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 历 史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3.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组织——家族,一直充当着中国社会的基石。经过后世汉、宋等朝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民间以男系血统为中心,以家国观念为文化核心的宗族共同体长期存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国政治文化生活。其制度渊源是( )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分封制 D. 郡县制 2. 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作制度从以休耕制为主转变为以连年种植的连种制为主,汉代黄河流域的连种制已经定型。连种制推广( ) A. 根源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 C. 与精耕细作技术推广紧密相关 D. 推动北方小农经济加速形成 3. 考查先秦至两汉时的选官方式,或为世袭,或为推荐。世袭重血缘、出身,推荐则重德行,而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薄阀”(门第、出身)和“状”(才德),以门第、才德和乡议舆论等多项为选官标准。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 ) A. 选才标准趋于周密和客观 B. 成为加强门阀统治的工具 C. 门第作为唯一的选士标准 D. 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4.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之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写道:“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这反映了( ) A. 晚唐时三国历史已妇孺皆知 B. 《三国演义》影响了百姓历史认知 C. 理学价值观念促进小说繁荣 D. 故事流传影响《三国演义》成书 5. 美国学者白彬菊在查阅了数千份奏折后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乾隆对军机大臣的提议都采取支持的态度,很少使用否决权。”这一发现可以佐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 A. 提升了中央集权国家的行政效率 B. 加强了对皇帝权力的约束 C. 强化了君权与相权相互制约机制 D. 有利于协调皇权与官僚权力 6. 据估算,19世纪中期的清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长期维持在每年4 000万两白银左右。读下表中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不含内战),据此可知( ) 战争费用 战争赔款 支出军费 第一次鸦片战争 1 960万两 约4 0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1 600万两 约4 000万两 A. 财政困难导致两次鸦片战争最终失败 B. 赔款减少源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 预示洋务运动面临启动资金严重不足 D. 外国列强已经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命脉 7.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人试图将儒学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民间推广开来,始终未能获得成功。至清朝后期,康有为试图对传统儒学加以改造,构造出一个完备的孔教体系,谭嗣同等人把康有为誉为“孔教之马丁·路德”。由此可见,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 A. 以民主科学精神重塑民族精神 B. 借助传统文化排斥西方文化 C. 努力建立资本主义的儒教中国 D. 纯属对传统文化的迷恋幻想 8. 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若干数据: 类别 年份 情况 注册工厂 1903~1908 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21.1家 1913~1915 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 1916~1919 平均每年注册高达124.6家 工业投资额, 1913,为4 987.5万元 1920,达到1 552.1万元 现代工业,1914~1920 轻工业(面粉、卷烟等),1914~1920,平均年增长率为13.8% 重工业(钢铁、采矿水泥、机器制造等),1914~1920,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1920年比1912年增长了2.5倍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辛丑条约》及新政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B. 一战期间和战后两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 C. 这一阶段的轻、重工业实现了较为均衡发展 D. 列强卷土重来未能阻止民族工业持续地增长 伟大的反“扫荡” 《新华日报》1940年11月24日2版 9. 清末民初,舟山妇女的发型披髻如蝉翼,曳于脑后,谓之“假后鬓”。后改为蝉翼缩短,俗称“真后鬓”。继而学大都市沪上之风,改为蟠髻,谓之“上海头”。辛亥革命后加髻前额,谓之“兴汉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妇女走在“断发易服”的前列 B. 民主思潮左右当时民俗风情变化 C. 都市生活方式迅速扩展至乡村 D. 妇女发型变化往往流露时代气息 10. 观察右图所示的时事漫画,对其时代背景及内涵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八路军正在进行百团大战 B. 重在讴歌正面战场的抗战 C. 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D. 华北军民的抗战非常艰难 11. 1951年2月,“一五”计划编制领导小组提出了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初步统一了认识:“如果不建立和发展钢铁、能源等部门,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支持,都是办不到的。”这表明( ) A. 经济建设方针照搬了苏联模式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当时国情 C. “一五”计划建设重在发展轻工业 D. 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初步基础 12. 1957年4月周恩来在《关于香港问题》讲话中指出:“香港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不能社会主义化,也不应该社会主义化。港澳的同胞不要担心前途,香港的主权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这一讲话反映了( ) A. “一国两制”政策有深远历史背景 B. 中国默认香港地区现存统治秩序 C. 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远未成熟 D. 香港地区只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3. 《谷牧回忆录》记载:“会议期间,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顾秀莲同志赶来北京,经她提议并报请国务院领导同意,增列江苏的南通和连云港。”该会议直接推动了( )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B. 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开放 C. 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14. 时人记载:“在雅典,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放肆无比,在那里,你不能打他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的雅典( ) A. 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开放 B. 