(1)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2)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很不相同。‎ ‎(3)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4)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5)光芒四射:强烈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6)开场白:‎ 戏曲或某些文艺演出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也泛指文章或讲话等开始的部分。‎ ‎(7)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泛指文章做法。‎ ‎(8)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9)屏息以待:屏住呼吸等待。‎ 即时小练:(1)起承转合虽属旧诗文的结构章法,但现在写议论文也要借鉴。‎ ‎(2)易中天给人的感觉是个能说会道有才气的人,风趣幽默,博闻强记,脑子反应快,一度被称为“学术超男”,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3)同一家基金公司都是同一个投研平台,市场观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迥乎不同,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4)见到吴静钰,实在很难把眼前这位虽不美艳,但的确超级可爱的小女孩与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健将相提并论。‎ ‎1.作者为什么简述二十余年后在茅津渡候船渡河及看到的情景?‎ 提示:这是写梁启超的演讲给自己的深刻影响,从侧面进一步衬托梁启超演讲技巧的高超。‎ ‎2.梁任公“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说明他全身心地投入,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欢喜共命运,表现了他富有激情、认真的性格特点。‎ ‎3.梁任公先生讲到《桃花扇》竟“痛哭流涕”,讲到杜甫的诗又“张口大笑”,为什么?‎ 提示:‎ 讲到《桃花扇》想必他联想到的是自己的国家。由南明王朝的腐败无能以至被灭亡联想到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以至灭亡,所以“痛哭流涕”;_讲到杜甫的诗又“张口大笑”是因为诗中有收复失地的畅快。这些从中体现了他爱国的思想感情。‎ ‎4.第十段的反问句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概括。‎ 提示:①侧面赞扬先生的为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②呼唤像先生一样的学者出现。‎ 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他人之见]‎ 观点一: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他主张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长”,主张简单,“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减以后的状态”,力求全文无无用的材料,无多余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创作特点的散文大家。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将二者统一起来,非高手难能为之。‎ 观点二:本文给人一种好像没有充分展开的感觉。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过于简、过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简则简矣,只是读起来感觉有点“紧”,不够舒展。‎ ‎[吾之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梁任公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对梁任公的真挚情感蕴含在叙述描写中。‎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布局工稳。‎ 从结构布局看,文章仿佛是信手写来,随意性很强,但仔细阅读,才觉得布局相当工稳。文章起笔点题,简洁明了,并以“动人”一词作为文眼,统领下文。结尾一段则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全篇前后一致,文理贯通。‎ ‎(2)精彩纷呈。‎ 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了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的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而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是梁氏独特的开场白,堪称文章的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已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3)选材讲究。‎ 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能达到本文这样的效果,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4)描写精当。‎ 文章多处穿插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梁先生绘形,且极为传神。例如写他出场,“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短短四十余字,梁任公的肖像、神采已跃然纸上,让人过目不忘。再如“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几处描写,既是绘形,更是对梁先生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渲染,将人物立体化了。‎ 如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一、知识讲解 所谓“重要的语句”‎ 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内容上说,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②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③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富有特色的句子。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有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④从出现的频率上说,反复出现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体会语句的表层意义;其次是体会语句的语境意义(深层含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体会语句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这一点也是高考考查的范围。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留心这方面的内容。‎ 二、考查形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三、答题步骤 句子的含意一般有表层含意、深层含意、警策含意。