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 王室衰微,礼乐制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不允许买卖,因此材料中的田地交易表明井田制已经动摇。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排除A项;换田之后田地的性质没有确定,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排除D项。‎ ‎2.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答案】A ‎【解析】‎ 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碎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农业生产,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故B错误;冶铁业应该多样化,并不是单纯农具为主,故C错误;D中全面说法绝对。‎ ‎3.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落后于唐朝 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 商业发展必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管理制度,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4.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 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 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只重视读书仕宦”的观念,家训逐渐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B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前后的家训内容的不同,无法体现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前后的家训内容的不同,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联系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 ‎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6.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独占性 B. 重男轻女宗法观念的影响 C. 维护家族稳定及经济利益的需要 D. 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信息“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知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主要特点是家庭内部传承,具有保守性、独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的狭隘性和封闭性,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这一现象与宗法观念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维护家族稳定及经济利益有关,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本原因”的要求,排除C项。‎ ‎7.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老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 A. 明朝始终奉行鼓励对外贸易政策 B. 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状况 C. 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 D. 私人海上贸易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可知,明朝开放海禁,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有利于百姓和政府收入增加,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故B正确;明朝末年推行海禁政策,故“始终”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无法体现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排除C;材料反映明朝开放海禁,百姓部分通过对外贸易致富,部分贫穷的百姓也追逐富人开展对外贸易,材料并非反映贫富分化加剧,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8.下面为清朝前期获鹿县地权分配情况表。据表可知,当时该地 类别 康熙十五年 雍正四年 乾隆十一年 乾隆三十五年 户(%)‎ 耕地(%)‎ 户(%)‎ 耕地(%)‎ 户(%)‎ 耕地(%)‎ 户(%)‎ 耕地(%)‎ 无地户 ‎17.61‎ ‎22.07‎ ‎25.69‎ ‎16.45‎ ‎10亩地下 ‎36.93‎ ‎11.83‎ ‎41.95‎ ‎13.15‎ ‎37.94‎ ‎10.97‎ ‎45.11‎ ‎1241‎ ‎10~50亩 ‎41.57‎ ‎56.39‎ ‎31.09‎ ‎45.27‎ ‎30.40‎ ‎44.01‎ ‎32.00‎ ‎47.08‎ ‎50~100亩 ‎2.70‎ ‎11.65‎ ‎3.35‎ ‎15.60‎ ‎4.13‎ ‎18.45‎ ‎4.78‎ ‎20.73‎ ‎100亩以上 庶民 ‎0.47‎ ‎4.61‎ ‎0.68‎ ‎7.32‎ ‎1.17‎ ‎12.73‎ ‎1.48‎ ‎14.26‎ 绅衿 ‎0.72‎ ‎15.53‎ ‎0.86‎ ‎18.66‎ ‎0.67‎ ‎13.66‎ ‎0.34‎ ‎5.46‎ A. 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B. 小农经济较为盛行 C. 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D. 人地矛盾非常激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中的信息“康熙十五年--雍正四年--乾隆十一年--乾隆三十五年”的户数与占有的耕地比值分析,可知占地在“10亩地以下--10~50亩”的户数大约有70%左右,这表明小农经济盛行,B正确;无地户约占20%左右,不能说明土地集中现象严重,A错误;无地户不一定都成为流民,C错误;题干未涉及人地矛盾非常激烈,D错误。‎ ‎9.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1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明史·食货五》‎ ‎《洪武实录》‎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明史·食货五》‎ 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 ‎《正统实录》‎ A. 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B. 白银渐趋货币化 C. 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 纸币退出了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未涉及赋役问题,故A错误;明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到明中期“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说明白银渐趋货币化,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货币的变化,政府强化经济调控不合题意,故C错误;白银货币化不能说明纸币退出了市场,故D错误。‎ ‎11.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 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 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区域化,如上海的织布、纺纱,广东的丝织、陶瓷业,故本题选A。B指的是国内贸易,排除;C中的国内市场扩大从题中无法体现,排除;D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明清之际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12.据记载,随着美洲的发现,17~18世纪共有大约10万吨白银流人欧洲,而同时这些白银又以40%(约3.2万吨)的比率流人亚洲。这种白银“外溢”现象 A. 加速了价格革命的发生 B. 导致了欧洲经济的衰退 C. 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 反映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价格革命是白银流入欧洲的结果,而不是“外溢”现象导致的,A项排除;欧洲白银流向亚洲,说明欧洲与亚洲贸易的扩大,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而不会导致其经济衰退,B项排除;欧洲白银流向亚洲,说明欧洲与亚洲的贸易量扩大,因而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商业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不是白银“外溢”的结果,D项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对美洲和亚洲产生的作用来分析材料。‎ ‎13.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 社会分化正在加速 B. 商业革命影响深刻 C.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经济水平决定物价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6世纪末欧洲主要国家的物价上涨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导致欧洲白银数量暴涨,货币贬值,出现所谓的“价格革命”,在此过程中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不是商业革命,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新航路开辟后,大量低价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另一部分是城乡的雇佣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 ‎14.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大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结合”主要是指 A. 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B.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C. 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D. 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理的大发现”是指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世界商品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种类增多,伴随着商品贸易发展带来的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掠夺,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主要是针对欧洲的影响,故B项错误;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属于政治和科技发展,不符合材料“双重结合”的含义,故C项错误;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故D项错误。