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12)
天津一中 2017‐2018‐1 高三年级三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岑寂 胳.肢窝 gā 博闻强.志 qiáng 口慧而实不至 B. 喧阗 撒.手锏 sā 度德量.力 liáng 一年之际在于春 C. 籼米 押轴.戏 zhòu 既往不究.jiū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D. 畏葸 梵.婀玲 fàn 逸兴遄.飞 chuán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 。将古诗词元素融入于现代生活 中, 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但在日常文字表达 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 起来。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月光、蝉鸣、蛙声与稻香,都是夏夜田间的 景物,遭遇罢官的辛弃疾在此一住十几年,心性渐渐 ,词句变得安详平实。 A.有目共睹 或许 雍容 寻常 淡然 B.家喻户晓 必将 充实 平凡 索然 C.立竿见影 必定 丰盈 平常 安然 D.显而易见 也许 从容 常见 了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 文明再次引起了世人的目光。 B.去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 20 国青年,票选出了心目中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中 国高铁高居榜首,成了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 C. 《昆曲艺术大典》的编辑出版不仅对昆曲的传承、抢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 将会带动古典戏曲甚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 总之,90 后不是“不靠谱”的一代,他们中的大多数理想信念坚定,是有梦想、有追求 的一代;他们爱国情怀浓厚、民族自豪感强烈,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 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应该是西方。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 229 年的历史。此书的作者班固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并称“班马”。文学史上像这 样的并称还有很多,比如《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司马迁与西汉司马相 如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称。 C.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采用“纪实”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成长史,创作 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D.《孔雀东南飞》中有诗句“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旧时 妇女在这一天晚上用针线做各种游戏乞巧;“下九”指农历的每月二十九,每月的这一天 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5‐7 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 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 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 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 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 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 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 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 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 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 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 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 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 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 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 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 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 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 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与朱熹理学 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 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 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 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 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 都具有会通精神。 B.《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 和主张。 C.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 也具有会通精神。 D.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 晋时期的长期会通。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 立足的文化基础。 B.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 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 C.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是将儒学的思想体系融进“三教”中,为儒学寻找“活水 源头”。 D.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 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 的一个重要特点。 B.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 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 C.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 彼此借鉴和吸收。 D.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 的思想学术。 三、 (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 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 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 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 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 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 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 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 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 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 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 份 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B.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固.请至于再三 C. 请营一阁以.居之 每节己以.顺人 E. 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10.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 寒之弊。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 ①②⑤ D.③⑤⑥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 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 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 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 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3 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 分) 译文: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3 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2 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后回答问题。