民主制度突破阶级局限 C. 出现了万民法体系的萌芽 D. 基本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度 15.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处,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议员。读下图,结合背景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经济发展倒逼政治改革 B. 工业资本干预国家政权 C. 责任内阁制度远未完善 D. 议会制度日益走向完善 16. 在19世纪前60年里,美国就业总人口增长了4.85倍,农业和渔业就业人口增长了3.2倍,矿业增长16.6倍,交通运输业增长4.6倍,服务业增长14.9倍。制造业从1810年到1860年增长了19.4倍。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扩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率先到来 C. 蒸汽轮船的发明 D. 众多产业部门的发明创造 17. 某科学家发现了由原子振荡产生的能量是突然的、不连续的喷射。马特森认为他的主张“粗暴地破现代科学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的正统信仰”。该科学家是( ) A. 伽利略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18. 在俄(共)布十一大会议上,列宁作报告说:“ 同农民群众,同普通劳动农民汇合起来,开始一道前进,虽然比我们所期望的慢得多,慢得不知多少,但全体群众却真正会同我们一道前进。到了一定时候,前进的步子会加快到我们现在梦想不到的速度。”这一认识( ) A. 成为革命中巩固工农联盟的理论基础 B. 背离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原理 C. 旨在巩固苏俄新经济政策理论和实践 D.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试图摆脱传统的英美两国密切合作模式,淡化英美“特殊关系”,华盛顿也比以往看淡了与英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提倡建立英美两国之间的“自然关系”,美国开始加强与德国的联系,而且侧重于同整体欧洲共同体打交道而非英国一个国家。推动这一时期英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国际环境是( ) A. 英国开始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B. 美苏关系正常化,“冷战”趋向缓和 C. 传统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严重分化 D. 动荡局势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 “全球化背景是美国实现其霸权战略的内在约束。全球化所造成的全球性问题无论从其根源、作用、影响和其治理上看都已经超越了任何国界,也超过了任何单个国家的能力。……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公共规划并建立相应的国际机制和制度,成为全球治理的适当方式和途径。”该材料作者意在说明,全球化( ) A. 呼唤国际政治新秩序 B. 限制了美国的全球扩张 C. 要求全球治理一体化 D. 无法克服所造成的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 (13分)我国早期城市化几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致而言,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如东南两浙等地——城市发展水准相对较高,市区“溢出”现象自然更为普遍一点。而西北、西南边境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都市发展就较少溢出城墙。但在这样的估计之中,仍须考虑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即城市行政地位不可忽视的作用。北宋吴江县与南宋上杭县,两城都位于东南地区,当地城市平均发展水准可谓最高,但前者仅“民屋数百间,蕞然沙渚之上”,后者只有人户百余家。而在城市平均发展水准相对较低的地区,如前述北宋陇西地区的秦州,作为秦凤路路治,“闾井日繁,民颇附城而居”,以致城外居民与屯营“几万家”。又河东路路治并州(太原),城南草市有“民户二千余” 。位于宋辽边境的雄州,为边境军事重镇,且为宋辽通商榷场所在地,驻军众多,民众云集,以致“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城市研究》 材料二 明清江南市镇数量表(单位:个) (明)嘉靖—万历时期 (清)乾隆—嘉庆时期 资料来源 苏州府 44 90 《苏州府志》 松江府 44 107 《松江府志》 杭州府 44 104 《杭州府志》 嘉兴府 28 40 《嘉兴府志》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城市化的基本成就和特点,指出两宋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政策背景。(6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趋势,简析导致该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4分)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制约我国早期城市化未能取得更大突破的基本因素。(3分) 22. (13分)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而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民生富强的上升趋向的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一个较长的时段看,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动、新思想的传播、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分化互动,都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源。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学生沿途散发学界宣言,号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政府方面的这一连串举动,使学生倍感失望,北京学生乃决定自5月19日起开始罢课。学生罢课之初,曾上书表示罢课之举是暂时的行为,若政府能对同学的要求有一个满意的答复,罢课行为立即中止。学生在罢课之外更组织演讲团,四处演讲、抵制日货,同时组织了护鲁义勇队,进行军事训练,“以备抗御外侮之需”。 ——摘编自欧阳军喜《历史与思想:中国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 材料二 (六月初上海)当罢市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许多工人变自动罢工了。“六三”以后的大罢工中,工人们纷纷联合起来,为着统一的斗争目标,举着同盟罢工,空前突破了行会、帮口的狭隘观念。对于买办破坏罢工的企图,工人们更是坚决地进行了斗争。他们要求“格政府之心,救灭亡之祸”、“永不启用”卖国贼,“工届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上海三罢斗争实现后,爱国斗争形成燎原之势,山东省便有三十多个城市卷入斗争中来并波及农民群众、军队士兵。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初期的特点,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6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新发展。 (4分)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转折点”这一论断加以简要说明。 (3分) 23. (14分)自启蒙运动以来, 对启蒙之本质内核——理性的探讨一直都未间断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理性主义是从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特别是哥白尼革命的科学精神中继承而来的。理性被17世纪的理论家解释为永恒普遍的人性,是合乎自然的东西,人性、自然与真、善、美是统一的。启蒙运动是在更高的理性基础上进行的。启蒙思想家们判别“理性”的标准包括自然规律、人本主义观念、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以及推崇经济自由的原则。