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12 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其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纵论全球风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 之情深深打动读者,以丰富的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他有一个著名口 号叫“原始采访”,就是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或者第二时间到第一现场追 寻新闻。他是第六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曹智、白瑞雪也是新华社 记者。 贾永的主要作品有:《周边无战事》《世纪大阅兵》《长征启示录》《开国全纪录》等。 体裁: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 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的特点。通讯具有评论性, 即它必须对人或事做出评论。 【重点理解】 一、文章的题目可以改成“神五飞天”或者其他类似的内容吗? 提示 文章虽然报道了神五发射的过程,但由于返回要到第二天,也就是 21 个小时以后。至编辑定稿 到刊发前,神五还没返回,所以作者在选材上,只选取了“飞天”这一辉煌的历史画面,予以报道。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体现了新闻选材的目的性和时效性,也很契合文章题目所涵盖的内容。 二、试探讨“天宫一号”发射及命名的含义? 提示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迈入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 建立空间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的能力。 (1)“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称呼,富有民族气息。 (2)“天宫”即“天上宫阙”,形象比喻“空间实验室”、“空间站” 。 (3)天宫一号是我国“初步建立的载人空间实验平台” ,因此也有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得舒服 "这一层含义 三、试着分析本文的行为结构。 提示 这篇新闻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本文的独到之处: 1、作者没有将发射活动作为重点来写,文章以“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为引子 2、以中国近五十年的航天之路为主体 3、以神五成功发射收尾 不以活动为重点,而以历史发展为主,立意角度更高,具有历史眼光。 【难点探究】 一、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 不像新闻了? 提示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但引入一些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背景材料对于相关新闻的作用也 是很重要的,它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 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 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 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 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二、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1、富有动感:巧用动词“飞”,唤起人们对“飞”的动作的联想;“航程”又让读者感受到 我国航天历史的发展过程。2、内涵丰富。(1)表达了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取得了神五 发射成功;(2)紧扣文章主体部分内容——中国人的航天梦是一个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三、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你觉得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两层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 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四、因为新闻要求严谨真实,所以许多新闻类作品显得很刻板,让人感到乏味。而这篇新闻则摆脱了 俗套,很有特色。本文有哪些特色? 提示 ①文中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引用了“摘星揽月”等名句。使文章在紧张之余,多了一份 轻松,让读者多了一份遐思。 ②文中有许多诗化的语言,如“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面 对天疆的呼唤……”“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些句子洋溢着散文与诗的美好气息,增加了文章的 文采。 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如“托举着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 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读了这些句子,让人不禁热血沸腾,彷佛置身于发射现场, 唤起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 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 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静侯 耸入云天 直刺九宵 扭转乾坤 酝酿 慢慢征途 经济实力 反复论证 苛克 连名上报 借签经验 摘星揽月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在《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在“一一六事件”发生后,不顾心劳日拙,立即赶赴现场, 安抚民心,在冷天里守了一夜,让人感动。 ②要充分实现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价值,我们就应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永远与人民在一起, 永远拥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③老一辈革命家经历了战争的血火考验,仍然葆有倚马可待的战斗豪情,他们接到命令即可马 上出发,即使晓行夜宿也毫不在意。 ④瑞典文学院 10 月 13 日宣布,将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日 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 ⑤2017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还是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 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难以望其项背。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③④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 “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 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 不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产“神舟”七号宇航员太空漫步所穿的“飞天”宇航服造价高达 3 000 万人民币。 B.中国航天人把“嫦娥一号”卫星送往太空,使中国跻身于世界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 C.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老人生活的赡养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大量的“空 巢”家庭。 D.选择住宅讲究环境,装修讲究环保,吃饭讲究营养,这体现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阅读课文前七个自然段,完成 5~8 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贾永 曹智 白瑞雪 新华网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 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 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 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 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 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 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 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 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 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 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5.文章第一段,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诸要素外,还有什么作用? 6.