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学案:专题1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C含答案
2018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讲义:专题1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C含答案 第3讲 水体及其运动 网络构建 高考透视 1.地位。水循环各环节构成、陆地水体间转换的方式是常见的命题点。 2.方法。针对今年高考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除准确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外,还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2)区域性发展问题与河流、湖泊环境密切相关,应强化河流、湖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意义。 (3)海洋环境是目前人类发展所关注的热点,海洋资源开发、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气候、生物与洋流有密切关系的特殊地区,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内容。 3.方向。以图文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河湖的补给、水文特征及成因;河流、湖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内涝成为典型的城市化问题之一。城市内涝的发生是人类对水循环强力干扰的结果。关注城市内涝,从水循环角度探讨解决“内涝”的方法是重要的命题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常见考查方式:以海陆分布局部区域图为背景,或以热点事件为命题情境,考查学生对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重要考点1 水循环、陆地水体补给关系与河流的特征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来影响水循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 分析角(尺)度 内容 时间尺度 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空间尺度 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生态环境角度 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地;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陷、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旱涝灾害 续表 分析角(尺)度 内容 水资源角度 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速度,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2.水循环原理的运用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其循环过程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自然要素产生重要影响。常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湖泊性质 湖泊根据湖水性质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从水循环过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如果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经过强烈的湖水蒸发之后就是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就属于淡水湖。 (2)分析水土流失强弱 水土流失强弱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有着直接关系。受地表植被、地形坡度、降水量的大小等影响,如果地表径流水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就重,相反就轻。如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人类活动,都是为了减小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流速,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3)分析沼泽湿地的形成 影响沼泽湿地的环节有降水、蒸发、下渗、地表径流等,例如高纬地区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包括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河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的汇入,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存在地下冻土不易下渗,蒸发量小等。 3.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城市内涝与海绵城市建设 1.城市内涝基本分析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1)城市内涝的原因:①降雨强度大,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集中。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增加城市降水。②城市盲目扩张,地表径流不断增大:洼地、水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③城市排水管网的问题: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步伐,设计标准偏低。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④城市路面硬化面积扩大,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地表水难以下渗,导致路面积水。 (2)防治措施(工程措施):①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②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③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④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⑤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2.海绵城市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减缓城市内涝的压力。 建设方法:缺水地区将优先利用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措施,补充地下水,削减地面径流;其他地区则优先利用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调蓄、净化雨水,削减径流峰值。 [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题流程 我的解答 (1)B (2)C (3)D 技法点拨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分析 人类活动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结果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洪峰值增大,河道淤积,排洪困难,易发生洪涝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地下水资源增多,水土流失减轻。河道淤积减少,行洪能力增强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 城市低洼地带易积水,形成城市内涝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 — 地表水下渗增多,减轻城市内涝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下游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削峰补枯能力增强,调节径流,减少下游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 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 湖区减小,蓄水量减少,下游地区易发洪涝;生物多样性减少 考查角度1水循环与城市内涝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是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不适宜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城市( ) A.敦煌 B.成都 C.广州 D.深圳 (2)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缓解热岛效应 B.减轻城市内涝 C.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D.提供工业用水 (3)暴雨过后,公园中的荷花池最主要功能是( ) A.调节小气候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美化城市环境 D.增加下渗量 答案 (1)A (2)D (3)D 解析 第(1)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减少地表径流,从而用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敦煌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不易产生内涝。第(2)题,该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的水面面积,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可以降低城区的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暴雨过后该系统可以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可以通过沉淀池、湿地公园等对水体降解污染,起到净化作用;但是在活水公园中没有水回收利用,故无法为工业提供用水。第(3)题,注意审题,公园中的荷花池具备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和增加下渗量等功能,公园中的荷花池面积大,没有河流与其相连,主要排泄方式靠下渗,这样不仅补给地下水,而且可以起到减缓城市内涝的功能。 考查角度2以湖岸线变化图为背景,考查湖水的补给类型 柴窝堡湖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的天山山谷盆地内,属于山间集水洼地型湖泊。下图为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柴窝堡湖湖岸线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柴窝堡湖湖水的主要直接补给源是( )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各类径流 D.冬季积雪 (2)沿西北—东南方向逐渐向湖盆底部地势变化的总体特征是( ) A.缓—陡—缓 B.陡—缓—陡 C.高—低—低 D.陡—陡—缓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柴窝堡湖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的天山山谷盆地内,属于山间集水洼地型湖泊,由此可推断出其补给有天山的大气降水以及天山冰雪融水,该地还有冬季降雪形成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各类降水和融水形成的径流是该湖泊的主要直接补给源。第(2)题,从图中湖岸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同等水位下降的情况下,湖泊西北部湖岸线变化较小,中部湖岸线变化最大,东南部湖岸线变化最小,说明该湖泊西北部坡度较陡,中部最缓,东南部最陡。 重要考点2 洋流的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分布规律 (1)洋流的分布 (2)洋流模式图解分析 图示 分布 特征 常规环流模式 中高纬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北纬45°~70°)以副极地为中心 ①3支洋流构成 ②逆时针 ③东(侧)暖(流)西(侧)寒(流) 中低纬环流 热带、副热带海区(南北纬5°~45°)以副热带为中心 ①4支洋流构成 ②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③东(侧)寒(流)西(侧)暖(流) 特殊环流模式 西风漂流 南纬40°~60°之间 ①顺时针环流 ②受南极大陆影响性质为寒流 季风洋流 北印度洋 流向受季风影响,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成因对比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 [2017·郑州质检]读世界某大渔场鱿鱼产量随纬度和经度分布图,回答(1)~(2)题。 (1)该渔场为( ) A.纽芬兰渔场 B.北海渔场 C.秘鲁渔场 D.北海道渔场 (2)影响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离岸风 B.河流 C.洋流 D.人类活动 解题流程 我的解答 (1)D (2)C 技法点拨 渔场形成条件的分析方法 (1)结合成因分析,由结果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原因,思维过程: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营养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例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由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即多位于副热带大陆沿岸的海域,如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考查角度1洋流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017·山西质检]中国东部海域汇集了多种水体,如长江冲淡水①、台湾暖流②、中国沿岸流③以及日本暖流分支④等。