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初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施江华 一、单选题 1.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威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比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没有论及雕版印刷的效率,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B项错误;《金刚经》是我国最早雕版印刷品,并不是最早印刷品,故C项错误;材料中“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印刷术 【名师点睛】《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2.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早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京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多描写民间风情和市井生活,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文人画的创作主体多为占据高层士大夫身份的文人士子,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形式高雅。故正确答案为A项;话本出现于宋朝,小说出现于明清时期,但是它们都迎合市民阶层,内容通俗,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高雅化”倾向。B项排除;汉赋是汉朝的文学形式,唐诗是唐朝文学形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宋元以后”,且汉赋和唐诗均是高雅文化的代表。C项排除;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曲和京戏均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与题干意思不符。D项排除。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例如,风俗画和文人画。 3.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答案】C 【解析】 材料“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体现的是文人画抒情达意的特点,故排除DB,选C;风俗画才是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排除A。 4.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A中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A错误;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错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说元朝发明活字印刷术是错误的;而唐朝首先将火药应用于军事,故选C。 考点定位】必修三 -古代中国科技-四大发明 5.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向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剿的顽固堡垒。据此可知,生物进化论 A.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B. 揭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序幕 C. 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根据“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打向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剿的顽固堡垒”,可知《物种起源》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故C正确;《物种起源》发表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宗教信仰,人们仍然信仰上帝,A错误;早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就反对封建神学,B项中“揭开了”错误,排除B;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就已经开展了,《物种起源》发表在1859年,D错误。 6.“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史为将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A. 经典力学 B. 生物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假说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顿之前,伽利略已经在试验中发现经典力学的相关定律,但牛顿是最早用数学描述把这些定律固定下来,因而牛顿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将以前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的情况,这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A。生物进化论是对之前“神造人”学说的直接否定,而非将先前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这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B。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并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C项正确。量子假说研究微观粒子运动,扩展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的不足,但这并非将以前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的情况,并包含在本身之中,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7.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 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美铁路时间标准数量的调整很快得到大部分学校、法庭、地方政府的响应,并且迅速波及很多城市,铁路交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当时美国的民众生活方式和观念已发生变化,故D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美国联邦中央政府集权的发展情况,故A选项错误;垄断的特点是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与材料中的学校、法庭等社会活动场所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北美铁路时间标准数量的调整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 8.“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意义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对新文化运动特点、影响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特别重视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二是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9.它“是(近代中国)在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选择的一种处理中西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从思维范式上奠定了处理中西文化交往的模式。”材料中的“它” A. 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 B. 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C. 为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D. 突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急迫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指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洋务派以封建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用西方的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答案为B。西方文化沖击下的最初反应是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科技,没有融合中国文化,A错误。C项指的是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题干强调的是“初次尝试”,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90年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不符合题意,D错误。 10.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发展特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20世纪初的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1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2. 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作者持此观点的目的 是 A. 结合国情减轻变法阻力 B. 尊孔复古为称帝服务 C. 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 D. 定国教以树孔子权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维新变法思想,题眼是“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鼻祖,其目的在于利用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减少顽固派的反对,推动维新变法,故A项正确;康有为“尊孔”是为了进行维新变法,推行西方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关于借鉴西方的信息,故C项错误;“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等信息表明,康有为的根本目的是改革,不是树孔子的权威,故D项错误。 13.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 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因为大家想做皇帝”可知,孙中山认为其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B项正确。民生主义强调的是土地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A。民族主义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而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一班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土地革命,废除剥削,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掌握民权主义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那种失败,完全是因为大家想做皇帝”结合民权主义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4.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 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 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说明孙中山是想通过发展民生实现国家富强来实现民族独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是探讨实现民族独立的手段,不能反映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首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21年6月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项。 15.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 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B. 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C. 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D. 