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 作用。 8.请以节选的部分文字为例,谈谈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答案】 侯—候,宵—霄,慢慢—漫漫,克—刻,连—联,签—鉴。 3.【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B 项,“献丑”是谦辞,用于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 技能很差的谦虚说法,不用于“落款出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这个语境。C 项, “垂询”,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用于此处不得体。D 项“内人”:用以称 自己的妻子。此句是说郭教授的妻子。不得体。A 项“舍弟”,用于自己的弟弟。“家大舍小令外 人”,使用正确。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看对象——分你我;看谦敬——长幼分;看场合——析语境。 4.【解析】 A 项,语序不当,把“国产”调到“所穿的”后;B 项,成分赘余,“跻身”是“使 自己上升到”的意思。删除“跻身于”的“于”;C 项,搭配不当,不能赡养“生活”,应该把“生 活”删去。 【答案】 D 5.【解析】 关于这段文字的作用,可以从描述的场景和渲染的气氛角度思考。 【答案】 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 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氛围, 引人联想。 6.【解析】 课文前三段是新闻的导语,这是一个过渡性语段,下文写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 围绕“过渡”分析作用即可。 【答案】 过渡(承上启下),说明下文要写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努力探索的过程。 7.【解析】 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情景的文字集中在第二段,这些动词非常明显,可以从写景抒情 的角度思考这些文字的作用。 【答案】 这些动词有“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 绘了“神舟”五号发射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看到“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自豪感。 8.【解析】 通讯的语言相对于散文来说,不易抒情,但是本文的语言却饱含激情,理解时注意 结合“神舟”五号在中国航天史上的意义体会。 【答案】 作者的语言饱含激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有着一种必胜的信心。升空刹那,“惊天动 地的巨响”“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载人飞船拔起而起,直刺九霄”是飞船发射的特写镜头, 作者怀着崇敬和必胜的信心写出了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语言优美,极有力量。 【课外拓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守卫长空的“幕后英雄” 不管是零下 30℃的严寒,还是 40℃的高温;不管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还是乘风破浪的军舰 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主持研制的导弹在哪里,他就会出现在哪里。 当堪称防空“杀手锏”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在国庆 50 周年阅兵式上初露峥嵘时,于本水默默 地注视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幕,禁不住泪流满面。 只因为青年时代“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的梦想,于本水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我 国的导弹事业。 不寻常的《英华大辞典》 于本水的书架上摆着一本《英华大辞典》。它可是于本水的“宝贝”,来历非同寻常。 上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 U-2 高空侦察机经常来我国上空偷偷侦查,被我防空导弹击落后,又 学会了机动逃选,我军制导雷达一开机,它便机动逃出防空导弹杀饬区。空军司令部要求国防部五院 帮助解决这一难题。于本水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研究小组昼夜攻关。最终,他们拿出了一套被空军 指战员称为“近快战法”的有效方案。 他清晰地记得,1963 年 11 月 1 日,地空导弹二营首次用“近快战法”击落一架美 U-2 飞机。 此次战斗后,“近快战法”便向地空导弹部队推广。于本水也因此荣立三等功,奖品就是这本《英华 大辞典》。 八年磨一剑 1980 年,于本水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开始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面对新型号研制任务,他参考国内外经验,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案。 他主张飞行试验是防空导弹研制阶段的重要环节,试验状态多、周期长、费用高。因而,从 1982 年 开始,就在某试验基地开展各阶段飞行试验。 “没有到过茫茫戈壁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季节交替之时黄沙漫天的恶劣天气,也难以体会到生 活在这里的艰辛。”于本水说,那是他人生中难得的记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试验队的同志们 远离京城和亲人,来到荒漠戈壁,相互之间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感情。”在长达 8 年的研制过程中,于 本水带领设计师队伍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1992 年 11 月,该型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自己养“鸡”下“蛋” 1991 年的海湾战争震动了中国高层。他们意识到,中国军队的作战思想、军事装备与先进国 家存在巨大差距,国防重点必须放到发展航天事业上。于本水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靠进口外国 武器并不现实。 为研制适应现代国防需求的第三代导弹,经验丰富的于本水再次挑起大梁,承担起型号总设计 师的重任。他带领队伍,通过充分研究国内外相关型号,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完成了我国首套“单车 集成”设计。 2002 年,68 岁的于本水将总设计师的接力棒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则担任该导弹型号顾问。不 过,他的心从未离开这个凝结着他多年心血的型号。靶场飞行试验,他亲临现场,帮助把关分析问题; 飞行试验故障,他花了大量心血,帮助团队进行故障分析……最终,该型号导弹研制成功并交付相关 用户,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增强了国威和军威。 “中国是个大国,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养‘母鸡’,下‘鸡蛋’。” 于本水希望,我国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国情,实现防空导弹“弹族化+智能化”,走出一 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武器枝术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已建立覆盖“空海陆”“远中近”“高中低”的防空导弹体系。问及当年的选择时, 不善豪言壮语的于本水平静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中国科学报》2016 年 1 月 16 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对于个人名利,于本水看得很淡,他将成功的秘诀归功于“有一支好的队伍”。开展的每一项重大 技术攻关,于本水也总不忘将各个专业的技术骨干排在“成果完成人”的前面。 (《内蒙古日报》2015 年 6 月 5 日) ②1948 年,于本水离开家乡,60 多年来他从没忘记养育他的热土。于本水捐了 9 万,帮家乡 4000 多户人家安装了自来水。为他的母校大营城子小学捐款 2 万元,为 100 多名师生换了新桌椅。 每次回家乡,总要到母校看看,他说:“饮水思源,我感谢家乡教育的启蒙,希望家乡孩子受到更好 的教育。” (《人民日报》2015 年 6 月 6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的梦想,激励着于本水攻破了无数难关,从而确立 了中国导弹事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B.首次使用“近快战法”击落美 U-2 飞机,于本水为此被奖励一本《英华大辞典》,这是他 践行守卫祖国领空理想的珍贵纪念。 C. 68 岁的于本水将总设计师的接力棒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则担任该型号顾问,不过,他的 心从未离开这个“总设计师”的称号。 D.“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于本水认为不能只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要立足国情,走具 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武器发展之路。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在国庆 50 周年阅兵式上,当堪称防空“杀手锏”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初露峥嵘时,于本 水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心情却异常平静。 B.从一穷二白起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空海陆”“远中近”“高 中低”的防空导弹体系,于本水功不可没。 