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广饶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月份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高三二月份摸底检测 语文试题 2020.02.24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节选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调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节选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感发,“乐”比“礼”更为重要。 B. 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一致,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 C. 音乐作为美形式的存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作为思想的载体,可以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心砺志。 D.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表演中,体现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坚守,也是对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令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旋律、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可以满足娱人和自娱的需求。 B. 恰如其分的音乐,无论简洁与否都能对人产生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就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 好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 D. 在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思索探究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 3. 下列不能作为论据用来论证“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一项是 A. 《孝经》有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B. 司马迁云:“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C. 《晋书·乐志》语:“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 《管子·内业篇》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三论据的典型性。 5. 请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当下应如何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功能。 【答案】1. C 2. C 3. D 4. 《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两档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在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的尝试中大获成功,既兼具商业效应和娱乐作用,又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它们为例来证明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 ①音乐工作者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守正创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②大众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娱乐身心,缓和情绪,陶冶情操,砥砺心志;③社会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民族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团结、和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 A项“‘乐’比‘礼’更为重要”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第二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来看,原文只是对“礼”“乐”进行了解释,但是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 B项“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乐”的解释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来看,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项,正确; D项“也是对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和“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来看,此项说法不正确; 关系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C项“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三第一段“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来看,要“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可以兼具。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项,《管子·内业篇》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意思是:节制怒气没有比诗文更有效的,去掉忧愁没有比音乐更有效的。指诗、乐能调节人的情感。以此判断,它和“道德教化功能”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合文章信息分析文本论据的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分析论据特点,比如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等,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 材料三将“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作为论据,它们两个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歌手2019》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表明这两档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的尝试中大获成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本题: 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这是从音乐工作者角度而言的,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守正创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依据材料二“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这些都是美好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效果,所以从大众的角度而言,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娱乐身心,缓和情绪,陶冶情操,砥砺心志”;依据材料一“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依据材料二“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来看,从社会角度而言,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民族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团结、和谐”。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牽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讲”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地!”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時中。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 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 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 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 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 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 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8. 