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5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言文阅读学案(11)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 提升1 熟悉文言文断句“5标志”,掌握断句“2步骤” 一、熟悉文言文断句“5标志” 给文言文断句,关键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因此,通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考生遇到断句语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语段,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做断句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标志1 词性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此、是、斯、兹、夫,表示“这”。 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片段]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的不同点断之处。比如:“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从后文看,“混”是专有名词,即“谢混”,“所继叔父”是谢弘微和他的关系,用来修饰“混”。由此分析,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的断法错误。据此可排除B、C两项。再如“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与“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有子如此”前省略主语“你”,即谢宏微的父亲谢思,其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D项。 答案:D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标志2 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2.(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片段]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云”是对话词,“不肯”是动词,所以断开,排除B、C两项;运用词性断句法,因为后文有人名“赵憙”,所以判断“有”的宾语是“憙”,“孤孙”是“憙”的定语,不能分开,可排除D项。故A项正确。 答案:A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郡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别人杀死,没有孩子,赵憙十五岁,经常想着为他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结交侠客,之后就前往报仇。可是仇人一家都生病了,没有能够与他抗拒的。赵憙认为趁着他们生病报仇杀死他们,不是仁人,于是放掉他们离开。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恢复健康了,一定要远远地避开。”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 标志3 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①句首语气词前面可断句,如:其、夫、盖、唯、盍、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等。 ②句首关联词语前面多可断句,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 ③句末语气词后面可断句,如:也、矣、焉、耳、与(欤)、邪(耶)、乎、哉、夫等。 ④句中虚词前后不能断开,如:于、为、而、以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片段]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波浪线部分有两个疑问词:“何”“奚”。另外“为”也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由此判断出“何预我事”“自苦奚为”是两个疑问句,两句前后应断开,可排除B、C、D三项。另外,这句话中有“曰”,但这个“曰”不是表对话,而是用在句中,这一点也应该注意。 答案:A 【参考译文】 做官就像治家,古人曾经有这样的教导。因为治理家事,无论轻重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有不知晓的事,那么就会有治理不到的地方。更何况管理百姓的长官,众多的职责集于一身,像学校、驿站、仓库、监狱、水道沟渠、桥梁堤防,大凡此类,需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观察时机,估计力量,破旧的修整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没有的修建它。如果说,那个东西不修建,关我什么事?转眼就任满辞官而去,为什么要劳烦自己呢?这个念头一旦萌生,那么众多的事务也就都荒废了。前人说:公家的事务,(官员)如果不尽一点心思,就是无功受禄,上天会降罪于他的。 标志4 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确断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原文片段]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者”“也”后面应断开,可排除A、B两项;“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后面应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东莱夷维人。曾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臣,他以生活俭朴、踏实苦干受到齐国人的尊重。即使在他当齐国宰相的时候,也常常是饭桌上没有第二盘肉菜,不允许姬妾们穿丝绸做的衣服。上朝时,如果国君赞许了他,他就谨慎地注意自己的言语;如果国君没有赞许他,他就更加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国家的政治清明时,他就顺着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去办;国家的政治昏暗时,他就对统治者的命令加以权衡,有选择地执行。因此,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晏子的名声显扬于诸侯。 标志5 对称整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5.(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片段]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诵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才高”相对“口辩”,“苟作”相对“谈对”,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再根据动词来判断: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断句。故选C项。 答案:C 【参考译文】 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 二、掌握断句“2步骤” 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解题流程]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分析时,可以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比如“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本处是说“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然后结合后面句子“承宪妻每扬言……”中的“承宪妻”为名词,作主语,前面一定要停顿。由此可排除A、D两项。再分析B、C两项,不同停顿的句子为“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句中的“承宪妻每扬言”含有主语和谓语,“扬言”缺少宾语,所以“事由己发”是“扬言”的宾语,后文“用以恐喝勋贵”为这样做的目的,故“扬言”后不能断开,整句话可译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故可排除B项。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C项。 [答案] C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由此可见“痴名” 后必定停顿,可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C项。 答案:C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寡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此处大意是“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不能看作“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时”,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 答案:D 【参考译文】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2017·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面。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根据句意,“为贼焚”做“虑”的宾语,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D两项。“千辞”结构完整,“亭焚,吾任其责”是“质曰”的内容,其中“质”做主语,“曰”为谓语,“质曰”不可断开,所以排除C项,选择B项。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夏,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原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划,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谥,即谥号。古时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就提到,刘邦和项伯曾约为婚姻。