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县域高中协同发展共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县域高中协同发展共合体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异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答案】C 【解析】“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异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表明孔子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故C正确;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宗法制、墨家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2.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 A. 强调仁礼重要性 B. 注重主体自觉性 C. 突出教化功能性 D. 主张格物致知论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 D的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3. 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 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 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B项错误。 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 “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 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 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 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说明明清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故D项正确; 经世致用思想只是当时一部分进步思想家提出,并未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 它继承了儒学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故B项错误;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强调经世致用。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2.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 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古希腊神话,无法体现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故排除; B.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可知,这类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和作用,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故正确; C.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故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哲学,侧重于考查的是希腊哲学的评价。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联系所学古代希腊人文经济的起源的知识分析解答。 1. 古罗马著名学者昆体良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雄辩术,却用它来教唆犯罪,陷害无辜,与真理为敌,教授雄辩术的教师就不是给战士以武器;而是给强盗以屠刀。如果上天赋予人以说话的能力,却被人用去犯罪,倒不如生来聋哑,没有理智的好“。与其主旨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 普罗泰格拉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 亚里斯多德 【答案】C 【解析】“如果一个人掌握了雄辩术,却用它来教唆犯罪,陷害无辜,与真理为敌,教授雄辩术的教师就不是给战士以武器;而是给强盗以屠刀。如果上天赋予人以说话的能力,却被人用去犯罪,倒不如生来聋哑,没有理智的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如果一个人掌握了雄辩术,却用它来教唆犯罪,陷害无辜,与真理为敌,教授雄辩术的教师就不是给战士以武器;而是给强盗以屠刀。如果上天赋予人以说话的能力,却被人用去犯罪,倒不如生来聋哑,没有理智的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2.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 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答案】D 【解析】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彼特拉克强调了人文主义,康德思想体现出了理性主义,三者都表达了对人自身和思想自由的追求,故D正确; ABC三项不是其共同点,故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出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很快,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德意志和其他国家,涌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得到扩展。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17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核心: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3. 卢梭认为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私有制使不平等牢固起来,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产生国家机关,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出现专制暴政,然后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对卢梭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认为出现私有制是历史的倒退 B. 指出了历史是辩证发展过程 C. 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D. 论证了人民革命权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出自卢梭的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根据题干材料”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经济的不平等到政治的不平等到“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可以看出卢梭指出了历史是辩证发展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思想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社会契约;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卢梭的思想主张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大,容易错选。 1.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 A. 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 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 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D. 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答案】C 【解析】A.材料看不出封闭性强的特点。 B.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对科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不断的解放。 C.从材料中的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以看出科学理性的成分较少,这成为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D.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而不是西方科技发展的原因。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以及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其次要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准确把握,还要对中国古代社会整体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特点准确了解。 2.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附举盛句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 A.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唐宋以来知识分子取仕无望,只好从事杂剧的创作,使之成为千古文字,这句话强调了之所以元杂剧成为经典,是因为知识分子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文化的发展受社会政策影响深刻; 故选:B。 本题以宋元戏曲考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戏曲发展知识点的理解。 本题考查戏曲发展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应当把握材料中“仕才无用”的信息点,进行解答。 1. 如图是中国古代“教”“学”两字字形的变化,变化的字形却有不变的含义。在此,不变的含义指( ) A. 字体的笔画顺序 B. 字体的结构部件 C. 重视文化价值的历史传承 D. 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 【答案】C 【解析】A.材料明显可以看出笔画顺序发生改变。 B.字体的结构部件属于字形的变化,不是含义。 C.教学两个字,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含义不变,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的特点。 D.当时没有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汉字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汉字发展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搞清楚汉字发展演化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中华文化传承的特点。 2. 《舌尖上的中国》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其中孙媳妇一手搀着90岁的奶奶,一手领着3岁的儿子来到饭桌前坐定,四世同堂一起吃饭,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家的味道和对团聚的向往。剧中,类似画面反映了电视艺术具有( ) A. 经济商业功能 B. 新闻传播功能 C. 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娱乐功能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孙媳妇敬老爱小,“四世同堂……家的味道和对团聚的向往”可以看出,《舌尖上的中国》具有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功能,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电视传媒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电视传媒的社会功能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影视传媒的功能,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 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 A. 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 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 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 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达尔文进化论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本题以马克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 A.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 B.从材料“1861年1月”“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中可以看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马克思研究社会科学起到了作用,正确; C.生物进化论对社会科学起到作用,但并未成为社会革命革命的理论武器,排除; D.