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http://data.wuyouwenku.com/file-convert/2020/10/19/23/10/8e98eb35811305a334537c3b893d457a/img/1.jpg)
![](http://data.wuyouwenku.com/file-convert/2020/10/19/23/10/8e98eb35811305a334537c3b893d457a/img/2.jpg)
![](http://data.wuyouwenku.com/file-convert/2020/10/19/23/10/8e98eb35811305a334537c3b893d457a/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 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 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 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 【答案】C 【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答案为C项。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2.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 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 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 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 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答案】B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期察举制就是举荐选官;B项正确,由“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到“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可以看出把私人的下属变成公职,以此加强专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说法错误,当时没有废除贵族政治;D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户籍管理”。 3.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 B. “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 C. 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 D. 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可知,唐朝政府对于坊市制度的管理比较严格,“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的信息反映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唐宋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化说明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与坊市制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到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故A排除;“工商食官”的政策与材料中坊市制度被打破的信息不符合,故B排除;材料中体现官府对于商业活动控制的逐渐松散,故D排除。 4.某学者总结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对不同企业的做法,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清政府的做法 企业类型 典型企业 清政府对企业的做法 官办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 “父爱式庇护” 官督商办企业 轮船招商局 “亲戚式庇护” 商办企业 华新纱厂 “朋友式庇护” A. 推动了民族企业的持续发展 B. 对近代企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C.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政府对官办企业态度是“父爱式庇护”;对官督商办企业的态度是“亲戚式庇护”;而商办企业的态度是“朋友式庇护”,可见清政府对待近代企业因主体不同,其支持力度差异很大,对近代企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故B正确。材料中只是清政府对待三种企业的态度不同,不能看出民族企业持续发展,故A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西方列强经济与中国民族经济在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不能体现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的信息,故D错误。 【点睛】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还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5.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 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B.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C. 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400年到1800年间是中国的明清时期,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领先世界,中国的茶叶和瓷器等手工业品远销海外,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我国,C正确;根据“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表明材料不是说明“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而是说明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排除A;1765年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B说法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国际贸易发展情况,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 6.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 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 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 C. 推翻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 D. 促使传统价值观念丧失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 根据“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可知,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D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非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两千年封建统治,以后袁世凯北洋军阀的统治仍属于封建统治,排除C。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的史实分析解答即可。 7.(山西省2018届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五)历史试题)1930年,国民党中央通过《关于建设之方针案》,强调今后“铁道、水利、造船、制铁、炼钢等事业,依照总理(孙中山)节制资本之义,宜由国家经营之”。并计划在两年内由政府筹资建设大规模的钢铁厂、造船厂。这一计划 A. 是对传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反思 B. 目的是建立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 C. 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影响 D. 意图是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D 【解析】 题干说到了国民党中央在1930年决定政府筹资建设大规模的钢铁厂和造船厂,这是想要改变中国重工业的落后面貌,故选D;国民党中央一直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所以谈不到反思,题干的信息也没法说国民党中央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排除A;1930年日本还没有开始侵略中国,所以这时不可能有建立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这一目的,故排除B;国民党中央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不可能受到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影响,故排除C。 8.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 A. 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 B. 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 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 D. “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 【答案】C 【解析】 1962年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的比例都有所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1961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有关,调整的是国民经济比例,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比例关系,未涉及增长速度问题,故A项错误;此时经济发展的障碍是“左倾”错误,不是计划体制,故B项错误;“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是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因,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9.1955年以前的苏联,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这一变化 A. 是对传统体制的局部调整 B. 使苏联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再度实践 D. 推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1955 年之前国家对生产计划下达非常仔细,要求农民遵照执行,使农民不能因地制宜、因时调整工作,造成生产僵化,而“1955年起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数量指标”说明对原来那种制约性要求进行局部调整,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对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排除B。