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史训练题 ‎20190827‎ ‎1.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篆》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 A.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 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 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D. 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采桑喂蚕活动属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反映出当时该地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故答案为C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农业生产结构没有改变,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2.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更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并非重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选项错误,圩田开辟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道光七年(1827)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 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 B.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 C. 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 D. 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业短工日工资九十年间没有发生变化,反映出农业发展水平没有大幅度提升,选项B正确;材料农业短工工资“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可见当时工资价格水平不平衡,而且从农业工资无法得出全国工资水平,选项A排除;闭关锁国政策与农业无关发展水平关联性不大,出口产品多数为手工业品,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4.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0.4%,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B. 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C. 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D. 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北宋客户在总人口中比例减少,意味着有地农民增加,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选项A正确;客户大部分是佃户,客户减少说明佃户减少,选项B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选项C排除;根据材料数据无法判断土地所有权的更迭,选项D排除。‎ ‎5.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 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 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 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 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法律对土地买卖行为的限制意在防止土地兼并,体现了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选项C正确;法律规定不能随意买卖土地,可见当时土地买卖较为严重,但是买卖土地并不影响土地私有的属性,选项A排除;材料只涉及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无法得出经济立法完善的结论,排除B;材料中无法看出士族门阀对经济的把控,排除D。‎ ‎6.清初,朝廷禁止对商人额外征税,取消了机户织机“不得逾百张”的规定,允许民众自由开采井盐,准许商民自行开采云南铜、铅、锡、银、铁矿,对于上税多的矿商还赏以顶带。这些举措 A. 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B. 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刺激了近代工业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朝初年禁止对商人额外征税,允许机户扩大生产,允许民众采盐以及云南铜、铅、锡、银、铁矿,而且对上税多的矿商还赏以顶带,这些措施有助于恢复清初经济,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清朝始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而非政策导致,选项C排除;近代工业是在鸦片战争后产生,排除D。‎ ‎7.《大明会典》罗列朝鲜货物清单,规定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此清单反映的是 A. 平等贸易 B. 民间贸易 C. 槯场交易 D. 朝贡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朝鲜向明代政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反映了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即朝贡贸易体制,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能体现中朝间的平等贸易,排除。B项,题干现象为官方行为,并非民间行为,排除。C项,槯场交易为宋代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互市的贸易现象,属于边境贸易,排除。‎ ‎8.18世纪欧洲通过传教士、外交使节、贸易往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但中欧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称。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程度,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军事实力都进行了评估。这一现象表明 A. 中欧之间的实力差距扩大 B. 中欧之间交流不对称 C. 西方为向中国扩张作准备 D. 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方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特别是军事进行评估的目的显然是要为扩张做准备,故选C项;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和评估并不能说明中欧实力差距扩大,排除A项;西方对中国了解详细并不能说明双方交流不对称,主要是中国进行闭关锁国,对西方了解不充分,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反映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严重,排除D项。‎ ‎9.曾国藩在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并精确地将关税上交清政府时曾感叹“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君子之行”。上述现象说明曾国藩 A. 未能认识到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B. 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较深 C. 意识到海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D. 主张深入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B ‎【解析】‎ ‎【详解】“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君子之行”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曾国藩在此之前认为商贾之国是没有“君子之行”,这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士大夫认为商业是末业“重义轻利”,故B正确;材料主要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对个人品行的评价,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海关的地位,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曾国藩的救国思想,故排除D。‎ ‎10.直到鸦片战争,清政府一直实行单口贸易政策,海关征税活动实质上具有一种经营性质,且可以讨价还价,实际征收的税额同海关监督汇往国库的数额没有直接联系。清政府海关征税的做法 A. 便利了外国商品在华倾销 B. 增强了国人关税主权意识 C. 无法适应世界贸易的形势 D. 旨在保护传统的自然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期货交易出现,有合同来规范价格,而材料中中国的征税却可以讨价还价,实际税额与上交国库税额无直接联系,显示当时中国无法适应世界贸易形势,故选择C选项;外国商品在华倾销仍然需要交税,且经过讨价还价会使经过更加繁琐,故排除A选项;当时中国还没有规范海关征税的意识,并没有增强关税主权的意识,故排除B选项;材料主要体现当时中国没有关税主权的意识,并不能保护自然经济,故排除D选项。‎ ‎11.从全球史和经济史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是 A. 欧洲逐渐走向强大 B. 基督教走向新大陆 C.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史观看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世界逐渐连成整体;经济史看,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15世纪末,赞助探险家横渡大西洋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 A. 英国 B. 荷兰 C. 葡萄牙 D. 西班牙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西班牙赞助探险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新航路,故D正确;英国和荷兰没有在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排除AB;1487和1497年葡萄牙支持迪亚士、达伽马分别到达好望角、印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5世纪末,赞助探险家横渡大西洋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分析解答。‎ ‎1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 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 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 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 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强调“企业家”和他们“资本”在欧洲“海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正确答案是B项;材料没有否定航海家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企业家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并不是要提高资本家的政治地位,C项错误;早期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还没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殖民扩张的时代特征和影响,以及“早期”‎ 殖民扩张的背景等史实。