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年级历史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1.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学派按顺序应是 A. 儒、墨、道、法 B. 道、法、儒、墨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墨家,“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由此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2.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思想。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这样内外就没有了分别,这反映了“兼爱”的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 ‎3.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项。‎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 ‎5.2013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媒体时说,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强调领导者治国要有的态度。原话出自“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引文体现的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治大国若烹小鲜”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该句话出自道家代表老子《道德经》,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家思想,儒家主张仁、礼,法家主张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6.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 B. 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D. 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秦国的重视,秦国重视的是法家思想,故可排除A;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逐渐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所以B的说法违背了史实,故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一信息可知,在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的趋势,故选C;思想专制局面形成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D。‎ ‎7.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8.《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9.两汉时期,政府虽多次严禁百姓私自为血亲复仇,但这一行为却屡禁不止。官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也往往对血亲复仇者宽大处理,甚至予以褒扬。这说明两汉时期 A. 官员没有法律意识 B. 社会矛盾尖锐 C. 儒家伦理观念强化 D. 中央集权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汉时期,血亲复仇屡禁不止,官员甚至予以褒扬。这说明两汉时期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到司法审判,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官员没有法律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说的是血亲复仇屡禁不止,不是社会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故D 项错误。‎ ‎10.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原有思想的融合,没有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新的体系,所以其不是“全新的创造”,故A错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体现人性的尊严,故B错误。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属于理学对于儒学的全新的创造,故C正确。“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并一直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理学虽然也强调“三纲五常”,但是并不属于理学“全新的创造”,故D错误。‎ ‎12.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曾一度保持着印度佛教信仰中极富宗教威严的“伟丈夫”形象。但唐宋以来,观音逐渐转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成为慈悲善良的化身。这 A. 背离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B. 推动了佛教进一步传播 C. 吸收了理学思想资源 D. 促进了三教合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观音形象的改变,符合了中国人的习俗,从而推动了佛教的进一步传播,故B项正确;观音形象的改变没有背离佛教的教义,故A项排除;儒学吸收了佛教的思想,从而推动了理学的形成,故C项排除;材料只涉及到佛教,故D项排除。‎ ‎13.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C. 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 D. 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这一内容可知,道举在当时与明经科的地位是相同的,所以道举的设立并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排除A;唐玄宗的这一举措加强了道家思想的地位,其意图显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故可排除B;C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C;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以及唐玄宗设道举,其主要目的是用道家思想巩固其统治,所以选D。‎ 点睛: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推崇道家思想,并不仅是为了攀附门第,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道家的思想变化能服务其统治者的作用。隋末的战乱,使社会元气大伤。大乱之后,李唐王朝选择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为其政治方针。这种做法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的发展,也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更好的为巩固其统治服务。‎ ‎14.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A. 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 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 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 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可知,朱熹对家族中的礼仪制度的修订主要依据了能够方便民众的原则进行的,由此可看出朱熹的做法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故选A;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朱熹的做法强化了宗法观念,故可排除B;C项的说法明显违背史实,儒家的优良传统至今依然被继续传承,故可排除C;朱熹的做法是简化了礼仪,所以D项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可排除D。‎ ‎15.宋代儒学家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 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 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C. 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 D. 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儒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人性的束缚,是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的体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而非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而非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压制而非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6.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 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 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 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 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言论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A;B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对战国时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故选D。‎ ‎【名师点睛】‎ 解题思路:一、关键是找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共同点,不能只符合一人的观点;二、需要紧扣材料,材料的内容得体现出选项观点;三、准确解读材料,不得断章取义。‎ ‎17.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从根本上说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和西学无关,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步解体,故D项错误。‎ ‎18.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族名士崇尚无关国计民生的清谈,影响一代风气。人们痛陈其害:“何晏、王弼之罪,深于桀、纣。”今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思想最接近习近平主席的是 A. 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B. 陆九渊心学思想 C.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D.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可知习近平主席倡导实干,反对空谈,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详解】‎ ‎19.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 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 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 D. 出现了与儒学对立新式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属于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思想家仍属于地主阶级代表,A错误,D错误;明清之际,宋明理学地位仍然占统治地位,C错误;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20.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黄宗羲、李贽等,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故A项正确,C项错误。;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者推崇的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21.李贽指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月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李贽意在说明 A. 孔子并非天生圣人 B. 道家的辩证思想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 C. 儒家学说已经过时 D. 孔子的是非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最后一句话是重点,就算孔子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李贽意在说明孔子的是非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D项正确。材料强调孔子的是非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没有涉及孔子并非天生圣人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道家的辩证思想,而是强调孔子的是非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排除B。C项说法错误,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儒家学说已经过时的信息,排除。‎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结合李贽思想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2.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反思 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只是举一例,不能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女诗人的观点,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不只是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影响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③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 ‎23.