‎ ‎15.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 手工业的发达 B. 商业贸易的成熟 C. 社会制度的优越 D. 工业革命的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英国能够在三次英荷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本主义手工业发达,尤其是毛纺织业发展最为突出,所以答案选A;BC两项是当时英国和荷兰两国的共同特征,排除;英荷战争爆发时英国尚未开始工业革命,D错误。‎ ‎16.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 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B. 古代罗马科技水平技术高超 C. 人文主义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D. 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表明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是综合历史上的相关优秀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说明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赫罗蒸汽机具体的技术问题,故B项错误;单从材料中赫罗的书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并不能就此得出人文主义者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题干表明“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而不是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故D项错误。‎ ‎17.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B. 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 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D.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生产效率提高,再加上交通成本降低,导致物价下降,因此材料中的现象是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从“工资基本保持稳定”来看,劳动力资源增加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关系,排除A项;从“工资基本保持稳定”来看,难以得出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的结论,且购买力提高与物价下降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内市场的变化,排除D项。‎ ‎18.据史料记载“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工业化要求彻底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C.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D. 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可知,工业革命主张自由竞争,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自由主义盛行,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上,A错误;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可知,是“竞争替代了……中世纪管制”,B与材料意思不符,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D错误。‎ ‎【点睛】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19.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这突出反映了工业革命 A. 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 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 C. 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D. 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了英国社会的分化和两大阶级的尖锐对立,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故答案为B项。A、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并不等同于环境污染,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0.下表反映的是1750—1900年欧洲及中国、印度的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比例的情况。这主要表明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欧洲 ‎23.2%‎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A. 中国要实现复兴须学习欧洲模式 B. 欧洲列强对印度进行了疯狂侵略 C. 欧洲对世界经济的主导作用显现 D. 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欧洲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份额不断上升,超过世界总量的六成;再结合时间信息判断,此时欧洲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欧洲对世界经济的主导作用显现,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中国要实现复兴须学习欧洲模式,A错误;表格不能说明欧洲列强对印度进行了疯狂侵略,B错误;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D错误。‎ ‎21.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发明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随后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自动纺织机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这些现象说明英国 A. 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B. 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 C. 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D. 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人的发明经过很长时间才被应用,甚至被外国首先应用,说明英国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不注重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故A正确;英国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对技术发明的态度,无法体现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是否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D。‎ ‎22.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B. 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 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D.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强调了,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纺织业领域里出现了洋棉纱代替土棉纱的现象,根据材料“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汉口等地区购买的数量惊人,说明当时中国局部地区手工棉纺织业被西方洋棉纺织冲击,中国小农经济出现解体现象,即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当时在中国局部地区洋人棉纱畅销,没有涉及到中外贸易的顺差或逆差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北地区,不能由此推断出内地的整体衰落,故B选项不选;材料强调了洋棉纱在晚清时期畅销,没有涉及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故C选项与题干无关。‎ ‎23.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B.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C.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D.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内煤矿企业较之外国煤矿企业的税收要重,洋务运动在开办民用工业的时候,为了减少受到外资企业的压力,李鸿章奏请政府减轻税收,这是利用行政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开平煤矿的个例,不能说明整个煤矿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煤矿的控制不准确,排除B;材料中没有看出加强对开平煤矿的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对税收制度的调整,排除C。‎ ‎24.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 A. 极大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B. 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 C. 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表明李鸿章创办的洋务民用工业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正确;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材料无法体现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错误;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不属于军事工业,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联系所学洋务运动的评价分析解答。‎ ‎25.据统计,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对近代产业投资约2796.6万银元,其投资总额占我国此时期近代产业资本的70.48%。这说明当时 A. 民间资本对近代工业的冷淡 B. 国家资本极力排斥民间资本 C. 近代工业化是现出畸形发展 D. 