‎ ‎14.有西方学者通过估算发现,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这表明当时 A. 中国是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 B. 荷兰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 C. 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具有优势 D. 西欧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该材料表明当时的亚洲,尤其是中国东西方贸易中具有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是西班牙,故A项错误;荷兰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和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故D项错误。‎ ‎15.光荣革命后,英国的重商政策由直接干预逐渐转变为用关税等间接手段来实施,出口免税的政策逐步得到执行,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逐渐提高。这些举措 A. 使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B. 确立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C.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增强了英国经济竞争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出口免税的政策逐步得到执行”可知,出口免税更有利于英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增强了英国经济竞争力,故D项正确。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是18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自由贸易的原则的确立在工业革命以后,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 ‎16.主张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私人经济,国家充当“守夜人”角色的经济学家是 A. 亚当•斯密 B. 马克思 C. 凯恩斯 D. 傅里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由市场来调节经济属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提出这一主张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故选A项;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主张推翻资本主义,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项;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傅里叶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 ‎17.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迟到者”转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行官”的是 A. 法国 B. 日本 C. 德国 D. 俄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和美国属于资本主义强国中的后起之秀,发展资本主义的时间较之英国要晚,但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故C符合题意。法国、日本和俄国在两次工业革命进程中都未扮演过先行官的角色,并不是发源地,排除ABD。‎ ‎18.在1981年底以前最早创办的48家合资企业中,属于华侨、华裔、港澳华商投资的共28家,占60%。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城市的华人实业界和金融界人士与中国合办的合营企业所取得的成功,引起西方企业家们的注意。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 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 B. 单一的公有制开始发生改变 C. 西方企业错失投资中国机遇 D. 海外华侨推动改革开放启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共设立四大经济特区,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鼓励外商投资,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合资企业的成功就是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的最好佐证,故选A。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故B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合营企业的成功,引起了西方企业家们的注意,进而纷纷来华投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海外华侨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但他们并没有力量去启动改革开放,排除D。‎ ‎19.如果想要了解李鸿章,以下最适合阅读的书是 A. 《龙旗飘扬的舰队》‎ B.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C. 《民国初年的政党》‎ D. 《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 ‎【答案】A ‎【解析】‎ ‎《龙旗飘扬的舰队》详细记录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发展的曲折历史,总结了清末海军近代化失败的历史教训。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期间向光绪帝上《筹议海防折》,后被特命创设北洋水师,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故答案为A项。李鸿章与中英鸦片战争无关,排除B项;李鸿章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C、D项。‎ ‎20.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从社会历史角度客观上反映出:‎ A. 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 外商企业、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 C. 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B ‎【解析】‎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最先通商,自然经济解体最早,故在外商企业、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下,民族工业产生,故B正确;地理位置优越,并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故A错误;当时清政府并未扶植沿海企业,故C 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东南沿海地区”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故选B。‎ ‎21.如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00‎ ‎5600‎ ‎31‎ ‎510‎ A. “抵制日货”运动开展 B. 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C. “实业救国”思朝高涨 D. 列强侵华方式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可知,新办民族工业总数、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平均每年设厂数均呈上升趋势,根据表格内的时间和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因为政府经济政策调整,即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项B正确。A选项只符合1901—1911年,排除。C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2.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而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 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 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 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D. 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升了新闻的基本功能,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电报的出现本身就是近代科技进步的表现,A选项排除。材料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B选项排除。材料并没有说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D选项排除。‎ ‎23.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 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 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 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 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及“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因此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修建影响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没有涉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D错误。‎ ‎24.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 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 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 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国立图书馆和省立图书馆都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D选项错误,科举制度的废除是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图书馆的设立没有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期间发现,老工程师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被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政府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任也;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盐,却不愿要政府发行的卢布。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 苏维埃政权缺乏群众基础 B. 