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河北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爵位 ‎2.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周朝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如下图)。其主要目的是( )‎ ‎ ‎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 ‎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 ‎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 ‎ ‎ ‎ 周王的妻妾 周王与妻妾所生的后代 妻(正室)‎ 三哥(20岁) 四哥(14岁)‎ 妾一 大哥(25岁)‎ 妾二 二哥(22岁)‎ ‎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 A. 大哥 B. 二哥 C. 三哥 D. 四 ‎4.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 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5.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 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 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 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这种“差序格局”( )‎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6.周代政治的最大特点是族权与政权合而为一。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宗法制构成了分封制的血缘宗族基础,是分封的依据。‎ B.分封制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体现 C.分封制属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与宗法制属于血缘宗族制度,二者互为表里。‎ D.作为主要国家制度结束于春秋战国时期,且分封现象和宗法观念也随之消失。‎ ‎7.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筹,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8.《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王孙满答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终使楚军退去。这反映了当时( )‎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9.梁启超道:“杀贵族之权,削封建之制……然后君主集权专制之政体乃成。”该论断 ‎( )‎ A.符合秦朝政体特点 B.符合西周政治制度 C.肯定君主专制制度 D.总结朝代更替规律 ‎10.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A.实行分封制 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C.实行郡县制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11.三公九卿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的家国体制。秦朝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调和了战国以来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这反映出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 A.构建了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机构 B.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官僚制度 C.体现了若干权力分化制衡因素 D.代表着官僚政治的真正崛起 ‎12.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当时西汉在地方所实行的制度是( )‎ A.封国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 ‎13.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酎金夺爵制度 C.推行附益之法 D.推行郡县制 ‎14.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州牧 D.刺史 ‎1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 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刺史监察促使封国的力量逐步削弱 B.监察制度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 C.豪富家族成为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 D.强干弱枝是巩固专制集权的重要措施 ‎16.汉武帝时,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等为承相,“皆……娖娖(小心谨镇之意)廉谨,为承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于是设立中朝。据此,中朝的设立( )‎ A.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君主专制 B.为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C.为改变频繁换相的局面 D.与"外朝"相互牵制 ‎17.有学者写道:“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材料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魏晋 C.西汉初 D.明清 ‎18.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 ‎,仍凭借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唐太宗时为改变这种状况,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唐太宗谱牒改革的作用不包括( )‎ A.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 B.巩固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C.人才选拔标准的变革,有利于选贤任能 D.有利于加强皇权地位 ‎19.“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2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 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 节制。”最能反映钱穆观点的制度设计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2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 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军机处 ‎22. 《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 A.发挥三省监督牵制作用 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23.比较规范的三省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自唐玄宗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这一做法( )‎ A. 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的成熟 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 ‎24.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 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 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 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25.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26.“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但唐代自安史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甚至有宰相自兼司职的。宋又变成政府财政权专落在司的手里,独立设置“三司”机构。三司的设置( )‎ A.只是为了分割宰相权力 B.政府职能发生了一些转变 C.调和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D.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7. 据《长编》载:“上(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等为 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据此可知北宋初期( )‎ A.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B. 宰相权力依然较大 C.参知政事大权在握 D. 参知政事职能不变 ‎28.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鎮之权故。夫节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 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世无強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 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 )‎ A. 強幹弱枝實現王朝鼎盛 B. 徹底根除地方割據基礎 C. 中央能夠有效控制地方 D. 君主專制權力得到加強 ‎29. 宋朝设立台谏制度,当时的吕祖谦这样描述:“大臣权任太重,恐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纠正焉,有侍从以询访焉。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主要说明宋代( )‎ A.皇权不再至高无上 B.已经有了权力制衡机制 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 D.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 ‎30.封建政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时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地方权力过重,则尾大不掉,甚至导致分裂割据”;“中央权力过重,地方上就碌碌无为,缺乏灵活变通”。‎ 下列制度中最有可能破解这一难题的是(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1.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 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32.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种制度是( )‎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度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33.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 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 用意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3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 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5.《明史·琉球传》载明初琉球遣使“入朝”,接受明廷封赐。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据材料可知( )‎ A.明朝与琉球之间仅限于朝贡关系 B.琉球不断扩大与明朝的贸易规模 C.琉球对与中国发展关系相当疑虑 D.琉球曾主动支持明政府抵御倭寇 ‎36.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 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 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 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37.光绪朝的荒政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出( )‎ A.