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诸暨中学2020-2021高一语文10月阶段性试题(Word版附答案)
诸暨中学2020学年高一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 2020.10 说明: 1. 本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2.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的对应题号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 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 11 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C.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C.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D.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11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11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D.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5.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4分) 6.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古代诗歌比较阅读(7分)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7~9题。 11 甲: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乙: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1 7.这两首诗是杜甫漂泊南方时期所作,甲作于四川夔州,乙作于湖南。反映颠沛流离生活的诗句分别是(2分):甲 ; 11 乙 。 8.请分析甲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 9.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 C.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 D.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找到注脚。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西江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他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亮,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词的结尾,不写野外的景色多么迷人,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对野外春晨的景色做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D.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 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1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4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4分) (1)《短歌行》中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 ,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归园田居》中,“ , ”两句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村居图。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 ” 11 作结,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明全诗主旨。 (4)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 ”两句。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正是词人超越了表层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诗意地触及了关于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的体现。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 ”的结局。 (7) 《声声慢》中写急风逼人加重愁情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3~19题,每题3分;20~25题,每题2分;共33分)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呕哑(yā) 守拙(zhuó) 吐哺(bǔ) 羽扇纶巾(guān) B.青衿(jīn) 契阔(qì) 樊笼(fán) 乍暖还寒(huán) C.三匝(zhā) 天台(tái) 红绡(xiāo) 佛狸祠(bì) D.高挑(tiǎo) 间关(jiān) 凤鸾(luán) 訇然中开(hōng)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潦倒新停浊酒杯 (刚刚) 户庭无尘杂(灰尘和污垢) B.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桃李罗堂前(排列) 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D.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状况)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似诉平生不得志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明年秋,送客湓江口 16.下列选项中,有关诗词中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出官是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B.“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缠头,唐代风俗,歌伎演奏完毕,赠以凌帛锦缎之类物品,称为“缠头彩”。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中,“青衫”指绿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绿色。 17. 下列选项中,有关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引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以及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樊笼”与“尘网”照应,与“归园田居”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C.《声声慢》开篇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再到“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运用七组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11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勾画出了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象,富有动态感,为下阕追怀英雄人物渲染气氛。 18.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高》中“万里悲秋”之“悲”意蕴丰富:有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有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有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也有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B.《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C.《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年纪轻轻就被重用并建立丰功伟业的周瑜的追忆,体现了词人白发早生、仕途不平、壮志难酬的感伤。 D.《琵琶行》作为一首抒情长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19.下列各句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0. 李清照属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派之作,下列诗句属于豪放风格的一项是(2分) A.暗淡轻花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桂花》) B.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 C.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 21.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C.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22.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D.气壮山威,鲲鹏展翅楚云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6分) 继“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和“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之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又刷屏。 这四个充满 的句子, 方正硬实的抗疫物资包装箱上,让人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日本人恰到好处地用了“我们的词儿”传递友善,这让国人 。