成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材料“要解次农民问题”“令耕者有其田”,可见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结合所学,旧三民主义是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材料要求实现土地国有制,排除B;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D。 16.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中国共产党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是(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 A.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国企改革“一国两制” B.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C.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D. 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二大是1982年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了继续发展这种良好的局面和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党的十三大;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是1997年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故A 选项错误;改革开放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初级阶段理论与中共十三大有关,中共十五大是1997年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选项错误。 17.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C.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都是在对中国国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解决不同时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不管是为了民族独立还是国家富强,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答案为B项。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21世纪仍然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排除C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D项。 18.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②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制,①排除。仔细审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9.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很多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语 C.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改革开放送春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均不属于1977年的事情,BCD三项也就是属于不可能出现的,“考生年龄参差不齐,很多考生已三十六七岁”是完全符合1977的社会现实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 20.2018年12月,“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中国开始打破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的标志是 A.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 C. 中国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D. “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进入航天时代,开始打破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故B选项正确;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的垄断,故A选项错误;中国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与空间技术无关,故C选项错误;“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选项错误。 2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与该诗属于同一创作风格的美术作品是 A. 《向日葵》 B. 《格尔尼卡》 C. 《自由引导人民》 D. 《伏尔加河的纤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识别和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可知,材料出自于《诗经》,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 而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属于现实主义,符合题意“同一创作风格”;A项《向日葵》 是印象派,B项《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C项《自由引导人民》 是浪漫主义,可知,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实主义派绘画 22.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 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C. 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 “除了……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可知,好莱坞电影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强调科技“主导”,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精髓”并非分析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B项错误;材料重在分析美国电影的发展和特色,不是分析其影响,说好莱坞电影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不符合题意, D项错误。 23.“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A. 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 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 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 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小东西……哭哭啼啼……欢欢喜喜……笑嘻嘻”这些对人丰富情感的描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A选项正确。现实主义的笔调往往冷静客观,与该段文字所展现的风格不符,B选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C选项排除。印象主义强调的是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D选项排除。 24.《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5. 《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注意提取材料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因此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6.军机处刚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其所反映特点与如下军机处所为相一致的是 A. 不识字小太监任服务人员 B. 大臣职务由皇帝临时交办 C. 章京年初一也须当差入值 D. 大臣膝处用圆布中置棉絮为衬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反映了军机处“勤政”的特点。A 项反映的是保密性,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B项反映了军机大臣的任命出于皇帝的意志,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军机处满汉章京轮流值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以处理完毕当天的事务,故C正确;D项反映了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膝处用圆布中置棉絮为衬以免久跪辛苦,这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C。 27.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B.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C. 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官员的选拔和官员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力所采取的是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既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体现了“决策的周密程度”,故选B;AC是科举制的作用,不符合“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的限定,排除;D涉及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而且废除丞相是在明朝,不符合题意,排除。 28.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行省是中书省的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选A;行省指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行省制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C。秦朝的郡县制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 29. 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 A. 科举制度 B. 九品中正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制度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和范围,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30.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健等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请辞),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A.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 升降由皇帝决定 C. 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 巩固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阁臣刘健等向皇帝进谏了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令再拟,后又上疏,历数政令十失,皇帝仍没有接纳,刘健此时感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负,于是请求辞职,后李东阳、谢迁也随之请辞,武宗没有办法了,勉强同意了他们的上书,由此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A项符合题意;B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阁臣,表述错误。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1.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A. 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 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 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下院的反对派”、“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可知下院对政府的监督功能增强,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故选C。 32.