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赞颂”一词表述片面,谥号有褒有贬。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时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缴获数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打败敌军。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帐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郝质历侍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错,原文是“食不重肉”,意思是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5分) (2)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句的关键词及翻译:“堑”, 挖;“逐北”,追赶败北的士兵;“冲”,交通要道;“御之于寒岭下”状语后置句,在寒岭下抵御他们。第(2)句的关键词及翻译:“趋”, 跑;“去”,离开;“壮”,钦佩;“两释之”, 释放了他们两个。 答案:(1)敌人在路上挖沟来阻止官军,郝质在寒岭下抵御他们,转战并追赶败北的士兵,于是修复了宁远各栅,来阻塞贼人的交通要道。(得分点:“堑”“逐北”“冲”各1分,“御之于寒岭下”状语后置句1分,语意1分) (2)郝质跑到(文彦博)帐下说:“蔺千离开,实际上是我派他去的,罪过是在我这里,希望(让我)代替蔺千受死。”文彦博钦佩他的正义,释放了他们两个。(得分点:“趋”“去”“壮”“两释之”各1分,语意1分) 【参考译文】 郝质,字景纯,是汾州介休人。年幼参军,拉硬弓是第一名。担任殿前行门,换任供奉官,担任府州驻泊都监,掌管麟府军马。与田朏率军护送军需物资到麟州,在道中遇到西夏的几千骑兵劫夺,郝质在前开路,奋力作战,斩杀、缴获数百匹马。又与田朏巡视边疆,到了柏谷,敌人在路上挖沟来阻止官军,郝质在寒岭下抵御他们,转战并追赶败北的士兵,于是修复了宁远各栅,来阻塞贼人的交通要道。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联名推荐他,并且上奏章分条陈述他前后立功的情况,皇帝破格提拔他为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推荐他为路钤辖。 皇帝派他征讨贝州,文彦博到了,命令他部署城西。河上有一个亭子很壮观,文彦博担心被敌人焚毁,派小校蔺千看守,而郝质派蔺千到其他营地考察作战武器,蔺千推辞,郝质说:“(如果)亭子被焚毁了,我承担这个责任。”蔺千(就)离开了,而亭子被烧了。文彦博将要斩杀蔺千,郝质跑到(文彦博)帐下说:“蔺千离开,实际上是我派他去的,罪过是在我这里,希望(让我)代替蔺千受死。”文彦博钦佩他的正义,释放了他们两个。郝质从此更加出名。 贼人被平定,郝质升迁为六宅使,历任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等职,还兼任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郝质奉诏在丰州修筑城墙,晋升为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皇帝召他回京负责宫中警卫,后来又改任去统领马军。英宗即位,他被调任为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封为安德军节度使,担任殿前副指挥使。神宗即位,改任安武军节度使,担任都指挥使。元丰元年,(郝质)去世,皇帝亲临他的丧礼,追赠他为侍中,谥号武庄。 郝质治理军队有纲纪规章,违反纪律的人不宽恕,同时,犒赏也很丰厚,公款不够,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来帮助。平时自己需求的日常供养简单,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笃守信义。田朏因没法挽救而死去,郝质写奏章说明他以前的功劳,(朝廷)让他的一个孙子做了官。在并州,他与朝士董熙交好,约为儿女亲家。董熙死后,董家贫困没有依靠,郝质已经是节度使了,最终还把女儿嫁给了董氏。他自从做官,不看重自己的功劳和资历,他的地位从低微到显贵,都凭功劳的大小逐次升迁。 提升2 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技法”“2步骤” 一、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技法” 1.见到试题“多”联想 面对试题选项中的描述,立即调动记忆神经,联想读过的课文是怎么说的、读过的其他书是怎么说的、记忆中(看过的电影电视、游历过的古代皇室建筑等等)的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从而帮助判断。 如:(2016·全国卷Ⅱ)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分析] 联想平时看到过的电影或电视剧中东宫太子、中宫皇后、西宫娘娘,很容易判断A项是正确的。 又如,(2015·全国卷Ⅰ)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分析] 联想到人教版“燕太子丹”和电影电视的相关资料,也容易判断D项错误,“太子”是专属名词,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的儿子,其他儿子不能用这个称呼。 2.联系选文“多”对照 高考题考查古文化常识毕竟不是单纯考查识记能力,它源自高考试题提供的文言语境,所以根据原文语境推断古文化常识题是重要的方法技巧。在解题时,可把选项进行“归位”,根据文意以及选项所在区域的应用意思,推断选项说法是否正确。 如:(2014·大纲卷)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分析] 本想可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孝敬皇帝未尝南面”,将选项中“南面”的解说代入,则明显不合语境和常理。我国古代,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如《赤壁之战》中的“北面而事之”,再如常见的成语“南面称孤”等,多可以作为参考。 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钦宗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可根据平时知识积累中的“及第”推断,“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可判断A项正确;B项,联系历史中学过封建朝代的“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兵部”管军事等知识,可推断B项正确;比较难判断的是C、D两项,联系掌握的教材中有关君主称号的知识和选文内容来推断,古代君主有年号、庙号等,表时间多用年号,表称谓多用庙号,“钦宗”应该是庙号,C项正确;D项可联系所学历史知识,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太子”不能指其他儿子。 答案:D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 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故选B。 答案:B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二、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骤”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 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遭遇父母亲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是谓丁艰,亦称“丁忧”。 解析: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A、B两项正确。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C和D的正误。刘温叟有过修编皇帝实录文献的经历,其后担任的“祭酒”一职也应当与“学问”有关,“祭酒”是学官应当没错。“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文中有对应信息“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文中无对应信息,但高考不可能在相对生僻的时间、沿革方面设题,故可确定C项正确。文中“丁内艰,退居西洛”显示了D项的全部信息,但细分析会发现D项说的“丁艰”包含父母双方,选文说的是“丁内艰”。据此推断“丁内艰”应是遭遇母亲去世,因为母亲的角色是在家内。故可判定D项错误。 答案:D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 所以给他取名为温叟。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行。进入汴京后,温叟很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温叟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恭帝即位,升任他为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解析: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A、C两项正确。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B和D的正误。文中显示: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故可确定B项错误。 答案:B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 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这样做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2017·深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B.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C.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D.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本题三处地方断句时需注意:“名器视如己物”“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用巩,私也”。“时”是“当时”,指曾公亮“官越”的同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断句时,要注意“一句一意、一事一断”的原则,断完句之后再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一下,看看语意是否贯通。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卿”字用为第二人称“你”时,表尊敬或爱意,不仅仅“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还可以用于朋友、夫妻之间,表示爱称。