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1-25题每题1分,26-35每题2分,共45分)‎ ‎1. 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 淋巴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A项正确;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浆和淋巴结中,B项正确;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最终在左右锁骨的静脉处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项正确;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中的,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 B.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 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D.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A正确;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错误;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因其有调节作用,C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B. 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成弱酸性 C. CO2、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细胞肿胀,静脉滴注1.8%NaCl溶液可以治疗,主要原理是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答案】D ‎【解析】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A错误;由于内环境中含有大量缓冲物质,所以血液的pH值维持不变,B错误;糖原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 NaCl 溶液),钠离子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D正确。‎ ‎【考点定位】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 某同学未吃早餐,到第4节课时,下列有关他体内血糖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B.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 C. 胰高血糖素抑制了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 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C ‎【解析】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A正确;‎ B、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胰高血糖素不会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反的,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因为,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升高,在血糖水平升高后,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C错误;‎ D、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得血糖升高,D正确.‎ ‎5. 甲、乙、丙、丁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A. 甲和乙 B. 丙和丁 C. 甲和丙 D. 乙和丁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甲图电极左插膜内右插膜外,甲可以测量静息电位;乙图两极都插入膜内,无法测量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丙图电极左插膜外右插膜内,可以测量静息电位;丁图两级都插入膜外,无法测量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故能够测到膜电位的是甲和丙,C正确。A、B、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 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 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 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 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由题意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C正确。A、B、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会膨大而形成突触小体,该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也含有神经递质,这说明突触后神经元也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A错误;只有兴奋时神经元才会释放神经递质,换言之,突触后神经元在静息时不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离子跨膜运输,所以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8. 下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A. 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 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D. 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x、y、z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B错误;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分泌活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9. ‎2011年11月8日,因醉驾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而被判六个月拘役的著名音乐人高晓松获释。近年来醉驾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A. 大脑脑干小脑 B. 大脑大脑脑干 C. 大脑下丘脑小脑 D. 大脑小脑脑干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语无伦次是大脑受影响所致,因为语言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呼吸急促是脑干受影响所致,因为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行动不稳是小脑受影响所致,因为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A正确。B、C、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0. 据报道,我国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大胆推测 ‎ 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①突触小体中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化学递质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①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与此无关,①不符合题意;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②符合题意;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③不符合题意;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兴奋就无法在突触中传递,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元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1. 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B. 通过体液运输 C. 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微量、高效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身体各个部位,A错误;激素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运输,B正确;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短期记忆不断的重复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记忆 B.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外界信息输入会形成瞬时记忆 C. 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各种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D.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学习和记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3.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答案】B ‎【解析】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二个条件:一是具有完整的反射弧,二是需要一定的刺激,A、C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项错误;在反射活动中,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需借助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D项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14.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激素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故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B. 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不同的激素可以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C.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D. 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由于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无导管,分泌后进入血液,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故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又因激素一经靶细胞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所以人体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A正确;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B不正确;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故人体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C正确;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细胞代谢,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02和葡萄糖 ‎③无机盐、C02和胰岛素 ‎④抗体、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②错误;无机盐、CO2和胰岛素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突触小泡位于神经元细胞的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内,不属于内环境,④错误。因此属于内环境的是①③,故选A。‎ ‎16. 无胸腺裸鼠(简称裸鼠)是医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胸腺是T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 B. 裸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但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C. 裸鼠在自然环境下无法生存,说明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D. 若裸鼠注射某新型疫苗后致死,则该疫苗存在安全性问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胸腺是T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各个淋巴器官中,A错误;裸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减弱,B错误;机体内环境的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C错误;疫苗失去了感染活性,只保留了抗原活性,若裸鼠注射某新型疫苗后致死,则该疫苗存在安全性问题,D正确。‎ 考点:免疫 ‎17. 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2‎ ‎6.0‎ ‎16‎ ‎②‎ ‎147‎ ‎1.0‎ ‎1.25‎ ‎1.0‎ ‎114.0‎ ‎7.5‎ ‎1.0‎ ‎③‎ ‎10‎ ‎10‎ ‎2.5‎ ‎10.35‎ ‎25‎ ‎-‎ ‎47‎ A. 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0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8层磷脂分子层 D. 