各种水体相互穿插,叠加风的影响,使得该海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团的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典型锋面涡。读6月份中国部分海域的主要水体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最容易出现典型锋面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典型锋面涡形成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利于海洋航行 B.吸引鱼群集聚 C.加快污染物扩散 D.形成连续性降水 (3)形成舟山渔场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位于大陆架海区,海水较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②寒暖流交汇,鱼的饵料丰富 ③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盐上泛到海面 ④长江冲淡水带来了无机营养盐 ⑤位于温带海区,冬季表层海水水温低,上下层海水容易搅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题,典型锋面涡形成原因是冷、暖水团相遇,图中只有在丁处,北上的长江冲淡水暖水团和南下的中国沿岸流冷水团相遇,形成典型锋面涡。第(2)题,典型锋面涡形成原因是冷、暖水团相遇,两者交汇会使海水搅动,使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这些无机盐类在海水表层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从而吸引鱼群集聚。第(3)题,本题考查影响渔场形成的因素。舟山渔场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位于东海大陆架海区,海水较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寒暖流交汇,鱼的饵料丰富,长江冲淡水带来了营养盐;位于温带海区,冬季表层海水水温低,上下层海水容易搅动。该地只有南下的冷水团,没有强劲南下的寒流,也就没有上升补偿流。 考查角度2洋流与人类活动 2017年5月26日,中国外交部长与俄罗斯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谈,并共同出席记者会。据介绍,中俄有望共同开发北极航线,共建一条“冰上丝绸之路”。据此读图回答(1)~(3)题。 (1)“冰上丝绸之路”开通后,从大连到鹿特丹的航行过程中( ) A.甲—乙段 一直顺水 B.乙—丙段 常遇大雾 C.丙—丁段 可见极光 D.丁—戊段 布满浮冰 (2)“冰上丝绸之路”通航环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A.海雾 B.潮汐 C.洋流 D.海冰 (3)“冰上丝绸之路”若能开通,对下列海上要道航运影响最大的是( ) A.德雷克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霍尔木兹海峡 答案 (1)B (2)D (3)C 解析 第(1)题,甲—乙段经过千岛寒流时,逆水而行,故A项错误;乙—丙段经历沿海寒流,此时正值夏季,陆地气温高,受寒流的影响暖空气会形成雾,故B项正确;丙—丁段虽处于北极地区,但此时为夏季,极地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故C项错误;丁—戊段为暖流控制,且此时为夏季,浮冰融化,故D项错误。第(2)题,“冰上丝绸之路”通过北冰洋,结冰时间长,故D项正确。第(3)题,“冰上丝绸之路”若能开通,通过北极航线,欧洲到北美洲或亚、欧两洲的距离比原来绕道苏伊士运河将大大缩短,故C项正确。 [2017·广东七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西侧,流域内80%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科罗拉多”即西班牙语“红色”之意。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人就在这条河流上建坝修库、开渠引水,在流域内干旱高盐的土地上,沿河形成了众多的灌溉农业区。河流流经灌区后,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因此,美国政府启动了灌区盐碱控制计划,采取渠道衬砌以减少渗漏,改漫灌为喷灌或滴灌,对灌区排水淡化处理或直接入海等。由于河流过度开发利用,自1998年开始,河流几乎再没有注入大海,导致河口三角洲湿地萎缩,生态退化严重。下图为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 (1)请根据材料概括科罗拉多河的水文特征。 (2)请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河流在灌区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的原因。 (3)“人造洪水”是指上游大坝每年定期同时放水来模拟自然洪水,让科罗拉多河水可以重新入海。有人支持,认为“人造洪水”有利于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有人反对,认为会带来不利影响。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科罗拉多河上游流量丰富,下游流量较少;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河流含沙量大;无结冰期;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前三点为必答) (2)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含盐量高;河水被引来灌溉,土壤中大量盐类被水溶解,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河中,导致河水盐度升高。河水被沿岸灌区反复利用,导致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河水被大量引用,导致越往下游水量越少,也会使河水盐度升高。 (3)支持。“人造洪水”可以给三角洲地区带来水资源,增加地下水水量;带来大量泥沙,堆积后形成肥沃的土壤;有助于恢复三角洲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两点即可) 或反对。“人造洪水”次数少、水量少,对下游地区生态影响有限;短期的“洪水”导致地下水水位升高,容易加剧该地的土地盐碱化;可能对河流沿岸已有的人类活动造成威胁。(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题,科罗拉多河的水文特征应结合图中信息从其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第(2)题,原因应从蒸发量、土壤中盐分汇入、人类灌溉活动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若支持“人造洪水”,应主要从“人造洪水”对三角洲水资源、土壤、湿地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若反对“人造洪水”,应主要从“人造洪水”对土地盐碱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河流的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考向一 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 1.