如:成语“卿卿我我”;卫人谓之庆卿(《史记·刺客列传》);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东南飞》)。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绘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杨绘很有个性。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杨绘坚持己见。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杨绘仕途坎坷。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降职。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错在“对他失去信任”。由皇帝对滕甫的一番话可以看出,解除他的谏官职务,并不是对他失去了信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帝诏甫曰:“绘……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5分) (2)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第(1)句的关键词及翻译:“诘”,盘问;“讯”,讯问;“伏”,招供;“服”,佩服;状语后置句“诘于庭”, 叫到公堂(法庭)里来盘问。第(2)句的关键词及翻译:“素”,向来;“遣”,派遣;“顾”,难道;“独”,只,仅仅;宾语前置句“不之遣”,不派遣他们。 答案:(1)(杨绘)于是把当地耍猴的叫到公堂(法庭)里来盘问,一(讯)问,他们就招供了,兴元府的人都佩服他(断案)英明(或“聪明”)。(5分。与大意相关的实词“诘”“讯”“伏”“服”译对得4分;“诘于庭”倒装1分。) (2)朝廷中央机构里的官员,都是朝廷向来用俸禄供养的人,你却不派遣他们,难道只能派这些宦官吗? (5分。与大意相关的实词“素”“遣”“顾”“独”译对得4分,“不之遣”倒装1分。) 【参考译文】 杨绘,字元素,是绵竹人。年轻就机敏出众,读书时一目五行,名声遍闻西州。进士考试时考了第一等,做了荆南通判。做了开封推官,遇到事情解决起来都很顺利,一下子就解决了,众官吏都怕整天时间不够,而杨绘未到中午一概能把问题解决。宋仁宗爱惜他的才能,想把他破格任为侍从官员,但主管官员见杨绘年少,就没有任用他。因为母亲年龄大了,就请求出任眉州知州,迁任兴元府。府中小吏请求捉拿打洞穿墙偷盗库中丝绢的盗贼,杨绘前往查看,发现现场踪迹不像是人出入留下的,就说:“我知道是什么情况了。”就叫来耍猴的人在庭堂中审问,一审讯就完全认罪,府衙中的人都叹服他的神明。神宗皇帝即位,诏任他为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皇帝曾下诏派遣宦官王中正、李舜举等人出使陕西,杨绘说:“陛下刚刚即位,天下都擦亮眼睛来关注着您的初期执政。馆阁、台省中的官员(人才济济),朝廷平素所供养这么多官员不派遣,难道独独派遣宦官吗?”曾公亮请求让他的儿子做登闻鼓院判官,与他关系深厚的曾巩做史官。杨绘争辩说:“曾公亮主持国事,把朝廷官员的职位看成自己家里的东西。从前曾公亮在越地做官时,霸占民田,被郡守依法惩办,当时曾巩的父亲曾易占也在越地做官,曾多方包庇他。现在任用曾巩,是为了报私情啊。”皇帝为此搁置下了那份任命。杨绘也被解除了谏官的职务,改任侍读职务,杨绘坚决拒绝赴任,滕甫把杨绘的态度告诉了皇帝。皇帝诏见滕甫说:“杨绘抗命不受的心意孤高深远,他在朝中行事孤立无援,却不畏权势,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没有不去做的。我一见就很赞许他的忠诚,把他提拔安置在谏官的位置上,我对他信任也算深厚了。今日免除他谏官的职务,是因为很难处理他与宰相并立于朝堂的轻重问题,姑且令他稍微回避一下,你一定向他说明白我的意思。”杨绘说:“谏官的话不能被采纳就该离开,御前讲席也不是我姑息停留之地。” 最终也没有接受侍读的职务。没过一个月,又开始做谏院的官职,擢拔为翰林学士,做了御史中丞。当时王安石当权,贤士多辞职离任。杨绘说:“老练成熟的人,不可不爱惜他们。当今旧臣多托病请求离去,范镇六十三、吕诲五十八、欧阳修六十五都辞职回乡,陛下难道不考虑其中缘故吗?”免役法推行后,杨绘上书陈说它的十大要害。王安石让曾布上奏章解释他的改革学说,杨绘固执地坚持以前的观点,于是被罢为侍读学士、亳州知州。元祐初年,又任天章阁待制。去世时,六十二岁。 提升3 破解分析综合题“4大陷阱”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常见的“4大陷阱”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辨别方法可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也就是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的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应仔细对照,看有无以假乱真之处。 陷阱1 曲解文意 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错手段。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于语境仔细推敲。 [原文片段] (2017·天津卷)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试题选项]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分析鉴别] 原文只是说“不好徼名于世”,而选项表述为“他追求好名声”,属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 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概括有无“曲解文意”的错误。 [原文片段] (2016·全国卷Ⅱ)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试题选项]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分析鉴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意思是“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而选项D中却表述为“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属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 陷阱2 无中生有 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原文片段] (2017·全国卷Ⅲ)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试题选项]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分析鉴别] 原文只是说许将回来后向朝廷报告此事,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文中并没有说“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索求代州的土地,每年派遣出使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 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概括有无“无中生有”的错误。 [原文片段] (2016·全国卷Ⅰ)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试题选项]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分析鉴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使谕以指意”,意思是“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而选项中却表述为“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选项错在“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不是派使者调解,而是派赵滋出使前去告谕旨意。且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此处属曲解文意。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此处则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陷阱3 错位嫁接 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而设错。答题时要理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原文片段] (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试题选项]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分析鉴别] 根据原文可知“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有误,原文有“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的是谢混,不是谢弘微。属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矅、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概括有无“错位嫁接”曲解文意的错误。 [原文片段] (2017·全国卷Ⅱ)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试题选项]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分析鉴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选项中“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有误,根据原文“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可知,将盗贼余党迁往异地的不是赵憙,而是皇上。属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这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大帅,余党受株连的有好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做了坏事只要控制住他们的身体就行了,可以把所有人都迁移到京城边上的郡里。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把他们安置到颍川、陈留。于是赵憙推荐有义行的人,除掉坏蛋。 陷阱4 以偏概全 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原文片段] (2017·山东卷)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试题选项]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分析鉴别] 选项中说“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根据原文“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可知,中间有二十年是谢暠替谢贞供养其母亲的。