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教师:杨梅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夏日田园杂兴》中写道:“下田戽(hù,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图像材料与诗中内容相匹配的是 A. 翻车 B. 筒车 C. 高转筒车 D. 风力水车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下田戽(hù,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可知,材料中描写的是灌溉工具,从材料中“丁男踏车”可知,此工具的动力是人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翻车的动力是人力,筒车的动力是水流,高转筒车的动力是人力或畜力,但材料中的高转筒车的动力不能看出是人力还是畜力,风力水车的动力是风力。综上分析并结合材料中的图片可知,翻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综上分析,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漕渠 D. 白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B项正确;ACD项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排除。 3.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 A. 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B.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C. 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女子在家织布,男子在田间耕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经营方式为男耕女织。故答案为D项。A项,图片信息没有反映饲养业,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图片信息不能反映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排除。 4.敦煌出土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春持,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A. 中国北方常受饥馑的威胁 B. 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 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 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答案】D 【解析】 【详解】“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该诗以深切同情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处境,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北方”,排除A;B不符合“贫儿二亩地”,排除B;唐朝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C错误,并且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 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 D. 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若干机工进行生产。这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故答案为C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民营手工业中,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业产品投放向市场并成为商品,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无关,排除;D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改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6.中国古代手工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文物能够代表商周时期手工业水平是 A. 司(后)母戊鼎 B. 蜀郡铁锸 C. 景德镇青花瓷 D. 松江棉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品中,商周时期主要是青铜器,战国时期的铁器,唐宋时期主要是瓷器,明清时期主要是棉布。夏、商、西周是我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被称作“青铜时代”,其代表作品有后母戊鼎、大盂鼎等。故答案为A项。BCD项,蜀郡是战国时期的行政区划之一,战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不断进步,已经进入了铁器普遍使用时期,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农业工具,如铁铲、犁、镐、锹、锄、镰、锸、刀等,同时也节省了一部分劳动能力,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元代青花瓷技术已经成熟,明清时期江南(特别是松江)的棉布生产业繁荣,与设问“商周时期”不符,排除。 7.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地主田庄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明代中后期之前,官营手工业水平最高,之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且在民营手工业领域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答案为B项。ACD项,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地主田庄没有最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8.下列手工业部门,在西汉时期较为发达的是 A. 青铜铸造业 B. 丝织业 C. 棉纺织业 D. 制瓷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绫、罗绢、纱等二十多个花色品种,故B项正确。青铜铸造业主要是夏、商、西周时期,故A项错误。棉纺织业是宋代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故C项错误。宋朝时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故D项错误。 9.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 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 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 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对商路贸易的重视和管理,不是攫取西域的经济利益也,不是抑商政策的体现,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汉代并未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宋朝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故②④错题,ACD项排除。 11.宋代城市商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商业活动扩散到大街小巷。其根本原因是 A. 经营时间限制被取消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海外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经营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B符合题意。经营时间限制被取消属于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C选项排除。海外贸易发展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D选项排除。 12.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坚信地圆说,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这位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C选项符合题意。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A选项排除。达伽马到达印度,B选项排除。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试题难度较易,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即可得出答案。 13.下图直接反映1500—1557英国物价指数变化 A. 价格革命 B. 商业革命 C. 工业革命 D. 交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抓住题干中文字“1500—1557英国物价指数变化”和图示可知英国物价不断攀升,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涌入欧洲,使得物价上涨,A选项符合题意。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商业贸易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等,B选项排除。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前后,C选项排除。交通革命会使得成本下降而会降低物价,D选项排除。 【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14.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见下图),能够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通过贩卖黑奴换取大量金银和美洲原材料商品,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故①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将黑人贩卖给美洲的白人土地主、工厂主做奴隶,给美洲带去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故③项正确;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故④项正确,①③④项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地处美洲,是购买黑奴的主要人群而不是贩卖人群,英国是当时最大的奴隶贩卖者,故②项错误,ABD选项排除。 15.下图中航海活动所起的作用是 A. 开辟了新的商业航路 B. 确立了英国世界殖民霸权 C. 阻碍了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D. 使意大利成为商贸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航行路线和到达的地点可知,材料中的航海活动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完成,开辟了新的商业路线,A选项符合题意。英国殖民霸权是通过同荷兰、法国等国的作战中确立的,B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C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使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选项排除。 16.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爱国主义责任”……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 A. 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B. 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 C. 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居于领先 D. 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说明这时期的教育改革是国家之间竞争压力而推动本国科技的进步,故B 选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故A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教育改革是源于国家之间的竞争压力,无法得出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居于领先,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英法国家这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无法说明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世界市场完善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17.19世纪后期开始兴起的工业部门是 A. 