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专题整合演练提升
专题三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时间:30分钟) 小题对点练 考点一 生物的变异 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受精过程中进行了基因重组,亲子代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不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C.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解析 选项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I过程中,受精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亲子代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基因重组造成的。选项B,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但是判断不出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选项C,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通过低温诱导也可以使染色体加倍。选项D,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但是对于多倍体来说,该说法错误。 答案 B 2.(2014·盐城三模)(多选)下列有关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蜜蜂的蜂王是二倍体,由其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雄蜂是单倍体 解析 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其中染色体组的数目为本物种染色体组的一半,四倍体生物的单倍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21号染色体有3条,B错误;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可能存在一条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不同,为等位基因,C正确;雄蜂是由蜂王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D正确。 答案 ACD 3.某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了如图所示的两个细胞。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过程为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B.最终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4 C.该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 D.不能产生基因型为Aa的配子 解析 A项:两个次级细胞大小相同,故题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B项:最后产生的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C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出现的片段交换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项: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单体分离,将会出现ab、Aa、AB、Bb四种配子。 答案 C 4.如图为甲豌豆的A基因(控制高茎)和乙豌豆的B基因(控制黄色豆荚)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豌豆甲、乙突变前均为纯合高茎、黄色豆荚的品种,且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 B.突变后的豌豆甲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C.上述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均是DNA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 D.若b基因控制豆荚为绿色,则豌豆乙突变后长成的植株的表现型是高茎、绿色豆荚 解析 选项A正确: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选项B正确:突变后的豌豆甲和豌豆乙所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选项C正确:分析图示可知,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均是DNA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选项D错误:若b基因控制豆荚为绿色,则豌豆乙突变后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表现型是高茎、黄色豆荚。 答案 D 5.(2014·苏锡常镇二模)若亲代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溴尿嘧啶(BU)。诱变后的DNA分子连续进行2次复制,得到4个子代DNA分子,如下图所示,则BU替换的碱基最可能是 ( )。 A.腺嘌呤 B.胸腺嘧啶 C.胞嘧啶 D.鸟嘌呤 解析 DNA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从图中可看出第一个DNA分子的右链是原始模板链,所以BU替换的是胞嘧啶,C正确。 答案 C 6.下图1、图2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变异的示意图,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两图所示的变异 ( )。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解析 图1所示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2所示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图1基因重组中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没有发生改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 D 考点二 生物变异原理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7.下列有关人工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无论哪种形式的育种方法,均会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诱变育种可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和扩大选择范围 C.杂交育种可快速、高效地培育出具有新性状的作物新品种 D.基因工程属于定向改造新品种,选择育种属于定向选择新品种 解析 选项A,培育新品种过程中,人们会按照自己的需求,保留符合意愿的、淘汰不合要求的,因此是定向选择,基因频率也会随之定向改变。选项B,诱变育种既能提高突变频率,大大加快育种进程;也能产生新基因,扩大可选择范围。选项C,一般情况下,杂交育种进程缓慢、效率较低,并且培育出的是具有重组性状的品种,而不是具有新性状的作物新品种。选项D,基因工程能按照人的意愿定向改造出新品种,而选择育种属于定向选择出新品种。 答案 C 8.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组和B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B.A组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Ⅰ可以用于生产的占 C.B组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Ⅱ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D.C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γ射线处理大量的高秆抗病植株,才有可能获得矮秆抗病植株 解析 B组F2中矮秆抗病植株Ⅱ是单倍体,高度不育,需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才可用于生产。 答案 C 9.(2014·南京、盐城二模)现有甲、乙两种二倍体纯种植物,甲植物的光合产量高于乙植物,但乙植物更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相关性状均由核基因控制)。现要利用甲、乙两种植物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下列技术不可行的是 ( )。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获得符合要求的四倍体杂种植株 B.将乙种植物耐盐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体细胞中,可培育出所需植株 C.两种植物杂交后,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较快获得所需植株 D.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后培育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所需植株 解析 通过体细胞杂交可获得所需的四倍体植株,A正确;也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B正确;甲、乙是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通过花粉融合培育出的植株,染色体组完整,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即可育,D正确。 答案 C 考点三 生物的进化 10.