供养时间上属以偏概全。 [参考译文] 太清之乱,亲属离散亡失,谢贞所居的江陵陷没,谢暠逃难移居番禺,谢贞母亲出家到宣明寺。到了高祖受禅,暠回乡里,供养贞母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 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概括有无“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文片段] (2015·全国卷Ⅰ)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试题选项]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分析鉴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 [参考译文] 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 (2017·南昌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喜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浚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袁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孝武即位,谥曰忠宪公。 (节选自《宋书·列传卷七十》,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曰”后面一般停顿,由此可得出“因问曰”“淑曰”后面需停顿,即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簿,官名。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母忧,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母亲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这种行为称为“(丁)母忧”。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在表扬对政府或社会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追赠”只能针对死者。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淑少时有风度。几岁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别人说他不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被姑父王弘欣赏。 B.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愿做;姨表兄想要他去投靠,他也不愿意为此而改变旨趣,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袁淑深思熟虑。为刘义隆攻打赵、魏出谋划策,劝宋文帝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文帝认为自己没能力担此大任。 D.袁淑临危不惧。太子刘劭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并大骂这是大逆不道之事,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袁淑睡醒后,因不肯上车而被杀。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5分) (2)始兴王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第(1)句的关键词及翻译:“为”,钻研;“属文”,写文章;“遒”,遒劲。第(2)句的关键词及翻译:“饷”,钱;“遣”,赠给;“谬误”,弄错。 答案:(1)他不钻研章句的学问,但涉猎广博,通晓各种知识,喜欢写文章,文采美艳遒劲,纵横议论,富有辩才。(“为”“属文”“遒”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始兴王刘浚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拿回来,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饷”“遣”“谬误”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少年时期就很有风采气度,几岁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别人说:“这不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几岁,被姑父王弘欣赏。他不钻研章句的学问,而涉猎广博,通晓各种知识。喜欢写文章,文采美艳有力,议论纵横,富有辩才。本州官府任命他为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刘湛是袁淑的姨表兄,刘湛想让他归附自己,但袁淑不为他而改变旨趣,因而彼此大不相合。因服母丧而辞职。丧期完毕后任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这年秋季,大举北侵,他侍坐皇帝时从容地说:“你将要到中岳带兵北伐,这次一定会席卷赵、魏,到泰山封禅,现在正当时。我适逢千载难逢的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一篇。”文帝说:“这是盛德之事,我哪里可以担当?”袁淑喜欢说大话,常常被当时的人嘲笑。始兴王刘浚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拿回来,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袁淑给刘浚的信中说:“我从以前的史志中听说,七年当中,一次送给,一次又把它夺回去,即便是义士,也会有人非议。”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元凶太子刘劭将要杀君叛逆时,那日晚上袁淑值班,二更左右,元凶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他痛哭流涕地说:“皇帝听信谗言,要废弃我。我自省并没有过错,不能受这个冤枉。明天我就要行大事,希望你们鼎力相助。”袁萧二人说:“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三思。”刘劭勃怒变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说:“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常常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竭力听从你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就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中风,可能这时是他的病又发了。”刘劭更加愤怒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你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还担心不能成功吗?但是,成功之后会为天地不容,大祸也就随即临头了。希望你迅速打消这个念头。”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不干!” 袁淑出来回到省台,绕着床转到了四更才睡下。刘劭将要出去,已经和萧斌坐在同一辆车上,叫袁淑叫得很急,袁淑睡着,终不起来。刘劭在奉化门停车,催他赶快跟上。他慢慢起来走到车后面,刘劭让他登车,他推辞不上。刘劭命令左右的人杀死他,他被杀死在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刘劭即位,追赠他为太常。孝武帝即位,赠他谥号为忠宪公。 提升4 文言翻译译准“3大给分点” 突破口一 5类实词“准确判定”要记牢 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具备1~3个关键实词,这几个关键实词就是给分点。从词性上看,关键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若想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首先要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偏义复词、特殊难解词语等给予准确判定,继而才能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一、准识通假字——找出本字再翻译 快速识别通假字的2大方法 1.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的字。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字。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1.(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答案] 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考查点:“啖”,吃;“矢”通“屎”;“囊”,名词作状语) [参考译文] “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背着皇上培植党羽,追求贪欲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谏官反而占了一半。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2.(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答案]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考查点:“锡”通“赐”,赐予;“而”,转折连词) [参考译文]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客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二、准解多义词——依据语境,确定含义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爱护”“爱怜”“爱惜”义项较难区分;“坐”字,“犯罪”与“判罪”义项易混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 3.(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答案] 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考查点:“循”“党”“常”,都是多义词) [参考译文] 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后,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库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4.