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

吉林一中15级高二下学期3月份月考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道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 ‎ 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 ‎ 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 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 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 ‎ 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这表明 ‎ ‎ A.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继承制度 B.周代的继承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 C.周代在继承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D.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3. 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 ‎ 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 ‎ ‎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说明“礼”‎ ‎ A.主要是正民心、听民意 B.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 ‎ ‎ C.用以维系社会政治等级关系 D.是治国治民治家的一种方式 4.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 ‎ 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 ‎ ‎ 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 ‎ 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5. 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的《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 ‎ 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 ‎ 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 ‎ ‎ 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说明 ‎ ‎ A.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集簿》对研究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无学术价值 ‎ 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D.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6.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 ‎ 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 ‎ 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 ‎ ‎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1.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 ‎ 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反映当时 ‎ A.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C.西北边患的威胁已经解除 D.专制皇权达到历史新高 2. ‎《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 ‎ 吓。这一材料说明 ‎ ‎ A.内阁权力制约皇权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C.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D.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 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 ‎ 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 ‎ ‎ 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美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 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10. 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 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 ‎ 明了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 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 ‎ 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 D.傲岸自大的现念发生新变化 11. 买办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替外国商人服务的中间人或经理人,与各级政府 ‎ 和外洋势力有着密切联系。1869年天津英国领事的报告中提到“发展贸易,除了自然的 ‎ 与政治的阻力外,买办是仅次于二者的最大阻力。”该报告表明 ‎ A.买办制度给外商带来巨大利益 B.原有买办制度己不适应外商需要 ‎ C.买办逐渐脱离了与外商的联系 D.外商与买办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 12.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 ‎ 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 ‎ 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 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发展态度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 ‎ C.肯定了他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   D.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3. 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人膏肓之洋 ‎ 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 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10. 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 ‎ ‎ 何至慢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 ‎ ‎ 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 ‎ 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 A.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11.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 ‎ 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最能说明这一观 ‎ 点的是 ‎ A.铲除了封建帝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 C.颁布了《临时约法》 D.建立了代议制共和政体 12.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 ‎ 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 ‎ 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 B.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 C.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13.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臣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 ‎ 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 ‎ 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亿定宪法,同受治焉。”这反映了康有为认为 ‎ A.应建立三权分立共和制 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 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D.议会与君主是国家根本 14.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 ‎ 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 ‎ 苗思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 ‎ 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C.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5. 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孙科、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何香凝、唐生 ‎ 智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他们在这里共作出200多项重要决议,内容涉及整顿交通、‎ ‎ 金融,处理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这个政府”是指 ‎ A.南京临时政府 B.武汉国民政府 ‎ C.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10.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 ‎ 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 ‎ ‎ 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1. 有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 ‎ 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发生说明中国社会 ‎ A.近代文化转型成功 B.民众日趋觉醒 ‎ C.反对专制成为时代主题 D.