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自信积极。她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 9. 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对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项,错在“没有女演员”。原文,“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所以,“女演员”应换成“女角”。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分析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小说的艺术特点是指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塑造的方法等方面。本题考到了结构上蓄势,手法上采用对比,对音乐的描写方法。 C项,“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汪可逾的古琴演奏的效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自信积极”、“追求进步”、“勇敢无畏”等角度概括汪可逾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她 的言谈举止,列举具体的事情进行分析。例如,“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小说中的汪可逾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这表现了她是一个自信、积极的女学生。“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这表明她积极追求进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概括为: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据此,本题从三个方面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分析题,也就是要分析小说或者重要情节的作用,这就要从情节本身、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安排、手法的使用、主题的设置等方面回答。阅读小说,找到文中对汪可逾的演奏的描写的语段,结合上述所说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由此可见,内容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结构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可见,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综上分析,本题从三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患政。后数岁,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徳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B.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C.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D.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汉武帝时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职任监察。 B. 母忧,也作“丁内艰”,指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 策试,谓以对策试士。大凡以政事、经义发问,使试士条对。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 D. 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彦光恪守孝道。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极度瘦弱;不久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的形貌变化后,对其感叹不已。 B. 梁彦光施行惠政。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 C. 梁彦光生性执着。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处罚,但他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 D. 梁彦光重视教育。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待特别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2)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邺都的习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梁彦光写作诗歌,说他没有治理才能。皇帝听说之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因此被免职。 (2)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教诲开导了他就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句子翻译:臣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被)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允许我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臣前待罪相州”的意思是臣以前在相州获罪。句中主语是“臣”,谓语是“待罪”,状语是“相州”。所以应在“相州”之后停顿,排除A、D项。“请复为相州”的意思是请允许我再次治理相州。句中主语省略,谓语是“为”,宾语是“相州”。所以应在“相州”之后停顿,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错误,应为“故去的官员及其亲属”。 故选D。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错,由文中“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可知梁彦光让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坐到庭院中,并不是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变诈”,“诡变多诈”;“谴”,“责备”;“坐免”,“因此被免职”;“竟”,“最终”。第二句关键点:“感悟”,“受感动而醒悟”;“训喻”,“教诲开导”;“遣”,“让……回去”;“励行”,“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卒”,“最终”。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父亲梁显,任北周邢州刺史。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西魏大统末年,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侯,也一定接照礼仪做事。初次任官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北周建立,(梁彦光)升任为舍人上士。武帝时,多次升迁后担任小驭下大夫。母亲去世,(梁彦光)辞去官职,(因守孝)超过常礼悲伤过度而极度瘦弱。不久(梁彦光)被起用任职,皇帝看到他形貌变化很大,感叹不已。宣帝即位,授任(梁彦光)为华州刺史。 等到隋高祖登基,让(梁彦光)做岐州刺史,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事。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一。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邺都的习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梁彦光写作诗歌,说他没有治理才能。皇帝听说之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因此被免职。一年多后,(梁彦光)又拜为赵州刺史。梁彦光向皇帝上书说:“臣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被)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允许我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皇帝答应了梁彦光,又让他担任相州刺史。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人不嘲笑他的。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 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函谷关内,只有手エ业者、商人以及从事音乐人家移居在州府内外。因此人们都很阴险狡诈,无端散布谣言,到官吏那儿告状的,名目繁多。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太行山以东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经常在每季最后一个月召集学生,(梁彦光)亲自出题考试。特别勤奋好学、聪明有美名的学子,在厅堂设置宴席招待他们,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有喜欢争辩是非、懶惰学业无成的,让他们坐到庭院中,摆上粗劣的饭食。于是人们都克制私欲力求上进,风俗有了很大改变。 有个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双亲的礼节缺少,被堂弟告了状。梁彦光没有处罚焦通,而是把他带到州里的学校,让焦通在孔子庙观看韩伯瑜因为母亲用手杖打韩伯瑜没感到痛,(韩伯瑜)哀怜母亲力气小,所以对着母亲悲伤哭泣的塑像。