文艺复兴时代争取个人解放,启蒙时期争取普遍自由,创造美好的社会制度成了众望之所归。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二 恩格斯曾指出,在现实中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启蒙思想家所构思出的美好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马克思认为,启蒙思想家由于对自我理性的绝对信任, “怀着启蒙的骄傲”,必然会走向一种随心所欲的唯心主义境地;启蒙思想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本质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启蒙思想中关于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观念, “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摘编自程鹏宇、叶建《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观及其当代启示》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对文艺复兴时期“理性观”的发展,简析其成因。(5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启蒙思想家的“理性观”提炼观点,并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方面进行评析。(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商鞅变法推行法治,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商鞅的眼中,严刑峻法是保障他实行富国强兵道路上的卫兵。 他本人就亲口说过:“刑生力,力生强。”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把全国居民编入户籍,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他同法治罪,“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主张重其轻者,以刑去刑。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公孙鞅甚至对随便倒垃圾的人也要治以重罪,处以黥刑,对盗窃牛马者更是重判以死刑。 ——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材料二 流风所被,至汉时关西诸郡“妇女犹戴戟操矛,挟弓负矢”,足见商君“壹赏”之成功。……而政治之直接效用为维持秩序而非推进道德……主张以法令为政治生活中唯一之标准。此外一切私议善言悉在摒弃之列。……以仁义无用而不悟明君难得,于是发为君本位之法治思想,徒为后世枭雄酷吏开一法门,而卒不能与孔孟争席。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概括其法治的主要措施。(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法治措施的实践效果。(4分)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厉行法治的经验教训。(2分)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詹天佑、牛顿是近代中外杰出科学家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像他这样一个人,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是为寻求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的一幕,才能理解他。在牛顿以前很久,已经有一些有胆识的思想家认为,从简单的物理假说出发,通过纯逻辑的演绎,应当有可能对感官所能知觉的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是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 ——《爱因斯坦文集》 材料二 积久利兴,获有盈余,然其修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聘于英。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负重望。于是昼则手胼足胝,夜则绘图计工,困苦经营,其成功之迟速利钝,初何暇计耶?……前尘回首,如在梦寐中!盖始则几忘其难,继则不敢畏难,且直欲自秘其难。浸假中道而废,其不贻笑于邻国者几希!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序》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其主要特点。(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需克服的困难,指出其技术创新。(4分)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研特点不同的社会原因。(2分)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 参考答案暨评分标准 一、 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西周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在此体制下,家国同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正确选项是C项。 2.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特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耕作制度的进步,耕作制度的进步属于精耕细作范畴,故C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小农经济形成均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D两项错误;生态环境退化根源于过度开发,这在汉代还未成为严重问题,故排除B项。 3. 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题干材料“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才德和乡议舆论等多项为选官标准” 显示,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比以往的选官制要全面、客观和严格,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信息相悖,可排除;科举制的本质特征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4.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材料显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情节、思想倾向等在其成书前已广泛流传,故正确选项是D项。民间故事与真实历史有很大的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三国演义》成书前的情况,故B、C两项错误。 5. 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史料实证。材料显示,皇帝对军机大臣高度协调一致,故正确选项是D项;材料反映的是乾隆时期的决策机制,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国家的行政状况,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条件下,皇帝权力从根本上不受任何制度、个人的监督和制约,故B、C两项错误。 6. C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表格显示,两次鸦片战争费用巨大,这造成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困难,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投入资金,故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落后和政治腐败,故A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故B项错误;列强控制中国的财政命脉始于20世纪初,故D项错误。 7. C 【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想。