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1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第 12 课 唐诗五首 野望 唐·王绩(八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1)东皋(gāo):地名,今属山西省万荣,诗人弃官后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薄暮: 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 求?” (2)徙倚: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 (3)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4)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的鸟兽。 (5)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 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6)采薇:釆食野菜。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 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 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 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 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 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 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 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 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 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 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黄鹤楼 唐·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2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jī)上,俯见大 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4)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 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5)乡关:故乡家园。 (6)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 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 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 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考题】 1、诗句理解性默写 (1)诗中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 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 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 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 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5、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6、“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 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 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 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 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7、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 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 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 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3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 官兵。 (3)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 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 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 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 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 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 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 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4)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5)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 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6)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 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 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 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 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7)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 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8)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9)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 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 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 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查骑兵,告诉我都护还在燕然。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 五年(737 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 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 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 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 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 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 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分析】 1、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4 答:“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 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 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 “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3、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 像是见了这景的。 答:这两句诗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写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 的特点。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答:边疆沙漠无边无际,草木不见,商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刚直有力的升腾在天的 尽头, 而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5、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 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 廷使命的大臣,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 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 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2)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3)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4)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5)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6)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 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 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 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句分析】 1、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答案: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5 答:从炼字来看,“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 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 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4、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 阔。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因古时杭州名为钱塘,故名。后来写成“钱塘湖”。 2、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3、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 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 雨或雨初停时) 4、暖树:向阳的树。 5、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6、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7、没(mò):隐没。 8、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足:满足。 9、白沙堤:指西湖东面的白堤,上有断桥等名胜。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思想内容】 整首诗描绘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 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 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 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 草刚刚高过马蹄。 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 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享受。 【炼字炼词】“几处”,早莺尚少,故曰几处──不多几处;“谁家”新燕可指,故问谁家 ──不知谁家。“几处”“谁家”极有分寸地展现出初春景致。“渐欲”,渐渐就要;“才能”, 刚刚能够。都表现事物在发展变化。“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 的勃勃生机。 6 第 24 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构筑房舍。结,构筑,建造。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居住的地方。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jiàn):看见,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6)日夕:傍晚。 (7)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交,结伴。 (8)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云气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 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 荣誉之类了。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 璞归真”。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 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中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虚饰和奸诈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淡泊名利;热爱田园生活,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考题】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答: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 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2)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傍晚之际,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夕阳已经快落山了,美丽的鸟儿呼 朋唤友结伴欢快回巢。表现了作者弃官归隐的人生理想。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改成“望”吗?为什么? 答:“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 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 心境,超然物外的旷达心胸。 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7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指作者怎样的生活?“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此”指恬淡闲适的生活。“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略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城:长安 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植被繁茂。 2、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3、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4、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5、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 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听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 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 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 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 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诗歌。 【分析】 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 触目惊心。“深”字表现了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写出令 人满目凄然之景。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战火连续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 表达了诗人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 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引人共鸣。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 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 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忧国思家的情怀。 8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 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金鳞开:(铠甲) 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开:打开,铺开。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5)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 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6)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 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 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 不扬。 (7)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8)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 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9)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 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 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考题】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黑云”暗喻什么?“压”字和“开”字有什么表达作用?这 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黑云”暗喻敌军的嚣张气焰。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 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 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 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答: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 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展开联想与想象, 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斗从白昼持续 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 紫色。赏析这两句描绘了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战争的激烈和悲 壮,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中“易水”二字让人联想到什么典故?“临易 水”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易水”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 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 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 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誓死杀敌、报效 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9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 雄气概。 