国家资本主导着工业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产业的主要投资者是清政府,说明此时是国家资本主导着工业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间资本对近代工业的态度,且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严格限制民间资本投资近代工业,A项错误;B项材料不能说明且与史实不符,排除;工业化的畸形发展体现为工业结构的失衡与不合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投资总额占我国此时期近代产业资本的70.48%”,紧扣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26.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了 A. 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 B. 资本主义从南方兴起并占据优势 C. 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 D. 近代中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的差异,故A项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中体现的是从南至河南一带对机器生产的认识的地区差异,无法直接得出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认识不同,无法直接得出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 ‎27.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28.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A. 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 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 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 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材料强调“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与“自由发展”不符,排除A项;1935年国共处于对峙状态,“团结抗日”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制定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名师点睛】‎ ‎(1)依据材料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2)“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9.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 400多吨、工人2 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A. 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 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 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 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8月到11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C项。A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是倒闭,排除D项。‎ ‎30.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 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局面 D. 消除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电器工业和生活日用必需物品,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抗战需要,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国有化,以适应抗战需要,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C不是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1938年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的国有化,意在适应抗战需要,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3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A. 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B. 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C. 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D. 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1953年”可知,是一五计划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材料反映的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是为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B不符合1953年的社会大背景,排除;1959-1961出现经济困难,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C;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D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32.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A. 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 B. 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 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D. 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所述政策的突然变化符合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以及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的要求,故答案为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于1956年结束,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项;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与招收大批农村人口入城无关,排除C项;城乡差别没有变化,排除D项。‎ ‎33.1959年2月,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要求“公社在统一分配上,承认队与队、社员与社员收入之间的合理差别;在体制上,实行权力下放,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以队为基础。”该要求 A. 有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推进“大跃进”运动 C. 彻底纠正公社体制的弊端 D. 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改变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承认合理差别和以队为基础进行管理、核算,农业生产与农民利益联系增强,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C项“彻底纠正”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企业”采取措施,排除D项。‎ ‎34.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A.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 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实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试产经济体制的目标,B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C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故D正确。‎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79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解答。‎ ‎35.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类别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A.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 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 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D.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工业生产领域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联系所学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D正确;据所学可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于21世纪初,A错误;材料中是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与B没有关系,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没有涉及到工业结构的调整,C错误。‎ ‎36.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 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 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 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促进了农业发展,故B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并不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故D错误。‎ ‎37.1980年10月,《湖北日报》刊文道:“以往由商业部门统一经营鲜鱼,从收购到供应,往往把活鱼盘成死鱼”,“现在群众不仅能吃到活鲜鱼,而且在农民出售水产品的推位上,有活鯽鱼桂鱼等40多个品种任你挑选。”由此可知,当时 A.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 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开始扩大 C. 农产品市场出现活跃局面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农民可自由地出售自己的农产品,说明农产品市场趋向活跃,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开始于1978年的“包产到户”,A项错误;农民自主经营权扩大开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D项错误。