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讲义微专题74 利用几何关系求解圆锥曲线问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讲义微专题74 利用几何关系求解圆锥曲线问题

微专题 74 利用几何关系求解最值问题 一、基础知识: 1、利用几何关系求最值的一般思路: (1)抓住图形中的定点与定长,通常与求最值相关 (2)遇到线段和差的最值,经常在动点与定点共线的时候取到。因为当动点与定点不共线时, 便可围成三角形,从而由三角形性质可知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无法 取得最值。所以只有共线时才有可能达到最值。要注意动点与定点相对位置关系。一般的, 寻找线段和的最小值,则动点应在定点连成的线段上;若寻找线段差的最小值,则动点应在 定点连成的线段延长线上。 (3)若所求线段无法找到最值关系,则可考虑利用几何关系进行线段转移,将其中某些线段 用其它线段进行表示,进而找到最值位置 (4)处理多个动点问题时,可考虑先只让一个动点运动,其他动点不动,观察此动点运动时 最值选取的规律,再根据规律让其他点动起来,寻找最值位置。 2、常见的线段转移: (1)利用对称轴转移线段(详见例 1) (2)在圆中,可利用与半径相关的直角三角形(例如半弦,圆心到弦的垂线,半径;或是切 线,半径,点与圆心的连线)通过勾股定理进行线段转移。 (3)在抛物线中,可利用“点到准线的距离等于该点到焦点的距离”的特点进行两个距离的 相互转化。 (4)在椭圆中,利用两条焦半径的和为常数,可将一条焦半径转移至另一条焦半径 (5)在双曲线中,利用两条焦半径的差为常数,也可将一条焦半径转移至另一条焦半径(注 意点在双曲线的哪一支上) 3、与圆相关的最值问题: (1 )已知圆 及圆外一定点 ,设圆 的半径为 则圆上点到 点距离的最小值为 ,最大值为 (即 连结 并延长, 为 与圆的交点, 为 延长线与圆的交 点 (2)已知圆 及圆内一定点 ,则过 点的所有弦中最长的为直径, 最短的为与该直径垂直的弦 C P C r P PM PC r  PN PC r  PC M PC N PC C P P MN C P A B 解:,弦长的最大值为直径,而最小值考虑弦长公式为 ,若 最小,则 要取最大,在圆中 为定值,在弦绕 旋转的过程中, ,所以 时, 最小 (3)已知圆 和圆外的一条直线 ,则圆上点到直线距离的最 小 值 为 , 距 离 的 最 大 值 为 (过圆心 作 的垂线,垂足为 , 与圆 交于 ,其 反向延长线交圆 于 (4)已知圆 和圆外的一条直线 ,则过直线 上的点作圆 的切线,切线长的最小值为 解: ,则若 最小,则只需 最小即可, 所以 点为过 作 垂线的垂足时, 最小 过 作圆的切线,则切线长 最短 4、与圆锥曲线相关的最值关系: (1)椭圆:设椭圆方程为 ① 焦半径:焦半径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② 焦点弦:焦点弦长的最小值称为通径,为 ,此时焦点弦与焦点所在的坐标轴垂直 (2)双曲线:设双曲线方程为 ① 焦半径:焦半径的最小值为 ,无最大值 ② 焦点弦:焦点弦长的最小值称为通径,为 ,此时焦点弦与焦点所在的坐标轴垂直 (3)抛物线:设抛物线方程为 ① 焦半径:由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可知:焦半径的最小值为原点到焦点的距离,即 ② 焦点弦:当焦点弦与焦点所在坐标轴垂直时,弦长最小,为 2 22AB r d  AB d CP P d CP d CP AB C l C lPM d r  C lPN d r  C l P CP C M C N C l l PM 2 2PM CP r  PM CP P C l CP  P PM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a c a c 22b a  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a c 22b a 2 2y px 2 p 2p l M C P N l C P M 二、典型例题: 例 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 为 轴上一动点,则 的 最小值为___________ 思路:从所求可联想到三点不共线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而三点共线时可能相等),由已知可得: , 但从图像上发现无论 在何处, ,无法 取到等号。(即使 共线时等号也不成立),为了取到 最值。考虑利用对称转移所求线段。作 关于 轴的对称点 ,从而有 ,所以 转化为 ,可知当 三点共线时, ,即 答案: 小 炼 有 话 说 :(1)三点共线取得最值的条件:动点位于两定点之间时,则距离和取到最小 值。同理;当动点位于两定点同一侧时,距离差的绝对值取到最大值。 (2)处理线段和(差)最值问题时,如果已知线段无法找到最值关系,则可考虑利用“线段 转移法”,将某一线段替换成另一长度相等线段,从而构造出取得最值的条件 例 2:设抛物线 上一点 到此抛物线准线的距离为 ,到直线 的 距离为 ,则 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思路:通过作图可观察到直接求 的最值比较困难,所以考虑转移某个距离,由已知可 得 为 到准线的距离,所以可根据抛物线定义转移为 ( 其 中 是 抛 物 线 的 焦 点 , ), 所 以 , 观 察 图 像 可 得 :    1,1 , 3,4A B P x PA PB 5AB  P PA PB AB  , ,P A B A x 'A 'AP A P PA PB 'PA PB ', ,A P B  ' ' min 41PA PB A B    min 41PA PB  41 2 4y x P 1d :3 4 12 0l x y   2d 1 2d d 3 16 5 18 5 4 1 2d d 1d P PF F  1,0F 1 2 2d d PF d   答案:A 例 3:已知过抛物线 的焦点 的弦与抛物线交于 两点,过 分别作 轴的垂 线,垂足分别为 ,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思路:设抛物线的准线为 ,由抛物线 可知 , 观察图像可知 。而由抛物线定义可 得 : , 所 以 , 即 要 求 出 的最小值,只需求出 的最小值,即抛物线焦点弦 的 最 小 值 , 由 抛 物 线 性 质 可 知 当 轴 时 , 最 小 , , 所 以 答案: 例 4:已知点 在抛物线 的准线上,过点 作抛物线的切线, 若 切 点 在 第 一 象 限 , 是 抛 物 线 的 焦 点 , 点 在 直 线 上 , 点 在 圆 上,则 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思路:由图像可知,固定 点,则圆 上到 距离的最小值 ,所以只 需在直线上找到与圆心 距离最小的点,即 到直线 的 距离。需要确定抛物线方程和 点坐标,由 可得 准 线 方 程 为 , 所 以 , 抛 物 线 方 程 为 , 焦 点 设 , 则 2 3 1 12 35F lPF d d       2 4y x F ,A B ,A B y ,C D AC BD l 2 4y x : 1l x   1, 1A l B lAC d BD d     ,A l B ld AF d BF   1 1 2AC BD AF BF AB       AC BD AB AB x AB min 2 4AB p   min 2AC BD  2 3, 12P     2: 2 0E x py p  P A F M AF N    2 2: 2 2 1C x y    MN 1 5 6 5 2 6 2 1 M C M 1CM r CM   C C AF A 3, 12P    1y   2p  2 214 4x y y x    0,1F 21, 4A a a     , 切 线 斜 率 , 从 而 , 即 , , 所 以 直 线 方 程 : , 从 而 答案:A 例 5:抛物线 上的点到直线 距离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思路一:直接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到距离关于 的函数,设抛物线上的点 ,则 ,所以最小值为 思路二:本题也可将直线进行平移,平移至与抛物线相切,则两直线之间的距离即为所求最 小值。所以只需求与已知直线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设切点 坐 标 为 , 所 求 函 数 的 导 数 , 因 为 切 线 与 平 行 , 所 以 , 可 得 , 进 而 ,故切线方程为: ,整理后可 得: ,所以两直线距离 ,即 抛物线上的点到距离的最小值 答案:B 例 6 : 已 知 点 是 抛 物 线 的 一 点 , 为 抛 物 线 的 焦 点 , 在 圆 上,则 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思路:本题含两个动点 ,先固定一个点不动,寻找最小值的规律。考虑固定 ,则圆 ' 1 2y x 1 2k a 21 1 14 43 2 2 a k a a a        4,4A 4 1 3 4 0 4AFk   AF 3 4 4 0x y    min 22 6 8 4 11 53 4 MN        2y x  4 3 8 0x y   1 4 4 3 8 5 3 x  2,P x x 2 2 2 2034 3 8 3 3 20 1 4 5 5 3 5 3P l xx x d             4 3  0 0,x y ' 2y x  4 3 8 0x y   0 42 3x   0 2 3x  2 0 0 4 9y x    4 4 2 9 3 3y x       44 3 03x y   48 3 4 5 3d        M 2 4y x F A    2 2: 4 1 1C x y    MA MF 2 3 4 5 ,M A M 上距离 最近的点为 与圆的交点,即 ,所以只需考虑 的最小值即可,通过移动 可知,无论 位于何处, , 所 以 不 是 最 小 值 。 