C.海湾战争也让于本水意识到,中国军队的作战思想、军事装备与先进国家确实存在一定差 距,他认为国防建设的重点是航空航天事业。 D.“守卫长空的‘幕后英雄’”,题目简洁醒目,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又表现传主的品质, 同时也自然流露出作者对传主的赞美之情。 E.材料主要通过正面描述来展现于本水的突出成就,或客观描述,或传主自述,既有概括介 绍,又有细节描写,真实性和可读性都很强。 6.有人说“于本水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你认为所选材料体现出于本水哪些情怀? (5 分) 4.B 5.A、C 解析 A 项“心情异常平静”错误,与原文内容“禁不住泪流满面”相悖;C 项“也让于本水 ………‘他认为……”错误,应该是“中国高层”,“存在有一定差距”错误,应该是“存在巨 大 差距”。) 6.(1)顾全大局,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如“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2)淡泊名利,宁静 致 远的坚守情怀,如一生甘做“幕后英雄”,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有一支好的队伍”;(3)热爱 事业、执著理想的奉献情怀,如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我国的导弹事业;(4)不畏艰难,以苦为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7 新课标全国 I 卷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 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 精神的中国形象。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 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 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群众收 视率与总体群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群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 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群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 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 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 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 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 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 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 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 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 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 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 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慧萍《多 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 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 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 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 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直播运营模式方面 的不同。(4分) 答: 【答案】 7.D 8.BC 9.①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原 文有“以及其他渠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 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8.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 项目的错误,原文为“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 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以主题化、系 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D 项归类错误,由图表可知,55 岁以上人 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下降。E 项肯否不当,原文是说需要“地方政府的批准”,可见 也是有限制的。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基本事实,分析主体对 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结合选项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判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然 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 【模拟试题】 一、(云南省 2017 年届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材料一 【本社讯(记者袁于飞)】我国 2000 年建成了北斗导航实验系统,这是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告诉记者,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是一个区域系统,由三颗卫星提供区域内的定 位服务。虽然只有三颗卫星,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 的国家。 “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在海上定位也可达到二、三十米的精度,它是一个双向定位系统。双向授 时,可以达到 20 纳秒,比 GPS 的授时精度要高,GPS 承诺的是 50 纳秒。还有短报文功能,短消息可 发 60 个汉字,利用双向通信的特点进行调制。”刘经南说:“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建立以后、在大 地震、泥石流等救灾过程中得到应用检验,比如汶川大地震中的救灾。在海洋渔业中也有很多用途, 比如位置监控、安全救援。它可以与地面移动通信进行互联互通。北斗的船舶入网当时已经有 5 万多 个,手机用户 10 万余个。” 现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是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它由 14 颗卫星组成。刘经南表示,北斗导航系统在亚太 地区内导航系统标准服务的定位精度在 10 米左右。同时,它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提高定位导航服务的 精度,达 3 米左右。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它的短报文通信功能一次可以发送 120 个汉字,并可与互 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进行互通。 “卫星上天,重点在于应用,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可用性和连续性指标超 99.9%。”刘经南介绍: “2012 年底,第二代北斗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运行 4 年多来,系统保持了连续运行, 可用性指标实际上达到了 99.99%以上,连续性达到了 99.986%。” “我国北斗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在主要在汽车领域大规模应用,涉及汽车制造业、汽车电子制造 业、车载信息服务商,还有面向智能交通的设备制造业及服务商。北斗将来还可跟用户的车辆定位需 求结合起来。”刘经南举例说,现在装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交通运输车辆约有 380 万辆,这个市场规 模将达到千万量级,车辆运营状态都可以实时上传至互联网上,实现实时监测。 “互联网+时代,卫星数据在云端,用户在网上,北斗卫星系统与新兴信息网络系统跨界融合发 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刘经南表示,北斗位置服务将实现跨界融合,包括跨系统融合,跨地域融合等。 刘经南说:“我国将重点推动‘互联网+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比如北斗系统与蓝牙、宽带移 动互联网、有线互联网、窄带物联网等融合,使北斗时空信息传输更快、位置更精确、图像更清晰、 用法更巧妙。