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淮北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 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截然不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的《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聂 耽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的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不同的是,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紧关的,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斩获。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上午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廓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呜叫着。 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选自2016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在纺织厂当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性质,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特意安排了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比赛的情节,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聂耽独特的技能。 C.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比赛,这对于湘潭曲曲巷而言自然是大事,小说用“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方式告知巷子里的人,十分自然。 D.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去雨湖公园,通过看游鱼、嗅菊香、看雁字、听秋风等活动,显示了他的本领,同时对年轻人也起到了良好教育作用。 5.小说中聂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6.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在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我们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 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畸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也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也/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 B.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也/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 C.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也/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 D.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也/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勃六岁解属文”中,“属”,有“连缀”之意,在这应是“写”的意思。 B.“坐勃故左迁交趾令”中“坐”有“因为”的意思。 C.“勃往省”中“省”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D.“起更衣”中“更衣”指更换衣服,也常用来指宴会时离席,用更换衣服做借口。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勔、勮的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一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王勃前往探望途中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13.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2)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①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释】①元好问做此诗时本已隐居田园一年多,而此时邓州地处军事要道,北面有蒙古军的进攻,南面有南宋的军队逼近,元好问接到征召文书后,不得已星夜兼程赶赴邓州。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据传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借用了这个典故。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_____________,乐夫天命复奚疑!”两句中表现了自己安天乐命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语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对于360公司贸然停止个人盘业务,有关部门也该自我反思,不能因为省了监管责任而弹冠相庆。 ②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③很多案例表明,公租房管理乱象背后往往存在着腐败问题,一些政策执行者上下其手、内外勾结,把公租房变成了“私家产”。 ④要房地产业由投资回归居住属性,光靠限购限贷的手段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具体的跟进措施,一番灭火政策过后房地产业又会安之若素了。 ⑤同样顶着“共享”之名的“共享汽车”,似乎给人一种不瘟不火的感觉,其火爆程度远远不如共享单车。 ⑥老年人往往难以招架骗子的“温情”攻势, 最终将积蓄心甘情愿奉上,致使骗子的“温情”招数屡试不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②③⑤ 18.下列语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B、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提出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开放合作、互信互利的主张,这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中央自从下定反腐决心、决定老虎苍蝇一起打后,各级政府官员作风大有改观,但仍有不少贪腐分子不知收敛,依然我行我素。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创文”宣传活动策划方案拟好后,我们特意去政教处垂询各位老师的意见。 B.您所托为令郎辅导高考作文之事,在下一定鼎力相助,竭尽所能,不负重托。 C.商务印书馆刚出版了拙著《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特赠老友,敬请惠存。 D.尽管是绵薄之力,但我知道您并不富裕,这些钱已经是您的全部积蓄,我必须向您表达我的深深谢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 ① ;“气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文化范围像大海那样宽广,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等。中国人爱喝茶,俄国人喜饮酒,美国人放不下枪,诸如此类,统属文化。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 ② ,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之根伸得广、扎得深,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民航局放宽了对于飞机上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PED)的规定,三年来,有8家国内航空公司对外宣传在部分航线提供空中WiFi服务,这必将为航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只要提升了航班的上座率,航空公司的收益就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而公司员工的收入也必将水涨船高,得以大幅增加。 ①空中WiFi服务不一定为航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水在轻轻地流,岸静静地偎在旁边,一切是那样的和谐而美好。 水厌倦了岸的围困,想要寻找没有约束的自由,冲垮了堤岸。水没有得到自由却失了生命,而岸没有了水,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张冠李戴,不是庄子把《逍遥游》放在第一篇,原文第一段可找到答案,是编者这样安排的。) 2.D (A.范围扩大。