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云南省南涧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云南省南涧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南涧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命题人:戴国云 班级 姓名 学号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所有题目在答题卡上做答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即体现的是宗法制下的血缘姻亲关系;“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即体现分封制下的“地缘结合”。据此,判断选项A正确, BC两项均没有从总体上概括材料主旨,排除;D项“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 ‎2. 《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 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其中包含着发展观,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思想学派属于法家思想,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错误,C项是指荀子的思想,排除;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时期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 ‎3.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 ‎4.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扩大统治区域 B. 缓和蒙汉矛盾 C. 加强控制地方 D. 发展地方经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使得地方势力凭借自然条件(大江大河和高山等)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元朝“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显然是为了打破地方割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A不是材料中主要目的;B材料中没有体现;D也不是行省主要目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5. 明王朝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如万历《东昌府志》则言“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又如兖州府郓城县,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据以上材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政府重视推广棉花种植 B. 棉花种植利润较为丰厚 C. 棉花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民族交流促进棉花种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明王朝规定说明是政府重视,故A正确;“五谷之利不及其半”说明棉花利润高,故B正确;江淮贾客列肆赍收说明棉花市场化,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族交流的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与“客观之诗人”在学风上更接近的是 A. 儒家的天人感应 B. 道家的无为无用 C. 理学的格物致知 D. 心学的本心灵明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多,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可以看出与理学的格物致知接近,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C符合题意;天人感应即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无为无用指积极无为,顺应自然;与题干不符,排除B;本心灵明强调内心反省,与题意无关,排除D。‎ 点睛:材料“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多,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体现重视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就能更客观地反映社会,和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相似。‎ ‎7. 下面是晚清时期战争债务赔偿来源表,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战争债务赔偿时间 地方来源 海关来源 中央国库来源 ‎1902--1910‎ ‎16400万两 ‎3300万两 ‎2700万两 A. 清政府军事失败阻碍了工业发展 B. 巨额赔款给清政府带来财政危机 C. 清末财政已较多依赖从地方索取 D. 清朝中央集权已经受到地方威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清政府的军事失败和工业发展之间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表格中没有显示出财政危机,故B项错误;表格中显示了清末财政的三个来源,地方上占的比重最大,故C项正确;地方上财政收多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威胁,故D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发展•清末财政来源 ‎8.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A.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不同于洋务运动的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即使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同外国人进行“商战”;A项是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B项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的主张;C项通过“议院”、“暴君无所施其虐”可以判断出主张君主立宪制,故选C。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君主立宪制 ‎9.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 明确“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的含义分别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是解题的关键。‎ ‎10.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 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 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肯定态度,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清廷开展了洋务运动,对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D。‎ 考点:就带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1. 曾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过的周作人回忆说,当时(1898年)如果某个学生中了秀才,学堂就会挂牌出来,隆重庆祝一番。这说明当时的新式教育 A. 不可能培养出实际有用的人才 B.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C. 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 使科举考试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某个学生中了秀才,学堂就会挂牌出来,隆重庆祝一番”可知当时虽然创办了新式学堂,人们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即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为官,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和兴办新式学堂,为当时培养了一批实际有用的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当时社会习俗的变化,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当时创办的新式教育并没有改变科举考试内容,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洋务思想 ‎12. 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此材料主要意在 A. 推进中国法制改革 B. 推进共和宪政建设 C. 推动公民参政议政 D. 广泛借鉴外国法律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说明梁启超认为法律乃是国家立国之根本,意在加速推进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故A正确;共和宪政建设材料无从体现,故B错误;公民参政议政材料无从体现,故C错误;梁启超主张“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是为解决“定国之本”的现实困局,故D错误。‎ ‎13. 孙中山一辈子崇敬马克思,称他为社会主义的“圣人”,“集几千年人类思想的大成”,但是,始终不同意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提倡:“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师马克思之意”指的是 A. 提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B.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C. 主张人民民主主义 D. 节制资本发展民生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是孙中山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节制资本发展民生属于新三民主主义民生主义,是对马克思民生措施的发展,故D正确;A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张;孙中山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故B错误;人民民主主义是中共思想主张,故D错误。‎ ‎14.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 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 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 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 借助援助促进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无法大量援华”,而非拒绝对华帮助,排除A。题干未体现美国反对国民党反共政策,以及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排除BC。题干中美方以援华为筹码敦促国民党尽快解决与共产党的纠纷,与共产党展开合作,共同抗日,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关键词为“1941年2月”“援华”,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5. 《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小岗村的变化反映了 A. 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 C. 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 D. 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说明的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说在新的形势下农民开始有走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这一切变化的原因都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做到了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6. 在1966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加拿大从以前追随美国投票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变为弃权。这表明 A. 中国外交的冰封局面已被打破 B. 加拿大已经有意缓和中加关系 C. 加拿大外交逐渐摆脱美国干预 D. 