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淮北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淮北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历 史 试 题 ‎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 第Ⅰ卷(选择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 A.孙子    B.董仲舒   C.孟子 D.朱熹 ‎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 ‎ A.促成思想解放 B.反对君主专制 C.鼓励民族独立 D.主张君舟民水 ‎3.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主张的影响(  )‎ A.兼爱非攻 B.天人感应 C.大一统 D.三纲五常 ‎4.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由此可见太学(  )‎ A.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C.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D.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 ‎5.清风吹动旗幡(幡:泛指旗帜),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源问题上,与慧能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 C.王阳明 D.王夫之 ‎6.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其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D.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7.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朝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数量 ‎2人 ‎5人 ‎21人 ‎710人 ‎7098人 A. 政府治国严谨 B.世风每况愈下 C.儒学地位衰落 D.理学摧残人性 ‎8.有人评价徐光启“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无人指趣”。也有人说他“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由此可知徐光启( )‎ A.重视文学艺术 B.受到时人的普遍效仿 C.重视“经世致用” D.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9.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 “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由此可见( )‎ A.柳宗元肯定了帝制的合理性 B.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 C.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10.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B.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 C.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D.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11.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D.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12.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13.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 B.孟德斯鸠 C.卢梭 D.伏尔泰 ‎ ‎14.“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A.苏格拉底 B.伏尔泰 C.马丁•路德 D.莎士比亚 ‎1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16.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17.说到人生追求与感慨,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引用的文学形式依次是(  )‎ A.宋词、汉赋、唐诗、元曲 B.宋词、元曲、楚辞、唐诗 ‎ C.元曲、楚辞、唐诗、宋词 D.唐诗、宋词、楚辞、汉赋 ‎18.“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 “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 ‎ A.演变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9.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20.20世纪初.爱因斯坦为物理学发晨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贡献是提出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量子论 D.进化论 ‎2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 ‎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初期         D.19世纪中期 ‎22.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23.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4.下图是1917~1922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一.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 ‎25.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20分)‎ 材料一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 ‎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 ‎——彼特拉克《歌集》 ‎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 ‎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6分)‎ ‎(2)材料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6分)‎ ‎26.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的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的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2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谢清高,广东人,18岁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和世界多国,历时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维持生计。1820年谢清高在澳门把自己航海所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及所见所闻口述给杨炳南,由杨炳南笔录为《海录》。下为该书对美国的一段记载。‎ 咩哩千国(美国),在英吉利西。由散爹哩(一地名)西少北行,约二月;由英吉利西行,约旬日可到。亦海中孤岛也。疆域稍狭。原为英吉利所分封,今自为一国。风俗与英吉利同,即来广东之花旗也。土产金银、铜、铁、铅、锡、白铁、玻璃、沙藤、洋参、鼻烟、呀兰米、洋酒、哆罗绒、羽纱、哔叽。其国出入多用火船,船内俱用轮轴,中置火盆,火盛充轮,轮转拨水,无烦人力,而船行自驶。其制巧妙莫可得窥。小西洋诸国亦多效之矣。自大西洋至咩哩千,统谓之大西洋。多尚奇技淫巧,以海舶贸易为主。自王至于庶人,无二妻者。‎ ‎——据黄长义《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 ‎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前夕部分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BBC 6-10DDCBA 11-15DCBBD 16-20BBBDB 21-24DCCB ‎ 二、非选择题:‎ ‎25.(1)表现:李贽关心社会;批判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6分)‎ ‎(2)诉求: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热爱的表达)。(2分)‎ ‎ 效应:思想启蒙;推动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的发展。(6分) ‎ ‎(3)(6分)影响:中国:具有启蒙色彩但作用有限。(或: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 ‎ 西方: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或:推动了欧洲 ‎ 社会转型) ‎ ‎26.(20分)(1)代表人物:孔子;老子。(2分)‎ 主张(2分):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 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回答:外儒内法,儒法合流,儒学成为官方思想或正统思想,均给分)(4分)‎ (3) 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2分)‎ 如何逐步深入(任意一个派别或该派别一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得2分,任意四个派别或该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得8分。)(8分)‎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激进派)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 ‎ ‎27.(1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以下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 论题(观点明确4分)‎ 阐述(要求至少能举出两条不同的史实予以合理阐释。史实6分;语言表述清楚、逻辑严密2分,共8分)‎ 示例一 鸦片战争前夕部分国人对外部世界已有初步了解。‎ 上文介绍了美国的地理位置、物产和生产技术情况,也介绍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还比较了中美两国婚姻制度的不同。这反映了广东一带较早进行海外活动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已有初步认识。‎ 示例二 鸦片战争前夕部分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存在较多误解。‎ 上文还不清楚美国的地理位置是岛屿还是大陆,误认为美国是英国所分封的国家,甚至误认为美国存在从君主到庶民的等级制度。其论述明显带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痕迹。这说明早期进行海外活动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存在较多误解。‎ 示例三 个人的身份和经历影响着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上文口述者是一介平民,对海外国家的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所知有限,再加上常年随外国商船游历他国,故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物产状况、社会风俗等方面,主要关注外部世界与中国的不同。这体现了个人的身份和经历影响着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