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北省恩施州巴东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恩施州巴东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学业水平试题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已至顶峰。‎ ‎【答案】正确 ‎【解析】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汉、唐、宋和元等朝代的不断调整,明朝内阁制以及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本题说法正确。‎ ‎2.三省六部制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本题错误。‎ ‎3.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提出的“陶片放逐法”是为了打击政敌,实现独裁。‎ ‎【答案】错误 ‎【解析】克里斯提尼提出的“陶片放逐法”,是为了保护民主体制不受破坏,防止僭主政治或寡头政治再起,故本题答案为:错误。‎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为农民阶级斗争纲领,由于条件的限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答案】错误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斗争纲领。《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属于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故本题说法错误。‎ ‎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答案】错误 ‎【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不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在这之前近代世界宪法有美国1787年宪法,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古代有罗马法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等。故本题说法错误。‎ ‎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答案】正确 ‎【解析】最早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文献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故本题说法正确。‎ ‎7.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错误 ‎【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故本题说法错误。‎ ‎8.19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 ‎【答案】错误 ‎【解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故本题说法错误。‎ ‎9.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错 ‎【解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维埃俄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第一次伟大尝试,本题错误。‎ ‎10.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答案】错误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故本题说法错误。‎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即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故为王。”对此历史事件解说正确的是 A. 微子启与仲衍将被分封为诸侯 B. 商朝已出现嫡长子继承制度 C. 按规定微子启仍将为天下大宗 D. 该继位方式彻底消除诸子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说明纣出生的时候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而微子和仲衍出生的时候母亲是妾,所以属于庶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说明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故B项正确,C项错误;分封制度开始于西周,故A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 ‎12.《元史》记载,元成宗大德七年,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B. 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 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D. 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答案】D ‎【解析】材料“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说明行省官员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任职,容易“害政”,因此必须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行省官久任”说明AC项错误;B项是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 ‎13.(2018年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联考试题)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制了一种水利技术,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对这种水利技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关中地区 B. 郑国渠的修建采用了此技术 C. 有利于泰始皇对岭南的征服 D. 是刀耕火种农业发展的体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和所学知识可知是井渠法,该技术发明于汉武帝时期,首先在关中地区得到应用,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的,属于地表面的水利工程,与题干不符,排除B。灵渠的兴修,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与题干无关,排除C。刀耕火种是农业经营方式,与题干水利技术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4.《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A. 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 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说明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A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家户”“田家”是说家庭的,与官营纺织经济不符,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材料中未涉及政府重农抑商政策,D不符合题意。‎ ‎15.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银元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广州为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系列不平等条约知识点,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赔款英国2100万银元,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即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C项“开放广州为商埠”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的,不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 ‎16.一战期间,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关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速度规模空前,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B. 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C.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 美日放松侵略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一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属于该时期经济发展正确表述,排除。‎ ‎17.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是 A. 地方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处理了中国的民族关系,故C项正确;地方自治制度的说法过于抽象,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与处理民族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C。‎ ‎18.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服饰各异。“一样是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帽子是红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帽子是黑的,埃及人的帽子是白边红心的。一样是穿着高领的制服,扣子少而比较短的是中国人,扣子多而长到膝盖的是印度人”。中国代表在这一会议上 A.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 C.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 提供了“安全先行”的合作模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有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结合时间“20世纪50年代”可知,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C正确;1953年中国在处理中印边界问题,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A;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不符合参加国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埃及、印度,排除B;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以不结盟为基础的、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19.广州是中国重要的城市。下列关于广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秦朝时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此 ‎ ‎③鸦片战争后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④改革开放后开辟为经济特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秦朝设立南海等三郡管理,故①‎ 正确;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故③正确;同盟会成立于日本,故②错误;广州不是经济特区,故④错误,本题选择B正确。‎ ‎20.对于光荣革命,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建立了一种新型君主制;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还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阴谋。以上分歧的焦点在于光荣革命是否 A. 实现了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妥协 B. 造成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 C. 保持了英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 D. 推翻了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它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建立了一种新型君主制……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是荷兰执政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造成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材料后两种观点与第一个观点的分歧的焦点即在于此,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妥协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光荣革命与英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封建王朝被推翻,而在于政治制度变革,故D错误。故选B。‎ ‎21.有人找到一条历史标语条幅,可以辨识出“打倒叛党卖国的蒋介石”、“江西全省总工会宣传部印”等内容。据此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南昌起义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标语“打到叛党卖国的蒋介石”及落款“江西全省总工会宣传部”可以看出共产党与蒋介石处于敌对状态,并且共产党认为蒋介石背叛了国民党,出卖国家利益。南昌起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符合标语,故A项正确;七七事变时革命中心已经转移到西北地区,与标语的落款“江西”不符,故B项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共产党与蒋介石初步达成合作抗日的共识,与标语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不涉及蒋介石“叛党卖国”,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22.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A. 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 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 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 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依据题干信息,在近代以创办民族资本主义著名的张謇在谈及自己搬厂经历时感慨自己受尽折磨和屈辱,为了企业的生存要与各色人物打交道,有时候还逼迫自己去做自己一辈子也不愿意做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直遭受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榨,处境艰难,张謇的感慨也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的反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3.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这场会战指 A. 徐州会战 B. 淞沪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结合所学,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正确。