(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答案] 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考查点:“枉”“更”“复”,都是多义词) [参考译文] 大户人家李子春原先做过琅琊相,掠夺兼并,大家都很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没有被揭发,就不断地追问其恶行,并把李子春收捕拷问,他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里有很多人为他求情,最终赵憙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快病死了,(皇帝)车驾来到赵王身边,问他还想要什么。赵王说:“我平素和李子春关系不错,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能让他活命。”皇帝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三、准断活用词——语法判断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 ①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 ②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如“翼蔽沛公”句,其中“翼”字是名词,位于谓语“蔽”之前,做“蔽”的状语,所以译为“像鸟张开翅膀那样”。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 ③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 2.词性、词义翻译到位 何谓翻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 。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在该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中心语)。 5.(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答案]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考查点:“大蝗”,名词活用为动词,出现大蝗;“辄”,就;“岁屡”,连年; “年”,收成。) [参考译文]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拜为太尉,赐爵关内侯。 6.(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答案] 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考查点:“资”,供给,给予;“迹”,事迹,功业;“光”,名词用作动词,光耀;“勉”,努力) [参考译文] 去年请假(外出),后来从江、汉间回到京城,才知道您调任为地方官后,勇于做合乎道义之事,以前我期许您的心思(得以印证),果真不错,私下里很是(为您)高兴、庆贺,(因为)您果真没有辜负上天给予的职责以及我对您的期许,这正是我高兴而为您庆贺的原因,好极了,好极了!我个人可谓不值一说,虽说也能治学,但没什么益处,像您的才华与适逢其时,真值得好好爱惜。前面提及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正气和,加之一贯的温和谨慎,是指您的才华值得珍惜;您四十岁做了刺史,在偏僻的小郡任职,无衣食之忧,无做官吏的劳累,这是指您适逢其时值得珍惜。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四、准辨古今异义词——会迁移、记常识、辨古今 1.两大类型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2.三大方法 (1)联想迁移法 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中“交通”的意思。 (2)博闻强识法 对于古今异义词,有时仅靠上下文语境难以推断其意义,需要有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积累才能识别。如“牺牲”这个词,古代指供祭祀用的牲畜,而我们现在多是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文句推敲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 7.(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考查点:“从容”,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郑重、严肃”;“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参考译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正偏向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皇帝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8.(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 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答案] 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考查点:“爽然”,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茫然若失的样子”;“乃”,于是;“饷”,作动词,译为“给……饭吃”;“非……”,表否定的判断) [参考译文] 老人开门恭敬地迎接茂先进入,茂先看到这些藏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以前和海外各国的事情,大多是自己没听说过的,像《三坟》 《九丘》 《连山》 《归藏》 《梼杌》 《春秋》这些书也都在这里。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茂先为此在这里逗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道:“过段时间我多带点吃的再来拜访,到时我要看遍群书。”老人笑笑,什么也不说,送茂先出去。茂先刚一出门,门外的石头突然自行闭合。茂先回头看着石头,只见到杂草藤萝,绕着石头而生,石头上的苔藓也严丝合缝。茂先呆呆地站着看了良久,对着石头拜了两次后离去。 五、准判偏义复词——看搭配,联语境 1.两大类型 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2.四大方法 辨析偏义复词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切入: (1)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 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 (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无实义。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 (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 (4)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的父亲和弟弟,故知“父母”“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母”和“兄”。 9.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兼侍御史知杂,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 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答案]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考查点:偏义复词“恩雠”“生死”及“复”“临事”等的翻译) [参考译文] 宪宗即位,(窦群)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阴险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 碰到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的翻译。命题者用这些“拦路虎”,是想考查你的语境把握和推断能力。对此,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的。如翻译句“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中的“尚”字,虽其义陌生,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娶妻”。 疑难词有以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1)一些字或其义极其陌生,但一定可以调动积累或结合语境推断出来,如翻译句“毁淫祠数百区”中的“淫”字,就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的“淫雨霏霏”之“淫”的“多余、过多的”义项,推断该处“淫”为“多余的”或“滥建的”意思。 (2)一些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突破口二 2类虚词“译与不译”掌控好 文言虚词指的是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在内的一些单音节虚词。虽然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必须译出的虚词和不必译出的虚词,但由于文言虚词用法比较灵活,情况比较复杂,如有的文言虚词往往“身兼数职”,或兼有不同类别虚词的语法作用(如“既”“且”“以”等),或兼有实词的性质(如“之”“为” 等),所以抛开语境很难说某一个虚词必须译出,某一个虚词不必译出,只能根据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判断是否需要翻译出来。 一、必须译出的情况——当译则译 1.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思的,应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表共同 共、同、并、相 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答案] 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考查点:“臧否”,褒贬,评议;“言论”, 发表议论;“以”,介词,用;“乱”,打乱,扰乱) [参考译文] 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2.