考 虑 转 移 线 段 , 抛 物 线 的 准 线 , 则 , 所 以 (即 到准线的距离, 所以 答案:C 例 7 : 已 知 动 点 在 椭 圆 上 , 若 点 的 坐 标 为 , ,则 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思路:由椭圆方程可知 即为椭圆的焦点,由 可知 是以 为圆心,半径为 1 的 圆上的点, 在圆外,且由 可得 ,所以 即为圆上的切线, 的 最 小 值 即 切 线 长 的 最 小 值 , 由 圆 的 性 质 可 得: ,所以只需找到 的最 小值即可,由椭圆性质可知: ,故 答案:B 例 8:设 是椭圆 的左焦点, 是椭圆上的任意一 点 , 点 的 坐 标 为 , 则 的 最 大 值 为 ___________ 思路:先作出椭圆图像,标出定点 的位置,若从 入手, 则由图发现无论 在何处, 。与所求最大值不符。考虑进行线段转移, M MC min 1MA MC r MC    MC MF M M MC MF CF  CF : 1l x   M lMF d  5M l C lMC MF MC d d      C 1 1 4C lMA MF MC MF d         ,P x y 2 2 125 16 x y  A  3,0 1, 0AM PM AM     PM 2 3 2 3 A 1AM  M A P 0PM AM   PM AM PM PM 2 22 1PM PA r PA    PA min 5 3 2PA a c     2 min min 1 3PM PA   1F 2 2 125 16 x y  P M  6,4 1PM PF 1,M F 1F M P 1 1PM PF F M  发现 为左焦半径,所以考虑作出右焦点 ,利用 进行线段 转移。即 ,只需求出 ,结合图像可得 , 且 , 从 而 可 得 : 答案:15 例 9 : 设 是 椭 圆 上 一 点 , 分 别 是 两 圆 和 上的点,则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 A. 4,8 B. C. D. 思路:本题有三个动点 ,但观察可得 之间没 有联系,所以若 达到最小,则只需 分别 达 到 最 小 即 可 。 固 定 点 , 可 知 , 所以 ,可知 恰好为椭圆两个定点,所以由 椭圆定义可得: ,所以 ,同理可知: , 所 以 答案:A 例 10 : 设 分 别 为 和 椭 圆 上 的 点 , 则 两 点 间 的 最 大 距 离 是 ___________ 思路:本题中 均为动点,所以考虑先固定一点不动, 比如 点,寻找此时达到最值时 位置的规律,进而再 1PF  2 3,0F 1 2 2 10PF PF a   1 210PM PF PM PF     2 maxPM PF 2 2PM PF F M     2 2 2 6 3 4 0 5F M       1 2max 10 15PM PF F M    P 2 2 19 5 x y  ,M N  2 2 1 : 2 1C x y   2 :C  2 22 1x y   PM PN 2,6 6,8 8,12 , ,P M N ,PM PN PM PN ,PM PN P 1 1 1 2 2 2min min1, 1PM PC r PC PN PC r PC        1 2 2PM PN PC PC       1 22,0 , 2,0C C 1 2 2 6PC PC a    min 6 2 4PM PN    1 1 1 2 2 2max max1, 1PM PC r PC PN PC r PC         max 6 2 8PM PN    ,P Q  22: 6 2C x y   2 2 110 x y  ,P Q ,P Q Q P 让 运动起来,找到最值。观察图像可得 点固定时, 达到的最大值时 在 延长线 与 的交点处,即 ,由于 ,所以只需找到 的最大值即可,设 ,而 ,则 ,由 可得 ,代入 消 去 可 得 : , 因 为 ,所以当 时, ,从而 答案: 三、历年好题精选 1、(2014,安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向量 ,点 满足 ,曲线 ,区域 ,若 为两段分离的曲线,则( ) A. B. C. D. 2、已知直线 和直线 ,则抛物线 上一动点 到直线 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3、已知点 和 , 是椭圆 上一动点,则 的最 大值为_________ 4、已知点 在抛物线 的准线上,过点 作抛物线的切线,若切 点 在第一象限, 是抛物线的焦点,点 在直线 上,点 在圆 上,则 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5、已知圆 ,圆 , 分别是圆 上的动点, 为 轴上的动点,则 的最小值为 ( ) Q Q PQ P QC C PQ QC r  2r  QC  ,Q x y  0,6C  2 22 6QC x y   2 2 110 x y   2 210 1x y  x     2 2 22 2 210 1 6 9 12 46 9 503QC y y y y y                1,1y   2 3y   2 max 50 5 2QC QC   6 2PQ QC r   6 2 xOy , , 1, 0a b a b a b         