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检测:单元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检测:单元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三 (共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评《红楼梦》时曾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 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 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 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是 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 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 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 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 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 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 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 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 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 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 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 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等),或性格刚烈(如鸳 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 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 “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 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如平儿等), 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 高扬。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 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 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 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 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 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 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 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 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 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 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 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 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 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 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 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 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 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 是她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 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 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 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 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 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她的动机是复杂 的,首先是求得美名,再就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 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 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室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 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 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 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 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 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 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 “奸淫狗盗”,固然尽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 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 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 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 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 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妆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失之偏颇。 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 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 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 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 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有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 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 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 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 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摘编自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描写“真”的人 物,这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 B.以往的评“红”者多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来看待薛宝钗,而材 料二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宝钗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 C.有人认为,薛宝钗一些富有同情心的善行动机是复杂的,目的 是邀时誉、笼络人心,所以她孜孜以求“甜如蜜”的小人之交。 D.无论是推重个性与自我,还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红楼女子 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真我,由此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 解析:A 项,这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鲁迅先生的观点。B 项,“材 料二否定了这种看法”错误,材料二并没有全然否定这种看法,只是 更欣赏另一种见解。C 项,“所以她孜孜以求‘甜如蜜’的小人之交” 强加因果。 答案:D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3 分)( )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热毒”的情节,是一种 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 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 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抑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 宝钗有害。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为人端庄”应该是“冷”的表现。 答案:B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 一项是(3 分)(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 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 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妆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 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 不是讨好人。 解析:“……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材料三倒数第 二段说的是“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 答案:D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论证特点可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入手,材料一中, 一开始便引用了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话,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论点。