据“对传统儒学加以改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选项是C项;“民主”、“科学”是20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故A项错误;对传统儒学的改造本身意味着反对完全照搬西方文化,故B项错误;维新思想对传统礼教没有进行彻底批判,而且康有为主要强调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故D项错误。 8.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表格数据显示,1914至1920年间民族工业有快速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项;20世纪初,民族工业仍有一定的发展,而且清末新政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始终未摆脱半殖民地烙印,轻工业有一定的发展,重工业非常微弱,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相当多的民族企业在列强的压力下日趋萧条,故D项错误。 9. D 【解析】本题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显示,宁波妇女发型在时代变迁的影响下几度变化,故D项正确;“断发易服”最早是清末维新派的呼吁,故A项错误;民俗风情的变化非常复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并非单纯由政治思潮决定,故B项错误;C项完全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10. 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考查抗日战争。据“反‘扫荡’”“《新华日报》”等信息可知该漫画重在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奋勇抗战的壮举,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可结合时间条件、基本概念排除。 11. B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据“如果不建立和发展钢铁、能源等部门……都是办不到的”等信息可知,在工业基础严重不足的条件下,新中国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符合中国的国情,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方针借鉴了苏联经验,但主要是从国情出发的理性选择,并非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A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12. 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 。材料显示,周恩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坚持收回主权的条件下,主张暂时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与以后的“一国两制”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故正确选项是A项;据“香港的主权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故C项错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当下的选择,并不代表永恒,故D项错误。 13. B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和江苏地方史。据 “南通和连云港”等信息可知该会议涉及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故正确选项是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故A项错误;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于1985年,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增列江苏的南通和连云港”属于对外开放,而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14. A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材料显示,在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奴隶和外邦人的最基本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故A项正确;雅典民主制度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故B项错误;万民法属于罗马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债务奴隶问题,故D项错误。 15. 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仔细观察分布图,可知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之前,议员名额的分配与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政治上的权利,故A项正确。 16. 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据试题的时间条件可推断正确选项是A项,排除B项;蒸汽轮船的发明仅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个别因素,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以英国居多,而且发明创造属于工业革命的表现,故D项错误。 17. D 【解析】据“能量是突然的、不连续的喷射”等信息可推断,该科学家提出了量子论,故正确选项是D项。 18. C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正确选项是C项;新经济政策开始于俄共十大,在十月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故B项错误;D项属于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 19. D 【解析】就英美关系而言,A项不属于国际环境因素,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美苏关系,而且很难说当时的“冷战”趋向缓和,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阵营分化属于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故C项错误,正确选项是D项。 20. A 【解析】据材料中“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公共规划并建立相应的国际机制和制度,成为全球治理的适当方式和途径”等信息可推断A项正确;材料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愿望,故B项错误;全球治理不可能实现一体化,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作者的意图,可排除。 二、 非选择题 21.(13分)(1) 成就和特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大都市商品经济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政治、军事仍是制约城市化的关键因素;各地发展不平衡。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两宋经济政策较为宽松。(6分) (2)趋势:数量逐渐增加。因素:南宋以来,江南始终是我国经济重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仍在持续发展,商品经济一度繁荣;新航路开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江南经济。(4分) (3)因素: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行政权力制约城市发展;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政策日趋保守、消极。(3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第(1) 问的“成就和特点”据材料一中的“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水准相对为高……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都市发展就较少溢出城墙”等信息,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概述。