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期中)语文试题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6月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历史有时会被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因为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要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理解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客观公正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不能仅仅依靠文字,也需要依靠物品。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这是无法完成的,因为有的历史无文字为证。 C.为了解读历史,我们对相关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构建出它们的前世今生,理解其传达的深刻内涵即可。 D.因为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需要借助诗意的想象,所以史学研究界不能缺少诗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篇主要论述了“要通过物品看历史,就要借助诗意的想象”的观点,运用了举例子、对比等手法,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B.首段点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②③段通过历史事件的双方记录文字不对等,战争的双方亦然,来印证研究物品对了解历史的意义。 C.文章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的难度。 D.文章后四段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唯一途径”“关键”“最佳方式”等词可体现出递进式的思维脉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时也有用物品作载体的。 B.历史上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因为作为失败者,他们往往不具备书写历史的条件。 C.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重建过往文化的过程中,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他们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D.物品和文字对历史的记录都很重要,只用其一去还原历史就可能失真和变形,因此现在所见的多数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二、古诗文阅读(61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六国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经几代发展,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 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C.智力,属于语法现象中的古今异义词,即与现代的词语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此处译为智慧和力量。文中还有几处此类词语,比如“其实”“荆棘”“祖父”。 D.刺客,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中国职业刺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此处指燕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荆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强横贪婪。倚仗较强的国力,获取了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土地,且不是通过发动战争而得。 B.割地之国盲目怯弱。拿本国部分土地贿赂秦国,并不能使秦满足,三个国家最终因国力亏耗,不敌而亡。 C.齐、燕、赵策略失当。如果齐人不附秦国,燕国刺客不行,赵国良将犹在,三个国家命运或许会改写。 D.两段文字分别论述了“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体现了“论者,议也”的文体特性。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①至悉也,故其仓廪畜积足恃。 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灾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患也。灾患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②,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阙!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兵乱之急,国胡以馈数十百万之卒?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此时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之攻则取,以之守则固,以之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贾谊《论积贮疏》,有改动) 【注】①孅:细小,纤细。文中指了解得细致。②大命将泛:“泛”通“覂”,覆灭。国家将要覆灭。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B.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D.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子及其学派的核心思想反映在《管子》一书中。 B.天下,古代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西周经过分封,天子名义上拥有天下。 C.国,古代分封给诸侯的土地称国,如齐、中山、东周等,与邦同义,不等同于现代所说的“国家”。 D.疏,是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文书,往往表达对于国家治理的意见看法,《谏太宗十思疏》也是此文体。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国家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危机,提出“要重视积贮”的重要文书。 B.文中的“本”指农业,称之为“本”,客观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重农轻商的思想,此文也指出了重农的必要性。 C.文章主要从古今两个角度,应付自然和战争灾害两个方面,阐明了不积贮的危害,得出要积贮的结论。 D.文章陈述时弊,态度鲜明,思路清晰,主要从反面着手,论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5分) (2)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阙!(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9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但人迹罕至的云峰,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这种喧嚣与颈联“古木无人径,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主要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使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 D.全诗采用了由景入情、侧面烘托、视听结合等手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13.这首诗颈联两句中最传神的字分别是哪一个?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9分)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神奇的想象和特异的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5.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师说》中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描写面对敌军临城,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 (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人老志不老的名句是: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境选择(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法治这一概念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法治的实践模式更是________,在不同国家展现出不同特色。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法治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只能看它是否适合一个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即使同在西方国家法治这一框架之内,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也不是_________。( )。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单一的法治模式,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法治道路。 以往在研究借鉴西方法治理论时,有的学者由于认知局限,演绎出一些并不可靠的知识内容。还有不少话语经过________的翻译成后,与原意________。这表明,我们以往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 目前,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无助于中国现实法治问题的解决,更形成不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只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体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千差万别 千篇一律 模棱两可 南辕北辙 B.千差万别 一模一样 似是而非 相去甚远 C.异彩纷呈 一模一样 模棱两可 相去甚远 D.异彩纷呈 千篇一律 似是而非 南辕北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甚至在同一法系之下,不同国家的法治运行状况也是不同的。 