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沧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沧州市一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作出假说” B. 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等人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相似 C.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 D. 科学家在证实DNA复制方式的实验中运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 【答案】C 【解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作出假说”,A正确; B、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等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相似,都是将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C错误; D、科学家在证实DNA复制方式的实验中运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图所示,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选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bbTT B. 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表现型全部为花纹蛇 C. 让F1花纹蛇与杂合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 1/4 D. 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花纹蛇基因型为B T ,黑蛇基因型为B tt,橘红蛇基因型为bbT ,白蛇的基因型为bbtt,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亲本黑蛇含基因B,橘红蛇含基因T,所以它们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和bbTT,A正确; B、F1的基因型为BbTt,表现型全为花纹蛇,B正确; C、杂合的橘红蛇的基因型为bbTt,所以让F1花纹蛇BbTt与杂合的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1/2×1/4=1/8 ,C错误; D、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 ,D正确。故选C。 3.若图O表示某精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和两个四分体 B. C细胞含有4个DNA分子和两对同源染色体 C. D细胞可以是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其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 D. 图中B细胞不属于该精子形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A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是初级精母细胞,B细胞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同源染色体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卵母细胞,C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此时,着丝粒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数染色体数目时以着丝粒的数量为准;而四分体是由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构成,且每 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共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同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 【详解】A、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A细胞内含有两个四分体,即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正确; B、C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和4个DNA分子,B错误; C、D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可能是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C正确; D、图中B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初级卵母细胞,不属于该精子形成的过程,D正确。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准确识别,前提是考生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特点要了然于心,且能区分二者的异同。 4.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两个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 B. 紫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一定不是3:1 C. 基因型为AaBb的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豌豆之比为9:7 D. 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AaBb和aaBb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甜豌豆的紫花和白花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说明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又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所以紫花甜豌豆的基因型为A-B-,白花甜豌豆的基因型为A-bb、aaB-和aabb。 【详解】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有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如白花AAbb与白花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表现型都为紫花,A错误;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可以是3:l,如紫花AaBB自交,后代A-BB紫花:aaBB白花=3:1,B错误;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B-(紫花):A-bb(白花):aaB-(白花):aabb(白花)=9:3:3:1,即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甜豌豆之比为9:7,C正确;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和aaBb,也可能是AaBb和Aab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重点考查基因型的判断以及遗传概率的计算问题,难度中等。 5.科研人员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细胞培育转基因烟草,如图①②③为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随机整合在染色体上的三种转基因烟草的体细胞示意图。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植株①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一定不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 B. 植株③一个花粉细胞中至少含有1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 C.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有4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①②③ D.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能含4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①和③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①中2个荧光蛋白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②中2个荧光蛋白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③中2个荧光蛋白基因位于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植株①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有一半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A错误; B、植株③的一个花粉细胞中可能含有0个、1个或2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B错误; C、①有丝分裂后期有2条染色体含有荧光蛋白基因,②有丝分裂后期有4条染色体含有荧光蛋白基因,③有丝分裂后期有4条染色体含有荧光蛋白基因,C错误; D、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0个或4个荧光蛋白基因,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2个荧光蛋白基因,③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0个或2个或4个荧光蛋白基因,D正确。故选D。 【点睛】①产生的配子含荧光基因:不含荧光基因=1:1;②产生的配子含荧光基因:不含荧光基因=1:0;③产生的配子含荧光基因:不含荧光基因=3:1。 ①自交后代含荧光:不含荧光=3:1;②自交后代全部含荧光;③自交后代含荧光:不含荧光=15:1。 6.