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合格考)(解析版)
www.ks5u.com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合格考)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德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刑治”、墨家主张“贤治”。其共同内涵 A. 思想自由 B. 重建秩序 C. 崇尚礼制 D. 回归周制 【答案】B 【解析】无论是儒家的“德治”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抑或是法家的“刑治”和墨家的“贤治”,他们都是主张建立一种统治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这些思想流派都主张遵循自己的主张建立的新的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并非主张思想自由,排除A项;崇尚礼制和回归周制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排除CD项。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人人都有受教育资格的主张是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学思结合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体现了人人有受教育的资格,选项B正确;因材施教与教育资格无关,排除A;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是学习方法,排除C、D。 3.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样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 A. 注重美育对道德教化的作用 B. 注重道德,维护天理 C. 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 D. 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样,将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可知,题干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维护天理是理学家的主张,排除;CD项,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张;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是孔子“仁”的思想。二者都与题干中“教育美术部”不符,排除。 4.《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这一学派应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C 【解析】根据“以自苦为极”,崇信“禹之道”,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学派是墨家,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派特色,儒家重视“仁”、“礼”、道家讲求“无为”和法家崇尚 “法治”均与材料不符, ABD三项是错误的。 5.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沾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据此可推断 A.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 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确立 C. 教育体系十分完善 D. 君权神授思想观念流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沾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 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到处都是儒学的教化之地。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正确;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确立于西周,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到处都是儒学的教化之地,而不是教育体系的完善,C错误;据材料可知,D与材料不符。 6.南宋文天祥就义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当时弘扬这种气节的思想学说是 A. 道家学说 B. 佛家思想 C. 程朱理学 D. 阳明心学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发奋立志等,这些思想都和文天祥的做法相符。故答案为C项。A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佛家主张消极避世。此二者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陆王心学的影响主要是在明代,与“南宋”不符,排除。 7.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A 道德修养 B. 君主专制 C. 科学真理 D. 经世致用 【答案】A 【解析】无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还是王守仁的“致良知”都体现了对人道德的要求,讲求人的品行,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真理的信息,排除C;经世致用是明清之交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排除D。 8.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中有这样的情节:窦娥因冤屈被处斩,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雪,此后当地三年大旱无雨。这一剧情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是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忠孝节义 D. 安土重迁 【答案】B 【解析】以民为本就是重视人民、“保民而王”的思想,排除A; 题干反映大自然的相关现象与统治者制造的冤屈的关系,这很明显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忠孝节义是儒家伦理道德,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9.唐代孙思邈在《丹经》中记载了一个使用硫磺、硝石、熟炭等材料的配方。与这一记载相关联的发明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硫磺、硝石、熟炭等材料”可知,这一配方与火药相关联,选项C正确;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与材料中的配方无关,排除A、B、D。 10.下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6 A.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自然的探究 B. 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C. 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迅速转化近代科技 D.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 【答案】D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知,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与农业发展有关的成果较多,这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科技是为农业服务的,因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答案为D;通过对科技成果统计表的统计,对自然的研究占到六分之一左右,所以材料不能体现注重对自然的探究,A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概括和抽象,B错误;材料不能显现这些科技在明清时期,C错误。 11.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形式,创立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的代表作是 A. 《诗经》 B. 《春秋》 C. 《论语》 D. 《离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答案为D;ABC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12.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适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化,AB是先秦时期,D项是明清时期,故排除;C项是元曲,故C项正确。 13.明代吴承恩以前人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了一部结构优美完整的神魔小说。这部小说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吴承恩写的是《西游记》,选项C正确;选项A作者是罗贯中,排除;选项B是施耐庵,排除;选项D作者是曹雪芹,排除。 14.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其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是 A. 隶书 B. 楷书 C. 草书 D. 行书 【答案】C 【解析】“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属于草书的书法特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就反映了这种特点。材料反映的是 A. 宫廷画 B. 文人画 C. 风俗画 D. 工笔画 【答案】B 【解析】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材料“强调个性表现”“艺术为一体”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B符合题意;宫廷画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反映了皇家的审美意识,A不符合题意;风俗画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故C不符合题意;工笔画是就表现技法而言,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故D不符合题意。 16.“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这幅对联描述的中国传统艺术是 A. 诗歌 B. 绘画 C. 书法 D. 戏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可知,该对联描述的是一种可视化的艺术表演形式,综合四个选项只有D项符合。诗歌、绘画和书法最终呈现出的结果都只能体现为静态,与对联所述的“演出”无关,排除ABC。 17.他认为“知识即美德”。他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人物之一。马克思赞誉他为“哲学的创造者”,后人也称他是“智慧、泰然与明净的化身”。他是 A. 泰勒斯 B. 苏格拉底 C. 高尔基 D. 达尔文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知识即美德”、“哲学的创造者”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人物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 马克思赞誉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B正确;泰勒斯认为“万物始于水”,与材料不符,A错误;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C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与材料无关,D错误。 18.古希腊学者强调人的价值,崇尚知识与智慧,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其中,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天赋人权 C. 美德即知识 D. 生而平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地位,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故A正确;启蒙运动主张天赋人权,排除B;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C错误;生而平等体现平等思想,启蒙运动强调平等,不符合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排除D。 19.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由此可以推知,马丁•路德主张 A. 教会由世俗政权接管 B. 《圣经》由教会解释 C.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D. 世俗政权高于教会 【答案】D 【解析】材料“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并非教会由世俗政权接管之意,排除A;结合所学,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反对《圣经》由教会解释,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马丁·路德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的信息,排除C;材料“世俗权力……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教皇……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故选D。 