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凸显 D. 斯大林模式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1年间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特点就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因此乡下妇人不乐意接受卢布,说明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B选项符合题意。苏维埃政权是有群众基础的,A选项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在1928年之后,C选项排除。1920年属于列宁执政时期,D选项排除。‎ ‎26.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据此可知当时 A. 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 B. 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 C. 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 D. 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并且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指导,这种做法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结合材料时间1927年,可见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1927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计划经济模式正在形成,选项B排除;1937年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27.“租让制、租赁制、劳动报酬级差制、粮食税”等关键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 罗斯福新政的实行 D. 一五计划的实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报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A选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B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未实行粮食税对,C选项排除。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发展重工业,D选项排除。‎ ‎28.192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 A. 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 B. 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 ‎【答案】D ‎【解析】‎ ‎【详解】“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表明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故D正确;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题干中没有工人问题,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发展重工业,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9.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为此苏联实行 A. 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农场租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在农村中实行农业集体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1919-1921年间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固定粮食税是1921年后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农场租赁制是苏联在1989年后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0.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 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 ‎31.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 A. 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 C.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柯西金部分的调整了斯大林模式,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这一思想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D选项符合题意。1980年之前苏联的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选项排除。从1964年到1980年并没彻底解决苏联经济领域的弊端,B选项排除。苏联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选项排除。‎ ‎32.“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重现个人集权。这就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掘墓人”是指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力图重现个人集权”“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故C项正确。斯大林、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皆不是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权力的,故ABD排除。所以选C。‎ ‎33.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 A.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 激活了集体农庄 C. 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 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修正,故A项排除;B项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是关键信息。‎ ‎34.罗斯福在1932年的一次竞选演讲中指出,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这表明罗斯福 A. 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B. 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 C. 代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 D. 认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一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这说明罗斯福认为大资本家的垄断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这是对经济危机发生原因的反思,故B项正确;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罗斯福不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A项错误;罗斯福代表的是资本家的利益,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35. 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经济复兴 B. 增加就业机会 C. 国家干预经济 D. 防止盲目竞争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属于难题。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B是推行“以工代赈”的目的;C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D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 ‎36.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 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B. 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可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家干预经济;根据材料“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可见国际组织的成立服务于成员国,故A选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手段,不属于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根本”一词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材料中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政府干预经济而非减少,D选项排除。‎ ‎37.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508万人增加到5105万人。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产业结构升级 B. 中产阶级出现 C. 大众教育普及 D. 科学技术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科技进步,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需求迅速增加,故选D项。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产阶级出现”为材料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大众教育普及是直接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点睛】题目设问出现“主要”“根本”等词语时,切记要对选项进行综合判断,区分主次 ‎38.“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江苏省常熟山歌赞扬的是 A. 家庭联产承包制 B. 人民公社 C. 农业集体化道路 D. 土地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来看,人民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进行批判,而对于集体制度进行赞扬。故答案为C项。A项家庭联厂承包制度确立的是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与题意相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而不是人民公社,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9.1961年上海市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了37.3%,962年继续下降18.9%;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50万余吨压缩到1961年的165.2万吨和1962年的120.8万吨。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的降幅更大,961年总投资额比1960年减少60%,962年再压缩55%。这些做法 A. 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落实了“八字方针”‎ C. 