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1)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宋诗选注·序(节选)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两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出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上的整个方向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B.宋人在唐诗面前“学乖”“偷懒”,结果是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1)“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解释“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具体含义。 (2)作者认为“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对宋诗评价,作者“适当的比例感”表现在哪里? 答案:1.B 解析:“学乖”是指“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而非“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 2.C 解析:从文中看,“大幸”是指唐诗在风格意境等方面为宋人提供了榜样,“大不幸”是指唐诗的疆域广阔,后人再开拓就很艰难,以及给宋人创作上提供了模仿和依赖的可能。A、B、D三项都存在着内容概括过于狭窄的问题。 3.(1)宋诗或是被贬得一无是处,或是被捧上了天。(2)可以夸奖宋诗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清诗的成就,但不可夸张、夸大它。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作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最近的一天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① 星期一清早,天气闷热,无风。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膏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他上穿一件无领条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轻易不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天边的云厚重起来,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 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传来。 “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 “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 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地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房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镇长出现在门口,他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 “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 “早晨好。”牙科医生说。 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着地,张开了嘴。 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臼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 “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 “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臼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 “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 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 “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 “给我记上账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 “都一样!”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 注:①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 1.请赏析小说画波浪线的句子。 2.《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揭露了人与人之间根深蒂固的孤独。有人说这篇小说也透露出“孤独”,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1.①运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手法。②没精打采地行军礼,军服的扣子也没扣,说话不看牙医,显示镇长随意、无礼、目中无人的特性。③牙医问他如何记账,他竟然说“都一样”,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其大权独揽,专横跋扈。④暗示黑暗、专制、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⑤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 2.同意。①以镇长为代表的当权者专横残忍,乃至杀了二十多人,安定和谐社会难以实现,可见当地贫民百姓多么无助与孤独。②牙医忠于职业,治病救人,竟需持枪自卫,看起来社会动荡让人孤独。③牙医善良宽容美好的人性没有唤醒镇长的良知,凸显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孤独。④镇长让牙医幼小的儿子传话,用枪杀相威胁,给下一代留下太大的心灵创伤,有着一种绝望的孤独。