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就废除,排除C。苏联工业化在30年代实现,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改革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10.1825年,英国利物浦议会就曼彻斯特﹣利物浦城际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提出了“修铁路会导致男人不育、奶牛发疯”等多条反对理由,企图维护既得利益。希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 B. 产业发展影响政治生活 C.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D. 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和“棉纺织业主”就“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这一事件,结合材料中时间“1825年”可知,此时正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希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说明产业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描述的事件与环保意识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是针对城市化进程而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材料体现不出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排除。 11.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出现最早的是 A. “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两淮盐商有挟资千万者,最少亦一二百万” B. “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C.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锻钢” D.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之有六用之”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灌钢法,该方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是最早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的徽商出现在清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的曲辕梨出现在唐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的交子出现在宋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徽商出现在清朝、交子出现在宋朝、曲辕梨出现在唐朝,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才是最早的。 12.20世纪90年代,我国历史学者沈志华个人出资140万元赴俄罗斯和美国搜集苏联解密档案,此后又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苏联史、国际关系史和20世纪世界史等研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由此可见,档案作为史料 A. 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 B. 不受时代影响,价值极高 C. 是重现历史真实的重要依据 D. 是史学研究的必备前提 【答案】C 【解析】 “出版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苏联史、国际关系史和20世纪世界史等研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说明档案作为史料是重现历史真实的重要依据,C正确;档案史料不是一手史料,A错误;B和D说法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20世经以来,西方国家企业国有化和私有化也反复轮回。 材料一 1904年,官办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成立,1907年改为商办,1909年宜昌至万县段开工。四川的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一般是随粮强制征收。1911年,清政府突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并与英、法等四国银行团签订粤汉、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铁路国有化,列国不乏先例,铁路民营也确实存在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弊端。当时两路均已发生巨额亏损,政府以国家股票赎回了湖北、湖南、广东的商股。但四川的1400万两股金中,有300万两亏空政府不予认可。川省铁路股份中有很大比例来自下层民众,既不能退回股金,换股条件又低于其他省份,难免激起民愤,一场路权风暴由此爆发。 ——摘自章立凡撰写的《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具有世界性的(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大萧条及二战后的国有化浪潮,这个浪潮从1929年延续到1980年代,其间虽然也有私有化,但国有化是主导;第二次是以“撒切尔革命”为起点的私有化浪潮,这个浪潮从1979年延续到2008年;第三次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又给各国的国有化带来一个小阳春。英国国有化的推行一直受到工党所信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驱使,是其“社会主义试验”的一部分。1980年代,法国密特朗执政时,密特朗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 ——摘编自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在铁路建设上“国进民退”的表现,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以来西方国企进退的特征,并分析20世纪前两次“世界性的浪潮”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东西方国企进退的认识。 【答案】(1)表现:川汉铁路由商办改为铁路国有。 评析:铁路国有政策有一定的经济依据和国际先例;但朝廷朝令夕改,在官办民办之间反复,却更有出卖路权、与民争利之嫌;触发了四川保路风潮,引爆了辛亥革命,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 (2)特征: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交替出现。 原因:国有化浪潮: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运用国有化弥缝市场经济的缺陷;二战期间,国有化是动员全国人力、财力、物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经济理论的影响(如凯恩斯3/6理论等);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为二战后其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示范;受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私有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出现使凯恩斯理论失灵;新自由主义理论兴起(答出具体的经济理论也可以);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 (3)认识:国企进退对国家政治、经济影响深远;西方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数次交替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反复轮回,反映了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国有化与私有化都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解析】 【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一“1907年改为商办”“1911年,清政府突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可知川汉铁路由商办改为铁路国有。评析:依据材料一“铁路民营也确实存在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弊端”“难免激起民愤,一场路权风暴由此爆发”的信息和所学从铁路国有政策实施过程中弊端以及促使辛亥革命爆发,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回答。 (2)特征:依据材料二“具有世界性的(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至少有三次”“虽然也有私有化,但国有化是主导”可知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交替出现。原因:依据材料二围绕国有化浪潮以及私有化浪潮分析回答,国有化浪潮原因结合所学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成二战期间以及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影响回答;私有化浪潮依据所学从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出现使凯恩斯理论失灵以及新自由主义理论兴起回答。 (3)认识:依据材料一和二以及所学从国企进退对国家政治、经济影响深以及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反复轮回影响,以及国有化与私有化都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回答。 【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1640年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 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840年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1844年 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 洪秀全写成《原道党世训》 欧洲革命《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1859年 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1年 设立总理衙门俄国公使入驻北京 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6年 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898年 戊成变法 美西战争 1905年 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度 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从表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落后于西方国家。 