然后具体分析了红楼女子的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是 “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 思维缜密,条理清晰,进一步证明了论点。 答案:①运用引证法,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开门见山,提出“红 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的中心论点,极具说服力。 ②提出论点后,具体分析了红楼世界各美其美的三大显著特征, 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思维缜密,条理清晰,进一步证明了论点。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 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浏览三则材料,圈出对宝钗评价的角度,再分点进行概括。 材料一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 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 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 界”,这是创作原则方面的原因。材料三说“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 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 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这是写作 手法方面的原因。材料二说“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 上……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材料三说“但 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 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这是读者方面的原因。 答案: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使人 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 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③从读者角度 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 的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茶 馆(节选) 老 舍 (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 康大力 是这里吗? 康顺子 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 大力,进来,是这儿! 康大力 找对啦?妈! 康顺子 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 王利发 您找谁? 康顺子 (不语,直奔过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要打, 但是伸不出手去,一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 刘麻子 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康顺子 (挣扎)无缘无故?你,你看看我是谁?一个男子汉,干什 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 王利发 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 康顺子 你是掌柜的?你忘了吗?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 监? 王利发 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 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 打,仍未成功) 刘麻子 (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 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 王利发 (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 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 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 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 王利发 这,这是……? 康顺子 我的儿子! 王利发 您的……? 康顺子 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 康顺子 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 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 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 妈一条心,对不对?乖! 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 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 康顺子 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 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 康大力 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 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康顺子 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 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 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 靠的好孩子! (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 王利发 你会干什么呢? 康顺子 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 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 王利发 要多少钱呢? 康顺子 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 王利发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 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康顺子 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 王利发 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 康顺子 他?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 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王利发 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 王淑芬 (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 王利发 你? 王淑芬 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 康顺子 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 王淑芬 大嫂,跟我来! 康顺子 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 大力,来吧! 康大力 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同王淑 芬、康顺子下) 王利友 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 眷交到这里来了! 李 三 (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回去) 王利发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刘麻子 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 王利发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 刘麻子 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 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出外找工作的情节, “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落魄困境。 B.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 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 C.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 监为“老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之情。 D.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 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不害怕康顺子”错误,从 后文“撒腿往后面跑”可知,他是害怕康顺子的。 答案:B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康顺子母子的对话表现了庞太监的残忍,用他受侄子欺负的事 情说明了恶有恶报的道理,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 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B.节选内容篇幅虽然短小,但以小见大,较为明确地展现了时代 特征,表达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 切同情。 C.王利发劝刘麻子离开茶馆时说“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他 把“挨巴掌”形容为“挨脆的”,语言带有地方特色,十分风趣。 D.文本中出场的这些人物都是小人物,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过去 和现在来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并以人物塑造来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暗示了康顺子 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错误,从文中的“他 们人多”等可以看出,康顺子母子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处于弱势,不 是因为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A 8.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主要矛盾冲突。(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 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首先,文本以康顺子 和刘麻子的矛盾冲突开篇,康顺子来找刘麻子算自己被卖给太监做老 婆的账;其次,通过康顺子母子的对话,描述了康顺子十多年来的境 况;最后,康顺子提出找工作请求,王利发敷衍拒绝,而妻子王淑芬 站出来,要留下康顺子母子,这是文本中的第二个矛盾冲突。 