7、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 答: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势; 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悲壮。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2)销:销蚀。 (3)将: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净。 (5)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6)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7)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称周郎。后任 吴军大都督。 (8)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 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9)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 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 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 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 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 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 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以 小见大,别出心裁。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 也会大有作为。 3、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只 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 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考题】 (1)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周郎、二乔分别是谁? 答:赤壁之战。周瑜。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 (2)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 自然。3、4 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 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 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 10 有作为。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 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 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答: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 幸心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1、星河:银河。转:《历代诗余》作“曙”。 2、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3、天语:天帝的话语。 4、殷勤:关心地。 5、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化用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 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6、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谩有:空有。 7、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8、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9、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 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 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 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资料】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 1130 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 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 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 1130 年(建 炎四年)。 【赏析】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 色。 答: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 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 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 词风豪放。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 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 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 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1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选自《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2)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 滋,繁盛。 (3)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4)遗(wèi):赠送,赠与。 (5)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 (6)致:送到。 (7)贵:珍贵。一作“贡”。 (8)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 《庭中有奇树》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写一个妇女 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全诗八句,前四 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 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 千岁。寿,长寿。 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2)骥(jì):良马,千里马。 枥(lì):马槽。 (3)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暮年:晚年。 已:停止。 (4)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满,引申为长。 缩,亏,引申为短。 (5)但:仅,只。 (6)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 (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 种形式性结尾。 【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 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 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 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附录: 《龟虽寿》为东汉时期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 一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 12 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1)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2)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 严酷。 (3)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背景】 刘桢(186~217 年)字公干,东汉末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 赋》、《大署赋》、《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 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刘桢去世。他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 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赠从弟》共三首,分别用蓣藻、松柏、凤凰作喻,“初言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 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元代刘履《选诗补注》卷二)。 此为其二,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 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梁甫行 三国曹魏·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 (1)八方:东、西、南、北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合称八方。 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行止:行动止息,这里泛指生活。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4)柴门:用柴草编成的门,形容房屋极其简陋。 (5)翔:这里指自由自在地窜来窜去。 (6)我:代“海边民”自称。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内这里有雨那里刮风。艰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寄身在荒野之中。 妻子孩儿象禽兽一样,奔走止息在山林险境。柴门内外多么萧条,狐免在我屋里游行。 【背景】 曹植 (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 (今安徽亳县) 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死后谥“思”, 故世称“陈思王”。植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很受曹操宠爱,几立为太子。然任性放诞,后渐失 宠。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迫害。多次上书乞用,皆未如愿,终于忧愤而死。其诗内容广泛, 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诗品》)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 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原 有集三十卷,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近人黄节的《曹子建诗注》是较好的笺注本。《三 国志·魏书 》卷 19 有传。 13 《梁甫行》亦作《泰山梁甫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辞》。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说:“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余冠英《三曹诗选》 说:“古曲《泰山梁甫吟》,又分《泰山吟》和《梁甫吟》二曲,都是挽歌。” 【赏析】 曹植这首诗是拟《泰山梁甫吟》而作。诗中描绘了“边海”农村的贫困景象,表现了他对人 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全诗共八句,开首两句以高度概括的笔力描绘出一幅气候各异,风雨迥殊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图象。 这里有诗人青少年时代“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求自试表》) 的戎马 生涯的体验,但是,更多渗透着诗人后期倍受曹丕父子压抑,“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 欢”(《三国志·曹植传》) 的沉痛经历。正是如此,才使诗人出笔不凡,挥写出苍凉浑茫的诗句。 下边四句,诗歌的图象又急剧缩小,与开首两句的大笔勾勒,形成鲜明的二极性。其中“剧 哉边海民”之“边海”,丁晏《曹集诠评》注为“海岛”; “寄身于草墅”之“墅”,宋刊本《曹 子建文集》作“野”,今人多以作“野”更符合全诗的意境。这样以来,诗歌的画面由无限大的 空间,就具体到海岛民居住的荒野中,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像禽兽一样,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与海 岛上的岩石和森林相伴为伍,此情此景已经和人间地狱合二而一了。 结尾处,借海岛民的自泣自诉,进一步描绘其“家”中情景:那里柴门萧条,成了狐兔出没 奔跑的乐园。据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说,这首诗反映了“曹睿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 为了逃避征调,不敢家居的惨酷情景。”这样,最后两句是描写流亡“海岛”人民的原来的“家”, 与前面四句联系起来,自然地构成了当时人民为“逃避征调”的惨不忍睹的连环画卷。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2)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 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 杯,一杯酒。 (3)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的《和知己秋日 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 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4)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5)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 间。 (6)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译文】 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 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分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 意。词之上片绾(wǎn)合今昔,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实战: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答:“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 凉,突出了词人的悲凉寂寞之感。 2.赏析“千古奇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4 答:借景抒情,蕴含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会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 变得一片虚无,抒发了作者伤春怀旧、青春易逝的感慨。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1)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2)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 (3)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4)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5)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6)涟漪:水的波纹。 (7)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 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 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1、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2、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2、中原乱:指公元 1127 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4、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收:收复国土。 5、倩(qiàn):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 1127 年(宋钦宗 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 ,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 的西门楼,居高临下 ,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李白曾在 这里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怀念。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 。“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 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 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 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 缨散”,说贵族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 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人在伤心地流泪, 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 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 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 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15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xù)创作。《清 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2、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3、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4、藕花:荷花。 5、争:怎,怎么。 6、鸥鹭:泛指水鸟。 【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河南开封),二十四岁时,她 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山东青州市),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 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 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 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 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 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 之作。 【附录】 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 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 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 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 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 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 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 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 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 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