(9 分)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 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 贬谪。 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 分)( )( )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 现作者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 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 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 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 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 中,含蓄而深沉。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15.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句子。(6 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兰亭集序》) (2)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 (《蜀相》) (3)女娲炼石补天处, 。梦入神山教神妪, 。(《李凭箜 篌引》) (4)会桃花之芳园, 。…… ,飞羽觞而醉月。(《春夜 宴从弟桃花园序》) (5)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容易产生诗情。杜甫登高,感 受到“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阎扑 地,钟鸣鼎食 之家; ,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繁荣。李白登高,体验到“飞湍瀑流争喧豗, ” 的 艰 险 , 荀 子 更 是 从 登 高 中 细 细 品 味 到 人 生 的 哲 理 :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五、(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20 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1)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 这 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2)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 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 人想必喜欢。 (3)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 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 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 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 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 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4)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5)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 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 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 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6)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7)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 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8)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 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9)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 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 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10)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 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11)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 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12)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13)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 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 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 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14)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 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 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15)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 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 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 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16)人本是散 落的珠子,随地 乱滚,文化就是 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将珠子串起来 成 为社 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 最重要的黏合剂。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因事见理,借看戏之事谈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化玄远为 浅近,形象具体,易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B.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 巾”这里的“只好”从侧面表现出了父亲受感染至深,也传达了我既理解又无可奈何的心 情。 C.文章第 13—15 几个自然段从个人到社区再到同类,由小到大、逐层深入,逻辑严密。 D.从《四郎探母》,我懂得了《伊底帕斯》《李尔王》这些作品能经久不衰是因为优秀 的文艺作品都令人感动。 17.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5 分) 18.赏析第 16 段画线句子。(5 分) 19.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 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3 分) 20.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7 分) 六、(8 分) 21.下列文字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依文意将中间四句排列顺序。 (4 分) “始吾幼且少,① ② ③ ④ ,务采色,夸声音而 以为能也。” 甲、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 乙、及长 丙、为文章以辞为工 丁、乃知文者以明道 空格处依次填入① ② ③ ④ 22.阅读下面材料,仿照上面内容,续写一段话,并写出整个故事带给你的启示。(4 分) (1)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砍柴的陪 不起放羊的… ——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 (2)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砍柴人陪放羊人聊了一天,表面上他一无所获,但是砍柴 人通过放羊人聊天,知道了哪个山的柴多,哪个山的路好走,哪个山布满荆棘,第二天收 获多多回家了。 ——沟通很重要。找对人聊天,少走弯路更重要! (3)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决定把他的羊跟你的柴交换,于是你 有了羊,他也有了柴。 ——等价交换,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天生我才必有用! (4)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 所以,我们知道了: 七、作文(60 分) 23.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2018 年元旦,“我的 18 岁”几乎刷爆朋友圈。一时间,人们在迎接新年的同时,也陷入 了对往昔的回忆和反思。 你是否发现, 也许我们忘记了第一次和雨的嬉戏,也许我们失去了对下雨的惊喜,也 许,我们失去惊喜的不止是下雨…… 、参考答案 1.【答案】 D (A 博闻强识 口惠而实不至 B 度德量力 liàng 一年之计在于春 C 压轴 既往不 咎 jiù) 2.