答案:①康顺子和刘麻子的矛盾冲突。刘麻子把康顺子卖给太监 做老婆,十几年后康顺子来找刘麻子算账。②王利发和王淑芬的矛盾 冲突。茶馆生存艰难,王利发不愿收留康顺子母子,而王淑芬同情康 顺子母子,坚持让他们留下来。 9.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 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梳理文本中王利发 对康顺子的称谓有哪些变化,分析这些称谓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变化的, 反映了王利发当时怎样的心理,以及这三次称谓的变化体现了王利发 怎样的形象特点。从这些角度入手,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康顺子刚进茶馆时,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是“您”,表现 了王利发对茶馆顾客的尊敬;康顺子介绍了自己的来历后,王利发对 康顺子的称谓是“大嫂”,两人的关系更亲近了一些,不纯粹是店主和 顾客的关系;当听到康顺子找工作时,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是“你”, 这一称谓拉开了他和康顺子的情感距离。通过称谓的变化,体现了王 利发世故圆滑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太穆皇后从父也。父炽,隋太傅。威 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 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①。秩满 当迁,而因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 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 丘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 迭,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 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 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 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 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 “威,今之叔孙通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 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 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 异,乃不平矣。”威惧,顿首..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 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龙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 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 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 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 子及百官并出临送。有文集十卷。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注】 ①秘书郎:官名,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 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B.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 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C.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 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D.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 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解析:断句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 “草创”是一个词,意为“开始创立”,故“草”与“创”之间不能断 开,排除 A、B 项;其次可以运用语法知识,第一个“多”修饰“识”, 第二个“多”修饰“参预”,排除 D 项。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以头叩地而拜,也常用于书信、表奏 的首尾,表示恭敬。 B.外戚,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文中窦氏家族在汉朝和 后魏都曾为外戚。 C.凤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文中代指后宫,与“归去凤池 夸”中的意思相同。 D.关东,在古代说法不一,通常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近现代主要 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解析:“文中代指后宫”错误。“位忝凤池”的主语是“臣”,即窦 威,他是朝臣,自然不可能忝列后宫,故“凤池”在这里代指朝廷。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窦威偏好文史,通晓礼仪。他喜爱文史,被讥为“书痴”,著 有文集十卷;他参与制定朝廷典制,高祖称他为“今之叔孙通”。 B.窦威行事执着,坚守原则。虽然个人做法受到兄长们质疑,但 他却笑而不答;杨秀征召他,他因杨秀常不讲礼仪称病归田。 C.窦威位高权重,深受宠信。他贵为皇亲国戚,官至内史令;博 学多识,奏事时仪态大方,多引古事,高祖常与其促膝而谈。 D.窦威为官谨慎,深享哀荣。因外戚身份,他小心为官;在他患 病时,高祖亲临探视,去世后,高祖让太子及百官前去送葬。 解析:“不讲礼仪”错。结合“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 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分析,“行事多不法”是指做事大多不守法。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秩满当迁,而因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 京师。(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关键词语“秩满”“迁”“因”等的翻译。(2)注意关 键词语“累迁”“数”“坐事”等的翻译。 答案:(1)窦威任期满后应当升迁,他却坚守原职不愿调任,任秘 书郎一职十多年,他的学问更加广博。 (2)窦威多次升迁官职至内史舍人,因为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违背了 皇上的旨意,改任考功郎中,后来因事获罪免职,返回京城。 14.高祖曾评价窦威博学多才,是“今之叔孙通”,你认为窦威博 学多才的内在原因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可见窦 威痴迷读书,专心研习文史;“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因守不调,在 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可知他不愿升迁,任秘书郎一职十多年, 可见他能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兄长劝他谋取功名时,他仍是坚持 自我,不为所动,用更多的时间钻研学问。 答案:①窦威专心痴迷。少年时研习文史,就是一个“书痴”。② 窦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任秘书郎时,掌管图书经籍,他坚守原 职不愿调任,任秘书郎一职十多年,他的学问更加广博。当兄长劝他 谋取功名时,他仍是坚持自我,不为所动。 【参考译文】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是太穆皇后的从父。父亲窦炽,是隋 朝的太傅。窦威家世代都是功臣显贵,各位兄弟都崇尚武艺,而窦威 专心研习文史,专一自守,兄长们都嘲笑他,称他是“书痴”。隋内史 令李德林主持科举,他参加考试,考中甲科,被授予秘书郎的官职。 窦威任期满后应当升迁,他却坚守原职不愿调任,任秘书郎一职十多 年,他的学问更加广博。当时各位兄长都因军功官运通达显贵,交往 结识豪门权贵,宾客很多,但窦威的官职仍是闲散官。各位兄长又对 窦咸说:“过去孔子积累学问成了圣人,在当时仍然很狼狈,漂泊失意 到这样的地步,你效仿这种做法,又想追求什么呢?功名地位不显达, 原本也应该是这样了。”窦威笑笑没有回答。过了很久,蜀王杨秀征召 他担任记室一职,因杨秀做事大多不守法,窦威自称有病返回乡里。 等到杨秀被废位放逐后,他幕府中的官吏大多获罪,只有窦威因为有 先见之明而得以保全。大业四年,窦威多次升迁官职至内史舍人,因 为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违背了皇上的旨意,改任考功郎中,后来因事获 罪免职,返回京城。后高祖进入关中,征召窦威补任大丞相府司录参 军一职。当时军队开始创立,五礼(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被荒废。窦威博学多识,很熟悉以往的礼仪,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 都是他制定的,禅让继位的文书他也大多参与起草。高祖常对裴寂说: “窦威,是今天的叔孙通啊。”武德元年,窦威担任内史令一职。窦威 奏议时仪态文雅,多引用古事作比喻,高祖很亲近器重他,有时将窦 威领到卧室,常常与他促膝而谈。又曾经对他说:“过去周朝有八柱国 的贵位,我的家人和您的家人都担任过这一职位。现在我已是天子, 您任内史令,我们其实是同一本源,只是衍生出来的末流不同而已, 竟这样不平等了。”窦威害怕,叩头谢罪说:“臣家以前在汉朝,两次 做外戚,到了后魏,三次是外戚,陛下您成为皇上,我家又出了皇后。 臣又攀附为外戚,愧居中书省,自认为很惭愧,从早到晚谨慎害怕。” 高祖笑着说:“近来见关东人和崔氏卢氏结亲,还自我夸耀,您家世代 为帝王亲戚,不也很高贵吗!”等到窦威卧病时,高祖亲自前去探望。 不久窦威就去世了,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 谥号靖,追赠同州刺史,追封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高祖下诏让太 子及百官一起去为他送葬。留有文集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酬郭十五受判官 杜 甫 才微岁老尚虚名,卧病江湖春复生。 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 只同燕石能星陨,自得隋珠觉夜明①。 乔口橘洲风浪促,系帆何惜片时程。 【注】 ①燕石、隋珠:皆为古书中的典故。前者出自《后汉书》, 后者出自《搜神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题目中的“郭十五受”指的是郭受,“十五”是按照家族排行 称谓,就像李白在家族中排行十二,被称作“李十二白”一样。 B.诗歌首句的意思是自己虽才华疏浅、年龄偏大,但仍在乎声名。 C.诗歌中有多处照应,如颔联的“药裹关心”照应首联中的“病”, “花枝照眼”照应“春”。 D.诗人由自己写到对方,表达了希望能与对方再相见的心情和愿 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句 是说自己尚有些虚名,而不是“仍在乎声名”。此前郭受曾写诗称赞杜 甫“新诗海内流传遍”,杜甫在此以“才微岁老尚虚名”自谦。 答案:B 16.