B偷换概念,文章第二段说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其“逍遥哲学”的基础。C.因果倒置。) 3.C(程度言重了,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我们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的。) 4.D(D项,说对年轻人有良好教育作用牵强。) 5.①为人内敛,好静,敬业。他读书时好静,工作时哪儿有故障立刻到哪里去。 ②做事专注。比赛时的动作行为凸显了这一特点。 ③谦逊低调。获奖后,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④不为利益所惑。将获奖的奖金全捐出去,对金钱的声音没什么反应。(每点1分,答4点5分) 6.文章两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聂耽在大赛中蒙眼可听出几十台开动的织布机中某台的毛病,而获奖后对人们当面背后的议论却充耳不闻(2分)二是带着青年逛公园时,他可以听到草丛中被石头压住腿的蝈蝈叫声;而听不到耳科医生硬币落地的声音(2分)通过这两处对比描写,突出了小说主人公爱岗敬业,心无旁骛的优秀品质(2分)(聂耽与其他人的对比也可) 7.C(A项内外因理解错误,选项所显示的信息是“收视率”这一方面,但创收视率历史新高的根源不在于“平台”和“黄金档期”,原文说的是“好口碑的综艺节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比起“平台”和“黄金档期”,更有理由成为根源。B项,“电视人”错。C项正确,分析符合文章实际。D项指代对象错误,“《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的叙述,“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些”指的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而不仅是《中国诗词大会》。) 8.AD(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5分)。A项正确,是对这则新闻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推断和解释。B项错误,“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应改为“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因为第一则说到了平台、档期、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形式创新等方面,更为全面。C项错误,“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D项正确,分析符合原文实际。E项错误,材料四并未提到新闻背景。 9.①采用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或利用电视平台和黄金档期;②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或多种多样的竞赛方式; ③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深度加工;④利用电子媒体和大数据等新工具。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举办、传承和传播等方面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需要深入思考,进而建言献策。回答时从方法、方式和思路等方面写出一些内容即可。若答“课堂教学”不给分。) 10.C( “先器识而后文艺”是并列结构,不必断开;“令长”是一个词,指的是长官之首;“馀”通“余”,意思是其他几个人。) 11.D( “更衣”,“指宴会时离席”错,古时是大、小便的婉辞,即上厕所。) ” 12.B(王勃写《檄英王鸡》一文是“戏为”,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王府。) 13.(1)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漏,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揭露,王勃被判死罪,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匿”“当”“会”各1分,句意2分) (2)(小吏看后)多次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 接着请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益”“矍然”“罢”各1分,句意2分) 14、CE(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不对,最后一联中“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以表明作者不愿为官,只愿田间劳作;E“比兴”没有)(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 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②心念国事。首联写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跨羸,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③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16.(1)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聊乘化以归尽 17.C(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属于用错场合。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不合语境。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用错对象。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 18、B(A项语义重复,妇孺包含了妇女和幼儿;C项介词乱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D项中途易辙。) 19.C(A.“垂询”乃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含尊敬对方 之意。B.“鼎力相助”乃指感谢别人。 D.绵薄之力是谦辞,只能指自己。) 20.①“腹有诗书”是基础;②先有文化;③理论之树就会枝繁叶茂 21. 示例:(2)提升航班的上座率,航空公司的收益不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3)航空公司的收益大幅度的提高,公司员工的收入不见得大幅增加。(答对一句得2分,共5分)。 22. 立意角度参考: 从和谐的角度写,水与岸的和谐相处,创造出了美好。 从辩证角度写,水与岸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心词:约束、自由;依存、和谐。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王勃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其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宝树啊。”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一文。高宗看了这篇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的兆头。”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 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为同僚所嫉恨。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漏,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揭露,王勃被判死罪,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当时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趾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南海的时候,他坠水而亡,时年二十八岁。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主管测算,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四人,(认为他们)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的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后来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 父亲王福畤因这件事而被降职为交趾令,王勃前往探望。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会宾客,预计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上厕所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王勃的文章并让他对写作情况作随时的报告。(小吏看后)多次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接着请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面,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