有了北斗系统,我国的无人驾驶也可能加快实现。” (选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6 日) 材料二 2012 年 4 月 30 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 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北斗二代作为我国服 务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已成为代表中国的国家名片: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提供运 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可服务 50 多个国家、30 多亿人口;北斗系统是联合国确认的四大核心供应 商之一;北斗已进入国际海事、国际民航和国际移动通信组织标准体系,国际主流的手机芯片已支持 北斗功能……“稳步推进北斗系统走出去”,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北斗已成为我国对 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摘自《经济日报》2017 年 2 月 8 日) 材料三 2 月 21 日,88 岁的孙家栋院士在北京燃气集团考察时表示,北斗二代应用和北斗产业化在面临 着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最佳历史机遇期,中国的北斗在北京市政公用领域的应用不断突破,为开创 北斗“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新格局作出了贡献。 北京燃气集团总经理支晓晔表示,3 年多来,北京燃气集团将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引入到施工管 理、运行、泄漏及防腐层检测、应急抢险等各领域和环节,极大地强化了燃气管网管理的精细度和深 入度,从本质上提高了管网建设和运营的能力。 北斗系统将于 2018 年率先覆盖“一带一路”国家,2020 年覆盖全球。随着北斗组网的推进,下 游行业应用呈现加速趋势。当前,卫星导航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 成为趋势,“北斗+”时代正在到来。 (选自人民网《北斗应用迎来最佳历史机遇期》2017 年 2 月 22 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则材料都对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研发动向、应用领域等作了报道,并强调了北斗卫星在我国“一 代一路”建设规划中的战略意义。 B.材料一全面介绍了两代北斗卫星系统的定位精度、应用领域等,材料二、三侧重介绍了北斗二代 的国际化服务进程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C.材料一表明,我国北斗服务已实现跨界融合,将重点推动“互联网+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 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报道对此进行了充分阐述。 D.三则材料报道内容表明,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已在汽车领域、国际海事、国际民航、手机和工程建 设管理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 分) A.三家媒体都在新年伊始发布与北斗系统相关的最新消息,说明北斗卫星系统在当前社会发展和网 络系统云服务等方面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B.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在满足智能交通服务、可用性和连续性等方面已具备 优良的性能,这是它能够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主要原因。 C.北斗系统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市政公用领域已经取得了实际效益,这些都预示着,“互 联网+北斗系统”即将覆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D.《光明日报》的报道内容详实,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经济日报》内容集中在为世界 提供运行服务,强调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商业利益。 E.相比较而言,“人民网”在报道北斗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方面较两家媒体更新更具体,它已明 确指出北斗卫星系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北斗卫星系统研制的意义。(5 分) 7.B 【解析】A 项中材料一未涉及“一带一路”。C 项中“已实现跨界融合”错。D 项“广泛应用”错, 把未然当已然。 8.CE 【解析】A 项“云服务”错。B 项,“满足智能交通服务需求”并未实现,推理条件有错误且概括不 完备。D 项“强调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商业利益”不符合原文意思。 (二)(哈尔滨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7 届东北三省三校联合考试二模)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 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 实现了承诺。”指令长号海鹏说。这是 11 月 18 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 33 天太空飞行 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 3 周的隔离恢 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 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 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 1 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 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 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 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 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 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 “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 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 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 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 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 100 分,我给他硬邦邦的 100 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 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 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 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 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一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部非 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 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 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 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 38 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 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 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 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 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 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 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 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 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 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景海鹏和陈冬在 33 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 38 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 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 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B.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 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 的主观原因。 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的重点描写,给读者 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E.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 及时迅速的特点。 6.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 4.C 【解析】A 陈东非常紧张无依据 B 原文没有说明全都完成了,“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并非很难, 攻克也并不顺利 D“还可以翻跟头、转圈”不是此次更加舒适环境的表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