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由于细胞內液中的 K+浓度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內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根据图中数据可知,③为细胞內液,A正确;据分析可知②属于组织液,①为血浆,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液增多,B正确;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需穿过线粒体、肝细胞膜、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共5层膜,故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8.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和内环境稳态含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引起血浆渗透压增加 B. 健康人,的正常体温始终接近37℃,与气温变化关系不大 C.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有直接关系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浆蛋白外渗,导致渗透压降低,A错误;‎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B正确; ‎ C、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属于内环境稳态最为密切的四个系统, C正确;, ‎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稳态被破坏将导致疾病发生,D正确.‎ ‎19. 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人的体温太低,酶会永久失活进而影响代谢 B. 人体内血糖的调节只与激素调节有关 C. 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低温酶不会永久失活影响代谢,A不正确;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起作用,B不正确; 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C正确;只有细胞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 某同学走路不小心,脚底扎了一个钉子,并且感觉到疼痛,此过程中发生了反射反应。关于该反射,以下叙述合理的是 A. 仅有效应器即可发生反射 B. 感觉疼痛,说明兴奋已经传递到脊髄 C. 反射发生时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反射发生时,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发生识别和结合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反射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仅有效应器不能发生反射,A错误;感觉疼痛,说明兴奋已经传递到大脑,B不正确;反射发生时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因此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1.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传递兴奋 B. 剌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C. 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 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神经递质传递兴奋时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即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不需进入突触后膜内,A错误;只要反射弧是完整的,无论刺激的是反射弧的哪个部位,都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正确;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C错误;突触小体只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在突触后膜处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若在突触处则可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2. 如图所示是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Y中0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细胞膜结构 B.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进入X C.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X和Y D. X、Y、Z的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Y血浆中O2‎ 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肌细胞膜),A正确;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可进入组织液即X,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故它的细胞外液是X和Y,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3. 人体内各种理化性质的稳定依靠的是各器官的协同配合,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B. 人的血糖调节只有激素调节参与 C. 人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条件反射,在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 人体长期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A错误;人的血糖调节即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参与,B错误;人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条件反射,在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C错误;人体长期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C错误;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5.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宄的基础上,勇于向权烕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A错误;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C正确;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促胰液素发现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6. 下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是指①②④构成的细胞外液环境 B. ①可以运输激素、气体和代谢废物等 C. ②处液体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 D. ②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组成,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①是血浆可以运输激素、气体和代谢废物等,B正确;②处液体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运输,所以浓度最高的是①,浓度最低的是③,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 如图,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以发生 B.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⑤⑥⑦过程的实现 C. 胰岛素能促进③过程的实现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B错误;胰岛素能抑制②和③过程,而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与胰岛素无关,C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糖代谢及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8. 如图为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C类似于突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3处接受适宜的点剌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 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 图中有三个神经元,3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 ②处接受适宜的点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如果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a→b→c,因此b处可以接收到电位变化,A正确;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图中3个神经元细胞体,因此有3个神经元,由于存在突触延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大于突触处的传导,C正确;②处接受适宜的点刺激,b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因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9. 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下列哪项不是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区别 A. 兴奋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但兴奋传递的方式是神经递质 B. 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但只能单向传递 C. 兴奋的传导不需要突触,但兴奋的传递需要突触 D. 兴奋的传导需要ATP,但兴奋的传递不需要ATP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兴奋的传导发生在神经纤维上,不需要突触,而兴奋的传递发生在神经元之间,必需要突触,C正确;‎ D、兴奋的传导不需要ATP,但兴奋的传递需要ATP,D错误.‎ 故选:D.‎ ‎30. 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人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下列对于“沉默突触”不能进行信息传递原因的表述中,科学合理的是 A. 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 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D. 突触小体中缺乏线粒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由此推断,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由于当突触小泡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者与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都可能引起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1. 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1/2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刺激C处时,B点与D点会同时产生电位变化 B. 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 若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刺激B点,电流表指 D. ③的内容物一定会使神经细胞兴奋,其释放到②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快于在神经元间传递的速度,所以刺激C处,B点先于D点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所以刺激D处,F和肌肉不会活动,B错误;若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刺激B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因AB=BC,且都在神经纤维上,C正确;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的方式是胞吐,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属于结构特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2. 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 A.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唾液腺属于效应器的部分结构 C.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中枢神经,A错误;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所以唾液腺是效应器的部分结构,B正确;感知酸梅,形成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3. 如图为人体两个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图中距离AP=PB,若刺激P点,将发生的变化是 A. A点和B点同时发生电位变化 B. 释放的⑤不可能引起B点所在的细胞抑制 C. A点和B点都会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 D. 