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教诲开导了他就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梁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后来又过了几年,(梁彦光)死在任上。(梁彦光)被追赠为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号襄。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四犯令 侯宾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①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②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注】①“拚”同“拼”。②荼蘼:花期最迟、暮春才开一种花。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月破轻云天淡注”句,作者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出临别之夜的朦胧、恬淡又凄清的景象。 B. “莫听《阳关》牵离绪”,紧承“夜悄花无语”,点出“无语”的原因,原来是分别在即,离情别绪牵人愁肠。 C. “拚酩酊花深处”句透露出离人内心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与柳永词“都门帐饮无绪”意境相似,具有同等震撼效果。 D. 下阙抒发的惆怅和叹惋,与上阙的不忍分别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离人分别前的情绪和微妙的心理活动,令人回味。 15. 本词下阙,作者独出心裁来抒写离别之情,请结合相关词句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①“春逐行人去”句,运用想象/拟人,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行,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②用心理感受/虚写,由芳草和离愁想象出来的春天和行人的内在联系,使作者突发奇想,要像茶蘼一样把春光、也把行人留到最后一刻。但这只是一段痴想,表达了词人因无计留人而产生的深沉惆怅和叹惋。③新奇丰富的想象和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深重的情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意境相似,具有同等震撼效果”错误,意境不同,本词的震撼效果也优于柳词。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结合全诗感情基调等内容理解与分析。抓住“明日”,便知使用了“想象”或“虚写”的手法;抓住“春逐行人去”,便知赋予了春天以人的动作,所以是拟人;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 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 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春花到此时已剩荼蘼,故云“独步”。但纵使似荼蘼开晚,能“着意留春”,又能留得几时?何况“不似”乎!两句是宛转地说“强欲留春春不住”。留春无计,暗指留人无计。下片写的是人物心中的一段痴想,虽不可能实现,却动人而又沉挚地表达了因无计留人而产生的深沉惆怅和叹惋,与上片的不忍分别相呼应,真实细腻地刻画出离人分别前的情绪和微妙的心理活动,别开生面,回味无尽。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其中“忧”表现为“____”,而“喜”表现为“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迷离恍惚、道路弯曲不定的世界的两句诗是“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句子是“____,____。” (4)《戒兄子严敦书》中,马援对当世贤良龙伯高乖杜季良加以对比分析,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 (5)《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答案】 (1). 泣涕涟涟 (2). 载笑载言 (3). 千岩万转路不定 (4). 迷花倚石忽已暝 (5). 覆压三百余里 (6). 隔离天日 (7). 刻鹄不成尚类鹜 (8). 画虎不成反类狗 (9). 落木千山天远大 (10). 澄江一道月分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即情景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景默写,必须注意情景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景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涟”“载”“岩”“暝”“覆”“隔”“鹄”“鹜”“类”“落”“澄”。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_______之声__________。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 )。其实,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实现中西医并重,需要加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综合改革强调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系统性、集成式改革,以“___________”带动“万马奔腾”,以一域服务全局,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 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____________,提升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质疑 不绝于耳 一马当先 融合 B. 置疑 不绝于耳 首当其冲 融汇 C. 质疑 不绝如缕 一马当先 融合 D. 置疑 不绝如缕 首当其冲 融汇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医重整体,善用“利矛”,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坚盾”,更关注“人的病” B. 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人的病”;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病的人” C. 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 D. 中医重整体,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西医重局部,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B. 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这块中医药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C. 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D. 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让这块中医药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答案】17. A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质疑:提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此处应选“质疑”; 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声音不断,应选“不绝于耳”。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根据语境冲锋在前,应选“一马当先”。 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融汇:融合汇聚。此处指两种医学合成一体,应选“融合”。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主要从句子内在逻辑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医重整体”与“更关注‘病的人’”合乎逻辑,排除BD ;“中医重整体”与“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与“善用‘利矛’”合乎逻辑,排除A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本题中,根据逻辑顺序,应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排除AB;“这块”应修饰“古老的瑰宝”,而不是修饰“中医药”,排除BD。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________,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________,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________,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________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 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 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答案】20. C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错误,语序不当;应把“零距离”调到“互动”前。A错误。 