请赏析颈联“只同燕石能星陨,自得隋珠觉夜明”的精妙之 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的题目在回答时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 者修辞手法;二是指出这一手法的作用;三是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用典等手法,结合该联展开具体 分析即可。 答案:①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表达生动具体,给人以 鲜明深刻的印象。该联诗人把自己的作品比作燕石和陨星之石,把郭 受的作品比作隋珠,以此形成对比,来自谦自己作品不好,夸赞郭受 作品好。②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运用《后汉书》“宋 之愚人得燕石,藏之以为大宝”中关于燕石的典故及《搜神记》中关 于隋珠的典故,含蓄地夸赞了郭受的作品。③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使表意凝练集中,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如以“只同”对“自得”,以 “燕石”对“隋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直接写屈原不受浊世污染,仍能保持 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是作者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回家途中,在风 雪交加中与友人朱孝纯同游泰山所作的游记,其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登山过程的艰难。 (3)盛夏时节,天刚亮,长安夜雨初停,周邦彦看到屋檐下的鸟儿 叽叽喳喳,于是在《苏幕遮·燎沉香》中写道:“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3)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__①__,好像一种 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 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 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 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 房里渐渐升高。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 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 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 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 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 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__②__。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 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 的泥玩具之乡,如今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 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 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 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 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借代、比喻、夸张 B.拟人、比喻、夸张 C.对偶、借代、夸张 D.对偶、借代、比喻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文段综合运用了多种 修辞手法,有比喻,把阳光比作一种橘色的灯光,把尘埃比作徜徉在 宇宙里的星辰等;有拟人,写阳光“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有夸 张,如泥公鸡“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答案:B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出 产的有着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的泥公 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把描写泥公鸡的 语句单独放在主语之后,是为了突出泥公鸡的特点,使描写更生动, 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修改后的句子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答案:原文将对泥公鸡的描写放在后面,突出其颜色、形态以及 栩栩如生的神态的特点,使描写更加生动,增强画面感,增加读者的 阅读兴趣。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第①句前面是分号, 表明第①句与前一句是并列关系,再根据前后文的语意可知,此处是 说太阳光变得温和、红。第②句,根据前文“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 架最上边的一格”及后文“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燃烧了起 来”,结合“满室皆暗”可知,此处应是说只有书架上是明亮的。 答案:①它变得很温和,很红 ②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 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沃克认为,美国对中国存在误解,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了解导 致的。②他说,约有 2 600 万中国人到过美国,但只有不到 100 万美国 人到过中国。③因此美国人对中国了解甚少,以致一些美国精英对中 国及治理模式一无所知。④沃克说,美国应尝试理解中国。⑤中国追 求和谐和双赢的价值规律。⑥美国和中国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做出了 重要贡献。⑦美国应找到与中国合作的路径,创造机会实现双赢。 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第①句属于 句式杂糅,第③句是连词使用不当,第⑤句词语搭配不当,第⑥句介 词使用有误。 答案:① 可去掉“导致的”或删掉“重要原因之一” ③ “以 致”改为“甚至” ⑤ 把“规律”改为“理念” ⑥ 把“在”改 为“为”或者在“进步”后加上“方面”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 句子流畅简洁,不超过 40 个字。(5 分) 12 月 3 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推 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山东是两个作典型发言的 省份之一,其在发言中指出,今年以来,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坚持主动作为、先 行先试,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山东特色的市 域社会治理新路子,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实践中 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通读语段,可筛选出以下重点 信息: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上,山东作典型发言,山 东省着力探索体现山东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结合题目要求对 其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山东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于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 化工作会议上被推广。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北大才女卢新宁在回母校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时讲道:“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 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 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 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2)近些年,诸多央视名嘴纷纷辞职,而白岩松自 1993 年始进入央 视,时至今日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他说:“守土有责,在央视可能会比 去互联网更好。”他还在自己的作品《白说》中直言要“做好你一个新 闻人该做的事情”。 (3)在第二十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新华网发表的时评《在变化的世 界,致敬不变的你》写道:记者是时代的哨兵……在这变化的世界, 你一直努力寻找变化,自己也在变化……VR、AI、VLOG,你用十八 般武艺拥抱时代……变化之间,内心深处,你依然是那个曾经的你—— 努力擦亮眼睛、道出是非曲直,在时代的大海中寻找最美最晶莹的浪 花。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 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在变化的世界,致敬不变 的你”为主题,在演讲比赛中面向全国青年发言,要体现你的认识与 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在内容上,写作空 间比较广阔。题目提供的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三则材 料,第二部分主要是主题与文体要求,即以“在变化的世界,致敬不 变的你”为主题,在演讲比赛中面向全国青年发言。审题时要注意关 注任务指令,尤其是要抓住主题中的关键词及其本身所体现的辩证关 系。 任务指令部分有四个明确的写作任务: 第一,主题与行文内容指令。要紧扣主题中“变化”“世界”“致 敬”“不变”“你”五个关键词行文。这里的“变化”侧重于客体(也就 是世界)的必然性及自然而然。“世界”要考虑其外延,小到生活圈, 大到国家、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这个作文题目的个性之一在于学生 选取怎样的概念外延。“致敬”凸显的是主体的一种状态,呈现的是主 体通过一种表达敬意的情感和“你”达成共识或产生共鸣。“不变”相 对于“变化”而言,指这个“你”所一直坚守的、不会随着客体的变 化而变化的东西,具有思辨性。“你”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全体; 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不变的是什么”应该是写作的重点,因为“不变”的是致敬的 对象,“不变”体现了致敬对象最令人敬佩的特质。另外,要注意“变 化的世界”和“不变的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凸显思辨性。 第二,“结合材料内容”,意味着写作时必须与材料内容产生密切 联系,不能抛开原材料另起炉灶。 第三,“在演讲比赛中面向全国青年发言”,“发言稿”是文体要求, 它一般含有开场白、主体、结束语三部分,注意首尾的情境切入与互 动和发言者的身份。 第四,“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写出你 的思想含量与具体建议。 这几点在行文过程中必须都得到合适的、明确的体现,缺一不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