20.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时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具体事件而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 A. 马克思主义 B. 启蒙思想 C. 进化论 D. 基督教神学 【答案】B 【解析】从题干“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并非其指导思想,排除;C项,进化论是生物学理论,不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已经上升到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而不再是宗教领域里的斗争,排除。 21.“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卢梭这句话体现的主张是 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社会契约 D. 权力制约与平衡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可知,卢梭认为社会秩序是约定的结果,即契约的结果,故选C。材料并未强调人权的来源,而是强调社会秩序的来源,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权力的分权与制衡,排除BD。 22.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比较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民贵君轻”等儒家伦理赞不绝口。由此可推知,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B. 探究儒家伦理的实质 C. 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 D. 批判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作为启蒙思想家,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不是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目,排除A;探究儒家伦理的实质不符合伏尔泰思想目的,排除B;材料不是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排除C;材料表明伏尔泰采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来攻击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启蒙思想,即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发展自己,故选D。 23.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登刊标题为“科学革命”的文章,讲述了“宇宙新理论”与“牛顿观念的破产等”内容。该报所指的“科学革命”是 A. 相对论 B. 量子论 C. 日心说 D. 进化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2月29日,日食试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这对牛顿力学体系下的“绝对时空观”造成了巨大冲击,故选A。量子论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而材料强调的是宏观物理世界的研究突破,排除B;日心说和进化论在20世纪以前早已产生,与材料无关,排除CD。 24.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 A. 批判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古典主义 【答案】A 【解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故A 项符合题意;浪漫主义文学是社会中很多人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的社会情绪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反映,故B项不符合题意;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反传统,表现自我,故C项不符合题意;古典主义文学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文学,故D项不符合题意。 25.下列文学作品中,渴望冲破阻碍个性解放的思想藩篱,憧憬美好未来,追寻理想世界的是 A. 《唐璜》 B. 《红与黑》 C. 《人间喜剧》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憧憬美好未来,追寻理想世界”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唐璜》便是其中代表,故选A。BCD均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 26.“印象派”描绘实现了光与色的有机结合,表现出微妙的色彩变化。下列属于该流派的作品是 A. 《日出印象》 B. 《最后的晚餐》 C. 《等待戈多》 D. 《蒙罗丽莎》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属于印象派绘画,故A项正确;《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画作,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故BD项排除;C项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 27.“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位富有抗争精神的音乐家的作品被认为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这位音乐家是 A. 施特劳斯 B. 贝多芬 C. 舒伯特 D. 莫扎特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音乐家是贝多芬,故B项正确;AD项是古典主义风格,排除;C项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 28.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这些变化说明了 A. 中国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C. 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D. 西方文明礼仪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习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礼仪变化,材料“辛亥革命后……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反映了辛亥革命后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礼仪,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中国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故A排除;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故B排除;“西方文明礼仪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习俗”说法过于绝对,故D排除。 29.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一制度一思想”的演变。最早主张学习西方“器物”的代表人物是 A. 魏源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独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主张向西方学习“器物”的是地主阶级,主张向西方学习“制度”的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魏源是地主阶级,发展了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故答案为A项。BC项,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排除;D项,陈独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反对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传播科学思想,排除。 30.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务派主张 A. “耕者有其田” B. “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 “中学体,西学为用” D.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国家的根本体制是指封建制度;“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是洋务派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AD项,“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主张,排除;B项,“君民共主,设立议院”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主张,排除。 31.十九世纪末,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的人物是 A. 严复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康有为 【答案】D 【解析】1898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要求,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32.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是 A.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维新变法宣扬资产阶级的民权,民主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故B正确;创立君主立宪政体是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不是重要意义,排除A;CD是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与材料不符,排除。 33.陈独秀说:“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唤醒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C. 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D.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 【答案】D 【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其代表人物之一陈独秀认为:“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西洋的法子”指的是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中国的法子”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他认为两者水火不容,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动摇封建思想的效果也没有涉及到促进民族觉醒的信息,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新文化运动推动全面的文化转型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34.白话文原本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在白话文推广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严复 D. 胡适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答案为D项。AC项,曾国藩、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 35.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旨在提倡 A. 民主 B. 科学 C. 新道德 D. 新文学 【答案】A 【解析】李大钊主张“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民”指的是国民,“君”指的是皇帝,意思是国民和皇帝不能同时并存,民主自由和君主专制不能同时存在,据此可知,李大钊的主张是提倡民主,同时反对专制,答案为A;BCD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36.1905年,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表明孙中山 A.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 B. 