第二工业革命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排除。 故选:B。 1.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限制,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利的利用成为可能。下列叙述与“这一发现”相符的是( ) A.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B. 使工厂开始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C. 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近代工业经济 D. 引起了世界交通和通讯领域的革命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力的发明使工业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使极遥远的水利的利用成为可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理论性概括和总结,故A错误。 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故B错误。 改良汽机使人类经济活动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近代工业经济,故C错误。 电力被普及到整个生产领域,引起了世界交通和通讯革命,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等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出现,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电的发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分析和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正确理解。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2. 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民族,初遇西方文化时,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后,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材料意在强调( ) A. 文化回归是东西方文化间交流与沟通的产物 B. 文化离异从根本上促进了东方社会的近代化 C. 回归是东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离异是暂时的 D. 文化离异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 【答案】C 【解析】A、文化回归是对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所用,再根据材料信息“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可知回归的基础是固有文化的自信,故A项错误; B、吸收西方文化,离异固有文化能促进东方社会近代化,但“从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C、本国的固有文化是本民族历史发展形成的,不会被完全抛弃,故回归是必然的,离异是暂时的,故C项正确; D、文化离异是吸收学习外来文化,对固有文化有冲击有补充,故文化离异不能表述为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故选:C。 本题考点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例如本题就是历史人物的言论,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1.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 A. 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 论证变法的ZZ合理性 C. 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 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答案】B 【解析】“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说明康有为是借东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从而证明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B正确; 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是为了证明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A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康有为的思想,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1901--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1915年5月9日,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问题,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这反映了研究者的( ) A. 创新精神 B. 求真意识 C. 时代情怀 D. 全球视野 【答案】C 【解析】康梁的关于波兰灭亡的记录以及国耻纪念日的出现都体现出国人对当时的时事的关心,体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情怀,故C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D与“国耻纪念日”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里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 脱离了中国现实 D. 合乎世界政治潮流 【答案】D 【解析】钱穆重在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进步特征,“大杂烩”一词不准确,A项排除; 钱穆对三民主义的论述没有提及中国传统政治,B项排除; 钱穆称赞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没有对其进行批评,更不能表达脱离中国现实的意思,C项排除; 钱穆在材料中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各自具有德国、苏俄、美英等国相关制度与“精神之优点”而规避了其“缺失”,说明三民主义能够体现当时世界政治的潮流,体现其进步性,D项表述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体考查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特点。 本题考查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特点,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以及进步性与局限性。 1.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是指由国民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这是孙中山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社会问题的“积重难返”而提出的,是对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符合“最具前瞻性”、“最为曲高和寡”的评论;而今世界各国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下,尤其是当今的中国更是注重民生,符合“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等评论,故C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不是孙中山的思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掌握民生主义的背景、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民生主义的背景和特点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民生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 费正清在评价毛泽东的一篇报告时说:“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以下对于毛泽东这一报告的说法正确的( ) A. 此报告应为《新民主主义论》 B.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C. 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D. 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答案】C 【解析】“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表明是中共八大,因为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需求与生产力不能适应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故A错误,C正确;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故B错误; 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的是邓小平理论,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极大地丰富和全面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并启迪和孕育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 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 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 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 D. 制止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从而不是单从社会意识形态上空洞的谈论社会主义,故A正确;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就消灭了剥削阶级,并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就曾设想消除贫困问题,但没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从而破坏了生产力,故C基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没有体现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等同认识对立起来,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主要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对南方谈话的背景、内容和意义都要掌握。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1956年,周谷城发表了一篇文章《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对从苏联引进在中国占主流的一个哲学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1958的周谷城关于逻辑辩论的文章汇集成册,准备出版,他写信给毛泽东请求作序。对此毛泽东回信表示:“问题还在争论中,由我插入一手,似乎也不适宜。”婉拒了周谷城的请求。这表明毛泽东( ) A. 放弃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B. 在学术讨论中坚持百家争鸣 C. 在哲学发展上坚持百花齐放 D. 文化政策受中苏关系的影响 【答案】B 【解析】A.从材料中看出,毛泽东是主张自由的辩论,实际上是主张百家争鸣。但看不出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B.从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没有形成定论的结果不发表看法,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在学术讨论中百家争鸣。 C.材料反映的是学术上的问题,而百花齐放,属于文艺上的指导方针。 D.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共的文化政策,受到种族关系的影响,只能看出毛泽东对不同思想观点的态度。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产生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其次要结合,56年和58年的当时中国社会文艺科技发展的表现和双百方针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1. 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 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 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答案】A 【解析】将教材编写权力收归中央体现出教育要符合国家思路,体现国家意志,故A正确。 教材的编写与义务教育的普及无关,故排除B。 “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并不代表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否定,故排除C。 材料体现出的是国家的影响,而不是人民教育问题,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二战后,某戏剧在巴黎比伦剧院首演,演出尚未结束,观众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剧场,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下来。