表语气的虚词:在句子语气方面所表达的语气,应译出 翻译这类虚词要先确定句子的语气,然后再确定这类虚词的翻译,这类虚词有“其”“耳”“乃”“何”“焉”“乎”等。 2.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再至“过清”,驻目久之。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①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归途高者平,险者顺。至山下,日犹未中。 (有删改) 【注】 ①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 [答案] 有的人说,这里是张良说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这样吗?(考查点:“愿”,愿意;“其”,表反问语气,难道;“然”,……的样子;“耶”,语气词,吗) [参考译文] 早晨起身又来到那里,山间雾气恣意游荡,天空中没有一丝渣滓。又来到“过清”,在这里留恋观赏了好久。然后就寻找小路探访二仙祠,世人相传认为(这里就是)黄初平寻觅丢失的羊群的地方;有的人说,这里是张良说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这样吗?一起来的人都要登山,喝一喝丹井的水,于是就一起登山。登山的途中,有的人沿着山涧往上,观赏瀑布流泉,踏过白色山岩,想要走到山泉的源头却没有成功,然后就在丹泉之上会合。山高峻而幽深,向下窥视群谷,山谷都呈现出各自的形状。回来的路上,感觉高的地方也很平坦,危险的地方也很顺利。到了山下,太阳还没有到中天。 3.固定组合型虚词:词义固定,翻译固定 一般两个字的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所以在识别和翻译时就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牢记搭配 考生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如“何辞为”,“何……为”是固定结构,可直接翻译成“何必……呢”。再如,“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 (2)灵活套用 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么(为何)……”。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3)异中求同 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考生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3.(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答案] 许将说:“这件事,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考查点:“申饬”,饬令,指示;“岂”,为什么;“何以……为”,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译为“为什么……呢”;“独……乎”,固定结构,译为“难道……吗”;“对”,回答。) [参考译文] 等来到代州境时,契丹人爬满房上观看并喊叫:“看南朝状元。”当许将与契丹人进行肄射时,许将先射中。契丹使者萧禧在宾馆以礼迎接,谈判时,萧禧果然提起代州事,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 4.兼词:按两个词的意义译出 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古汉语中的兼词主要有“焉”(于何/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怎么)、“曷”(通“盍”)、“叵”(不可/遂、就)等。 兼词数量不多,平时掌握了它们的用法,翻译时根据语意不难译出。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①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②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巨贾渡河》) [答案] ①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金子。(考查点:诸,兼词“之于”) ②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考查点:“盍”,何不;“诸”,之乎) [参考译文] 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人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金子。渔人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人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又触到石头沉没了(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人也在那里。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渔人把船靠岸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沉入水底淹死了。 高频虚词要关注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字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二、可不译的情况——不译则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累赘,译文时可删削。 如,发语词“夫、盖、且夫”;补字“之”“者(今者,向者)”,定语后置(之、者等)、宾语前置(是、之)的标志,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者、也),表语气或起连接作用的助词等。 不用译出的情况,如: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译文:晋国被瓜分,齐国被(田氏)篡夺,都因为他们的臣子太富有了。 三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5.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①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答案] ①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语言)。(考查点:“齐语”“之”,“也”则不译) ②即使是每天鞭打他来要求他说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考查点:“虽”“日”“挞”,“矣”则不译)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语言),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说话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齐国的繁华区住上几年,即使是每天鞭打他来要求他说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 突破口三 4类句式“古今有别”别忘了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其他如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高考翻译时不作要求)这四类句式也是翻译题中对有关句式的要求和采分点,很有必要对各自的翻译方法进行重点突破。 一、重在调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是考查较多的句式,也是种类较多,用法复杂的句式。要在辨析的基础上运用“调”的方法进行翻译。 1.四大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格式为: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即“不欺余”,没有欺骗我) (邹)忌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动词。如: 大王来何操?(即“操何”,带来了什么) 沛公安在?(即“在安”,在哪里)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宾语也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介词+动词。如: 王问:“何以知之?”(即“以何知之”,凭借什么知道)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交战) (4)以“之”“是”为标志前置宾语,“之”“是”只是标志,无实义。格式为:宾语+之(是)+谓语。如: 何功之有哉?(即“有何功”) 唯利是图(即“唯图利”) 2.三大方法 判断宾语前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特殊句式入手 若碰到了否定句或疑问句,就要考虑有没有宾语前置。如“未之寤”中有否定词“未”,“之”是代词,正常语序应该是“未寤之”,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 (2)熟记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是、之、以”,如“唯利是图”“夫晋,何厌之有”等。 (3)注意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相比照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有现象,所以碰到文言句子,可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照,看有什么不同。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根据比对发现文言语句中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可以判断其为宾语前置句。 1.(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答案] 谢贞猜度叔陵有谋反之心,就和阮卓一同主动与叔陵疏远,每有宴饮游乐,未曾参与,叔陵很是敬重他,没有治罪。(考查点:“度”,猜度;“因”,于是,就;“雅”,一向;“弗之罪也”是宾语前置句,没有治罪) [参考译文] 到了始兴王叔陵任扬州刺史时,召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辟谢贞为主簿。谢贞猜度叔陵有谋反之心,就和阮卓一同主动与叔陵王疏远,每有宴饮游乐,未曾参与,叔陵很是敬重他,没有治罪。不久高宗崩,叔陵叛逆,府僚多因受牵连而被拘捕,只有谢贞和阮卓没定罪。 二、重在译出“被”——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五大类型 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见”或“见……于……”表被动,这里的“见”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 的句子都是被动句。