玉米有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研究发现纯合的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下图两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实验2的F2早熟植株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8/15 B. 玉米的晚熟是隐性性状,该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若让实验1中的F2随机交配,则后代中早熟和晚熟的性状分离比是3∶1 D. 据实验1可知有两种亲本组合类型,则每一种亲本组合的F2中早熟的基因型有两种 【答案】A 【解析】由实验2的F2代的15:1即9:3:3:1的变式可知,该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早熟的基因型为:A-B-、A-bb、aaB-,晚熟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1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实验2的亲本为:AABB×aabb。 【详解】在实验2的F2早熟植株中,纯合子有三种,为AABB、AAbb、aaBB,早熟植株中纯合子占3/15=1/5,故杂合子占4/5,A错误;由实验2中F1早熟自交后代早熟:晚熟=15:1可知,玉米的晚熟是隐性性状,该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实验1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F2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或1aaBB:2aaBb:1aabb,若让F2随机交配(按配子计算,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不变),则后代中早熟和晚熟的性状分离比是3:1,C正确;实验1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F2中早熟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或1aaBB:2aaBb,D正确。故选A。 7. 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I的亲本基因型是 A. 甲为AAbb,乙为aaBB B. 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 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 甲为AAZbW,乙为aaZBZB 【答案】B 【解析】图中的两种杂交方式属于正交和反交。 正交和反交一般用来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如果是常染色体遗传,正交反交后代表现型雌雄无差别,反之则为性染色体遗传。 【详解】A、根据杂交组合2中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联系,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可以确定其中有一对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A错误; B、杂交组合1中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且都与亲本不同,可见子代雌雄个体应是同时含A和B才表现为褐色眼,如果甲的基因型为aaZBZB,乙的基因型为AAZbW,因此后代褐色眼的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由此可知反交的杂交组合2中亲本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后代雌性的基因型为AaZbW(红色眼)、雄性的基因型为AaZBZb(褐色眼),这个结果符合杂交2的子代表现,B正确; C、如果甲为AAZbZb,乙为aaZBW,则子代AaZBZb(褐色眼)、AaZbW(红眼),杂交1后代表现型不同,C错误; D、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W,D错误。 故选B。 8.图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A代表噬菌体侵染细菌、B代表噬菌体空壳、C代表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需含32P的无机盐 B. 若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需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 C. 保温时间延长会提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成功率,使上清液中放射性的比例下降 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大肠杆菌为噬菌体繁殖提供了所有条件 【答案】B 【解析】保温的目的:让噬菌体充分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的目的:让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开来。 【详解】该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故培养液不能用32P标记,A错误;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出现在上清液,引起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C错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DNA是噬菌体提供的,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原料,酶、场所等是大肠杆菌提供的,D错误。故选B。 9.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A、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A错误;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B正确;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C错误;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B。 10.如图表示DNA分子结构的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 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氢键连接 C. ④结构可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 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物,其DNA中⑤的比例相对较高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DNA分子结构的片段,其中①为胸腺嘧啶,②为脱氧核糖,③为磷酸,④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⑤为碱基对。 【详解】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每个DNA分子中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A错误; B、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错误; C、根据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④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错误; D、⑤为C-G碱基对,C-G之间有3个氢键,而A-T之间只有2个氢键,因此C-G的含量越高,DNA分子越稳定,即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物,其DNA中⑤的比例相对较高,D正确。故选D。 11.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50个。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复制过程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m个,则n、m分别是 A. 3、490 B. 3、560 C. 4、1 050 D. 4、1 120 【答案】C 【解析】DNA分子中,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互补配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知道DNA中碱基种数和其中一种碱基的数目,即可确定其他碱基数目。DNA复制过程中,以解旋后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 【详解】DNA复制n次后含有15 N的DNA有2个,不含15N的DNA有2n-2个,又因为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所以解得n=4.即DNA复制了4次;由于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胞嘧啶的个数是120-50=70(个),复制4次,得到16个DNA分子,相当于增加了15个子代 DNA,所以复制过程需要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70×15=1 050(个),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详解】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①错误;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②正确;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③错误; ④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④正确;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⑤正确。 故选D。 13.某高等动物的一个细胞中DNA分子的双链均被32P标记(不考虑细胞质DNA),将其放在含31P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正确的是( ) A. 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产生的子细胞100%含有32P B. 若该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则产生的子细胞均不含32P C. 若该细胞是精原细胞,则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50%含有32P D. 