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www.ks5u.com【来源:全,品…中&高*考+网】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32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确立了,故D项错误。 2.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 A. 人民习惯了压迫 B. 王朝财力充裕 C. 国内上下一心 D. 实现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是中央集权,政令能够畅通无阻,所以就会出现征发很多人服徭役的现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秦王朝财力并不充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朝也出现农民起义,国内并非上下一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支郡,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 点睛:D项是误选项。汉朝汉景帝时期就开始削弱藩国,地方王国控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 4.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解析】图表中是新旧唐书对唐武德元年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一事的不同叙述。由两书的《高祖本纪》可知,李世民军战败。《旧唐书·太宗本纪》的描述是“不利而旋”,《新唐书·太宗本纪》的描述是“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这是委婉的以客观条件为李世民的战败作解释,具有曲笔嫌疑,因此“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并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据材料,此战之时,李世民还只是秦王而非皇帝。故答案为C。 5.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赐丞相座。宋朝时期,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这实质上表明了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专制主义的加强 C. 行政效率的提高 D. 选官制度的成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丞相和皇帝的关系来看,丞相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特点 6.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A. 开放五口通商 B.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赔款2100万银元 D. 中英协定关税 【答案】A 【解析】解题时紧扣“心理接受角度”“最痛心”等关键信息,而备选项中“割香港岛给英国和赔款2100万银元”,无论是割地面积还是赔款数额都很少,无法对民众心理产生冲击力,与题干中“最痛恨”不合,故A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晚晴时期人们有着“天朝上国”的思想以及国家的闭关锁国政策,再结合“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反映了当时人们很痛恨开放,故C项正确;中英协定关税与民众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首先需要结合题干提炼出“鸦片战争时期国人并乐于接受外来事务喝新观念”,说明国人坚守闭关锁国,再结合当时国人“天朝上国”的心理,最后联系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7.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 “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 “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 “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 “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旨在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题眼是“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海军舰队并不能代表清政府,故A项错误;海军舰队战死和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李鸿章不避战求和,故B项错误;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战略战术落后,故D项错误;海军官员的殉国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的,故C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败因 【名师点睛】历史材料浩如烟海,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每一个材料。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不熟悉的材料中寻找熟悉的字眼,也就是寻找我们常说的核心词、关键词。一段材料,即使再生涩难懂,也总会有我们熟悉的个别字、词。而这些字、词,恰恰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掌握了钥匙,锁自然就打开了,所以说抓住核心词就是做历史试题的关键所在。 8.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 A. 重获国家之独立 B. 与列强和平相处 C. 外交迈向近代化 D. 对世界全面开放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外交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三个时期清朝对外机构的变化,表明了清朝政府外交逐渐近代化,正确的是C项,在1901年中国没有获得国家的独立,排除A项;B项中的“和平相处”错误;D项中的“全面开放”错误。 9. “尽管理想如此高远,但有限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又迫使他们重新回到他们所憎恶的统治方式上去。”与此结论相符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题眼是“重新回到他们所憎恶的统治方式上去”。材料中“回到他们所憎恶的统治方式上去”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回到旧式帝王统治方式,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清政府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是新式资产阶级统治方式,故D项错误。 10.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强烈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B. 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 点睛:题中的评价认为《临时约法》的问题在于“因人设法”,而选项中能体现“因人设法”的只有《临时约法》具有限袁倾向,即为防止袁世凯颠覆民主共和。 11. 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运动 D. 国共合作 【答案】B 【解析】《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条约,而这一条约对于中国的影响就是使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而材料中“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发生在《凡尔赛和约》之前;C、D选项与此无直接关系。 12.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北洋舰队使用的武器属于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物,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体现了“以夷制夷”。太平天国运动中,英美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体现了“以夷制华”。《辛丑条约》中规定,禁止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体现了“以华制华”。故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排除ACD,选B。 13.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 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 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 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答案】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 14.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15.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A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多党合作,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排除C。一国两制是针对港、澳、台地区,排除D。 16. 1954年全国人大在宪法修改过程中,有代表提出在第三条第三款中“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应补上“也有使用的自由”。最终,宪法将其确定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主要体现了 A.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力求创新 B. 新中国追求各民族平等 C. 新中国推行“百花齐放”的方针 D. 我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D的说法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百花齐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故本题选B项。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平等的原则 1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 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践踏 【答案】D 【解析】“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了个人崇拜、政治混乱、法制机关被破坏,注意题干信息“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ABC三项都是表面现象,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破坏,故答案选D。 18.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D.