兴奋可由P传向A、B,也可由A、B传向P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比在神经元间传递快,所以A点先兴奋、B点后兴奋,A错误;⑤是神经递质,可引起B兴奋或抑制,B错误;若刺激P点,A点和B点都会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导,所以兴奋可由P向B传递,但不能由B向P传递,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4.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 神经细胞兴帘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 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CD。‎ ‎35. 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由于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正确;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错误;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55分)‎ 二、综合题 ‎36.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B与图乙中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表示)代表的含义相同。‎ ‎(2)图乙中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_;①④⑥合称为___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2分)‎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图乙中的[ ] _____________。‎ ‎(4)某人喝较多食醋后内环境中的pH下降不明显,原因是图乙中[4]内存在着_____________物质。‎ ‎【答案】 (1). ⑥ (2). 蛋白质 (3). 细胞外液 (4). 无机盐、蛋白质 (5). 组织液和血浆 (6). ⑤→④→③→⑥→⑦ (7). ⑦组织细胞 (8). 缓冲 ‎【解析】试题分析:(1)在甲图中B应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A是血浆,在图乙中①-⑦依次是淋巴、淋巴管壁、毛细血管壁、血浆、红细胞、组织液和细胞内液,故B中的a组织液和图乙中的⑥代表的含义相同。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合称为细胞外液,共同组成内环境。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毛细血管壁的主要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血液中的氧气被利用,首先从红细胞内出来,到达血浆,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到达组织液,在由组织液到达细胞内,即⑤→④→③→⑥→⑦。二氧化碳运输是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⑦组织细胞。‎ ‎(4)pH的相对稳定主要是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在起主要作用,当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PH值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37. 下图表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的突触。‎ ‎(1)突触是由图中的____________构成的,①中的物质名称为____________,这是一种化学信号物质,肌细胞对该物质的识别功能与肌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有关。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分布__________(“改变”或“不变”)。‎ ‎(2)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肌细胞膜形态具有明显特点,其意义是____________,有利于递质的作用。‎ ‎(3)兴奋通过突触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速度要慢得多,分析兴奋通过突触速度变慢的原因是:___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约0.5〜1毫秒)。‎ ‎(4)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酯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其效应是_____。‎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前传导。‎ ‎【答案】 (1). ②③④ (2). 神经递质 (3). 糖蛋白(或受体) (4). 不变 (5). 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 (6). 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7). 肌肉无法收缩 (8). 电信号(神经冲动)‎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通过突触相关结构图示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相关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过程的理解和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迁移。‎ 分析题图可以知道,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当轴突末端兴奋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图中①是突触小体,内含有神经递质;肌细胞膜上有受体,可以识别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与突触后膜,会使膜外阴离子进入细胞,所以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分布不变。‎ ‎(2)分析题图可以知道,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肌细胞膜形态特点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递质的作用. ‎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传到速度较快,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为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过程需要相当的时间,因此兴奋通过突触的速度较慢. ‎ ‎(4)美洲箭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无法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向前传导.‎ ‎38. 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损伤。图1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2为图1中神经元A和B相互接触部分的放大。请根据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 ‎(1)若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时,⑦处跨膜运输的物质是______,运输方式为_______。‎ ‎(2)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 ‎;请用箭头和图2中的数字表示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____________。‎ ‎(3)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过____________(填写字母)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____________,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Na+ (2). 协助扩散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 ③→④→⑤→⑥ (5). F (6). 保持正电位 (7). 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通过屈反射的过程考查反射活动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及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对兴奋传递过程的理解,特别是膜电位的形成和信号的转换。‎ ‎....................................‎ 图2中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⑦是受体,其中③④和⑥都属于生物膜系统,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组成上分析是因为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1)若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时,⑦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跨膜运输的物质是Na+,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 ‎(2)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图2中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为③突触小泡→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 ‎ ‎(3)F处含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过F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伸肌处于舒张状态,则①处神经纤维膜外保持正电位,屈肌强烈收缩,则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39. 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剌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____(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____(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损失,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答案】 (1). 不属于 (2). 不能 (3). 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4). 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5). 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剌激骨骼肌,骨赂肌收缩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传出神经到突触,不能颠倒,所以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可能是传出神经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或部位d受损.要证明传出神经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要证明骨骼肌受损,只需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要证明部位d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而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故答案为:‎ ‎(1)不属于 ‎(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40. 血糖浓度的异常会引起一些疾病(如图1)。人类中有一种疾病(IGT),在空腹时血糖浓度和胰岛素表现正常,但是饮食后其血糖浓度升高异常。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釆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X代表的刺激是____________。‎ ‎(2)某人患有糖尿病,医生给开了胰岛素,正确使用胰岛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选填“注射”或“口服”)。‎ ‎(3)由图2可知,胰岛素含量上升血糖浓度____________,餐后适最运动可以____________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的升高幅度,从而可以____________该人群____________细胞的分泌负担。‎ ‎(4)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____________。激素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血糖浓度升高 (2). 注射 (3). 下降 (4). 降低 (5). 减轻 (6). 胰岛B (7).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8). 维持激素含量的稳定 ‎【解析】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刺激X时让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为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所以刺激X是血糖浓度升高。‎ ‎(2)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不能口服,因为口服会经过消化道的消化为氨基酸,故应该注射。‎ ‎(3)胰岛素含量上升血糖浓度是下降的,餐后适量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即可以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的升高幅度,从而可以减轻该人群中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负担。‎ ‎(4)激素具有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激素在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可以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