若该细胞为精细胞,则其增殖产生的子细胞含32P 【答案】A 【解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组成,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又细胞进行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所以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产生的子细胞100%具有放射性,A正确; B、无丝分裂过程中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且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子细胞含有32P,B错误; C、若该细胞是精原细胞,则其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也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产生的子细胞100%具有放射性,C错误; D、高等动物的精细胞不能增殖产生子细胞,D错误。故选A。 14.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密码子有64种,都能决定氨基酸 B. 密码子都位于mRNA上 C. 密码子由mRNA上相邻的三个脱氧核糖核甘酸组成 D. 一种密码子可能对应多种氨基酸 【答案】B 【解析】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 (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A错误; B、密码子位于mRNA上,B正确; C、密码子由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C错误; D、一种密码子对应一种氨基酸,D错误。 15.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 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其中一个是极体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 C、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其中只有卵细胞具有生殖功能,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该细胞所处的时期及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 下列关于DNA复制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 ②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 ③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 ④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状结构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④②⑤③ C. ①③⑤④② D. ③①④②⑤ 【答案】D 【解析】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详解】DNA复制过程是:③DNA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④以解旋后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②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⑤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状结构。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7.如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基因用B、b表示。则Ⅱ1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A. bb B. XbY C. XBY D. Bb 【答案】C 【解析】分析该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但是由于Ⅱ-1是患者,其母亲正常,因此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详解】A、该遗传病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I1的基因型为bb,A正确; B、该遗传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I1的基因型为xbY,B正确; C、II1的母亲正常,所以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II1的基因型不可能为XBY,C错误; D、该遗传病有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II1的基因型为Bb,D正确.故选C。 18.如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为RNA聚合酶,其移动的方向为从左向右 B. ②与③在组成上相同化学基团只有磷酸基团,不同的化学基团只有五碳糖 C. ④中三个相邻的碱基都能决定一个氨基酸 D. 上图所示过程中,可进行的碱基配对方式有A-U、T-A、G-C、C-G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真核细胞内转录过程示意图,其中①为RNA聚合酶,能催化转录过程;②是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③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④是转录形成的RNA链。 【详解】A、①是RNA聚合酶,其移动方向从右向左,A错误; B、②是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③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两者所含的磷酸相同,不同的化学基团包括五碳糖和含氮碱基,B错误; C、④中三个相邻的碱基为终止密码子时不决定氨基酸,C错误; D、图示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存在A-U、T-A、G-C、C-G的碱基配对方式,D正确。故选D。 19.某种鼠中,黄鼠基因Y对灰鼠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且基因Y和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分配的。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后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A. 3∶1∶3∶1 B. 9∶3∶3∶1 C. 4∶2∶2∶1 D. 1∶1∶1∶1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性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基因Y或T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即后代基因型中不存在YY__和__TT这样的基因型,从而使后代的性状比例发生改变。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鼠的黄色基因Y对灰色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由于基因Y或TT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即后代基因型中不存在YY__和__TT这样的基因型,因此,黄色短尾鼠都是杂合体,基因型为YyTt.两只黄色短尾鼠相互交配,所生后代中黄色:灰色=2:1、短尾:长尾=2:1,两对性状组合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2:1)×(2:1)=4:2:2:1。故选C。 20.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 射线处理使染色体上多个碱基丢失引起的变异可能属于基因突变 C. 基因突变不会改变基因的数目,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使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 D. 采用四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易位,A错误; B、射线处理使染色体上多个碱基丢失,使DNA分子结构改变,所以其引起的变异可能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基因突变一般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等会有基因数量的变化,但倒位不会有基因数量的变化,C正确; D、单倍体育种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正确。故选A。 21.关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最多 B.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细胞 C.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状态 D.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与秋水仙素诱导都是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的细胞 【答案】D 【解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漂洗→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 【详解】A、由于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处的时间占95%左右,所以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错误;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不能看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细胞,B错误; C、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洋葱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C错误;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都是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故选D。 