改变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D. 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中国受到“左倾”思想影响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盛行,使工业发展滞后,1960年,毛泽东提出在执行国民经济计划时,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精神,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市从1961年开始工业总产值、钢产量等比重降低,可知是落实了“八字方针”,故选择B选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材料的数据与总路线不符,故排除A选项;钢产量、建设投资比重降低并不能改变上海的经济地位,故排除C选项;材料体现的就是在认识到经济发展规律以后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大跃进”后的经济调整,需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八字方针”的提出时间、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40.1980年,青浦商榻乡南车大队成员高兴地说:“这么一包,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田与我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此话从一个侧面肯定了 A. 土地改革喜获丰收 B. 人民公社制度优越 C. 联产承包切实有效 D. 对外开放硕果累累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的时间设定和材料中“这么一包,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田与我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土地改革开展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合时间限定,也不符合包干的描述,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农业的增产与对外开放没有直接相关性,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限定及材料中“这么一包,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田与我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的描述。‎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美贸易大受影响。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蛋类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蛋产品对美销售数量占中国同类产品对外出口总数的15%左右,占美国同类产品进口数量的90%以上。高关税政策实施后,到1934年美国蛋类产品进口数量已经减至此前的8%……1933年,中国蛋类品输美值不如1926年的10%。‎ ‎——摘编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1978年—1992年 ‎1979年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中美贸易从1979年的24.52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174.94亿美元。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中国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中美贸易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如所谓的台湾问题及中国政治问题等都会给中美贸易额带来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 ‎1993年—2001年 贸易总额从1993年的276.5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804.8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贸易增速始终保持正增长,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双方在政治领域的纷争已经较少影响到双方的经贸往来。‎ ‎2002年—2016年 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不断下降,非关税壁垒得到很大改善。美国对中国的开放领域大幅扩大。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427.08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470.4亿美元。‎ ‎2017年至今 基于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战略,以中美贸易逆差为由,开启了中美贸易战,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中美贸易波折也许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摘编自高梦浠《改革开放40年中美贸易变化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的主要原因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美贸易的特点并简析2017年以来美国开启中美贸易战的原因。‎ ‎(3)请对2017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中国如何应对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原因:经济危机冲击下,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市场和本国企业,增加了美国国家财政收入;引起世界各国关税战、货币战、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关税壁垒,阻碍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经济危机的压力转嫁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 ‎(2)特点:中美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政治因素影响贸易额波动;中美贸易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原因: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战略;改变中美贸易逆差;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遏制中国制造;美国对中国迅速崛起持有戒心;美国有贸易保护主义传统;美国国民经济去虚向实的需要;迎合国内情绪,兑现竞选承诺;‎ ‎(3)建议:坚定不移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综合国力,促进外贸升级转型;以协商谈判谋求政治和解,积极拓展新的国际国内市场;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可知通过法案的原因有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市场。提高关税说明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也就说明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提高关税后的影响需要从保护本国市场、但引起各国高关税壁垒、阻碍世界经济发展、加剧危机等方面作答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贸易总额从1993年的276.5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804.8亿美元”可知中美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根据材料“中美贸易波折也许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可知政治因素影响贸易额波动;根据材料“美国对中国的开放领域大幅扩大”可知中美贸易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原因:根据美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从扭转贸易逆差、保护本国工商业、遏制中国发展等角度作答即可。‎ ‎(3)建议: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继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作答。‎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1984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1月邓小平突然决定到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看看,并先后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论断。也正是这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惊奇地发现,日后很多我们现在还耳熟能详的公司(张瑞敏创办的海尔、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TCL、赵新先的三九制药、王石的万科、李经纬的健力宝、潘宁的科龙)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就把1984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材料二 “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让老百姓有权利决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如何做,做成的东西卖多少,到哪里卖,以什么价格卖,得到的收入怎么分配,剩下的钱如何再投资等,一句话,就是给个人以自由。“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 ‎——陈志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年”称为“伟大年份”的理由,并分析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理由:经济特区取得重大成功;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开放沿海14个城市;一些大企业和著名企业家登上历史舞台。‎ 关系: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证明,开放能够催化原有体制或推动改革,改革为开放创造更有效的氛围和条件。‎ ‎(2)观点:无论改革还是开放,实质都是给生产经营者以自由选择的权利。‎ 说明: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体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及主体性作用发挥,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由,通过政企分开等措施来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外开放政策则让中外都获得投资、贸易、技术等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又发挥了政府的指导作用。‎ ‎【解析】‎ ‎【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结合改革开放可知其理由。关系:考生可结合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开放,来分析它对生产关系、经济建设的作用,从而得到二者之间的关系。‎ ‎(2)观点:根据材料“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概括观点。说明:在说明时可结合我国在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史实。‎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