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第二单元 7 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中国的国共内战进行到1949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占领了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领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一个不同于中华民国的新中国,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新国家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定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建国仪式。 历史背景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题解 “典”是指盛大、隆重的仪式。 大典: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字词学习 擎 着( qíng ) 诞 生( dàn ) 电 钮 ( niǔ ) 瞻 仰( zhān ) 聂 ( niè ) 荣 臻 ( zhēn ) 政 宾 盏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排山倒海 初读感知 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949 年 10 月 1 日, 30 万群众聚集在( ),满怀( )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 ),聆听( ),观看( ),会后举行了( )。 天安门广场 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 毛主席宣读公告 阅兵式 盛大的群众庆祝游行 文章结构 (1~4) 典礼前 (5~10) 开国典礼 (11~15) 典礼后 1.时间 地点 人物 2.会场的样子、布置 3.广场上汇集的群众队伍 1.领袖与群众见面 2.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升国旗、放礼炮 4.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1.阅兵式 2.群众游行 默读 1 ~ 4 自然段,思考: 1. 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 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会场在哪里?主席台设在哪里? 2. 天安门广场什么样?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 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课文解读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 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 ,有 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 ,总数达 三十万人 。会在 天安门广场 。主席台设在 天安门城 楼上 。 1949 10 1 首都北京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根据这段文字的描述,画出天安门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名称,然后根据所画的简图,有次序地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的布置情况。 丁字形的广场 汇集 了 从四面八方来 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 ,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 擎着红旗 ,有的 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 老远 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 清早 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 直奔 会场。郊区的农民是 五更天摸着黑起床 ,步行四五十里路 赶来 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以及“五更天”摸黑步行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 直奔 会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 走向 会场。 不能。因为“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民参加开国大典急迫、喜悦的心情。 “ 直奔 ” 能否换成 “ 走向 ” ?为什么?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展现出此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三十万人的目光 一齐投向 主席台。 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一齐”表现出此时万众一心,期待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一刻来临。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拥护和对领袖的无限崇敬之情。 三十万人的目光 一齐朝着 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 《 义勇军进行曲 》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两个长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在旧中国,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新中国的成立给了人民无限希望,所以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当全国人民都听到这声音的时候,都高兴地欢跃起来。有力地表现了毛主席这一宣告引起的巨大反响。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为什么是二十八响? 二十八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成立至 1949 年共有二十八周年。 群众差不多把 嗓子都喊哑 了,把 手掌都拍麻 了 ,还觉得 不能够表示 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群众在阅兵式上,看到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感觉我们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充分表现出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的人民,在新中国成立时欢欣鼓舞的心理。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是写毛主席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 “两股洪流” 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 “光明” 指什么?象征什么? 3.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 “红旗”“红灯” ,群众的 “掌声”“欢呼声” ?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两股 (红流) 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 (流) 去。 (光明) 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把括号里的词换成箭头后边的词,对比体会。 红流 游行队伍 流 走 光明 光亮 用“红流”来比喻游行的队伍,形象地说明了游行的声势浩大,场面的壮观,“流”照应了“红流”,比“走”更准确、更传神。 “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用了象征,它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假如 1949 年 10 月 1 日,你就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看到些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 请以 “ 1949 年 10 月 1 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 ” 开头写一段话。 拓展延伸 谢 谢 观 看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