2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只是不同生物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 地理隔离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D. 研究生物多样性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答案】D 【解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 C、地理隔离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的形成,C错误; D、生物进化的依据主要是化石,D正确。故选D。 23.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试管中加入物质X和物质Y,可得到相应产物Z。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X是DNA,Y是逆转录酶,则Z是RNA, B. 若X是DNA,Y是脱氧核苷酸,则Z是mRNA C. 若X是RNA,Y是RNA聚合酶,则Z是DNA D. 若X是mRNA,Y是核糖体,则是多肽链 【答案】D 【解析】中心法则: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 (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若X是DNA,Y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及脱氧核苷酸,则Z是DNA,A错误; B、若X是DNA,Y是核糖核苷酸和RNA聚合酶,则Z是RNA,B错误; C、若X是RNA,Y是脱氧核苷酸和逆转录酶,则Z是DNA,C错误; D、若X是mRNA,Y是核糖体,则Z是翻译出的多肽链,D正确。故选D。 24.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变异不利于生物进化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 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插入易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染色体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此有利于生物进化,A错误;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染色体变异,B正确;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可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但不会导致基因种类改变,C错误; D、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插入易引起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选项。 25.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 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 B、由于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 C、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 2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B. 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C.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D.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2、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 3、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 【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每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因此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B正确; C、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则为二倍体,若由配子发育而成,则为单倍体,C错误; D、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等相关知识,掌握基本概念,特别是单倍体的概念。 27.下面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杂合子 B. ②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C. 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物理射线照射处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图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②过程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导致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③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④过程是染色体加倍,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详解】A、①过程是让两纯合亲体杂交,所以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A错误; B、②过程在产生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了基因重组,B正确; C、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D错误。故选B。 28.下图是无子西瓜培育的过程简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经①过程处理后,个体中所有细胞都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B. ②过程中发生染色体联会紊乱 C. ③过程中发生受精作用 D. 利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诱导及植物杂交技术都可获得多倍体新个体 【答案】D 【解析】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2组染色体(2N=22),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二倍体西瓜植株细胞染色体成为四倍体(4N=44),这种四倍体西瓜能正常开花结果,种子能正常萌发成长。然后用四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开花时去雄)、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取其花粉授四倍体雌蕊上)进行杂交,这样在四倍体西瓜的植株上就能结出三倍体的植株,在开花时,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胚珠不能发育为种子,而果实则正常发育,所以这种西瓜无子。 【详解】A、经①过程处理后,个体中并非所有细胞都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如根部细胞依然为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 B、②过程中染色体正常联会,B错误; C、过程③由于三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所以没有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不能形成种子,C错误; D、利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诱导及植物杂交技术都可以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多倍体新个体,D正确。故选D。 29.某动物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基因型AA∶Aa∶aa=1∶2∶2,aa个体无繁殖能力该群体经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是( ) A. 1/2 B. 6/9 C. 1/3 D. 1/4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动物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基因型AA∶Aa∶aa=1∶2∶2;由于aa个体失去繁殖能力,所以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为AA∶Aa=1∶2。 【详解】根据题意:该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能繁殖的只有AA和Aa,它们的比例为1∶2,所以A的频率为2/3,a的频率为1/3;该群体经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纯合子(AA和aa)所占比例为2/3×2/3+1/3×1/3=5/9,杂合子比例为1-5/9=4/9,A的基因频率2/3×2/3+1/2×4/9=6/9。故选B。 30.下列关于三个遗传系谱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的遗传方式不一定一样 B. 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女儿,正常的概率为3/4 C. 乙中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 丙中的父亲不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D 【解析】分析甲图:双亲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乙图:双亲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丙图:根据该系谱图无法确定其遗传方式,但女患者的儿子正常,不可能是伴Y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据分析可知,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甲中夫妇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则再生一个女儿,正常的概率为3/4,B正确; C、乙中患病方式为隐性遗传病,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 D、丙中的父亲可能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香稻米香气馥郁,被视为水稻中的珍品。