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2.两大方法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 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侯。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答案] 又赶上兵荒马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为……所……”的被动句式) (考查点:“会”,恰逢,赶上;“扰乱”,纷乱,动乱;“为……所……”,表被动,被。)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三、重在译出“是”或“不是”——判断句 1.四大类型 第一类是以“者也”表判断的形式。但“者也”也有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 者,……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此外就是“……,……也”,如《阿房宫赋》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者,……”,如《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也”,如《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第二类是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皆良实”,“皆”表判断。 第三类是以“为”作为标志的判断句。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第四类是没有标志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为“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三大方法 (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本要求。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判断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者……也”表判断,要译为“是”字句。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3.(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答案] 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时势使然。(考查点:“非……也”,表示否定判断;“时”,时势。) [参考译文]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错过时机的人,求学者和士大夫却大多非议他们。汉高帝想分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当初的意见与张良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清楚的。然而最终他还是分封了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只是汉高帝做的,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时势使然。” 4.(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答案]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考查点:两个判断句式;“其”,他们;“为”,造;“以”,表目的连词,来,为了) [参考译文] 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的巢穴而不厌恶的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 四、重在补出成分——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比较特殊的有省略兼语。推敲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从特征入手找标志 在省略句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的情况,可以通过特征进行推敲。因为一般省略的宾语主要是介词宾语,所以如果有介词而后面无宾语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的情况了。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中,“与”是介词,后面没有宾语,补充出来就是“与(之)”。而省略兼语的情况一般是前面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等词语,后面没带兼语,也就是省略了这个成分。 3.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5.(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答案] 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交好,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亲自去探视他,问他身后事。[考查点:“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交好;“及”,介词,等到……时候;“笃”,(病势)沉重;“省”,探望;“问以后事”,省略宾语“他”,即“问(之)以后事”。] [参考译文]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离职。没过多久,朝廷下诏让他回任原职。谢贞多次奏请坚决推辞,敕令答复说:“虽然你内心伤痛,然而官府急等用人,你可随即勉强支撑病体回府任职。”谢贞因哀伤过度身体瘦弱不堪,最终没能回到官府。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探视谢贞,见谢贞骨瘦如柴,徐祚等人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交好,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亲自去探视他,问他身后事。谢贞说:“幼子今年才六岁,感情所牵不能忘怀,冒昧相托。”当夜离世。后主问姚察说:“谢贞有何亲属?”姚察便启禀说:“贞有一子才六岁。”马上敕令长期供给衣粮。 (2017·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一端 ,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酖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句子的结构和意思来看,“李洧”是“以徐州归”的主语,所以应该在“叛”后停顿,排除A、D两项;“纳”做的是“急攻之”的主语,所以应该在“归”后停顿,排除B项,故答案为C。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如《陈情表》《出师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毒死。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因果不当。“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错,汴州士兵骄横,从李忠臣时期就开始了,只是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 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5分)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第(1)句的关键词及翻译:“而”,你的;“吏”,做官;“尔”, 这个样子;“当之”,面对下属。第(2)句的关键词及翻译:“敕”, 下令;“籍”,登记;“赡”, 赡养;“谲”, 计谋。 答案:(1)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高高在上地面对下属,心里能够安宁吗?(“而”“吏”“尔”“当之”各1分,大意1分) (2)十天以后,玄佐下令停止,没收(登记)所得收入数万金,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赡养军队),善用权术计谋大都像这样。(“敕”“籍”“赡”“谲”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时放荡不羁,不自立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吏人鞭打凌辱他,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大历年中,李灵耀占据汴州叛变,刘玄佐乘其不备,偷袭占领了宋州,朝廷下诏以宋州隶属刘玄佐管辖,节度使李勉上表奏请让刘玄佐代理宋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年,升职而兼任御史中丞,任宋、亳、颍节度使。这时李纳反叛,李洧带着徐州归顺朝廷,李纳猛攻李洧,皇上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军,斩杀一万余人,东南部的水陆粮道于是被打通。进兵围濮州,攻濮阳,都打下来了,两次都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阳渡口。朝廷提升刘玄佐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反叛时,刘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驻于淮汝,多次困扰贼兵。皇帝在奉天,关注关东局势,于是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希烈攻打陈州,刘玄佐去救援,李希烈败走,因而攻取了汴州。皇帝又下诏给刘玄佐加官任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刘玄佐本名刘洽,至此,皇帝赐他名玄佐以表示恩宠。还朝后,刘玄佐又兼任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刘玄佐性情豪放不羁,轻视钱财而喜欢重赏部下,所以部属日益难于约束。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厉害。以后杀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财而造成的。刘玄佐发迹后,其母还健在,是一个贤惠的妇人。常常每月织粗绸一匹,以示不忘贫时劳动本色,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母见县令来厅前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玄佐说:“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高高在上地面对下属,心里能够安宁吗?”