纺织业 B. 机器制造业 C. 铁路业 D. 电器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结合材料“19世纪后期开始兴起的工业部门”可知是电器工业,D选项符合题意。ABC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 18.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国际原因是 A. 西方列强的侵略 B. 封建主义的压迫 C. 自然经济的阻碍 D. 洋务企业的排挤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大量掠夺中国的煤炭、钢铁等资源,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重工业的发展更加步履艰难,说明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主要原因,A选项符合题意。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阻碍因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排除。自然经济的阻碍的说法与中国重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无关,C选项排除。洋务企业排挤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9. 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873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上述企业所反映的民族工业产生路径包括 ①外商投资 ②洋务派创办 ③商人投资 ④手工工场转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外商投资的企业属于外商企业,不属于民族工业,排除①;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民族工业,②正确;继昌隆缫丝厂是商人投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③正确;上海轮船招商局和继昌隆缫丝厂都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的近代企业,不是在手工工场基础上的转型,排除④;故C正确。 20.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 C.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 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甲午战争后3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等信息说明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步发展阶段,该时期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导致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状况,A选项符合题意。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B选项排除。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不属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C选项排除。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D选项排除。 21.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 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 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22.宣传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它能够反映 A. 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B. 一批新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C. 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D. 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画看出,男青年穿牛仔裤,女青年传高跟鞋,这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人们由穿的暖向穿的美转变,故C正确;A是建国初期我国服饰的特点,排除;从宣传画看不出“反对包办婚姻”的信息,排除B;从宣传画中的个例无法得出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排除D。 23.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A. 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C. 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 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以无偿方式在美苏等大国进行传播,再现中国战场浴血抗战景象,表明了国民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故答案选C项。A项与本题构建国际形象主旨不符,排除;海外宣传抗战电影与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没有关联,排除B项;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排除D项。 24.“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的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基于这认识,苏俄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A 【解析】 “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国家强化措施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正确;B不是直接下达命令;C和D属于斯大林模式时期。 25.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 A. 金融领域 B. 贸易领域 C. 农业领域 D. 工业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先爆发于股票交易所即金融领域,A项正确。贸易领域、 农业领域、工业领域也均出现了经济危机,但均不是首先爆发的领域,排除BCD。 26.1933年,美国通过《造林救济法案》,建立民间资源保护组织,其任务是植树、建设森林步道和营地、消灭森林火灾等。罗斯福新政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A. 复兴工业 B. 整顿银行 C. 以工代赈 D. 调整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建立民间资源保护组织,其任务是植树、建设森林步道和营地、消灭森林火灾等”可知美国提供的是就业岗位,体现的是以工代赈,C选项符合题意。复兴工业、整顿银行、调整农业均与材料无关,ABD选项排除。 27.克林顿总统曾在国情咨文中宣布他的经济振兴计划,“计划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以扩大就业机会;二是增加投资和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为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克林顿经济振兴计划的重要目标不包括 A. 平衡预算 B. 偿还国债 C. 消灭赤字 D. 缩减开支 【答案】D 【解析】 【详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克林顿政府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因此,缩减开支是克林顿政府解决赤字问题的措施,而非振兴经济的目标,D符合题意,故选D。 28.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中普遍奉行的政策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化解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罗斯福采取了国家干预措施进行调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成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发展模式,A选项符合题意。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B选项排除。贸易保护主义属于重商主义的一种,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自由放任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各国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D选项排除。 29. 2015年,国际某金融机构向中国提供贷款1.5亿美元,贷款期限29年,以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减贫。这一机构应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关贸总协定 C.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际某金融机构”“ 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减贫”可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其职责是向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故C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是关于世界贸易方面的组织,故CD项错误。 30.20世纪90年代,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欧洲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故D项正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1945年成立,故AB项错误。欧洲联盟是欧洲一体化的组织,故C项错误。 31.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 A. 政治领域 B. 经济领域 C. 军事领域 D. 文化领域 【答案】B 【解析】 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所以欧洲的联合开始于经济领域,ACD三项排除,故B项正确。 32.201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召开。关于此组织的正确说法是 A. 为应对西欧和日本崛起建立的合作组织 B.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合作程度较低 C. 完全实现贸易自由化,成员国平等相待 D. 推动了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是地跨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方面取得成就,故D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建立的,故A项错误。主要由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合作程度较高的组织,故B项错误。尚没有完全实现贸易自由化,故C项错误。 33.美国Mattel公司的芭比娃娃是畅销世界的玩偶。其原材料石油产自沙特,经美国德州等地精炼成乙烯,由台湾加工成乙烯基塑料颗粒,在中国制成娃娃的身体,日本提供尼龙制的头发,美国生产硬纸包装盒。以上现象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①商品生产全球化 ②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 ③国际分工明确 ④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芭比娃娃生产的是来自沙特、美国、台湾、中国和日本等国,体现商品生产全球化,Mattel公司芭比娃娃生产推动经济全球化,各国负责其中的某一环节,体现国际分工明确,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国家利益分配比例,故④错误,所认BCD项排除。 3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环境污染、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35.