这大可不必。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根,日本用有着浓厚“中国味”的诗句传达友邦情谊令人钦佩,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普通民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也不意味着,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日本胜于中国。 11 我们需要从中看到的是,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认同和传承,以及日本民众对中日两国情谊的珍视。( )。 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母国”,这点在日本民众中是共识。“有唐一代”的文化哺养了日本,在日本也是常识。可以说,在文化方面的同根共源,至今让日本民众分外珍视。日本此次义援如此积极给力,那种文化一脉与情感关联或许也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日本这次积极义援,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驱使,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助人即助己”这一儒家价值理念的践行。这次火了的日本义援诗句,还应该被读出“助人即助己”的价值认同,这种文化同源的共同价值,才是我们真正该深刻体认的。 (改自《日本“义援诗":文化一脉的情感美联让人感动》《新京报》 2020. 2.13)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唐韵古风 附在 耳目一新 汗颜 B.唐韵古风 贴在 耳目一新 自省 C.古色古香 附在 刮目相看 自省 D.古色古香 贴在 刮目相看 汗颜 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日本从“文化共情”中传达出来的情谊与善意,比起汗颜自省,显然更为重要 B.日本从“文化共情”中传达出来的情谊与善意,比起中国人的汗颜自省,显然更为重要 C.从“文化共情”中读出日本传达出的情谊与善意,比起汗颜自省,显然更为重要 D.比起汗颜自省,从“文化共情”中读出日本传达出的情谊与善意,显然更为重要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普通民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也不意味着,日本在发挥、保留、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上,就胜于中国。 B.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在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上,就胜于中国,也不意味着, 日本普通民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 C.但这并不意味着,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日本胜于中国,也不意味着,日本普通民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 D.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普通民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也不意味着,日本在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上,就胜于中国。 四、写作(4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坐着高铁看中国,不只是看大好河山的风景,也是看经济发展之迅速以及社会治理政通人和,更是回看和审视我们自己的逐梦旅程。火车由原先“咣当咣当”的慢火车到如今风驰电掣的高铁,不断在变化,但不变的是那颗逐梦的心。那些房屋、桥梁、马路、江河、公园,甚至你的学校、书本、玩具……都可能寄托着我们的逐梦之心。 关于“逐梦之旅”你有怎样的故事和思考? 11 请选取一种事物,围绕“逐梦之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诸暨中学2020学年高一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2020.10 1.C 解析 C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于文无据。原文第2段说的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 2.B 解析 B项,归因错误,依据原文第3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不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而是因为“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3.D 解析 A项,判断过于绝对,原文没有相关依据。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说法有误,原文第2段说的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说法有误,原文第3段“渊明之任化……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相较于逃避和被击败,作者对“正视与担荷”持肯定的态度。 4.D 解析 D项写小松鼠是为了突出橡树的一身是宝,引出“我”对橡碗作用的追问。 5.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满分) 6.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8.“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2分)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9. B 解析 甲乙在时空上都较雄浑久远。(1分) 10.B 解析 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11.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 11 “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从内容看,这两句是写景,写的是月光下的江水和天空中的云朵,故可以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思考;从形式看,运用了对仗和叠词。指明手法,结合情感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12.(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5)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6)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7)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13.B 解析:A.守拙,C.三匝, D.间关 14.A 解析:户庭无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15.B 解析:A.古义:思念倾慕贤人。今义:低声吟咏文辞、词句等或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C.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D.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后的一年。 16.D 解析:“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 17.A 解析:“引用”应为“化用”,“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不妥。 18.D 解析:“抒情长诗”应为“叙事长诗” 19. C 解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直接抒情,例句与其他三项分别借“大江东去浪淘尽”“杏花春雨”“楼船夜雪瓜洲”“铁马秋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景来抒情。 20. B 解析 B项诗句中意象为“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都是一些浩大的景象,气势磅礴,因而是豪放风格。 21. D 解析 本段是在分析偏见的好处。 22. C 解析 B项,根据对联的最基本的平仄要求仄起平收就可以排除B, 内容上“芙蓉”与“荷花”重复:同时“芙蓉”与“荷花”在结构上不同,一为联绵,一为偏正;而且在传统上也是“秋月”对“春风”,更合意境。C项,虽“芙蓉”对“杨柳”严格讲来不工整,因为“芙蓉”是联绵词,“杨柳”是联合式复合词,但最适合的还是选C。 23. A 解析 “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物品富有古典和雅致的色彩、情韵。对象错用。“贴在”显得口语化,不正式,使用在新闻评论中不合适。“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 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语境不合。“自省”关键在反思上,“汗颜”关键在羞愧上,对“日本人恰到好处地用了我们的词儿”的反应,用羞愧义更直接,更合适;且下文是“这大可不必”,用“反思”不太妥当。 24. D 解析:A项,自省的主语并非“日本”,而是“中国人”。B项,“日本传达的情谊和善意”与“中国人的汗颜自省”二者并没有比对关系。 C项D项,中国人“读出日本的情谊和善意”与“汗颜自省”是可以比较的,但上文是“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认同和传承,以及日本民众对中日两国情谊的珍视”, 11 更强调比较后的结果,“读出日本传达出的情谊与善意”与下文“显然更为重要”紧密衔接,D项的语序更为合适。 25. B 解析 A项存在的一目了然的问题是并列不当,“发挥”“保留”“运用”,应该是先“保留”,再“发挥”,最后是“运用”;比对B项和D项,看似两个分句是并列句, 调换语序没有太多影响,但根据上文谈及的“日本用有着浓厚‘中国味’的诗句传达友邦情谊”,所以分句中先要承接的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选择B项更合适;C项话题不一致, 前一个分句是“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后一个分句是“日本民众的古诗水平”。 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