香稻含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质,其中2-乙酰-1-吡咯啉(2-AP)是香稻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已知基因B编码酶B,基因F编码酶F,基因B的数量决定2-AP的积累量,2-AP的积累量与水稻的香味强度密切相关,2-AP的合成和代谢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普通二倍体水稻中,基因F隐性突变后,稻米表现出香味性状的原因是____。 (2)基因b不能控制酶B的合成,基因型为Bbff的水稻____(填“具有”或“不具有”)香味。浓香型水稻的基因型为____,无香味纯合水稻的基因型是____。 (3)将基因型为BbFf的无香味水稻自交,子代均没有出现香稻,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基因F突变后导致酶F的功能缺失,2-AP累使稻米产生香味 具有 BBff bbFF、bbff、BBFF 基因B和基因F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b和基因f在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只形成BF和bf两种基因型的配子 【解析】提炼题干中信息“(2-AP)是香稻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2-AP的积累量与水稻的香味强度密切相关”,可知B基因数量越多,则香味越浓;且由题图可知F基因存在时会将2-AP分解而使水稻香味丧失,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F基因存在会产生F酶分解2-AP,故基因F隐性突变(f)后, F突变后导致酶F的功能缺失,2-AP累使稻米产生香味; (2)基因型为Bbff的水稻因为有B基因存在,可产生2-AP,且无F酶的分解,故表现为有香味;由题干信息知,水稻的香味与2-AP数量有关,最终取决于B的数目,且不能有F基因,故浓香型水稻的基因型为BBff;无香味纯合水稻可能是无B基因,或有B同时有F,故可能的基因型是bbFF、bbff、BBFF; (3)将基因型为BbFf的无香味水稻自交,若为独立遗传,则后代会出现B—ff型的香稻,故子代均没有出现香稻的原因可能是基因B和基因F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b和基因f在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只形成BF和bf两种基因型的配子。 【点睛】此题属于信息类题目,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从题图中找出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进而分析作答。 32.下面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______酶,B是___________酶。 (2)甲图中,从DNA复制结果看,DNA复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从DNA复制过程看,DNA复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乙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的中文名称:7______________ (4)从乙图看,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①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_____________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MA分子中的______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_____原则。 【答案】解旋 DNA聚合 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复制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反向平行 脱氧核糖和磷酸 碱基互补配对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A是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由图甲可知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且是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图乙中1是碱基C,2是碱基A, 3是碱基G,4是碱基T,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基团,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8是碱基对,9是氢键,10 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的片段。 【详解】(1)分析甲图可知,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A是解旋酶,作用是断裂氢键使DNA解旋,形成单链DNA;B的作用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为DNA聚合酶。 (2)分析题图甲可知,从复制的结果来看,子代DNA包括一条亲代链,一条新合成的链,故DNA 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从复制过程来看是边解旋边复制。 (3)分析题图乙可知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4)从乙图来看,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排列在外侧;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碱基对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知DNA的复制过程以及DNA的结构,学生需熟练运用DNA结构特点的相关知识来解题。 33.图1表示某哺乳动物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中的细胞分裂图像,可以判断该生物的性别为_________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2)图1中的甲细胞中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图1细胞所处时期对应图2中曲线cd段的有_______。 (3)图2中曲线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曲线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雌 乙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4 乙和丙 DNA的复制 着丝点分裂 【解析】分析图1: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图2: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1)图1中乙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 (2)图1中的甲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图2中曲线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1细胞中乙和丙。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曲线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曲线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下图为人体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示意图,合成的蛋白质使人体呈现一定的性状。请回答: (1)图中过程①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填场所),完成该过程除图中所示条件外,还需要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和ATP。 (2)图中过程②称作____________。图中所示由少量b就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大量多肽的原因是_______。若图中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一谷氨酸”,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CA、CUU,则物质a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胞核内 翻译 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AGACTT—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析】1、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为4种核糖核苷酸,转录的产物为一条单链的mRNA,转录过程也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而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2、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过程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物质a为DNA,物质b为mRNA。 【详解】(1)图中①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 (2)图中②表示翻译过程。由于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因此少量的mRNA就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大量多肽。若图中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则丝氨酸和谷氨酸的密码子分别为UCU、GAA,所以物质a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AGACTT-。 (3)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表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