下表呈现的是“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史料,对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史料出处 史料内容 东汉《后汉书·蔡伦传》‎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唐朝《书断》‎ ‎“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南宋《学斋拈毕》‎ ‎“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 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推断其年代为西汉初年,该纸纸面平滑、质地薄而软。‎ A. 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B. 文字史料不能客观再现史实 C. 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D. 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证实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真相是唯一的,不是多样化,故排除A;B项说法片面,文字史料也可能再现史实,故排除B;D项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可排除;依据材料可见,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对以前的史书记载有了一定的补充,所以说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故选D。‎ ‎24.“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 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 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 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舞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汉字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B符合题干图片信息。汉字演变总趋势应是由繁到简,排除A; C说法绝对,排除;D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 ‎25.《晋书·左思传》载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约250~305年)写《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西晋“洛阳纸贵”这一成语反映的科技文化史实是 A. 《三都赋》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是世界名著 B. 西晋时期豪贵之家已开始用纸作为书写材料 C. 西晋时期中国科技文化、教育水平高度发达 D. 纸已经取代竹木简成为西晋的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造纸术得到革新,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所以才有“洛阳纸贵”一说。由此可知,D项正确;《三都赋》具有文学价值,但不能称之为世界名著,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豪贵之家就开始用纸作为书写材料,故B项错误;“孤证不立”,一部《三都赋》不能说明整个西晋时期的科技、文化、教育水平高度发达,故C项错误。‎ ‎2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选择的依据最可能是 A. 宫廷舞和京剧 B. 话本和小说 C. 风俗画和文人画 D. 元曲和杂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产物,是市民艺术,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是士大夫画,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C项正确;宫廷舞宋代以前就很兴盛,京剧属于市民艺术形式,故A项错误;话本和小说都属于市民文学,和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B项错误;元曲和杂剧也都属于市民艺术,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27. 在当代,经常会出现“新古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饼,能卖多少钱?”这反映了 A.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 C. 传统文化的创新化 D. 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对古诗随意改动是一种语言上的污染,内容比较单调,不太健康,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庸俗化,故选D;A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排除B。‎ 考点:现代中国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现代文学发展·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28.读如图,印刷术对宋代影响是 宋代纸币 宋雕版印广告 宋代雕版印书 ‎①为北宋金融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基础 ‎②有利于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④奠定了宋朝作为中国历史最强盛时代的经济政治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印刷术对宋代纸币、广告和书籍产生重大影响。这意味着,印刷术对北宋金融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基础,故①正确;印刷术推动了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故②正确;印刷术促进了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故③正确;印刷术属于科技成就,不是经济政治基础,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29.假如你是某电视剧的编导,要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你应选用 ‎①好看的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刷精美的书籍 ‎③临摹的《清明上河图》‎ ‎④王羲之的《兰亭序》‎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 ‎【答案】D ‎【解析】‎ 印刷书籍是北宋以后;《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东晋时期;②③④不符合题意,选择A项正确。‎ ‎30.宋朝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应试的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却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 山水景物 B. 真实情景 C. 情趣意境 D. 人物形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宋代由于宋明理学的影响,绘画体现出较多的意境色彩,而不是写实。因此B错误,C正确。山水景物和人物形象都是体现写实的手法,与题干不符。‎ 考点:宋代绘画 点评:宋代绘画体现出较多的政治背景和宋明理学的影响。与此相关的宋代的书法、文学、戏剧繁荣的原因和表现也需要掌握。‎ ‎31.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正在崛起。下列属于“市民文化”的是 ‎①宋代话本 ‎②宋明理学 ‎③元代杂剧 ‎④明清小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市民文化是宋元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一种文化类别,其特点是通俗易懂,迎合普通民众的需要,符合这一特点的有宋代话本、元代杂剧和明清小说。宋明理学属于儒学的发展创新,迎合了统治阶层的需要,最终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不属于市民文化。故排除A、B、C项。故选D。‎ ‎【点睛】宋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与此同时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 ‎32. 历史学家波普尔说:“总之,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作者试图强调( )‎ A. 对历史的解释可以随心所欲 B. 研究历史规律没有意义 C. 历史不能复原,故无法证伪 D. 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认为“每一代都有权对过去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解释”,可见作者强调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故选D。A、B、C不符合材料的核心意思。‎ 考点:史学理论和方法·史学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 第Ⅱ卷 ‎3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政治。‎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此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因,并指出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 材料四 ‎ ‎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4)据材料四,指出李贽思想突破儒家“民本思想”的表现和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5)谈谈你从儒家思想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中得出的认识。‎ ‎【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强调“大一统”;糅合儒、道、法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原因:宋代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进步性:①灭物欲有利于节制贪腐奢侈之风;②正君心有利于儒家干预政治,达到政治长治久安;③重树知识分子气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4)表现:他提出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5)儒家思想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并受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不断发展丰富的(或者儒学是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而与时俱进的)。(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表述,符合题意均可相同得分)‎ ‎【解析】‎ ‎【详解】(1)“内涵”,依据材料一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得出: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得出: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理想政治”,依据所学知识从用贤人、行仁政角度说明。‎ ‎(2)“思想特征”,依据材料二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得出:强调“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得出:糅合儒、道、法各家思想。“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等角度分析。‎ ‎(3)“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朱熹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得出:宋代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进步性”,依据所学知识从灭物欲有利于节制贪腐奢侈之风;正君心有利于儒家干预政治,达到政治长治久安;重知识分子气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角度分析。‎ ‎(4)“表现”,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社会根源”,依据材料四信息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5)“认识”,依据儒家思想在不同阶段变化从儒家思想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并受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丰富的,其思想是与时俱进的。‎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2)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等。‎ ‎【解析】‎ ‎【详解】(1)“贡献”,依据材料三信息“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从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重大促进作用的方面思考,如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 ‎(2)“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对外关系上,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角度分析。‎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 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答案】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 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 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 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 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拟定一个论题,论题观点要正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论题”,由材料中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活动,明清时期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活动,晚清时期林则徐和康有为的活动可知:这些知识分子的活动都和时代要求有关,或者说都肩负了时代的重任,但是多少都有局限。由此可以得出“论题”‎ ‎:“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或“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之际和晚清时期的时代要求角度进行阐述即可,最后回扣主题进行总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