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12. ‎1932年4月25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发表谈话,宜称:“如左派之共产党与夫右派 ‎ 之国家主义派,只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则当许其结集政治团体,许其作政治竟争。”‎ ‎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释放出缓解国共关系的信号 B.放弃了围剿红军的政策 ‎ C.为应对国内舆论而故作姿态 D.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3.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 ‎ 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 ‎ 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 A.放弃了片面抗战军事路线 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 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企图圧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24. 毛泽东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 ‎ 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 ‎ 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指 ‎ 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C.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 有学者将法律秩序定义为:当人类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法律与社会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互动,产生的社会主体间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状况。‎ 材料一 ‎ 洋务派发展科技的首要方法是从西方引进和吸收,因此当时并不愿意保护最新的 科技,但他们很快意识到一味依靠引进和模仿并非长远之计。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其动机就在于“愤西人专揽制机之利,谋所以抵制之”。其后洋务派创办了大批军事和民用工业并赋予其在技术引进、机器使用方面的垄断特权,以保证其竞争优势。……随着变法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科技作为促进工商业发展和振兴国力的重要手段,受到立法上更为集中和系统的关注。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对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者或兴办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者,给予10年至50年不等的专利权,并授予官职等方式奖励,上述发明创造须经清政府有关部门考核合格以后,送交总理衙门查核办理,方能授予官职或专利权。‎ ‎ 1912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对饮食品和医药品以外的发明或改良之制造品授予五年之专卖权和荣誉奖励.实行先申请原则,并要求申请奖励之人将制品之说明书及图式模型呈交工商部以供审核。据统计,1913年至1916年,农商部共办理了34件专利。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了《特种工业奖励法》,奖励方式包括专制权、减免运输费和税收等。1934年颁布的《工业奖励办法》则突出强调了对“应用机器或改良手工制造货物,在国外市场有竞争力者”和“应用在本国享有专利权之发明,在国内制造的民营工业”给予奖励。1944年国民政府制定《专利法》,涵盖了发明、新型和新式样三种专利,对申请主体、客体、审查、不服之救济、专利年限和纳费等内容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 ——摘编自李宗辉《近现代中国科技立法的变迁》 ‎ ‎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立法发展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 (16分) ‎ 材料二  ‎ ‎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 ‎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2) 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4分)‎ ‎ 假设他们的观点成立,你认为有哪些理由?(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 材料 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就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络运动过程,另一学者费正清也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是一个西方冲击、东方反应的互动变化过程,没有西方扩张这一“外生变量”,古老的中国将一直维持传统的状态。‎ ‎ ‎ ‎ 请解读上述材料及图示中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吉林一中15级高二下学期3月份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一. 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C B B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B A C B D B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A B B 二.材料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1)特点:政府态度由不重视到重视;‎ ‎ 立法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领域;‎ ‎ 由单纯模仿引进到强调独立研发;‎ ‎ 由官僚垄断转向支持和鼓励民族资本分享科技成果;‎ ‎ 借鉴西方的法律,与西方接轨;‎ ‎ 立法逐步体系化完备化;‎ ‎ 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七选四)(8分)‎ ‎ 评价: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 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 有利于爱国救亡运动展开;‎ ‎ 有利于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和规范化;‎ ‎ 没有确定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 ‎ 过分强调和全力发展应用科学,忽视基础理论科学研究;‎ ‎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技的落后局面.(8分)‎ ‎ (积极方面答出三点共6分,消极方面答出一点共2分)‎ ‎(2)认识:‎ ‎ 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 ‎ 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 ‎ 政的条件。(4分)‎ ‎ 理由:‎ ‎ 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 专制主义历史悠久;‎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 ‎ 封建思想浓厚;‎ ‎ 国民缺乏宪政意识。(5分)‎ ‎26.‎ (1) 特点:‎ ‎ 监察法规不断完善(或答监察有法律保障);‎ ‎ 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 ‎ 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地位;‎ ‎ 监察机构相对独立。(8分)‎ (2)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 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 对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6分)‎ ‎ 服务于专制皇权,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贪腐和低效现象。(1分)‎ ‎27.【答案示例】(12分)‎ ‎ 示例一:(从近代化原因的角度)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大肆对外扩张。为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几次大的侵略战争,把中国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深受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影响。‎ ‎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始救亡与近代化的探索。(列举史实:举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潮流均可)‎ ‎ 示例二:(从列强侵略扩张的客观积极影响的角度)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 列强的侵略扩张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发生。(促使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思想启蒙、社会生活习俗变迁、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 列强的侵略扩张引发中国社会革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冲击腐朽政治统治;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导致新兴阶级力量产生、成长,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 示例三:(从列强侵略扩张消极影响的角度)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扩张阻碍了中国的近代代进程。‎ ‎ 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边缘化。(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压制民族工业,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西方列强侵略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衰败化。(传统经济遗到破坏,但未有变革;列强勒索赔款、商品、资本输出,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列强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控制,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示例四:从“建设”与“破坏”两个角度评价列强侵略的影响。依据示例二、三。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