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 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D.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 ‎38.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均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善 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由此可见“雁塔题名”( )‎ A.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B.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 C.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 D.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 ‎39.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 )‎ ‎ A.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C.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 ‎40.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平江府(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开禧间 ‎18000‎ ‎54‎ ‎333:1‎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 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41.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区分 前三代无任何 前三代有生员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 功名者 功名者 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社会主要阶梯 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42.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 ‎——郡县制度、尊儒制度、 、国有专营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 集权的“大厦”。划线部分应填的制度是( )‎ A.分封制度 B.科举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43.“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 选官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材料 中省略处应为(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4.《全球通史》谈到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时说:“为中国提供了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该项制度 ( )‎ A.缩小地方行政权力,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B.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C.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D.其“公天下”的部分是其进步性之所在 ‎45.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 制 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 种手段来 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 可知(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C.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6.下列中国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分组不同的一组是 ‎ A.御史大夫、刺史 B.丞相、参知政事 ‎ C.太尉、通判 D.郡守、巡抚 ‎47.“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48.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但是,在史书中敢于直刺君主之过的史学家却被 皇帝赞为良史;敢于蔑视权贵、不顾皇帝求情而刚正执法的官员却被皇帝赞为清官能 吏;敢于据理力争、当面顶撞皇帝的监察官员却被皇帝誉为诤臣。皇帝之所以要赞誉 他们这样的人,其根本目的是( )‎ A. 显示自己胸怀宽阔、虚心纳谏 B.表彰敢言敢为的清正官员、彰显正义 C.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 D. 表明君主赏识清正刚直的政府官员 ‎49.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 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5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沛说:“历史研究,无论其研究的内容是多么遥远的过去,在本质上却从不曾脱离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就是倾听时代的呼声,回答时代要求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历史研究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兴亡 B.以古喻今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功能 C.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研究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 D.历史研究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材料阅读题(51题20分,52题15分,53题15分。共计50分)‎ ‎51.发展政治制度,既不能割断本国历史,也需要借鉴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姑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 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厦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就其行政效率来看,却是不成功的。‎ ‎——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 : 多年以来,对清末宪政的过程与结果总体评价不高:认为清末宪政是由清 政府导演的一场政治骗局,并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代之以民主共和政府,于是更加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力图挽救危局的最后表演。但无法抹杀一个基本事实,清末宪 政运动中出现的《钦定宪法大纲》、资政院与咨议局、责任内阁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 过的新生事物, 20世纪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清帝国在最后10年中奠立 的.清末宪政运动可以看作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督抚、绅商积极参与的一场辐射全 民的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 ‎——摘编自张华《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 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6分)‎ (2) 依据所学并结合史实,说明宋初政治制度改革的“成功”和“不成功”。(7分)‎ (3) 概括材料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的两种不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评价?(7分)‎ ‎ ‎ ‎ ‎ ‎ ‎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美国]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5分)‎ ‎ ‎ ‎ ‎ ‎ ‎ ‎53.(15 分)‎ 材料:清康熙雍正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教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 午),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上奏曰:“苦不及此清理,约定规程,即使弩几土官,杀几苗首,亦不过急则治其标,本病未除,恐终难宁帖。……是其征之私囊者不贪百倍教十倍,而输之仓库者不及一二,百不及二三。由此类推,又何可盛计。”‎ 雍正帝对其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对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对自动交印者,酌加赏赐,或予世职,或给现任武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另给田房安排生活。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改土归流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保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9 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1—5 CACDA 6—10DACAC 11—15CDADD 16—20DBCBB 21—25 CBCBC ‎26—30BBCBD 31—35CDBAD 36—40 BABBB 41—45 CBDDB 46—50 CBCBD ‎51.(20分)‎ ‎(1)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以后,郡得以扩大,诸侯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加强。(6分))‎ ‎(2)成功:把兵权收归中央;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地方大部分赋税转交中央;成功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以上四点回答出三点即可)分割和削弱宰相权力。不成功:形成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入不敷出。(7分 “积贫积弱”可得1分。)‎ ‎(3)观点一:是政治骗局,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 观点二: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宪法和近代政治机构;影响了20世纪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是一场民主政治的启蒙。‎ 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示例1‎ ‎:观点一关注宪政运动的直接后果,观点二关注宪政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示例2:材料一运用了革命史观,材料二运用近代化史观。(7分)‎ ‎52.(15分)‎ ‎(1)观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 ‎(2)认识:宋代经济发达,文化发展。(2分)‎ 依据: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 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古代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6分)‎ ‎(3)评价: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 原因:两位作者看待宋代的角度不同。材料一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3分)‎ ‎53.(15分)‎ ‎(1)原因: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税收;国力强盛。(6分)‎ ‎(2)特点:对反抗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政治管理与军事威慑相结合;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4分,任意两点即可)‎ 作用: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当地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 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