下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一五”计划期间 D. “大跃进”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可知指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上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属于同一时期,D选项符合题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在1949——1952年,A选项排除。三大改造时期是在1953——1956年,B选项排除。“一五”计划期间是在1953——1957年,C选项排除。 36.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一五"计划实施 C. 中共“八大”召开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于一五计划的实施,B选项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八大”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都与材料中大规模开展工业建设无关,故ACD选项排除。 37.北京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大城市之,创造了许多第一(见下图)对创新成就取得原因解释准确的是 A.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家个体饭馆”“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现改革全面展开,故D项正确。从材料关键词“第一家”可知是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是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故B项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是在1960年以后,故C项错误。 38.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明确:“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 分田单干 B. 集体经营 C. 包产到组 D. 包干到户 【答案】D 【解析】 【详解】“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经营方式是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故D正确,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不是分田单干,排除A;集体经营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经营方式,排除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3年”“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联系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39.下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972-1981年安徽省凤阳县粮食产量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后凤阳县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其粮食产量大幅上涨。故答案为C项。A项1953年开始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B项1958年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大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重大成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40.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发建设。这些特区的经济活动以 A. 国家计划为主 B. 内地支持为主 C. 外商资助为主 D. 市场调节为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辅,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特区是为了突破计划经济,属于改革的试点窗口,A选项排除。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与内地支持无关,B选项排除。外商资助为主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二、材料题(共4小题,每道题10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清朝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摘编自《历史(Ⅱ)·必修》(人教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负面影响。 【答案】(1)海上陆上贸易发达;不计经济效益,政治目的为主;明清时期严格限制。 (2)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1)从材料“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得知海上陆上贸易发达;从材料“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得出不计经济效益,政治目的为主。从“清朝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得出明清时候严格限制。 (2)对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所学知识,从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和落后于世界方面来分析。 42.随着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与相互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起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三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 发明者 国家 发明成果 1782年 瓦特 英国 改进蒸汽机 1825年 史蒂芬孙 英国 蒸汽机试车成功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82年 爱迪生 美国 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人们称作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对外交往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概括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有何不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答案】(1)通道:丝绸之路 (2)方式:武力征服与扩张。 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物资的大范围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 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详解】(1)材料一是《丝绸之路》;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我国的丝和丝织品等,从长安出发,经今新疆地区、中亚,运往西亚,最后到达欧洲,这条沟通东西方的陆上交通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扩张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近代西方对外交往主要采取武力征服与扩张。根据材料“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物资交流、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必须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方法实行认真的改革;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必须加强科学和教育工作。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的工作重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产到户”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答案】(1)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时期。 (2)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特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 【详解】(1)重点:从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得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即可。 (2)从材料二“包产到户后安徽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联系所学内容从解放生产力,调动积极性即对农村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分析。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点。即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是世界经济发展进步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材料二 可以说,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民族国家一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和最主要的推动者。但是,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挑战了原有国家的稳固地位。这种新变化主要体现为跨国活动和跨国主体的急剧增加,以及个人和国内团体力量的增强。前者超越了国家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和边界;后者削弱了对国家的信任和依赖。因此,如麦克格鲁所说,全球化经常与“领土性民族国家的危机”密切相关。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有哪些?20世纪末,世界经济全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60年代前后,民族国家和经济全球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前,民族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载体有哪些?请列举两例。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答案】(1)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标志:世界贸易组织或WTO成立。 (2)变化:20世纪60年代前:民族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20世纪60年代后:民族国家的职能被经济全球化弱化。载体: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认识:趋利避害,在积极参与中谋求发展;积极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 【详解】(1)具体因素:可以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从新航路开辟标志世界雏形形成,同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以及两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世界市场。还有政治因素是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分析。标志:从材料“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从时间界定看回答出1995年的世界贸易组织即可。 (2)变化:从材料“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民族国家一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和最主要的推动者。但是,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挑战了原有国家的稳固地位……削弱了对国家的信任和依赖。”看出20世纪60年代前:民族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20世纪60年代后:民族国家的职能被经济全球化弱化。载体:可以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中举例。 (3)对于经济全球化可以根据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