‎ ‎38.198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各大商场展开产品促销,这是中国当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对此,北京各大报做出激烈反弹,如《北京日报》发文认为引进可口可乐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资源。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这表明 A. 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 B. 百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 C. 政府机关权力意识浓厚 D. 阶级斗争思维仍然存在 ‎【答案】A ‎【解析】‎ ‎1982年,中国刚刚进行改革开放,“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说明国家对于市场经济让持有否定态度,说明当时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A正确;B不是材料现象主旨;C说法错误;解决斗争思维不符合材料发展经济信息,D错误。‎ ‎39.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农产品收购价比率(%)‎ ‎1978年 ‎1984年 ‎1991年 ‎1993年 国家定价(%)‎ ‎94.4‎ ‎37.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0‎ ‎23.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8‎ ‎82.7‎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 C.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D. 国家宏观管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收购价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指导定价的比重越来越小,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化,体现了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故B选项正确;表格只反映了农产品收购的定价方式,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是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表格数据说明国家宏观管理仍然存在,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D选项错误。故选B。‎ ‎40.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B. 已形成典型外向型经济 C. 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表明90年代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反映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材料只是表明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并没有到“外向型经济”的程度,C错误;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结合所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分析解答。‎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3分,42题13分,43题14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丝织业发展迅速,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官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引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地位上升;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 ‎(2)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工场到工厂。‎ 影响: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解析】‎ ‎【详解】(1)据材料“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可知,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地位上升;据材料“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等信息可知,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据材料“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等信息可知,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据材料“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等信息可知,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 ‎(2)变化:据材料“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等信息可知,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据材料“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等信息可知,由工场到工厂。影响: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诞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点睛】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深远影响: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40年英国为国内消费进口了454.5万公担棉花、4842.1万磅亚麻和大麻。至1870年进口棉花增加到983.6万公担,羊毛增至1.71亿磅,亚麻和大麻增至590万磅。”英国工业品的市场也随之扩大了。“兰开夏棉织品的输出额从1843年的十四万一千磅增加至1854年的一百万磅。”由于“航海条例”的取消运输费降低,从而降低了英国工业品的价格,增强了其竞争能力。英国的机床,机车等重工业产品也越来越畅销,从1845年到1870年的25年中,英国机器输出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试论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 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改变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 ‎(2)特点:以进口工业原料为主;对外大量销售工业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影响: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传播了英国的工业文明;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激化了英国与殖民地及落后国家的矛盾。‎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信息可知,陆海丝绸之路发达;据材料“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等信息可知,范围广泛;据材料“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等信息可知,;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评价:本题要求“从整体史观的视角评价古代对外贸易”,可从世界联系加强,利于经济文化交流角度来分析。‎ ‎(2)特点:据材料“1840年英国为国内消费进口了454.5万公担棉花、4842.1万磅亚麻和大麻。至1870年进口棉花增加到983.6万公担,羊毛增至1.71亿磅,亚麻和大麻增至590万磅。”等信息可知,以进口工业原料为主;据材料“英国工业品的市场也随之扩大了。”、“兰开夏棉织品的输出额从1843年的十四万一千磅增加至1854年的一百万磅。”等信息可知,对外大量销售工业品;据材料时间处于19世纪中后期,可知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经济发展。影响: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的扩张激化了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与英国的矛盾。‎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092‎ ‎19505‎ ‎19‎ 材料二 新中国的工业化 ‎——摘编《世界当代史》与党的十六大、十九大决议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案】(1)状况: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原因: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新中国建设经验的欠缺。‎ ‎(2)不同: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工业化战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各部门协调发展;发展方式: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资金从农业提供到国家积累;外部关系:冷战格局下的自力更生到全球化形势的开放共赢等方面比较 注意的问题: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开放合作共赢等 ‎【解析】‎ ‎【详解】(1)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据材料1952—1957年,由于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而此时农业生产发展滞后。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借鉴苏联经验,我国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新中国建设经验的欠缺。‎ ‎(2)不同:管理体制: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50—70年代初,借鉴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 所有制结构:结合所学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逐步建立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发展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资金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对农业实行了惠农政策,资金的积累来源由国家提供;外部关系:可从冷战格局下的自力更生到全球化形势的开放共赢等方面比较来分析。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从环保角度;科技创新角度;经济体制的创新及开放共赢等方面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