“原因”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可以解答,古代城市发展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同时与统治者的政策也有密切关系。第(2)问中的“趋势”据表格信息,联系有关背景知识概括提炼,“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特别要注意明清时期的世界背景。第(3)问的解答注意宏观思维。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未突破封建体制。这样考虑,就容易找到突破口。 22. (1) 特点:以学生运动为主;运动有多种形式;运动目标偏重于对外争国权,属于民族自决运动。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6分) (2)新发展:全民爱国运动兴起;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更突出地体现反封建性(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由一个对外的民族自决运动转为一个对内的国民自决运动)。(4分) (3)对外: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滑、国家利权不断丧失的趋势,开始了中国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的过程;对内,五四运动开始了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3分) 【解析】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第(1) 问中的“特点”的解答,据材料一中的“学生……”“学生在罢课之外更组织演讲团,四处演讲、抵制日货,同时组织了护鲁义勇队,进行军事训练”“抗御外侮”等信息,可从运动主力、斗争方式、斗争目标等方面概括。“背景”常考,据所学知识不难提炼;第(2)问的解答,除了提炼信息之外,要注重比较,只有两个阶段的对比,才能体现出“新”;第(3)问的解答要参考题干导语及所学知识,从对外关系和革命阶段变化等方面分析。 23. (1) 发展:文艺复兴——理性等同于“人性”;在肯定人性的前提下崇尚理性。启蒙思想——以“理性”为核心;“理性”指向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要求人本身的解放(普遍自由)。(3分) 成因:文艺复兴奠定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 (2)评分表: 评分准则 等级 论点方面 (2分) 论据方面 (5分) 论证方面 (2分) 一等 (8~9分) 明确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 启蒙“理性”有反封建的历史进步性,但掩盖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实质(一分为二,言之有理即可)(2分) 论据充分,能联系材料和史实,对观点进行对应论证。 积极:发展人文主义;冲击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统治;直接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代议制初创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3分) 局限:过度、片面崇拜理性;易滑向唯心主义;以抽象的自由、平等观念掩盖了阶级实质。理性并非永恒的绝对真理,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暂时性(2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分) (续表) 评分准则 等级 论点方面 (2分) 论据方面 (5分) 论证方面 (2分) 二等 (5~7分) 隐含有说服力的论点(1分) 论据较充分,能联系史实对观点进行对应论证 (4分) 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 (1分) 三等 (2~4) 论点偏颇(0分) 论据不充分,仅能联系材料对观点进行论证(2分) 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乏关联性(1分) 四等 (0~1分) 缺少论点(0分) 至少涉及一个要点(1分) 要点式列举(0分) 【解析】本题是小论文题。江苏省高考小论文题多年较为稳定。第(1) 问是简单的问答,基础性的考查。第(2)问是论文,问法时有变化,但实质要求不变,无非是围绕论点、论据展开合理的论证。本题以启蒙思想为考点,考查学生阅读、处理材料的基本能力,兼顾运用唯物史观的评价能力的考查。第(1) 问的解答据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判别‘理性’的标准包括自然规律、人本主义观念、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以及推崇经济自由的原则。文艺复兴时代争取个人解放,启蒙时期争取普遍自由,创造美好的社会制度成了众望之所归”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发展”,“成因”变相考查常考点,注意不要漏点。第(2)问的解答首先注意尽量反复阅读材料,慎重确定观点。对观点的提炼,材料二是重点,把教材的观点与材料二的观点综合起来,不难提出“启蒙‘理性’有反封建的历史进步性,但掩盖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实质”这一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当然表述可以灵活点。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首先是扣不住观点,写着写着就离开了观点,这依赖平时养成科学的解题习惯。其次,论据的选择不够具体,大话、空话太多,这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和训练。具体的解答思路可参考评分表中的“一等”赋分。 24. (1) 理论基础:法家学说。(1分)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鼓励奖励告密;轻罪重罚。(4分) (2)效果: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整体贯彻;民风强悍、军队战斗力强;加速君主专制统治秩序的形成与稳定;忽视道德教化,导致暴政。(4分) (3)经验教训:改革要以法治为前提、保障;法治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结合。(2分) 【解析】江苏省的选修考查紧扣考点,每个考点都已多次考查。相对而言,中国古代改革中,商鞅变法考查较少。本题以商鞅变法为考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 问的“理论基础”较为简单,“措施”的概括要围绕“法治”方面,依据材料信息,不要偏离主题。第(2)问的解答首先要注意“法治”与整个变法的关系,然后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大方面组织答案,既要注意积极的效果,也要注意弊端。第(3)问的解答注意综合两段材料相关信息,也要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 25. (1) 方法:“归纳—演绎”法;“物理—数学”法。特点:实验与数学相结合;重视定量分析。(4分) (2)困难:国势衰微;经费筹集;人才调集;技术运用;国际压力等。 创新:创造性设计“之”(或“人”)字形线路;采用直井施工法等。(4分) (3)牛顿的时代,英国资本主义兴起,西方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发展,故重视原创基础理论研究;詹天佑处于民族危机严重、国力衰弱的近代中国,以实用技术创新见长。(2分,突出不同的国情和社会条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牛顿、詹天佑为切入口,考查中外科学家及考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的文字较为简单、直白,第(1) 问的解答依据试题要求,仔细提炼概括即可;材料二的文字较难。第(2)问中的“困难”的解答据材料中的“修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聘于英”等信息,从经费等方面概括。“创新”偏重于考查基础知识,运用教材相关表述组织答案。第(3)问的解答涉及综合比较,从中、英两国近代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入手,进行比较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