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 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萌发节制资本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句话可知孙中山已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的弊端,从而萌发了节制资本的思想,故D项正确;孙中山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不可能倡导无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不会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ABC项错误。 3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是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答案】A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从1919年到1949年,此时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故选A;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排除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成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排除C。 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时间不符,排除D。 38.1956年,陆定一在谈到中共中央的某方针时说:“提倡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该方针是 A. “批评与自我批评” B.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提倡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该方针是指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中共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故D项正确;A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排除;B项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是法治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 39.首次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显著增强的历史事件是 A. 实施“863计划” B. 提出“双百”方针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对核武器的垄断,故选C。“863计划”在1986年3月才开始提出,此时中国已经打破美苏对核武器的垄断,排除A;“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此时中国还未研制核武器成功,排除B;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动工,1991年12月首次实现并网发电,此时中国已经打破美苏核武器垄断,排除D。 40.1977年,国家开始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其中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是 A. 恢复高考制度 B. 扫除文盲教育 C. 通过《义务教育法》 D. 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故选A。扫除文盲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开始,与拨乱反正无关,排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与材料时间无关,排除C;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文革前夕,与拨乱反正无关,排除D。 二、材料解析题 41.明清时期,新的思想在孕育萌生,对社会产生了冲击。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 思想家 时期 思想言论(部分) 李贽 ①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黄宗羲 明末清初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 明末清初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填写出表格中序号的内容。 ① ② (2)归纳材料中三位思想家的各自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主张的进步意义。 【答案】(1)内容:①明朝或明朝中后期。②顾炎武。 (2)主张: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或反对盲从孔子;黄宗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或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上观点必须对应准确】 (3)意义:①冲击儒学正统(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活力);②批判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统治形成了冲击);③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④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李贽是明朝人,也可以写为明朝中后期。根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是顾炎武的提出的保卫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的思想。 (2)根据所学可知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为: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或反对盲从孔子;黄宗羲主张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出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的观点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根据所学内容概括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进步意义,可以从对儒学正统、批判君主专制、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成就表(部分) 时间 主要成就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① (名称)发射成功 1973年 ② (人物)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咸功 1983 中国“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003年 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材料二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材料三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自《邓小平文选》 (1)填写材料一中空格部分的内容。① 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在科教领域实施的国家战略。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答案】(1)内容:①东方红号;②袁隆平。 (2)战略:科教兴国。 (3)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维护和平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富强。 【解析】 (1)内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方红号;1973年,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成功。 (2)战略:根据材料二主旨可知,我国在科教领域方面实施的国家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 (3)作用:根据材料“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可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在在核武器领域的成就有利于维护和平环境;根据材料“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富强。 4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大思想理论是引领中国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思想要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图一 图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邓小平理论-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并说明中国人民地位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答案】(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变化:中国人民结束了受压迫和剥削的历史,开始当家作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观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关系:继承和发展。 【解析】(1)根据“毛泽东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革命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了,在这条革命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结束了受压迫和剥削的历史,开始当家作主。 (2)根据“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主要论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一样,但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15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部分地区趋于衰落。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欧洲社会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爆发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揭露了贵族和教会的专横、残暴,表达了他们对非教会世俗思想的推崇。一旦人文主义思想进入个人和民族的头脑,就没有什么比它更难以控制的了。这一伟大变革,造就了一批颇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等,驱使了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其他领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舍曼《世界文明史》等 (1)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运动高举的旗帜。这场运动首先在哪个国家兴起?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提现材料的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1)旗帜:人文主义。 国家:意大利。 (2)示例:观点:先进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的思想,冲破了欧洲封建制度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助推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先进思想指导社会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先导,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解析】 (1)旗帜与国家:由材料“爆发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文艺复兴运动”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艺复兴运动,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的旗帜是人文主义,首先发生于意大利。 (2)观点:由材料“这一伟大变革,造就了一批颇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家……也对资本主义其他领城产生了重大影响”可归纳出观点为先进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论述:从世界近现代史中搜寻能体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相关史实,并简要展开相关论述。如选文艺复兴本身进行论述,可按其对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等角度展开;如选启蒙运动,角度与文艺复兴一致,只需注意其程度即可;如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则可从其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展开分析。 最后,关照观点,进行提炼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