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近代列强侵华导致天朝惊梦, 随后洋务派自强求富, 甲午梦碎, 再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专制梦醒, 解放战争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建立新中国, 建国梦成, 改革开放后,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富强梦起航, 故 B 项正确, A、 C、 D 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影响; 19. 1889年,粱启超对比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国体,认为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多。中国周代和古希腊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 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 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国周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形成了贵族政治和诸侯并立的局面,与周代同期的古希腊形了数以万计的城邦,贵族在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小国寡民、城邦国家是古希腊的特点,与中国周代的情况不符,故AC项错误;中国周代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0. 柏拉图曾就雅典民主制度指出:“……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其意在表明: A. 民主制的核心精神是自由 B. 民主制度维护了公民权利 C. 对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担忧 D. 雅典民主制度缺乏法律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柏拉图认为雅典直接民主 下,公民的权力没有任何的约束,公民本身也没有任何需要约束的觉 悟,这样的发展趋势最终会导致民主制度的崩溃,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弊端 21.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群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 量刑程序不统一 B. 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 崇尚秩序和平衡 D. 重视对贵族特权的限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析材料的能力。材料表明,《十二铜表法》规定,在不同程度的刑罚上,审判的主体不同。这体现了法律中的秩序和平衡,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审判主体的不同,并非量刑程序的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所有公民的法律,没有体现“平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故B项错误。习惯法指的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确立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名师点睛】《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对罗马早期习惯法作了总结,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仍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它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是平民的胜利,但它的目的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22. 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A. 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 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 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 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行制度创新来促进国家的近代化,成为英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故答案选c。 考点:“光荣革命” 点评:光荣革命是一种使英国由君主制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制度和平过渡的方式,为其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23. “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A. 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 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 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 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提到,1785年,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因此选A。其他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背景 24. 《美国宪法评注》中说:“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力,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这表明美国宪法确认了 A. 中央集权原则 B. 民主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看“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明显突出的是各州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所以本题涉及到的就是邦联制和联邦制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与美国政体不符;B.C选项是中央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政体的确立·联邦制 25.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 总统控制议会 B. 总统对议会负责 C. 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 行政权与立法权互相制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国1875年宪法的理解。由“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得知材料反映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D。 26.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法案遭到议会的否决,俾斯麦指使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新选举的议会被迫通过了该法令,议会在与首相的斗争中败北,说明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答案为B项。帝国议会被联邦议会解散,A项说法错误,排除;皇帝有批准法律的实际权力,排除C项;联邦议会拥有立法权,排除D项。 27. 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反封建性 B. 民主性 C. 普选制 D. 法制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代议制的理解。材料体现的都是各国资产阶级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所以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法制化。故选D。材料并没有体现反封建和人民民主及普选的内容,故A、B、C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议制 【名师点睛】关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要重点掌握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颁布的法律文件、政体,掌握它们各自的确立过程及影响;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进步性及局限性;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握各种政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不同模式的特点,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28.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 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 B. 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C. 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 制止战争发生,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说明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不应该是C,结合欧共体成立的史实,应该是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 29. “既有维护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的一面,又有维护成员国既得权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和剥削的另一面。”与上述评论相符的国际组织是 A. 欧洲共同体 B. 北约组织 C. 不结盟运动 D.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既有维护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的一面,又有维护成员国既得权益。”说明是反对霸权主义的欧共体,故A项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欧共体 30.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说明的主题是 A. 社会主义失败 B. 国家呈变多、变小的趋势 C. 战争威胁削弱 D. 多极化趋势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所以答案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发展 31. 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领导权已经不再受到广泛拥护……在许多人的脑海中,代表我们的已经不再是自由女神,而是阿布格莱布监狱里受虐的囚犯。”材料表明 A. 不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是战争的根源 B.