其它会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24.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依宪治国”的理念,并决定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下列有关新中国宪政史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 1954年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 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D.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治国方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因为其确定了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但与“依法治国”不符,A错误,符合设问。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治国方略,中国进入建设法治社会的新阶段,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5.有学者指出,1972年中美共同发表的某声明“牵制了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在东亚率先改变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敌对的冷战结构”。该“声明”发表的地点是 A. 北京 B. 香港 C. 上海 D. 杭州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72年中美……某声明”、“在东亚率先改变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敌对的冷战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美发表的上海联合公报,故C选项正确;1972年中美没有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故A选项错误;1972年中美没有在香港发表联合声明,故B选项错误;1972年中美也没有在杭州发表联合声明,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6.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修改完成于 A.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B. 日内瓦会议 C. 亚非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初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在亚非会议上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其他都不符合史实。‎ ‎27.某同学在查阅一篇文章时发现这样一段话:“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这段话出自 A.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B.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C.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 D.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克服平均主义”等信息可知,该文章主张一定的自主权和按劳分配原则,可以判断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故B正确;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分配方法是平均主义,A不符合题意,排除;1984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与农村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无关,排除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199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文件,而1983年已经取消人民公社,故D错误。‎ ‎28.梭伦改革后,雅典骑兵由第一、二等的公民组成,重装步兵由第三等级组成,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这反映出 A. 所有雅典人都要服兵役 B. 贵族掌握了军队指挥权 C. 军队兵种与财产相挂钩 D. 第四等级承担更多义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雅典骑兵由第一、二等的公民组成……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将公民按照财产多少分为四个等级,材料反映了军队兵种与财产相挂钩,故C选项正确;“所有雅典人都要服兵役”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贵族掌握了军队指挥权,故B选项错误;“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也不能说明第四等级承担更多义务,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9.《西方文化概论》在评价罗马法时说道:“它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极其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属于罗马法中常变常新的动态部分。”这里的“它”指的是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是应罗马帝国治理外邦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他的适用对象是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与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纠纷,故C项正确;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他构成了罗马法的核心,故B项错误;习惯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故A项错误;自然法构成了罗马法的一般性的哲学基础或法理学基础,故D项错误。‎ ‎30.1991年7月31日,美苏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7年内把进攻性战略武器消减三分之一,即把各自拥有的核弹头削减至不超过6000枚。这反映出 A. 霸权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 B. 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 C. 多极化格局促进世界和平 D. 冷战范围超出军事领域 ‎【答案】B ‎【解析】1991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这说明美苏军备竞赛缓和,体现了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霸权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多极化格局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冷战范围超出军事领域,故D错误。故选B。‎ ‎31.如下图版画反映了1689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一起加冕的情景。作为加冕的条件,他们必须先签署《权利法案》。这直接地表明,“光荣革命”后英国(  )‎ A. 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 B. 议会凌驾于王权之上 C. 英王已是“统而不治” D. 君主立宪政体基本定型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国王的加冕必须签署《权利法案》,体现出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议会和王权的关系,B错误;C和D是指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 ‎32.历史竞赛中,主持人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的回答是 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 欧洲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 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D.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实践活动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根源是工业革命开展促使社会矛盾激化,A正确;B属于政治;C属于思想;D属于个人努力。 ‎ ‎33.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C. 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衰落 D.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工业革命中许多出身社会底层的人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市场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阶层的衰落;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并未涉及商业资产阶级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4.“奉行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同盟;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有以上宗旨体现的现代国际政治组织应该是 A. 华约 B. 欧共体 C. 不结盟运动 D. 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材料“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军事集团”排除A项;B项是经济合作组织;D项地区性政治组织,也不符合“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故C项正确。‎ ‎35.“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 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 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 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 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答案】A ‎【解析】殖民扩张过程中的黑奴贸易是把奴隶从非洲横渡大西洋运往美洲。材料中“许多人死在航程上”“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等说明是殖民者进行的黑奴贸易,A正确;鸦片贸易是贩卖鸦片,不符合题意,B错误;种族灭绝是屠杀政策,C错误;新航路开辟不符合“卖给另一个奴隶主”的信息,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结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三 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对明清时期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 ‎【答案】(1)现象: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说明:全国只设十个行省。两个单列机构。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中书省管理腹里。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解析】‎ ‎(1)从材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可以看出纺织业发达,依据“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可知“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可以看出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本质依据所学可知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 ‎(2)依据材料二可知雍正帝的观点“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明显是重农抑商政策,依据所学从该政策对于自然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等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元朝在西藏地区的管理模式以及中书省管辖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可知行省的优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7.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 ‎--某西方学者观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二中这位学者的观点。(不可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 ‎【答案】(1)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 ‎(2)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3)这位学者的观点错误。‎ 理由:①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发展以不结盟政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上合”等新型区域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中国外交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可知是争夺霸权,依据“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可知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依据“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可知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依据“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可知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依据“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可知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等。‎ ‎(2)本题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结合所学内容从美苏的两极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以及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等可知答案。‎ ‎(3)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旨在恢复和实现自己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该学者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在新时期中国始终坚持不结盟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对外关系上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新型区域合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坚持和平崛起,所以说该学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