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新闻与传记文本阅读学案(1)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新闻与传记文本阅读 学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狂儒辜鸿铭 辜鸿铭,1857年生于马来半岛的槟榔屿。早年,他祖辈由福建迁居南洋。父亲当时是英国人的橡胶园总管,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英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得到校长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辜鸿铭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鸿铭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鸿铭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毛姆立时极为尴尬。 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谕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辜鸿铭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独到地指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特征,是深沉、博大和纯朴以及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只有中国人同时具备了这几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鸿铭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辜鸿铭的成长中,布朗先生对他影响最大:不但引导他阅读西方名著,学习西方语言,而且鼓励他将来成为学通中西的人才,担负起富国治国的责任。 B.辜鸿铭之所以没有主动去见毛姆,是因为毛姆的傲慢触动了他的民族自尊心,让他忆起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轻慢行为,他为此深感不满。 C.辜鸿铭把西方称为“四夷之邦”,一方面表现了他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见识浅薄,他因此被许多人当成笑料的制造者。 D.说辜鸿铭的狂放姿态是带泪的表演,是因为他表面看起来似乎非常狂放,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深处,却为中华传统的断落和炎黄文明的涂炭而深深忧虑。 E.文章主要围绕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宣传与捍卫选取典型事例行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满腔爱国热情的狂儒形象,他狂放而深沉,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学者。 2.文章的标题是“狂儒辜鸿铭”,请简要说明辜鸿铭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狂”。 3.文章把辜鸿铭称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从文中看,他对东方文化的捍卫体现在哪些方面? 4.请简要分析辜鸿铭为什么会如此捍卫中国文化?联系现实,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祖国的文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向你介绍“地震云” “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的带状云。一般研究者认为,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据观察者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度可在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完稿的《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但是,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位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数条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的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例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在7月27日傍晚,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彩云, 并用相机拍摄了下来。经研究,这种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地震云。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有的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有的人认为,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发生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地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虽然这些说法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有的人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云是大地的脸,它不会撒谎。人们打喷嚏时都会皱眉头,地球打喷嚏时也要皱眉头,这皱眉头就是出现地震云。而地震云至今还是个谜,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有删改) 1.地震云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3.地震云预测地震是否科学?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地铁还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kindle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的阅读地图》,有删改)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用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E.三则材料都关注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用网络、手机等阅读,常被看作浅阅读,但作者对此看法不认同。 3.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一 1.选D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选B、C不给分。 【解析】 A项,“布朗先生对他影响最大”于文无据,文中没有相关比较。B项,说毛姆“傲慢”错误。C项,“暴露了他见识浅薄”有误,辜鸿铭称西方为“四夷之邦”,是故意用狂放的方式显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 2.①拒绝主动拜访毛姆。②在祖国被西方列强欺侮的时候,还把西方叫“四夷之邦”,让学生学好英文去晓谕他们。③高度评价中国文明的价值,认为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更加优越。④用不合潮流、极端守旧的行为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3.①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甚至以偏激的行为对抗弃绝中华传统的风气。②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③发表著作,宣传东方文化,极言东方文明的价值。 【解析】作答此题,抓住辜鸿铭捍卫东方文化的言行进行归纳即可。比如,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写他留辫子、穿旧服等行为,结合文段内容,可以概括出“以偏激的行为对抗弃绝中华传统的风气”这一点。 4.①父辈的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培养了他维护中国文化的责任感;祖国的沦落,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由于他眼界开阔,对中国文化的不幸体会得更深刻。②从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我们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所以我们的文化受到质疑。这种状况,让许多和辜鸿铭一样热爱中国文化的人痛心疾首。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大大增强,我们面临着振兴中华文化的大好机遇。我们应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积极宣传祖国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同经济一起腾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对于第一问,阅读全文,明确与辜鸿铭如此捍卫中国文化的原因相关的信息集中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了解他的父辈与他的见识对其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则不难得出答案。对于第二问,可以联系我们经济已经腾飞而文化建设任重道远的现实,或从对待祖国文化的态度,或从传承祖国文化的方式,或从宣传祖国文化的方法等角度探究。 二 1.①云体高度可在6000米以上;②云体颜色有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且形状奇特;③出现时间一般为早晨和傍晚;④地震云的持续时间、长度、颜色等能反映地震基本情况。 【解析】通过阅读第1段即可概括出第①②③点。阅读第8段可概括出第④点。 2.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云是大地的脸”“这皱眉头就是出现地震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不会撒谎”“地球打喷嚏时也要皱眉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地震云与地震的关系,使文章不仅准确严谨,而且饶有趣味。 【解析】解答此题,一是要准确地指出语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二是要结合文本,分析、鉴赏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3.示例一:科学。地震云能真实地向人类传递大自然的预警,如我国目前利用地震云预测地震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虽然目前地震工作者的研究结果不能完整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地震云,但地震云预测地震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示例二:不科学。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地震云并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接纳,它既不是气象学术语,也不是地质学术语。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目前用地震云预测地震并不科学。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本题要紧密联系文本内容并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答“科学”或“不科学”,都要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着重阅读第10段,并结合全文,即可整理归纳出答案。 三 1.D 【解析】D项,“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这一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2.BE 3.这种新型阅读方式有利有弊。利:阅读方便、简捷,容易及时获取信息。弊:容易助长功利化、实用化的阅读趋势。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根据原文材料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然后根据材料内容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也就是答题时,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新型阅读方式有利有弊”,然后再具体分析“利”“弊”各自体现在什么方面。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