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C. 美国政治军事优势已不复存在 D. 建立国际军事新秩序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反映了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事实,“不再受到广泛拥护”“代表我们的……监狱里受虐的囚犯”表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遭到人们反对,不得人心,故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D两项题干没有体现。 32.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七国集团变为八国集团然后再到二十国集团出现的历程可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经济集团,并且成员国类型也在逐渐多元化,这是各国经济地位提升,逐步参与到国际经济格局建设中的体现,冲击了旧有的以资本主义大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格局,故A项正确。题干中涉及到二十国集团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而组建的,其经济问题本就包括贸易与金融,并不是此时才深入到这一领域,故B项错误。 世界体系是一个宽泛概念,除了经济还包括政治、文化。亚非拉国家在走出封闭,与世界市场有交流之时,就是属于世界体系的,因此不能说加入二十国集团才代表进入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并非区域性的,而是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集团,其本身就是国与国之间开放的合作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3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52分)。 33. 人类文明的演进离不开继承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在现代民主形成时期,古代民主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法国革命者热情讴歌雅典,力图以古代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来重建现代民主;而美国的建国者则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制度深怀疑惧,极力建设一种使民众远离政治决策过程的新型“人民政府”。最后的结果无疑很有戏剧性:崇奉古代民主的法国革命者,并未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而怀疑和排斥雅典的美国建国精英,反而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材料三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1)据材料二比较法国革命者与美国建国精英在追求现代民主上的不同点。 (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美国建国精英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制度深怀疑惧”的成因。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哪部法律文献制定后的变化?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 【答案】(1)不同点:法国革命者追求直接民主,美国建国精英追求间接民主;法国革命者未能成功建立现代民主,美国建国精英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2)原因:直接民主制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影响: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点从材料二中“法国革命者热情讴歌雅典,力图以古代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来重建现代民主;而美国的建国者则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制度深怀疑惧,极力建设一种使民众远离政治决策过程的新型人民政府”可归纳出法国革命者追求直接民主,美国建国精英追求间接民主;从“崇奉古代民主的法国革命者,并未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而怀疑和排斥雅典的美国建国精英,反而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可归纳出法国革命者未能成功建立现代民主,美国建国精英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2)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因从材料一中“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 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等信息,再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可归纳出直接民主制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 (3)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影响从改变任命村干部的做法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两方面回答。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弊端;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的民主·现代中国的政治·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基层民主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高全喜教授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材料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在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结合材料三,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史观。并说明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条件上,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3)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清帝和平逊位虽然是不流血的政变,但是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4)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 因素: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关系”作为切入点,涉及到两个小问。解答的时候,要注意紧扣材料一信息,首先回答出“关系”(即第一小问)。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说明(即第二小问),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本问实际上要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展开认识,重点注意围绕“封建专制政体的改变”视角展开比较和认识,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本问属于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不唯一,即肯定(同意)还是否定(不同意)均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4)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史观。关于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相关信息,重点注意把握到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即可。关于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重点注意围绕“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等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概况及历史功绩;史学理论及素养·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学理论及素养·历史认识和评价·史观 【名师点睛】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第一,成功之处,即功绩,主要体现在: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结束封建统治属于三个不同概念,三者不能够混淆。第二,不足之处,即局限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3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吴王阖闾元年说:“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而中原又处于大动乱的时期。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局势,要“安君治民”“兴霸成王”,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阖闾元年,“始任肾使能”“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郑,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令伍子胥修法制。《越绝书·越绝请杂内传》云:“其刑繁法。”《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吴王刚孟而毅,能行其令。百性习于守,明于法禁。” —摘编自辛土成《论阖闾的社会改革和吴国的兴亡》 (1)根据材料,概括吴王阖闾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吴王阖闾改革。 【答案】(1)背景:诸侯割据争霸;吴国力量薄弱。(言之成理即可) 内容:选用对改革有用的人才;修改法制。(言之成理即可) (2)简评:选拔人才,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实力;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的稳定;为吴国进行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吴王阖闾的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吴王阖闾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而中原又处于大动乱的时期”归纳得出。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始任贤使能”“令伍子胥修法制”等信息归纳得出。 (2)简评吴王阖闾的改革,应当联系所学,从材料反映的措施带来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分析说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