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的进化过程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种群甲和种群乙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品系1和品系2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b过程①、②、③、④、⑤、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仅表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C.c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 D.物种1和物种2在条件适宜时,仍可进行基因交流,进一步丰富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 A选项错误,a、b、c分别表示地理隔离、生物变异和自然选择,品系1和品系2之间未达到生殖隔离;B选项错误,生物的变异不只是基因突变;C选项正确,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品系1和品系2的基因库出现了差异;D选项错误,物种1和物种2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 C 11.(2014·南京、盐城二模)(多选)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起选择作用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生存斗争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一般是自发的,青霉素可起选择作用,如果抗药性突变是由接触青霉素引起,则青霉素是诱变剂,不起选择作用,A错误;生物间存在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正确;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答案 AD 大题冲关练 12.果蝇的眼色由两对基因(A/a和R/r)控制,已知A和R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且其中R/r仅位于X染色体上。 实验:一只纯合白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正常F1代全为红眼(偶见一只雌果蝇为XXY,记为“M”;还有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N”)。 (1)由题可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________,其不可能与R/r一样位于X染色体上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出以上实验过程(产生正常F1代果蝇)。 (2)M果蝇能正常产生配子,其最多能产生X、Y、XY和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其对应比例为________。 (3)N果蝇出现的可能原因是:①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②是亲本雄果蝇发生某个基因突变;③是亲本雌果蝇发生某个基因突变;④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XO型果蝇(XO为缺一条性染色体的不育雄性),请利用现有材料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N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然后观察子代雌果蝇的性状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___,则是亲本雄果蝇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______,则是亲本雌果蝇基因突变; Ⅳ.若___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解析 (1)由题意知,A和R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则F1全为红眼时,亲代纯合白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应分别为aaXRXR、AAXrY。(2)XXY产生的配子类型为X、XY、Y及XX四种类型,其比例为X∶Y∶XY∶XX=2∶1∶2∶1。(3)欲确认N果蝇(白眼雄性)出现的原因,可将N果蝇与F1代红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子代雌果蝇的性状及比例。若由环境改变引起,则N果蝇基因型为AaXRY,它与AaXRXr杂交子代基因型为 A_XRX-、aaXRX-,即红眼∶白眼=3∶1;若是亲本雄果蝇基因突变,则N果蝇基因型为aaXRY,N与F1红眼雌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表现型应为红眼∶白眼=1∶1;若是亲本雌果蝇基因突变,则N果蝇基因型为AaXrY,它与F1红眼雌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中红眼、白眼。若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则N果蝇为XO型不育雄性,它与F1红眼雌果蝇杂交将无子代产生。 答案 (1)AAXrY 若A/a与R/r都在X上,则纯合白眼雌果蝇的雄性子代也只能是白眼 (2)XX 2∶1∶2∶1 (3)将果蝇N与F1代红眼雌果蝇交配 Ⅰ.红眼∶白眼=3∶1 Ⅱ.红眼∶白眼=1∶1 Ⅲ.红眼∶白眼=3∶5 Ⅳ.无子代 13.(2014·广东佛山质检)某男性表现型正常,其一条13号染色体和一条21号染色体发生了图1所示变化。该男性与某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女性婚配,所生的三个子女染色体组成如图2所示,据图回答: (1)图1所示的染色体变异类型有________,该变异可发生在________分裂过程,观察该变异最好选择处于________时期的胚胎细胞。 (2)若不考虑其他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图2中男性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两条联会并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则其理论上产生的精子类型有________种。该夫妇生出正常染色体组成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参照4号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情况,画出3号个体的染色体组成________。 (3)为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小孩,1号个体在妊娠期间应进行________。为便于筛除异常胚胎,医生建议这对夫妇选择“试管婴儿”技术,该技术涉及的两个主要环节是________。 答案 染色体结构(易位)和数目变异 有丝分裂和减数 有丝分裂中期 (2)6 1/6 (3)产前诊断(羊水检查)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14.(2014·山东高考适应性训练)下图为农业育种过程中最常见的两种育种流程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相关问题: (1)上图两种育种方法都涉及的变异原理是________。 (2)生产实践中人们常根据不同的育种要求选择所需要的育种方法。若想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则应选择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若想定向改造生物性状,则应选择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若想创造一个新物种,则应选择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以上答案从下列各项中选取)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E.基因工程育种 (3)现有一个育种站,想利用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的两品种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若从上图中选择出最简捷的育种方法,应该选择____。 (4)图中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培育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时,在培育过程中,需要从________代开始进行选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在该次选择过程中需要淘汰的植株数约占总数的________。 解析 (1)根据图解可知,常规育种就是杂交育种,常规育种利用的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利用的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亲代杂交获得F1的过程)和染色体变异。(2)根据不同育种方法的特点可知,可大幅度改良生物性状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的育种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能创造新物种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就是我国科学家创造的新物种。(3)由于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不需要经过连续自交、选择纯合子的过程,因此最简捷的育种方法应该是图中的常规育种。(4)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过程中,由于F2才开始出现性状分离,因此需要从F2开始进行选择;又由于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其中符合条件保留下来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B-,占总数的,则淘汰的植株占总数的。 答案 (1)基因重组 (2)B E D (3)常规育种 (4)子二 F2(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其他答案合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