阐述:政治制度方面: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仍在强化;革命水平方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发展,中国的革命仍然是农民革命;欧洲工人运动兴起,而且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做指导,中国的革命仍然是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农民革命;社会变革方面:美国、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功地变革了旧制度,中国的维新变法却以失败告终;民族危机方面:美国、俄国不断摆脱危机,壮大国力,向外扩张,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日益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 总之,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政治近代化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采取中西方在同一层面相对比,如: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时候,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革命水平方面:中国仍然是农民革命的时候,西方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且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最终取得了胜利;在社会变革方面:中国还在不断在探索中前进的同时,西方国家已经成功地推翻了旧的政治制度;在民族危机方面:中国还在闭关锁国,并且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不断向外扩张,壮大自身的国力。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衡量国民福祉的标准:保障国民的经济权利和经济安全。一战救济难题曾令美国蒙羞。“福利国家”的重负可能会压垮美国,这种恐惧感导致了1917年《战争风险法》的失败,财政支出被整整压缩了九成,从400亿直线下降到40亿。美国一战时470万军人的经济安全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正是大萧条后1933年华盛顿广场复转军人遭到武力镇压悲剧的缘由。二战难题再造美国复转军人福利体系。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必须保障复转军人的经济权利,尤其是在面临1575万军人退役大潮之际,1944年《复转军人调整法》就是危急时刻的共识立法。……作为新政时代的收官之作,1944年《复转军人调整法》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包容性、最全面的福利方案,这是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又一次深度渗透。政府为美国复转军人提供包括教育、培训、医疗、就业、失业救济、住房、创业、置地等项目在内的全面支持,不仅成功帮助千万年轻复转军人实现了自力更生,还刺激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堪称美国社会立法、社会政策的里程碑。 ——摘自格伦·阿特休勒、司徒·布鲁明《复转军人调整法:一项复转军人新政》 材料二 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摘自新华社2018年4月16日电《国务院新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 (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美国《复转军人调整法》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增设退役军人事务部时代意义。 【答案】(1)背景:①保障国民的经济权利和经济安全;②吸取一战后失败法案的教训;③二战后将有庞大的复转军人群体带来的压力和危急时刻的共识立法。 意义:①帮助千万年轻复转军人实现了自力更生,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②是美国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又一次深度渗透,刺激了美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③有利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④为其他国家的退役军人立法提供了借鉴。 (2)时代意义:①这是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全社会尊崇军人职业,落实拥军优属,加强人民军队建设;③有利于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尤其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④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表现。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第一问,根据材料“必须保障复转军人的经济权利”可知为了保障国民的经济权利和经济安全;“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及相关材料内容可知吸取一战后失败法案的教训;“尤其是在面临1575万军人退役大潮之际,1944年《复转军人调整法》就是危急时刻的共识立法”可得出二战后将有庞大的复转军人群体带来的压力和危急时刻的共识立法。第二问,材料“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又一次深度渗透”“不仅成功帮助千万年轻复转军人实现了自力更生”“刺激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战以后,英国的和平主义思想严重,许多人对战争造成的巨大苦难刻骨铭心,希望和平永久保留,反对一切战争。但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战争的阴云正在聚集,英国是否要重整军务、防范侵略?这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大多数政治家此时坚持和平主义立场,他们虽然反对纳粹的黩武政策,却希望用经济手投来安慰希特勒,因此,反对重整军务。对于时局的变化,保守党从1935年起开始进行有限度的重整军备。尽管保守党重整军备是半心半意的,其政策重心是经济主义,但这些半心半意的的军备措施仍然发挥了作用,在二战初期帮助英国度过了难关。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英国备战“半心半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绥靖主义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一战对英国的创伤;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英国对德实行绥靖政策;英国对欧洲大陆采取“均势”政策。 (2)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使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苏联对英法失去信任感,与德国签署条约,使希特勒更加有恃无恐;英法白食其果,也损害了其自身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前英国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原因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二战前英国备战”半心半意”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战以后,英国的和平主义思想严重,许多人对战争造成的巨大苦难刻骨铭心”“他们虽然反对纳粹的黩武政策,却希望用经济手投来安慰希特勒”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英国绥靖主义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苏联对英法失去信任感和英法自食其果等方面来回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东西文明之互争雄长,历史上之遗迹已数见不鲜,将来二种文明果常在冲突轧轹之中,抑有融会调和之日,或一种文明竟为其他所征服,此皆未决之问题。以余言之,宇宙大化之进行,全赖有二种之世界观鼓驭而前,即静的与动的,保守与进步是也。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所谓本身之觉醒者,即在东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静的世界观,以容纳西洋之动的世界观,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质的生活,以容纳东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李大钊1918年7月《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选择第三新文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大钊“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的观点。 【答案】(1)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东方文明在近代的衰落;李大钊个人的积极探索;其他先进人土前期探索的积淀。 (2)简评:李大钊对东西文明调和、持辩证综合立场,其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没有将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中国文明的短处绝对化,拒绝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有助于近代中国文化的成功转型;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有助于救亡图存,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解析】 【分析】 本题第考察李大钊思想产生背景和评价。第(1)问材料中提供部分要点,其余部分要结合李大钊个人贡献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来回答。第(2)问评价李大钊思想应当根据材料并结合李大钊本身的阶级属性和所处时代特征进行回答。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出处“1918年”和材料中“东洋文明既衰颜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简评:从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比较角度可以得出李大钊对东西文明调和、持辩证综合立场,其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没有将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中国文明的短处绝对化,拒绝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结合李大钊所属时代及其阶级属性,近代民族危机背景,可以得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有助于救亡图存,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结合近代文化传承融合,可以得出有助于近代中国文化的成功转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