⑤牙医开始拒绝给镇长拔牙,对身为权力代表的镇长态度冷漠、厌恶,表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体现社会对立的孤独。⑥镇长拔牙过程神情紧张,既是生理的反应,也是心理的反应,担心牙医乘机伤害他,也有着害怕民怨的孤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破晓歌声 [美]雅典娜·阿塔娜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 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战况日益激烈,德国人、英国人的鲜血在新年继续交融、浸染着佛兰德斯的土地。吉姆朝背后殷红的战场扫了一眼,回到营房。哨兵呼地站起来,微微一抬左手里的刺刀。 “是我!”吉姆叫道。 “吉姆?”哨兵放下步枪,“谢天谢地,你还活着。”他如释重负地说。 “你好,沃特。”吉姆招呼老朋友。沃特凝视着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想到这场可怕的战争随时随地可能夺走任何人的生命,他俩不禁打了个寒战。 “有一段时期我们压根儿没想过死亡这回事。”吉姆说。 “那是两年之前了,我们在教堂为圣诞音乐会做最后的排练。”沃特回忆道。 “你沙哑着嗓子参加合唱。” “唱《平安夜》的时候,我砸场了。”沃特十分伤感地说,“当时尴尬得要命,因为《平安夜》一向是我最喜欢的圣诞歌曲。” “喂,你不应该说喜欢它!”吉姆生气地低语,一下子将沃特从逝去的美好时光中拽了回来。 “为什么不该?”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那首歌?” “当然知道,弗朗兹·格鲁布。” “他是德国人。” “那又怎么样?” “沃特·史密斯下士,两年来,我们英国人一直在向德国阵地开火。怎么能够一边和德国人打仗一边依然喜欢他们呢?” 德国士兵雅各布只晓得冬天到了,时间融化成一片硝烟,如同白雪在千万双皮靴底下被踏成泥浆。佛兰德斯不是梦想家的乐土。所以,雅各布“不相信奇迹”。他报名参军,并非他多么想把英国人从地球上抹去,只是因为征兵已经开始,他别无选择。 琥珀色的朝阳即将升起,雅各布从新鲜的积雪上面踩过去。他年轻,头发乌黑,眼神精明沉稳,眉毛陷在额头一条深深的皱纹里。他曾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音乐家,现在却一脸老气横秋。战斗把他变硬了。 “早上好。” 雅各布弯下腰。“也祝你早上好,”他对招呼自己的士兵卡尔说,“尽管并没有什么好事儿。” “你怎么知道呢?”卡尔反问。“或许今天是英国的投降日,我们不用再打仗了。” 雅各布嗤之以鼻,“你想要胜利?你找错地方了。” “想想吧,”卡尔补充道,“你最后一次聆听和平之音是什么时候?自从1914年,我们就一直在跟英法军队交火。” “那又如何?”雅各布问。 “嗯,你不认为一切总有结束的一天吗?有朝一日大家会厌倦战争,会渴望停下来听一听子弹以外的声音。” “不!”枪炮的怒吼声中,吉姆看见沃特倒下了,他大叫一声,跃出战壕跑到好友身边。鲜血从沃特土黄色军装的前襟扩散开来。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眼下可是12月24号,平安夜——惊喜奇迹之夜啊。 “平安夜到了。”他嘶哑着嗓子说。 “不……不。”吉姆感觉自己的泪水流淌下来,“沃特,听我说,你必须活下去,你必须好起来。”然而沃特的目光逐渐散开,直视苍穹。 他说:“吉姆,我们应该合唱一首,《平安夜》……” “坚持住,你会没事的。”吉姆哽咽得说不下去了。他试图扶起老朋友的身子,他不允许沃特死掉,可是沃特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伤口还在汩汩地流血,胸前染成一片红色。他的手紧紧抓着吉姆的衣袖不放。 “《平安夜》,吉姆。”他轻声说,“请开始吧。” “《平安夜》。”吉姆呆呆地重复道。 沃特深吸一口气,微启嘴唇,他最喜爱的圣诞歌曲的第一句音符飘了出来。 他们周围,激战正酣。然而在那一刻,对于吉姆,全世界只剩下挚友美妙的歌声。吉姆的心在剧烈颤抖。随后他的歌声汇入沃特的歌声,帮助他把调子接下去。像多年来一样,他俩一块儿唱啊唱。 “雅各布!”一只手推推他的肩膀。雅各布跳将起来,步枪差点落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责问道。 “听!”卡尔在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大喊,“圣诞节!圣诞节!” 雅各布竖起耳朵,然后听到了阔别许久的声音。歌声越来越响亮。熟悉的旋律! “《平安夜》。”卡尔高喊。“弗朗兹·格鲁布的歌。他们在唱!他们不完全讨厌德国人呵!” 雅各布听不见卡尔在讲什么。他侧耳倾听,全神贯注于音乐。随后他跟着哼起来,记起了歌词——突然他开始用母语演唱《平安夜》,他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隆隆的战火。 在他四周,士兵们垂下手中的枪支,瞪大亮晶晶的眼睛。朋友和敌人都停止拼杀,静静站立,屏息谛听。他们听见两个男人在唱歌——一个用英语,一个用德语——歌唱希冀地球和平的同一首歌。 当歌声余韵袅袅升入星空,大地一片安宁。 1.小说中有三处唱《平安夜》的描写,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结合文中英军士兵沃特与德军士兵雅各布这两个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理解。 1.答案:好处:①引导人物出场。借歌声引出了小说中敌我双方的三个主要人物雅各布、吉姆与沃特。(人物角度)②借歌声表现人物,如雅各布的人性在歌声中复苏。(人物角度)③作为线索,贯串全文。(情节角度)④照应标题,行文上前呼后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紧凑。(情节角度)⑤歌声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情节与主旨角度)⑥作为一种象征,歌声寄寓了人物对平安的祈求,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手法与主旨角度) 解析:根据原文所写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用可能是多种的,要结合具体情境分别分析。 2.答案:①沃特喜欢象征和平的圣诞歌曲,并不因为歌曲的作者是敌方国家的而改变,他渴望和平与安宁,临终前唱起了《平安夜》。 ②雅各布无奈参战,在战前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音乐家,战斗把他变硬了,战争让雅各布变得冷漠、麻木,“不相信奇迹”,但最终在歌声中他找回了迷失的人性,唱起了《平安夜》。 ③《平安夜》把沃特与雅各布等交战中双方士兵的心连在一起,说明战争尽管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无法改变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从具体言行和遭遇分析人物形象,有这样的人物形象来观照社会,揣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