读某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2)据统计,图中河口三角洲每年都向外延伸很多,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 (1)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2)河流支流较多,泥沙来源广;河流流速缓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入海口处海底较浅;受海水的顶托作用大。 解析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通常从水位、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去描述。第(2)题,三角洲面积增大与河流的含沙量、河流的流速、海水的顶托作用、沿海大陆架的深度有关。 考向二 河流开发 2.[2017·湖南六校联考]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开都河是新疆的大河之一,长约610千米,流域面积2.2万平方千米,总落差1 75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62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达140万千瓦,是新疆规划的三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博斯腾湖为新疆最大的淡水湖。 材料二 下图为开都河流域示意图。 (1)分析博斯腾湖成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 (2)判断开都河水能资源梯级开发位于哪一河段(①—②河段、②—③河段或③—④河段),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开都河径流量较丰富,汇入湖泊的径流量较大;博斯腾湖所处纬度较高,海拔较高,蒸发量较小;湖泊西南部有河流(孔雀河)流出,盐分积累较少。 (2)②—③河段。该河段等高线较密集,河流落差较大,多峡谷;河流流量较丰富。 解析 第(1)题,湖泊的盐度取决于淡水注入量及湖水的排泄方式。从材料中“开都河是新疆的大河之一”“多年平均径流量33.62亿立方米”等信息可以判断开都河水量大,即博斯腾湖的淡水补给多;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孔雀河的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由此可推断博斯腾湖湖水补给孔雀河;从博斯腾湖所在纬度可以判断其气温低,蒸发相对弱。第(2)题,河流梯级开发应位于河流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此处等高线密集且上游河段支流多,水量大。 时间:50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16个城市开始试点。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读海绵城市简图,完成1~2题。 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增加下渗量 B.减少蒸发量 C.增加地表径流 D.减少地下径流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植被对水资源起到滞蓄作用,从而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增加植被的蒸腾作用,延长蒸发时间,从而增加蒸发量。 2.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 ①淡水不足 ②雨季内涝 ③用地紧张 ④热岛效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吸纳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淡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减少雨季地表径流,从而减少城市内涝;植被增加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国家地理频道“探寻欧洲河流”摄制组到欧洲采访,历时一年,绘制出欧洲四条河流年相对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河流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欧洲四条河流中,②河流夏季径流量大,③河流春季径流量大,说明②河流可能受冰川融水补给,③河流可能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故②③河流的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 4.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依次位于( ) A.欧洲北部、欧洲东部、欧洲南部、欧洲西部 B.欧洲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欧洲南部、欧洲东部 C.欧洲东部、欧洲北部、欧洲西部、阿尔卑斯山区 D.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欧洲东部、欧洲西部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①河流夏季径流量较小,最可能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②河流冰川融水补给量大,最可能位于阿尔卑斯山区;③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最可能位于冬季降雪量大的欧洲东部;④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最可能位于欧洲西部。 [2017·湖南六校联盟联考]伊塞克湖水面海拔1 600余米,湖水清澈,终年不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候鸟迁徙、过冬、繁殖之地。读图,回答5~6题。 5.伊塞克湖冬季表层水温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 A.受西风和暖流影响,气温较高 B.地势高,获得太阳光热多 C.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侵入 D.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位于中亚,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极为微弱;地势高,温度低;从图中河流流向可以判断该地北部为山地,可以阻挡高纬度地区寒冷气流侵入,减缓降温;伊塞克湖四周地表较平坦,气流下沉增温作用不明显。 6.影响伊塞克湖成为候鸟越冬地的主要因素是( ) A.湖泊终年不冻,气候温和 B.枯水期湖滩出露,栖息地广 C.多晴暖天气,风力微弱 D.生物多样性丰富,食物充足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越冬”,由此可以判断温度是最主要因素。 因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使能见度低于1 km时,气象学称之为雾。下图示意某大陆西岸地区,这里降水稀少,附近海域多雾。当雾随海风到达陆地时,雾中的水滴会逐渐缩小,大气能见度随之提高但是空气仍然很潮湿,这种雾叫“浓湿雾”。据此完成7~9题。 7.图示区域降水稀少的原因主要有 ( ) ①地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缘,气流下沉 ②盛行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 ③寒流降温使该区域蒸发微弱,空气干燥 ④沿海空气与寒冷水面接触,形成逆温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此区域为南美洲西海岸区域。