中加在联合国里达成一定共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现代中国外交的冰封局面被打破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后,故A项错误;加拿大从追随美国投票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变为弃权说明加拿大有意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故B项正确;题目中说的是中加关系,不是美加关系,故C项错误;加拿大并没有主动支持中国,而是投了弃权票,故D项错误。‎ ‎17. 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 A. 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B. 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C. 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D. 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社会道德,导致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针对这种现象,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故答案为B。“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是柏拉图的观点,排除A;“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的观点已被抛弃,苏格拉底的主张是在智者学派基础上的发展,不可能倒退,排除C;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希望重建道德价值观,并非认为主观感受对世界认识没有作用,排除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 ‎18. ‎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的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是仍以保护贵族的利益为主,贵族依旧保持着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排除A;“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表明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B符合题意;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常理。‎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十二铜表法的作用 ‎19. 1555年,德国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协议由各邦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 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B.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 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D. 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答案】B ‎ ‎ ‎20. 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水平的差异 B. 文化环境的差异 C. 国际地位的差异 D. 政治制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17—18世纪,英国已经逐渐率先(1689年)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而,与此同时的法国仍然处于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之下,整个社会受专制的影响超过英国,从而对现实政治进行的批判多,故D项正确;18世纪早期英法经济水平差距不大,故A项错误;文化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国际地位不是国内政治变化主因,故C项错误。‎ ‎21. 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见英国 A. 下院成为权力中枢 B. 贵族与平民矛盾得以缓和 C. 贵族制度已经消失 D. 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均足以证明英国的下院事实上已经成为权力机构的中枢,其他的三个选项是不能反映材料主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22.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A. 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 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C. 解决了集体决策中权力分配问题 D. 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主要是说围绕各州在国会中的比例分配问题进行和争论,最终由“平均代议”原则转变为“双重分配”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国家集体决策时的权力分配问题,故C正确。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在1878年宪法,不是1787制宪会议,故A排除。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与州权力和国会两院无关,故B排除。美国各州宪政改革,未涉及国会两院,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 ‎23.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财富资源的猎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垄断组织的产生,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选择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BD与题意无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4.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 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 斯大林体制建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 1921 年停止实施,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新 经济政策于 1924 年被废除,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 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 危机的巨大打击, 呈现出一片萧条, 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 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 C 项正确;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 1936 年, 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影响 ‎25. 霍布斯鲍姆认为:“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的复杂体。”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以来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B. 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C. 现代化模式趋同发展 D. “国家经济”丧失独立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史实20世纪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所以答案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3分,27题22分,28题15分,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打出任意两点即可)‎ ‎(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评价: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以及所学实行地方制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不变的原因从宗法观念思考回答;变化的原因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片中三生六部制度的特点从集体议政、相互牵制的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从分权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减少决策失误等角度分析回答。‎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除宋元以来的旧城市有所恢复和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城市。15世纪全国著名的大中城市即达30多个……明中叶后,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明代的大中城市较多,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如扬州在明初一度仅剩下18户,但到明末城市人口则达80万余。……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也普遍扩大。‎ ‎——节选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表现:大中城市增加,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特点:城市分布更加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等交通发达地区;南方城市明显超过北方。‎ ‎(2)新变化: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经济的发展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表现:根据材料“15世纪全国著名的大中城市即达30多个……明中叶后,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明代的大中城市较多,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的规模也普遍扩大。”概括归纳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表现即可。第二问特点:根据第一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布局、发展不平衡等方面总结特点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中“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可以得出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材料“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可以得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材料“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可以得出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第二小问: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及时代背景作答即可。‎ ‎2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2).结合史实分析这两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 ‎【答案】(1)一战后:强调容忍,不顾后果;不区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认为通过谈判和妥协就能制止战争。‎ 二战后:强调大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主导作用;以反核为核心;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为宗旨。‎ ‎(2)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解析】试题分析:(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 ‎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即可明显概括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2)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果,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和平思想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