B项,“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错误,缺少主语;可在“通过”前加主语“活动”,或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前加主语“活动”一词并把此句调整到“通过……”之前。B错误。 C项,正确。 D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表现”错误,“表现”“精神”搭配不当;可把“表现”改为“展示”。D错误。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本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陈述对象应是“精益求精的匠心”,排除A 。根据前句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判断,这是当初衡量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的方法和手段,不是“终极目标”,排除BC。 故选D。 【点睛】主语残缺的三种类型: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又刷屏……连日来,日本援助中国抗疫物资上的中华古诗词火了。“在疫情中接到来自异国的问候,大家都觉得很温暖,特别是用中国传统诗句的形式,让我们觉得格外暖心。”一位网友说。 (2)命运好像特别爱跟彭敏开玩笑,头两次他信心满满地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却分别败给了16岁少女武亦姝和快递小哥雷海为。休整了一年,彭敏再次出山,赛前他曾笑言,“如果再得亚军,我就给三亚代言”,却又没如愿,最终他拿到了冠军,笑傲诗词江湖。 (3)95岁诗词学者叶嘉莹先生继2018年为南开大学捐赠1857万元之后,再次捐赠1711万元,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令无数人动容。这位蜚声国际的诗词大家,一生与诗词为伴。回顾自己70多年的执教经历时,叶嘉莹说,“我别无所长,就是喜欢诗词,而且愿意把我喜欢的诗词介绍给年轻人”。 近期,以上三则与中华诗词有关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请你从日本友人、彭敏、叶嘉莹先生三者中选择一个作为收信人,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以及对中华诗词的个人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给彭敏的一封信 彭敏: 你好! 我是一位在电视机前看完你全部比赛的观众,也是你的粉丝。镜头前你的专注、你的博学敏捷、你的幽默才气无不打动着我。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山。镜头之外,我也想跟你探讨一下有关诗词传承和兴趣推动的内容。 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从诗词之中,我也体会到了诸多美好。彭敏,那个一改平日儒雅形象的你豪迈地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我已被深深打动, 深深折服。天地万物,各有所依,诗词之中,蕴含了丰富的感动。但关上电视机时,我的内心又变成了一篇空白。看到网络上许多人与我有着相同的困惑,文化传承节目是不是“看完了洗洗就睡了”的节目呢?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但相信你也感觉到了,星汉灿烂的诗词传承 ,仅仅靠一档电视节目的努力渲染,是无法完全实现的。 我认为,诗词传承的本源是兴趣使然。看完第三届诗词大会决赛,有网友评论:“热爱和兴趣,能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我认为,热爱和兴趣,是促进诗词传承的原动力。你曾说:“世界上空虚寂寞的人那么多,诗词还能拯救几个。”当然,这是你面对红尘攘攘、面对俗利纷争的激愤之语。古典诗词的珍珠,何因滚落一地而无人暇顾?这是你的愤怒,是我的忧虑, 也是祖国文化传承的课题。从诗词大赛中,我看到了你对诗词的炽烈的爱。 鹰击长空,靠的不仅仅是有力的双翅,更有对自由的向往;鱼翔浅底,靠的不仅仅是灵活的鱼尾 ,更有对大海的热爱。迦陵先生于诗词,通宵达旦;木心于书画,呕心沥血;汪老于美食,孜孜以求。这些,无一不是兴趣和热爱使然。是兴趣,为他们的人生航程,亮起了高耸的灯塔;是兴趣,为他们的人生故事,写下了关键的一笔。你说是吗? 兴趣是走向成功的基石,热爱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杜甫在生活的冷月下,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樊锦诗在大漠的西风里,苦守着敦煌莫高窟的神话;在兴趣的推动下,外卖小哥雷海为醉心诗词,且奔且吟;在兴趣的推动下,彭敏老师你也干过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儿,但却一路汗水,一路执着。我认为,诗词的传承恰恰就需要这一股忘我的劲儿,需要这样一种专注的神儿,恰恰需要这一份风吹而不散、浪打而不灭的兴趣和热爱。 当然,历史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诗词的传承也不是仅仅靠兴趣就能一蹴而就的,但 培养兴趣肯定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期待我们的文化建设部门能够出谋划策,制政定策,提高广大民众的诗词鉴美能力,培养他们高雅的诗词趣味。 与其大张旗鼓宣传诗词传承的重要性,还不如脚踏实地地激发和培养民众对传统诗词的兴趣。有了热爱,何愁诗词不会锦绣于天下?有了兴趣,何愁诗词不会根植于中华? 再次,致敬于那个儒雅而博学的您,您让我们看到了传承古典诗词的信念。期望哪天, 你会再次玉树临风在电视屏幕前。何时一尊酒,与君细论文? 此致 敬礼 XXX X年X月X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要审读三则材料的内涵,第一则材料:在疫情中接到来自异国的用中国诗词表达的问候,虽然它和“武汉加油”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它别样的表达确实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温暖。写作时,可侧重从诗词起源于中国,异国友人能用古典诗词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一方面说明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他们的影响之大,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在异域他乡的地位,更进一步说明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第二则材料:彭敏在诗词大会最终夺得冠军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诗词的热爱,一是失败之后的坚持,二者缺一不可。写作时可从热爱和坚持两方面入手。第三则材料:叶嘉莹先生对于诗词的热爱,是幼时的兴趣使然;以后对于诗词的热爱,是对伤痛的安抚、对心灵家园的守护、对祖国母亲的热爱,这种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坚守。所以,叶先生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写作时,可侧重分析叶先生的精神品质。不管选哪一个人物,都要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从文体上,要求写一封信,注意书信的表达语气和格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则材料彼此没有联系,不需要否定哪一个,只要选取一个作为写信的对象即可。 参考立意: (1)热爱和兴趣,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2)做事要专一。 (3)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4)坚持是成功的法宝。 结构层次:文章首先在于它着眼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突出了书信体的特点,娓娓道来,和收信人进行着亲切自然的交流和沟通。文章中心突出,符合材料意旨,也在当下的高考热点之一“文化传承”的范畴之中。第三、文章在申明自我观点的同时,注意了遣词造句,注意了句式段式的美化,让读者在接受作者观点的同时,感到赏心悦目。最后,观点有开拓,文章并没有止步于大歌兴趣和热爱的重要性,而是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民众的诗词审美能力和兴趣的课题。境界高,胸怀大。 素材: (1)彭先生,恕我直言,在我看来,您之所以最后不敌雷海为,或多或少是为盛名所累,缺失了一个平淡的心境的缘故。毕竟,您是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双料年度总冠军。可以说,您的名字在国内无人不知。更何况,您的励志散文集《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也一度畅销;你还是《诗刊》杂志的编辑,您创作的诗歌和散文曾获得过人民文学年度新人奖。一个个光环笼罩着你。荣誉等身,往往会成为压力等身。在诗词接龙的环节,当用了必杀策略,一句“后不见来者”让对手黯然离场时,我看得出,功利已经占满了您的内心。你太想赢的这场比赛了,为了一雪上一季的败北之耻,也为了不损那些冠军奖项给你的盛名。为名所累又怎能淡定下来,难怪连您的对手雷海为都说:“我就算赢,也是赢在了心态上。” (2)彭先生,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一旦内心云淡风轻,浑不着意的话,又怎能为物所累,两次败北?两季诗词大会的冠军,武亦姝和雷海为,一个是高一的学生,一个是外卖小哥。就学历、地位、经历、成就而言,和您不可同日而语。可恰恰是他们名不见经传的身份,给了他们一份淡泊豁达的心。您一直信奉着“诗词的现实作用”,可以拯救空虚寂寞的人。可他们根本不去考虑诗词的作用。他们把诗词融入到血液中,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金庸笔下的扫地僧或者觉远大师一样,从未求武功盖世,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武功,可是,举手投足,却决胜一世。 (3)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4)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