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写道:“成千上万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力,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英国这一“伟大的进步”得益于 A. 内阁制度的确立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议会改革的实行 D. “光荣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议会选举,议会改革的实行扩大议会选举范围,故C项正确;内阁制度的确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没有体现议会选举,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国王权力,扩大议会主权,没有体现议会选举,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的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政权,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3.近代以来,英美两国先后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成为其他国家纷纷效法的榜样。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国家元首均为选举产生 B. 国家权力中心均在国家元首 C. 内阁均必须对议会负责 D.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 英国元首即国王是世袭的,A错误。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B错误。美国的内阁对总统负责,即对宪法负责,C错误。英国体现了议会和首相、内阁之间的制衡,美国体现了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之间的制衡,D正确。 34.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富兰克林说:“首先我承认,对这部宪法的若干部分,到现在也仍然不能同意,但没有把握说永远不会同意。同时我也怀疑,无论召开多少次会议,也未必能制定一部更好的宪法。因为每个代表固然会带来自己的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他的偏见。我们能指望有完美无缺的成果吗?”由此说明富兰克林 A. 阻碍了宪法制定的进程 B. 批评美国宪法弊端丛生 C. 主张设计权力制衡框架 D. 认为制宪应该选择妥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为每个代表固然会带来自己的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他的偏见。我们能指望有完美无缺的成果吗”可知富兰克林强调的是妥协的艺术,中和大家的不同意见,D选项符合题意。富兰克林的主张推动了宪法制定的议程,A选项排除。此时美国宪法还未制定,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权力制衡,强调的是妥协,C选项排除。 35.“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 A. 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 B. 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 C. 具有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 D.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制宪者虽然反对奴隶制,但是为了维护联邦而同意保留奴隶制,这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B选项排除。联邦制的推行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选项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答案】(1)特点:官员从世袭变为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意义: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2)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原因:北宋地方制度的弊端;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4)设计:君主立宪政体(制度)。控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法律至上、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君主任免”代替“世袭”,“官僚”代替“领主”等信息,可以得出郡县制的特点。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意义需要从君主控制官吏入手,结合所学,将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进而提升到郡县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作用,一步步剖析表达出来。(2)“大变动”结合秦汉和唐朝的史实即可得知。(3)要求比较唐代和元朝中书省的不同,一要提取材料中“全国行政中枢”“督军事”等可知元代中央是一省制,而唐朝的中书省情况,需要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相关概念,进而指出其在组织和职能的具体差异,再按照问题顺序,一一作答,准确表达。至于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一要运用材料中元“幅员之广”,行省集中地方权力等信息,二要结合所学,具体分析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4)要明确问题在于要求回答光荣革命对英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包括对英国政体和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3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 【答案】(1)物质层面: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2)变化: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由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到主张推翻帝国主义。 理论:新三民主义。 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同:武装斗争(暴力革命);异:材料三:“城市中心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 【详解】(1)根据“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物质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制度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体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的重建则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推动和发展。 (2)根据“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军阀和支持军阀的帝国主义是导致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对他们的幻想破灭,主张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因此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也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根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相同点在于都主张暴力革命;但不同点在于材料三主张城市中心论,而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 38.中国明清时期内阁和英国的内阁都是当时两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 材料一 朱元璋时,相继设立四辅官与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政务。至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宣宗时,设立制敕房、诰敕房等机构。制诰二房主要服务于内阁所主持的有关政府所有机密文书的誊录、保管工作。“于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但出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所有奏章除御笔亲批外,余皆由太监分批,以“批红”牵制“票拟”。司礼监和内阁地位平等、分工合作、相制相维,促使明代后期影响巨大的监阁体制框架的正式定型。 ——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 材料二 1688年,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登上王位。执政之初,威廉曾一度停召内阁会议而依靠一两位近臣来处理国务。1690年初,威廉才首度公开承认“召开内阁会议的必要性”。l694年玛丽女王去世后,英国相继卷入欧洲大陆的多场战争。在此期间,威廉或者忙于荷兰国内事务,或者忙于欧洲大陆战争。在威廉离开英国期间,日常国务不可能一直长期积压。于是,在缺乏君主召集的情况下,内阁会议自行召开并就日常国务做出决断逐渐习以为常。1694年议会通过的《三年法案》规定,“议会至少每三年召开一次”。议会定期召开后,其地位日益提高,议会参政的呼声日益高涨。在重大国务方面,由于君主及内阁的决策必须提交议会通过才得以施行,使得君主及其内阁再也不能忽视议会的力量,在内阁与议会间建立起关联成为必然,而这种关联的建立有赖于政党政治的兴起。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内阁制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气象。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政治变革所折射出的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1)变化:宰相制度被废除,内阁形成;内阁以“票拟”方式处理政务,权力扩大;司礼监承担部分“批红”权,与内阁相互牵制。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为宦官专权埋下祸根。 (2)新气象:内阁日益成为法定组织,独立性增强;议会定期召开,议会地位日益提高;内阁与议会的关联度提升;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 (3)趋势:中国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趋完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朱元璋时,相继设立四辅官与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政务。至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时期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内阁逐渐形成;根据材料“制诰二房主要服务于内阁所主持的有关政府所有机密文书的誊录、保管工作”“于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以“票拟”方式处理政务,参与国家要务,其权力有所扩大;根据材料“但出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权力虽有所扩大,但以司礼监承担部分“批红”权,与内阁相互牵制,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第二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被废除,内阁的建立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结果,因此内阁的出现使得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为达到与内阁相互牵制而以司礼监承担部分“批红”权,为宦官专权埋下祸根。 (2)根据材料“1690年初,威廉才首度公开承认‘召开内阁会议的必要性’”“在缺乏君主召集的情况下,内阁会议自行召开并就日常国务做出决断逐渐习以为常”等信息可知,英国政治生活中内阁日益成为法定组织,国王承认其重要性,其独立性也日益增强;根据材料“‘议会至少每三年召开一次’。议会定期召开后,其地位日益提高,议会参政的呼声日益高涨”可知,这时期英国议会定期召开,议会地位日益提高;根据材料“在内阁与议会间建立起关联成为必然,而这种关联的建立有赖于政党政治的兴起”可知,内阁与议会的联系加强,同时促进了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时期借助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在明成祖时期正式建立内阁,体现了明朝专制主义皇权的日益加强,也反映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而英国自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始,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国王的权力被限制,1721年内阁的正式建立标志着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权力象征,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趋完善,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