B.而且在同一法系之下,法治运行状况更是因国家而异。 C.假设在同一法系之下,不同国家的法治运行状况也是不同的。 D.就算在同一法系之下,法治运行状况更是因国家而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体系。 B.只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C.只有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D.只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体系。 (二)主观语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20.下列五类情景,每类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一处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例:***改为*** 。(5分) ①情景一(微信朋友圈):鄙人30岁华诞之际,感谢各位好朋友的垂念。朋友们的祝福之语,如和煦春风,温馨动人。 ②情景二(某访谈):大家都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而您作为他的犬子,一定对他的作品非常熟悉吧? ③情景三(某编辑给投稿者的回信):你的文稿,已经收到,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已进行斧正。 ④情景四(广播广告):经临床验证,本产品具有治癌的神奇功效,给广大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⑤情景五(采访专家):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21.下面是某中学周末两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将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你 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6月检测答案 1.A(B范围不清。“但这是无法完成的”错,根据原文2段1行“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可见选项表述过绝对。C以偏概全。根据原文4段2行“要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理解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可见,要想构建物品的前世今生,通过物品了解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想象”是加在其上的,而不是独立唯一的方式。D偷换概念。根据原文8段“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是“史学研究界”。) 2.D几个词不能体现递进式的思维脉络。 3.D“因此现在所见的多数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没有依据。 4.B 5.C“荆棘”不是古今异义词。 6.A“且不是通过发动战争而得”错,原文“秦以攻取之外”“较战胜而得者”等表明,也有通过发动战争而得的土地。 7.古人说:“用(送)土地侍奉秦国,像抱着柴救火。柴不烧光,火不会灭。”这话适宜上面的道理啊。(以:用;事:侍奉;犹:像;得:适宜) 8.B 9.C东周不属于诸侯国。 10.D仓廪实而知礼节”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11.(1)百姓生活不富足却能把国家治理得好(使国家安定),从古代到现在,没曾听过这样的事。【足:富足;而:却;治:治理得好;未之尝闻:没曾听过这样的事,(宾语前置)】 (2)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亏缺呢?【生:从事生产;靡:浪费;何得:怎么能够,(固定句型);阙:亏缺】 12.B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环境的幽静,并非打破静谧清幽的气氛,且并不喧嚣。 13.(1)分别是“咽”、“冷”。(2分) (2)“咽”是“幽咽”“呜咽”的意思,“冷”是“寒冷”之意。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2分) “咽”、“冷”两字精练传神地呈现出山中幽深静邃的意境,(1分) 传达出了诗人恬淡宁静的心境。(1分) 14.D “神奇的想象和特异的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15. ①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1至4句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志洁。(2分)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5至8句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徒然感慨。(2分)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2分) (每条2分,其中思想情感和结合诗歌分析各1分) 16.(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甲光向日金鳞开 (6)老夫聊发少年狂 17.B (千差万别:形容种类多,差别大;异彩纷呈:各种奇异的光彩纷纷呈现,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用前者。/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样,指诗文公式化,也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含贬义;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原文强调区别,不含褒贬,用后者。/似是而非: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模棱两可:对事情不置可否,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明确的态度或意见。原文说繁育与原作意思不符,是错误的,不是没有明确态度,用前者。/南辕北辙:心里想向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相去甚远:表示差别很大。原文想表达中译文与原作的差别大,用后者。) 18.A从与上文的语义关系考虑,为递进关系,选“甚至”最好;从与上下文句子形式一致角度考虑,A项“~与~是不同的”与上文一致。 19.C 划线句有三处问题:意识关联词语和逻辑关系错误,“扎根……”与“逐步形成……”应是必要条件关系,改成“只有……才”;二是语序错误,从逻辑上看,应是先“总结实践经验”,再“回应问题”;三是用词不当,语段核心概念是“法治理论”,而非“法制体系”。 20.①“华诞”改为“生日”②“犬子”改为“儿子”③“斧正”改为“修改”④“治癌”改为“治疗癌症”⑤“垂询”改为“咨询”(①“华诞”是敬辞,一般称伟大的人物或机构诞生的日子,此处可改为“生日”。②“犬子”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此处是称呼别人的儿子,使用不当。③“斧正”是敬辞,用于请别人改文章。④广播稿中应尽量不使用同音字,此处的“治癌”与“致癌”同音,容易造成听众的误解。⑤“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此处是说自己向别人询问,故可改为“咨询”。) 21.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周末西安两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到西安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注意答出要素“目的”“目的地”和“前期准备”的相关内容,然后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包含和并列关系。) 22.略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就懂得礼节了。”老百姓生活不富足却 能使国家安定,从古代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古代的人说过:“只要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只要一个妇女不纺织,就会有人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人治理天下,(对于重视积贮、足民致治的道理,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得十分细致,考虑得十分周备,所以他们的粮食贮备能够拿来作为依靠。 现在许多人背弃农业去从事工商,要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灾;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灾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拯救它。(从事)生产的人很少,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亏缺呢?自从成立汉朝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误了时令不下雨,老百姓就会产生疑虑;年成不好交不了税,朝廷卖官爵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这些事情)已经使皇上您听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个地步,可是皇上还不惊恐的呢? 年成有好坏,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禹、汤那样的治世年代就曾遭受过。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土地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呢?如果边境突然有紧急的战事,国家用什么去发放粮饷给几千几万的兵士呢?战乱、旱灾交加,社会财富非常缺乏,胆壮力大的人会聚集起来横行抢掠,年老体弱的交换孩子来吃。政治完全通达,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会合并起来争相闹事。皇上您这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怎么还来得及呢? 积贮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命脉所在。如果粮食充足财力有余,做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城,就能打得下;用它来防守,就能守得牢;用它来作战,就能够取胜。使敌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谁会不来呢?现在驱使百姓回到农业上去,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使全国老百姓各人依靠自己的劳力养活自己,工商业者和无业游民也都回去走向田间,那么积蓄充足,人们也就乐意在那里定居下来了。本来可以用来致富使天下安定,现在却竟然形成使人心惊胆战的情景,我内心替皇上痛惜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