刘玄佐受感动醒悟了,所以对待下属更加宽和以礼相待。 汴州有个相国寺,有人传说佛体流汗,刘玄佐亲自去大量施舍金银布帛,于是将佐、官吏、商民纷纷向相国寺捐赠金钱,唯恐落后,十天以后,玄佐下令停止,统计所得收入数万金,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赡养军队),善用权术计谋就像这样。当初,李纳派遣使者到汴州,刘玄佐以盛妆美女进奉,并赠送丰厚礼品,因此全部获悉了李纳的阴谋,所以李纳最怕玄佐。他宠信的官员张士南及义子乐士朝都是巨富;而乐士朝与玄佐宠妾私通,害怕丑事败露,用毒酒害死了刘玄佐。刘玄佐终年五十八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傅,定谥号为壮武。 当初,刘玄佐义子士干与乐士朝都来到京城,士干知道玄佐死得蹊跷,派遣奴仆持刀假称吊唁,进去杀死乐士朝于灵旁。皇帝讨厌士干的专擅,也赐令士干自尽。 提升5 记牢文言翻译“4步骤” 从高考命题来看,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是得分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把握住了句子的主旋律,然后再突出重点的字词和句式,句子就基本上翻译到位了。下面总结出作答文言文翻译题4大步骤: — ↓ — ↓ — ↓ —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定采分点:重要实词。 “锡”通“赐”;“赴”;赴宴;“虔”,“恭敬”;“处” ,决定。 重要虚词:“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之”,代词。 特殊句式:“是……也”是判断句,译为:“这是……”。“使(之)亲临”省略句。 第二步,切分句子。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第三步,译准词语。 锡宴 不赴, 是 不虔君命也。 ↓ ↓ ↓ ↓ 皇帝赏赐的宴席 不到场, 这是 不尊敬君主的命令。 人主 有疾, 而 必 使 亲临, ↓ ↓ ↓ ↓ ↓ ↓ 君主 有病, 却 一定 要他 亲临, 处 之 安乎? ↓ ↓ ↓ 做 这样的事 能安心吗? 第四步,连缀成句。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顷之,河北阙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二十万即其羡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明年旱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 (《宋史·列传第五十八》) (1)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重要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 重要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要实词:“罪”,名词活用作动词,怪罪;“应”,应对;“猝”,突发事件;“中”,中伤。 重要虚词:“之”,代词,指李仕衡;“以”,介词,用。 文言句式:“帝不之罪”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帝不罪之”。 译文:皇上没有怪罪李仕衡,对王旦说:“李仕衡应对突发事件有才能,人们是想借此中伤他。” (2)重要实词:“法”,名词作状语,依法;“贷”,宽恕。 重要虚词:“以”,介词,因为。 文言句式:“民有盗瓜伤主者”为定语后置句,“盗瓜伤主”为“民”的定语。 译文:有一个偷瓜并打伤瓜主的人,依法应当判处死罪,李仕衡因为年成不好,上奏宽恕了他(的罪行)。 【参考译文】 李仕衡,字天均,是秦州成纪人,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不久,河北缺少军备储蓄,谏议官员都说李仕衡先前超额提供祭祀费用,真宗听说了这件事,让(他)做了河北部转运使。后来到塞下征集粮食,多达数万斛。有人进言说(李仕衡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不能食用,朝廷派人来检查,粮食并没有腐烂。在城外祭祀,又提供了钱帛八十万。在这之前,每次有大的祭祀,李仕衡必定拿所管理的军中物资进贡,谏官认为(情况)不属实。李仕衡于是就逐条列举,六十万都是贡赋,其余二十万是附加税收。皇上没有怪罪李仕衡,对王旦说:“李仕衡应对突发事件有才能,人们是想借此中伤他。”第二年出现旱灾和蝗灾,(李仕衡)打开粮库赈济灾民,又拿出五万斛粮食救济京西。有一个偷瓜并打伤瓜主的人,依法应当判处死罪,李仕衡因为年成不好,上奏宽恕了他(的罪行)。盗贼在青、淄两地兴起,(他)升迁做了刑部侍郎,主管青州。前任官员抓到了盗贼的妻子儿女都拘押在用荆棘圈起的场地中,李仕衡到任,全都放了他们,让他们离开。没有多久,就有人拿了盗贼首领的头颅来。 (2017·大庆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②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 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B.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C.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D.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句子的结构和意思来看,“天馥”是“侍朕三十余年”的主语,所以应该在“天馥”前断开,排除B、D两项;“勉以儒者之学”是状语后置句,语意完整,“勉”前面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C项。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试: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康熙: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 C.大学士: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D.服阙:古人在朝中做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大学士,辅佐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清时期没有丞相。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此其居室被称为“白燕堂”。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则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分析有误。李天馥主张“奉行成宪,不失尺寸”,是不希望政令繁多以致劳民扰民,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意思,而不是“保守僵化”。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2)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第(1)句的关键词及翻译:“兵革”,战争;“务”,致力于,从事;“休息”,休养生息,休整。第(2)句的关键词及翻译:“瘐毙”,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翻译为“死亡”即可;“所”,名词,牢房;“别”,根据……分类,区别。 答案: (1)皇上亲征厄鲁特,平定北方大漠,战争刚刚停止,天馥致力于清静和平,让老百姓能够得到休整。(得分点:“兵革”“务”“休息”,每点各1分,大意2分) (2)刑部的囚犯很多人(因为监狱条件恶劣)死去,李天馥筹集建造房屋的材料,为囚犯建造了更多牢舍,根据罪行的轻重让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牢房里,存活下来的囚犯很多。(得分点:“瘐毙”“所”“别”,每点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他的祖辈在明朝初年因为军功得以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在合肥安了家。祖辈中有一个同宗族的子弟是永城卫籍贯,李天馥就以永城卫的籍贯(参加了乡试考试)考中了举人。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授予检讨的官职。他见闻广博,善于选取其中精要,穷尽心思研究经世之学,名声很大。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士,充任经筵讲官。每次当值侍奉皇上时,有什么见解,他都毫无隐瞒地全部陈述出来,圣祖皇帝很器重他。康熙十九年夏天,遭遇大旱灾,(皇上)命李天馥和大学士明珠会同三法司审查复核囚犯,有值得同情或证据不全有所怀疑的罪囚,都按照最末一等替他们减刑。不久(李天馥)升任户部侍郎,又调到吏部任职。他拒绝一切馈赠贿赂,性情严峻,不徇私情,(人们)称赞他考核官吏政绩时非常公平。康熙二十七年,升任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建议修筑高家堰重要堤防,约束黄河水道使之从清口流出,停止疏通海口;于成龙主张疏通下河(入海口)。皇上召两人进京入宫问询,(两人)仍然各自坚持自己的说法,(皇上)将此事下达给朝中大臣详细讨论,李天馥认为下河海口应当疏通,高家堰重堤应该停止修筑,皇上认为李天馥说得对。李天馥曾先后在刑部、兵部、吏部任职。 康熙三十一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皇上说:“机密的事务责任重大,不能任用喜欢多事的人。李天馥为人老成,清廉谨慎,学问品行都很优秀,我知道他一定不会生事。”康熙三十二年,(李天馥)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到原籍,皇上赐给他亲笔书写的“贞松”匾额,用大儒的学识勉励他;又说:“李天馥侍奉我三十多年,不曾有过过失。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命令(有关部门)把李天馥担任的官职暂时空缺起来,等他守孝期满回来。”康熙三十四年,李天馥服丧将满,(朝廷)起用他担任先前的官职,进入内阁处理政事。皇上亲征厄鲁特,平定北方大漠,战争刚刚停止,天馥致力于清静和平,让老百姓能够得到休整。他曾说:“变法不如守法。奉行现成的法规制度,严格实施,不偏移一丝一毫,才是我报效国家朝廷的方法啊。”康熙三十八年,李天馥去世,谥号为“文定”。 李天馥在位时,注重人才,曾响应皇上诏令举荐彭鹏、陆陇其、邵嗣尧,(这些人)最终都成为名臣。(李天馥)担任学士时,冬月审查复核囚犯,有一名知县李方广犯罪被判处死刑,李天馥说这个人有才华,得以暂缓处决,不久就因为遇上大赦而被免除死刑。刑部的囚犯很多人(因为监狱条件恶劣)死在狱中,李天馥筹集建造房屋的材料,为囚犯建造了更多牢舍,根据罪行的轻重让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牢房里,存活下来的囚犯很多。李天馥侍奉父母很孝顺,在服丧期间在父母墓旁搭盖茅屋守墓,有一双白燕飞来,不离开,人们称他守墓的茅屋为“白燕庐” 。他的儿子李孚青,考中进士,担任编修的官职。父亲去世后服丧而回乡,不再出来做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