【答案】 A(首句第一空,搭配“成效”。B 项“家喻户晓”形容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 人所共知,名气大,与“成效”搭配不当;C 项“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节目能 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并非立马就能看到功效,排除。第三空,根据尾句可知,在日常 表达中用古诗词会让整个人看起来更有气质,并非不惊慌。故“雍容”形容温文大方,符 合文意;D 项“从容”指为人处事不惊慌,语义不符,排除。 二句可从第二空入手,所填词语与“心性”搭配,且与“安详平实”形成对应。A 项 “淡然”形容心情平静,不大在意,搭配恰当,符合语境。B 项“索然”形容乏味,没有 兴趣,感情色彩偏消极,与文意不符。C 项“安然”形容没有顾虑,很放心,且与“心 性”不搭配。D 项“了然”指清楚明白,与“心性”搭配不当。第一空代入验证,“寻 常”与“景物”搭配恰当,契合文意。) 3.【答案】 D (A “引起目光”搭配不当 ;B “新中国四大发明”歧义;C “传承、抢 救、保护”语序不当,后面种属关系也有问题) 4. 【答案】A ( B《汉书》的作者班固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并称“班马” C“半自传 体”长篇小说 《大卫·科波菲尔》不是“纪实”的方法 D“下九”指“十九”) 5. 【答案】 A 解析:A 项结合文本开头内容“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可知,儒家《易传•系辞上》主张思想文 化的贯通,不是司马迁和班固这样认为;司马迁、班固只是认为诸子百家有相会通的特 点。 6. 【答案】 C 解析 选项 C 结合文本“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 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 体系中,称为‘新儒学’。”可知,会通“三教”的是朱熹和其他理学家,不是“新儒 学”。 7. 【答案】B 解析 B 项“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错,由 原文可知,《吕览》体现了儒、道的会通,魏晋玄学也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唐 代及以后,才有佛学,也就是“释”的参与。 8.【答案】D 解析:节制。 9.【答案】C 两个“以”均为“来”,A 第一句是名词原因,二是连词,所以 B 第一句通 “故”所以,第二句坚持;D 项首句,最终,后句动词,顺遂,这里可译为“同意”。 10. 【答案】C 解析:③是崇尚节俭的结果。④崇尚节俭的表现。⑥是唐太宗对魏征劝谏的 评价 11. 【答案】C 12. 【答案】D 魏徵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他为了奢侈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并非从 “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 13.(1)(3 分)答案: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 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 (得分点:每个分句 1 分) (2)(3 分)答案: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 劳苦疲累(得分点:放逸、劳弊各 1 分 句式 1 分。) (3)(2 分)答案: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 亡。 (采分点“以”“乐”)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当 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 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 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 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 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 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 20 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 贞观二年,公卿大臣上奏说:“依照《礼记》所说,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台上的 楼榭里,如今夏署尚未消退,秋季绵绵细雨刚刚开始,宫里低下潮湿,请营建一座楼阁来 居住。”唐太宗说:“我有气息不顺的毛病,怎适宜于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如果同意奏请, 就会花费很多钱财。从前汉文帝准备兴建露台,因为不愿用掉相当于 10 户人家家产的经费 而作罢。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 该做的吗 ?”公卿大臣们再三恳请,太宗始终没有同意。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 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 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 。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 自己 所不愿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 尊为帝 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 定顺应民情。”魏徵说:“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我听说过:‘拿自 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 ’隋炀帝一心贪得无 厌,专门喜欢奢侈,主管部门每有供奉营造,稍微不称心,就要施加严刑峻罚。上边有所 喜好,下边必然做得厉害,大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 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陛下如 果认为已满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再超过现在万倍也不 会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不是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14.【答案】(1)A、C(A、应为“拟人”手法;C、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 (2)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 闷; 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寂寥、萧瑟之景(移.情.,赋异乡江南雨云 以“恨”“愁”)写出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每点计 2 分,共 6 分。) 15. (6 分。每空 0.5 分) (1)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3)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4)序天伦之乐事 ,开琼筵以坐花 (5)无边落木萧萧下 舸舰弥津 砯崖转石万壑雷 吾 尝跂而望矣 16.A (3 分) 17.⑴‘为四郎哭泣’紧扣文章内容,从老父为四郎探母哭泣之事谈起;⑵‘如果’的假 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引发读者对文化的重要性的思考;⑶第二人称‘你’的使 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平易亲切。(前两点每点 2 分,第三点 1 分,共 5 分。) 18.(5 分) 这段话主要采用了比喻修辞,把人比喻为‘散落的珠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作为个体存 在的独立零散状态;把文化喻为‘柔弱’和‘强韧’的‘细丝’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 归属感。从而突出了本文的主旨∶文化重要。(答出比喻 1 分,具体分析 2 分,表达作用 1 分,表达效果 1 分。) 19.(3 分) ⑴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父辈们被四郎自责而痛苦的孝心所感动。⑵生活在他乡已是故乡的 中年儿女被父辈们发自心底的思乡之情所感动。⑶作者感动于文化的内涵与力量。(一个 角度 1 分) 20(7 分) 以小见大表现为文章要以‘小’,即‘一场戏’,阐明‘大’即‘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一 抽象的命题。‘小’表现在感悟缘于一次看戏,杨四郎的一个举动,一句深情的话语,老 父亲及其泪水代表的对故园以及亲人的思念。(1 分)‘大’表现为本文主旨阐明‘文化 为什么重要’即‘文化的力量’∶⑴文化艺术既能使人找到理解自己处境、发泄痛苦、表 达情感的方式,抚慰受伤的心灵。⑵又能使孤独的个人找到所属的社会群体,产生归属 感。⑶文化能将孤立的个体凝成精神想通的群体社会,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每 点 2 分,共 6 分) 21. 丙乙丁甲 22.(示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如是你学会了放羊技巧,原来 羊是这么放的,他学会了砍柴技能,原来柴要这样砍。——三人行必有我师,永远保持空 杯的状态!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把他买羊的客户介绍给了你,你把你 买柴的客户介绍给了他,于是你们各自的生意越做越大。——资源整合很重要!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你们决定合作一起开个烤全羊的店,你 的柴烤出 来的羊很美味,他的羊纯天然的,几年后你们公司上市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 美的团队! 结论:其实面对同一件事物,心态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