而且对该剧给了高度赞扬,后来这出戏在美国一所监狱上演时,出人意料的受到囚犯们的热烈欢迎。据此分析,下列作品与该戏剧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 《巴黎圣母院》 B. 《西风颂》 C. 《战争与和平》 D. 《等待戈多》 【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戏剧作品,而且是二战以后,并且受到了极高的欢迎,由此可以判断,这应该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风格。 B.《西风颂》是浪漫主义的诗歌。 C.《战争与和平》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D.《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戏剧作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主义文学,要求学生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其实也要搞清楚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3.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一些传教士所写的较高水平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我会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 伏尔泰《哲学辞典》材料三: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法律治理,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任何导师,像孔夫子那样的先生,他们的威望和教诲很容易从这个帝国的某一角落传播到全国各地。没有人敢于抵制流行看法的洪流,后辈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对祖宗制定、世代相传、大家公认的成规提出异议。 --【英】大卫•休谟(1711年-1776年)《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材料四: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况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的出发点是什么?材料三休谟对中国文化持何种观点?与伏尔泰相比,休谟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答案】 【小题1】(1)从材料一和数学知识我们可知,概况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应该包括相当数量的儒家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欧洲正处于文化转型期,启蒙运动正在兴起;儒家学说的理性和道德学说影响欧洲思想界。 (2)材料二中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是希望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智慧和武器,批评法国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的特权,材料三中休谟的观点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的创造力。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休谟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而伏尔泰时代的法国却是封建王朝专制统治时期。 (3)材料四中在经济宗教和政治领域的具体建议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上自由思想在经济领域引导产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生产的原则。宗教上倡导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上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等思想的提出,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 故答案为: (1)相当数量的儒家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欧洲正处于文化转型期,启蒙运动正在兴起;儒家学说的理性和道德学说影响欧洲思想界。(任答两点) (2)伏尔泰出发点: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智慧和武器,批评法国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的特权。休谟观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原因:休谟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而伏尔泰时代的法国却是封建王朝专制统治时期。 (3)经济:自由思想在经济领域引导产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生产的原则。宗教:倡导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等思想的提出,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要求学生结合18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启蒙思想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启蒙思想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启蒙思想的内容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1. 国家观念伴随的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表3 中国 西方 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 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题干表格可以得出信息1是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信息2是国家观念的转型与近代中西政治历程之间关联互动;信息3是中西国情差异影响中西国家观念。第二小问的阐述,信息1可从古代和近代中国和西欧国家观念及其原因分析即可;信息2可从近代中国和启蒙运动时期国家观念及其原因分析即可;信息3可从古代和近代中国和西欧的国情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1. 信息: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 阐述:古代中国,有天下而无国家,家国同构,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均为藩属。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入侵,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国家观念从天朝国家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的转变,从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 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的控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形成,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国家观,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强调社会契约论、有限政府、主权在民、法制等思想,为国家观念注入理性血液。 结论:国家观念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当时国家和国际关系的认知,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或国家观念是一种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是人们对国情的认识与理解。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国家观念受政治影响;国情决定国家观念等)。 示例2 信息:国家观念的转型与近代中西政治历程之间关联互动。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政治探索,梁启超提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兴民权,说明了国人的国家观发生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国家观念下掀起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走向深刻。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等人提出了法治和分权思想,卢梭用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启蒙运动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提出了一套建立未来政体的理论框架,此后启蒙运动通过各种方式使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结论:社会变革是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推动因素,近代国家观念转型是政治变革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内容。 示例3:信息:中西国情差异影响中西国家观念。 阐释:在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下,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的古代中国家国同构,有天下而无国家,君主即为国家,强调君主专制;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的控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 从13 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在具有高度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面前,中国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和观念国家;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国家观念从天朝国家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的转变,从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 结论:由于中西方的生活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基础的差异,国家观念的差异是必然的。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考查中西方的国家观念及其原因。需要掌握古代、近代中国和西欧国家观念及其原因。 本题考查对古代、近代中国和西欧国家观念及其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异同点,依据材料一“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依据材料二“孙中山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以得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依据材料一“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依据材料二“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以得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依据材料一“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场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材料二中“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可以得出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 (2 【小题2】 )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三“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可以得出钱穆认为,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第二小问是历史论证题,首先明确观点,依据第一小问可知,观点是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论证时注意限定信息“信息及实践结果”,依据材料一、二,从封建专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等角度分析。依据材料一“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依据材料二“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知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 故答案为: (1)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 (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和孙中山对民主的追求,考查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实践活动,涉及的知识有康有为的思想;孙中山的思想。 本题偏难,考查维新思想、三民主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