Q  2OQ a b     | cos sin ,0 2C P OP a b           | 0 ,P r PQ R r R      C  1 3r R   1 3r R   1 3r R   1 3r R   1 : 4 3 6 0l x y   2 : 1l x   2 4y x P 1 2,l l 2 3 11 5 37 16  4,0A  2,2B M 2 2 125 9 x y  MA MB 3, 12P     2: 2 0E x py p  P A F M AF N    2 2: 2 2 1C x y    MN 1 5 6 5 2 6 2 1    2 2 1 : 2 3 1C x y       2 2 2 : 3 4 9C x y    ,M N 1 2,C C P x PM PN A. B. C. D. 6、(2016,绵阳二模)已知点 P 在单位圆 上运动,点 P 到直线 与 的距离分别记为 ,则 最小值为_________. 7、已知点 是双曲线 的右支上一点, 分别是圆 和 上的点,则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习题答案: 1、答案:A 5 2 4 17 1 6 2 2 17 122  yx 3 4 10 0x y   3x  1 2,d d 1 2d d P 2 2 136 64 x y  ,M N  2 210 4x y    2 210 1x y   PM PN 解析:由 的特点可以以 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系,则有 , 所以曲线 上点的坐标为 ,即圆心是原点的单位圆;另一方面 可得 ,所以 区域为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 圆环。通过数形结合可得若 为两段分离的曲线,意味着以 为圆心, 为 半径的圆均与单位圆相交。所以 2、答案:A 解析:观察直线 的方程恰好是抛物线的准线,所以想到 到 的距离与 相等( 是抛 物线的焦点)。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线段转移,所以 ,通过作图观察 可得 (等号成立条件: 为 到 的垂线与抛物线的焦点),且 , 所以 3、答案:10+2 10 解析:可知 是椭圆的右焦点,如图所示,设椭圆的左焦点 为 ,连接 并延长交椭圆于 ,则 是使 取得最大值的点.事实上,对于椭圆上的任意点 有: 4、答案:A 解析:由点 在抛物线准线上可得: 设 解得: (舍) 由 可得 的方程为: ,a b  ,a b     1,0 , 0,1a b   C  cos ,sin   2, 2OQ   2, 2 , 2Q OQ   Q ,r R C  Q ,r R 1 1 1 3 1 OQ r R r R OQ R            2l P 2l PF F 1 2 1P l P l P ld d d PF     1 1P l F ld PF d   P F 1l  1,0F  1 2 1min 4 0 6 25P l P l F ld d d        A  1 4,0A  1BA 1M 1M MA MB M 2 2 1 12 2 2 5 6 2 10 2 10MA MB a MA MB a A B            3, 12P    2p  2 21: 4 4E x y y x    ' 1 2y x  21, 4A a a     2 ' 1 1 14| 3 2 2 AP x a a k y a a        4, 1a a    4,4A  0,1F AF 31 3 4 4 04y x x y      在直线 上, 在圆上 5、答案:A 解析:设圆 的半径为 ,即 ,可知 关于 轴对称点为 ,等号成立条件: 共线 6、答案: 解析:设点 ,可得 , ,所以 ,所以 的最小值为 7、答案:15 解析:在双曲线 中, M AF N     2 2 3 2 4 2 4 6 11 15 53 4C lMN d r              1 2,C C 1 2,r r 1 2 1 3 r r    1 1 2 2,PM PC r PN PC r    1 2 1 2 1 2 4PM PN PC PC r r PC PC         1 2,3C x  ' 1 2, 3C     2 2' ' 1 2 1 2 1 2 2 3 3 4 5 2PC PC PC PC C C           5 2 4PM PN    ' 1 2, ,C C P 4 55 5  cos ,sinP   1 2 2 3cos 4sin 10 10 4sin 3cos 53 4 d          2 3 cosd      1 2 1 4 55 4sin 8cos 5 sin5 5d d           1 2d d 4 55 5 2 2 136 64 x y  6, 8, 10a b c      1 210,0 , 10,0F F  1 2 2 12PF PF a   1 1 2 2,MP PF MF PN PF NF    1 1 2 2 15PM PN PF MF PF NF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