体会语句的含意,要注意“句内三看”和“句外三看”。‎ ‎1.句内三看:①看句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常常是有多重意义的词语,理解句意首先要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具体含义。②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语句所指的对象是什么。要把该对象由具体抽象为一般,个体扩大为类型,明白句子的表层含意。③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否使用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情与理。‎ ‎2.句外三看:①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②‎ 看相邻句,主要是上下文。根据语境,句子的含意就会相对明朗。③看段、章的中心。联系文章主旨与写作目的,弄清其深层含意,有时句子还有警策意义(类似于名言),注意提炼概括。‎ 四、实战演练 ‎ 本文结尾段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但文中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热心帮助他人,这里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答:①“热心肠”指梁先生感情真挚丰富,他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例如,他在讲《桃花扇》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杜氏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②“热心肠”还指梁先生是一个怀有炽热爱国心的人。他用他的学术、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困惑中的学生,指明了他们的道路,以至于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因此,文中“热心肠”并非指热心帮助他人,而是指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情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 ‎1929年,梁启超以57岁之龄逝于北京,当时的舆论界甚为冷淡,吴宓事后表示了不解:“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之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梁启超本是白话文运动的先贤,他当时创作的简明、激昂的文言文章,是一时代之文体,气势恢宏。据左舜生回忆,他少年时与一位同学读一篇两万四千余字的梁著长文,以至涕泪交加、抱头痛哭。“‎ 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不受他的震荡感动的。”(胡适语)就这样,梁启超用《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前“五四”的一代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个人自主的观念和对国家民族的情感。‎ 说梁启超“多变”,一般是指他的政见。晚清时的维新运动,使年轻的梁启超声名鹊起,时康、梁并称,几与其师平分秋色。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政见与新起的“革命派”对立,陈天华的蹈海多少与他有点关系。但无可置疑,他是清王朝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者,是西方宪政学说的严肃研究者和积极传播者,辛亥革命后,他是政党政治的实践者,也是讨伐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两次军事行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五四运动的发生也与梁启超有莫大的关系。几经政坛沉浮,梁启超最终还是退出政界,专心于学术领域了。‎ 梁启超一生勤奋好学,就是到了晚年,身体已不好,仍然不忘学习。有一位佛学大师欧阳竟无,早年曾研究王船山之学,后改从佛,于南京主持“金陵刻经处”,创设法相大学,由他主讲大乘法相宗教之教理。梁启超慕名,竟然去听欧阳竟无的讲学,而且几次带病都去上课。在听课之后,他推崇欧阳竟无讲授的是真佛学,可见他不仅好学不倦,而且能以虚怀辨认学问,不故步自封,认为中国先哲之经典提的中庸之道,是比印度和欧洲高明的。‎ 梁启超笔耕不辍,终因患病被迫停笔了。1929年由南京赴上海,入法国医院,经医师诊断确诊有心脏病,随后回天津,闭门养病,但因积劳过度,不治逝世。‎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素材点金} 1.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有一些东西,可以穿越岁月,亘古不变,那就是梁启超的那颗忠贞报国心。在国家危难面前,梁启超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参加戊戌变法。此作为素材,适用于“爱国”“铭记与忘却”“责任”“承担”等主题。‎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甜。勤劳的人,地里的庄稼长势好,到秋季就会收获很多粮食。文学创作也是一样。梁启超的事例告诉我们:想一生致力于一项事业,你必须全身心地去做。勤奋加坚持不懈,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作为素材,适用于“勤奋”“坚持”“方向与努力”“耕耘与收获”等主题。‎ ‎{精彩运用} 梁启超承担起救国的责任,让自己的生命飘香。他公车上书,他以笔作戟,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一百零三天的坚持让新思想的光芒照耀在腐朽守旧的中华大地上;他主张文体改革,创立了“报章体”,“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他在饮冰室内,大笔一挥,一篇《少年中国说》为国人勾勒出一个如红日初升的少年中国。他就是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他承担起救国的责任,用一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中国正是因为有着像梁启超一样的负责任者,才使中华民族绵延了数千年。梁启超的人生因为其承担起了救国的责任而飘香!‎ ‎[拓展阅读]‎ 寂寞是一种清福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 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那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美点借鉴} 或许作为一个作家、学者的梁实秋才是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在享受这样的一种清福的同时,体悟个体的存在,领略生命的意义。寂寞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脱离尘世的喧嚣。在越来越狭小的思想空间里,任思绪尽情飞扬,任想象自由翱翔,让忧伤透彻沉默,让痛苦在此发光。感受寂寞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寂寞有时候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耐得住寂寞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功夫,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懂得寂寞,才会享受寂寞,寂寞才是一种清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