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课件
训练目标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新课导入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 1 课时 七律 · 长征 5 1934 年 10 月,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写作背景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分诗歌节奏。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尽 ( )管他不接受这个意见,我还是要 尽 ( )力去完成这个项目。 jǐn jìn 多音字 初读课文 这个人把车 横 ( )放在马路中间,还蛮 横 ( )地指责路人,简直无理取闹。 hènɡ hénɡ 多音字 初读课文 渡 崖 索 律 初读课文 我会写 书写指导 初读课文 这两个字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 书写指导 初读课文 下面是“ ”,不要误写成“系”。 再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品读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诗意 】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品读课文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诗意 】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品读课文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诗意 】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品读课文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诗意 】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品读课文 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诗歌 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的“征难”图? 最后一句以“尽开颜”收篇有什么好处? 自由读全诗,小组合作思考这三个问题,并在课文中做批注。 : 品读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领全诗 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不怕”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毫不畏惧,勇敢顽强。 品读课文 “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 品读课文 “等闲”为“平常”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将困难轻轻一描,与“不怕”形成呼应,“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蔑视敌人,藐视困难,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品读课文 诗歌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的“征难”图?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攀五岭 越乌蒙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翻岷山 品读课文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扬抑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可以看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品读课文 夸张(扬) 比喻(抑)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品读课文 对比 对比 仔细观察这两句诗的结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前半句都是些自然条件的恶劣,后半句都是写红军战士的主观感受,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的英雄气概。 攀五岭 越乌蒙山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比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品读课文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最后一句以“尽开颜”收篇有什么好处?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 尽开颜 。 以“尽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品读课文 翻岷山 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朗读,读出面对困难红军战士永往直前的豪迈气势。 品读课文 红军长征途中不可能只是遇到了诗中所写的这些困难,诗人为何只写了这五幅“征难”图? 深入探究 这五幅图是红军所有的艰难困苦中最典型的画面。所以诗人只写了这五幅“征难”图,它们也足以表现 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迈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 深入探究 诗歌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深入探究 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不论是开篇直白表述的“不怕远征难”,还是结尾长征胜利的“尽开颜”,不论是把艰难险阻视为“细浪”“泥丸”的比喻和夸张,还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暖”“寒” 深入探究 对比,都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而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则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作为诗人的万丈豪情。 深入探究 拓展一 拓展二 拓展延伸 七律 · 长征 拓展一 返回 十送红军 一送 ( 里格 ) 红军 ( 介支个 ) 下了山 秋雨 ( 里格 ) 绵绵 ( 介支个 ) 秋风寒 树树 ( 里格 ) 梧桐叶落尽 愁绪 ( 里格 ) 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 ( 里格 ) 人马 ( 介支个 ) 再回山 拓展二 返回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 万水千山只等闲( ) A. 等号 B. 平常 C. 随随便便 2. 大渡桥横铁索寒( ) A. 冷 B. 穷困 C. 害怕 B · · · A 随堂练习 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用的词是“ ______ ”;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用的词是“ ______ ”;可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 ________ ”,乌蒙山也只不过是“ ________ ”。 二、课内阅读。 逶迤 磅礴 腾细浪 走泥丸 随堂练习 清平乐 · 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三、课外阅读。 随堂练习 【 译文 】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本诗的朗读基调是铿锵激昂的,语气是富有变化的。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表现出对红军的赞颂之情;颔联则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颈联中“云崖暖”“铁索寒”语调一上扬一低沉,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尾联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 “ 更喜”要读重一些。 朗读示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 · · · ·· · ·· · · ·· · ··· · ·· 背诵指导:理解诗意并抓住每行诗的关键词语,如“远征难”“只等闲”“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边背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才能提高背诵的速度。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是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诗人把崇山峻岭看作是“细浪”和“泥丸”,表现了红军对高山的征服,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红军的赞颂之情。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两岸尽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暖”一“寒”,对比鲜明,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水的征服,既写出了天气状况,又写出了战士们的心理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充分突显了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 不怕远征难 —— 只等闲( 总 起) 万水千山 三军过后 —— 尽开颜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 · 长征 五岭 —— 腾 乌蒙 —— 走 金沙江 —— 暖 大渡河 —— 寒 岷山 —— 喜 结构梳理 背诵全诗。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课后作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