图示区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图示区域位于东南信风带,东南信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不易成云致雨;该地区由于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较强;该地区有秘鲁寒流流经,使海面降温,沿海空气形成逆温层,不易降水。 8.附近海域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流辐射冷却使水汽凝结 B.沿岸沙漠提供大量凝结核 C.盛行西风带来充足的水汽 D.暖湿空气经过寒冷下垫面 答案 D 解析 秘鲁寒流流经该地区大陆西岸,使海域附近气温降低,海域上空的空气中含有水汽较多,因此产生海雾。 9.正常雾转变为浓湿雾是因为陆地 ( ) A.空气干热 B.光照较强 C.风力较强 D.降水偏少 答案 A 解析 正常雾被海风吹达陆地时,进入一个既热且干的地区,干热空气使雾中的水滴缩小,形成浓湿雾。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青海湖流域蒸发量、降水量、气温以及青海省蒸发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曲线表示青海湖流域蒸发量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B 解析 各月的蒸发量不会出现数值为0,据此可判断a和b为蒸发量曲线,青海湖流域蒸发量小于青海省蒸发量,故b曲线应为青海湖流域蒸发量。c曲线变化较和缓应为气温曲线,d曲线夏半年的数值高于冬半年,符合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应为降水量曲线。 11.青海湖水位近几年有回升的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b减少、c减少的结果 ②b减少、d增多的结果 ③减小湖区周围的气温日较差 ④青海湖逐渐变为淡水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青海湖湖水水位上升主要是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增多的结果,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应是b减少、d增多的结果;湖区水位上升说明水量增多,对局地气候的调节作用加大,降低了气温日较差;流入湖区的淡水增多,但仍然改变不了青海湖为咸水湖的特性。 二、综合题(2小题,共46分。) 12.[2017·广东揭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2分) 纽芬兰岛,原系北美大陆古老阿巴拉契亚山系的延续,是一个大陆岛,面积11.1万平方千米,主体地形海拔300米左右,该岛夏季大雾天气多,特别是在东海岸。纽芬兰沿岸是世界上观看冰山的最佳地点之一,目前每年常有来自高纬度的冰山漂浮到该岛附近海域,吸引来自各地游客。下图为纽芬兰岛等高线地形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夏季纽芬兰岛东海岸多大雾天气的原因。(8分) (2)简述该岛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3)指出纽芬兰岛常见冰山漂浮的季节,并分析该岛附近海域常有众多冰山漂浮的原因。(8分) 答案 (1)夏季气温高,蒸发强;暖流带来了大量的暖湿气流;寒流使暖湿气流降温,水汽易凝结;夏季风力较小,易出现大雾天气。 (2)以丘陵地形为主,海拔低、坡度平缓;岛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形成年代久远),久经外力侵蚀,形成低缓丘陵。 (3)春末夏初(夏季)。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开始逐步融化,被大西洋的拉布拉多寒流带走,南下漂流至加拿大的纽芬兰岛附近,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错汇合,形成许多洋流涡旋,(海水受阻,滞留不前)使大量冰山在该海域附近聚集。 解析 第(1)题,注意运用雾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微风或静风的气象条件;水汽冷却凝结的条件)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加以回答。第(2)题,注意分析该岛屿等高线数值及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地形特征,结合内外力作用原理加以解释。第(3)题,冰山是由于极地地区冰川断裂并被洋流携带而来。冰山聚集与洋流受阻有关。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2017年7月4日,《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办法》国家标准正式对外公布。 (1)简述厄尔尼诺发生时图甲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4分) (2)据图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8分) (3)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鱼群逃离的原因。(6分) (4)针对厄尔尼诺对秘鲁的影响,简述该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6分) 答案 (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减弱,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该海域海水升温后,近洋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而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风,风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 (3)水温升高,冷水鱼不适应升高的水温;海水上泛减弱,大量营养盐类不能带至表层,鱼的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海水中的溶解氧随水温升高而减少,大量鱼类缺氧死亡。 (4)建立国家防灾指挥机构;积极宣传,全民预防;针对厄尔尼诺现象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调整捕鱼时间和空间;北部地区可能出现洪涝灾害,加固防洪工程,疏通排水道,加固路桥等;南部地区可能出现干旱灾害,增加蓄水。 解析 第(1)题,由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可知水温异常的特点。第(2)题,根据厄尔尼诺形成示意图可以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由图可知,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表层海水升温,近洋面热空气上升,西风暴发,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加剧中东部水温升高。第(3)题,原因可从水温升高、营养盐类缺乏、溶解氧减少等方面分析。第(4)题,应对厄尔尼诺的措施可以从建立国家防灾指挥机构、调整捕鱼时间和空间、北部地区加固防洪工程、南部地区增加蓄水等方面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