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普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2018-03)
高三普通班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 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 大怒,于洪武三年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 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 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 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 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 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 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 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 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 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 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 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 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 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 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 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 “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 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 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 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 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 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 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一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钱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二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班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三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来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扬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媛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媛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就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四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3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就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4.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被打爆了,表明读者对杨绛先生很是尊重。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进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即使年代很是久远,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忆犹新。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5.这篇传记没有介绍传主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只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并以“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为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6.杨绛先生在文中体现的“读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祥子买车 老舍 他换了新车。从一换车那天,他就打听明白了,像他赁的那辆——弓子软,铜活地道,雨布大帘,双灯,细脖大铜喇叭——值一百出头;若是漆工与铜活含糊一点呢,一百元便可以打住。大概地说吧,他只要有一百块钱,就能弄一辆车。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但是,祥子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第一步他想好了,去拉包车。遇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加上每月再省出个块儿八角的,也许是三块五块的,一年就能剩五六十块!这样,希望就近便多多了。他对自己起下了誓,一年半的工夫,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 可是,事实并不完全帮助他的愿望。不错,他确是咬了牙,但是到了一年半他并没还上那个愿。包车确是拉上了,而且谨慎小心地看着事情;不幸,世上的事并不是一面儿的。他自管小心他的,东家并不因此就不辞他;不定是三两个月,还是十天八天,吹了!他得另去找事。自然,他得一边儿找事,还得一边儿拉散座;骑马找马,他不能闲起来。在这种时节,他常常闹错儿。他还强打着精神,不专为混一天的嚼谷,而且要继续着积储买车的钱。可是强打精神永远不是件妥当的事:拉起车来,他不能专心一志地跑,好像老想着些什么。假若老这么下去,几时才能买上车呢?为什么这样呢?在这么乱想的时候,他忘了素日的谨慎。皮轮子上了碎铜烂磁片,放了炮;只好收车。更严重一些的,有时候碰了行人,甚至有一次因急于挤过去而把车轴盖碰丢了。一搁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点愣头磕脑的。碰坏了车,自然要赔钱;这更使他焦躁,火上加了油;为怕惹出更大的祸,他有时候懊睡一整天。及至睁开眼,一天的工夫已白白过去,他又后悔,自恨。这些个困难,使他更咬牙努力,可是买车的钱数一点不因此而加快地凑足。 整整三年,祥子凑足了一百块钱! 祥子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整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铜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有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样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是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自从有了这辆车,祥子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祥子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祥子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这样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节选自《骆驼祥子》,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祥子从换了一辆新租赁的新车那天就决定自己要买一辆车,并想好了通过拉包车的方式,一千天后就可以买到一辆价值百元的车。 B.祥子虽然找到包车的活儿,但由于收入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多,虽然连续干了一年半的包车活,但仍然没有能够实现买车的愿望。 C.平素十分谨慎的祥子有事搁着,心中不痛快,便有点愣头磕脑的,于是在拉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诸如碰坏车、碰伤人之类的事情。 D.买车时,祥子坚持要九十六元买下新车,而车行老板则要价至少一百元,后来车行老板看到祥子很可怜,于是同意了祥子的要求。 E.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文中作者的叙述语言简洁朴实、自然明快,充满了京味,文中的人物语言极具口语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8.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祥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9.对祥子的心理展现是刻画样子这一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说说所选文段中是如何展现祥子心理的。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景隆,小字九江。十九年袭爵,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见亲任。及燕兵起,乃以景隆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燕王闻之喜,语诸将曰:“李九江,纨绮少年耳。”遂命世子高炽居守,戒勿出战,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趋大宁。景隆闻之,进围北平。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及燕师破大宁,还军击景隆。景隆屡大败,奔德州。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军出紫荆关往救,无功而还。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四月,景隆誓师于德州,进营白沟河。与燕军连战,复大败,玺书斧钺皆委弃,走济南。斯役也,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帝始诏景隆还,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燕王即帝位,特进景隆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永乐二年,周王发其建文时至邸受赂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亦劾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诏勿问。已,成国公硃能、吏部尚书蹇义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复劾之。亡何,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于是夺景隆爵,没其财产。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节选自《明史·李景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B.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C.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D.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字,是古人在小儿时所用的乳名。如魏武帝曹操小字阿瞒,蜀后主刘禅小字阿斗。 B.世子,在明代是对皇位继承人的正式封号,多由嫡长子充任,也称太子。如文中的朱高炽。 C.左柱国,是明代皇帝用来册封勋臣的称号。如明代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曾获得过这种荣誉。 D.永乐,明朝皇帝朱棣登基后采用的年号。年号是我围封建王朝时用来纪年的名号,新帝登基后一般会改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隆得到建文帝的信任,被委以重任。他继承父亲爵位,官至太子太傅,在出征讨伐燕王时,建文帝赐予他象征君权的御品,以示恩宠。 B.李景隆不懂兵法,妄自尊大。他趁燕王前往永平之际攻打北平,前有坚城,后有强兵,实际是中了燕王的诱敌之计,结果大败而逃。 C.李景隆心胸褊狭,贪功妒能。瞿能攻打张掖门即将取得大功引起他的妒忌,于是阻止瞿能继续率兵挺进,致使战机瞬间丧失。 D.李景隆风光一时,晚景凄凉。建文帝时恩宠有加,燕王登基后,他依然地位显达,只是在多次遭弹劾之后,才落得官位不保、家产尽失的结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通天犀带,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2)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11分)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8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 , ”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2)屈原的诗歌中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如《离骚》中“ , ”两句就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生活命运的深切同情。 (3)李商隐《锦瑟》中“ ”一句引用鲛人的民间传说,描绘出一种奇妙的情景,同时也营造出阔大而寂寥的意境。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第一节班会课,同学们观看了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被深深感染,班主任总结时循循善诱学生要重视提高人文情怀。 ②品读经典,体悟人生。看名著就是同名家对话,跟哲人心灵交汇,就让人心里生出暖暖的感觉,如坐春风。 ③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座城市变成泽国,一片汪洋,人们调侃说到城市去看海,其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④现在有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知识积累,不用心体悟生活,没时间阅读经典作品,写起文章来东拼西凑,真叫人不忍卒读。 ⑤最近一段时间,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恐怖分子是世界的公敌。 ⑥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国家正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用多种方式解决当前出行拥堵,更好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B.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这是女排再夺时隔12年后的奥运冠军。 C.人们重提“不忘初心”,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对自己曾经追求的一份提醒,不要迷茫,要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理想。 D.关于将取消“211”“985”院校工程建设这一话题,社会传言很多,现在大家一般认可的是以由教育部官方文件的这一说法为准。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成人的过度“保护” ① 导致孩子的过度依赖。孩子最初的依赖是源自于自身的柔弱, ② 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主体意识的泯灭。这种结果的出现, ③ 归结于孩子成长的需要, ④ 多多反思我们成人是否过分关心。成人的包办代替 ⑤ 不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⑥ 会扼杀儿童的天性, ⑦ 温室里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导致老人固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较少, ① ,神经系统的敏感力和反应力明显减退;另外, ② ,老人若与周围格格不入,多种关系欠融洽,会导致固执进一步加深;最后,老人往往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微小事情看得过重,长期挂在心头, ③ ,内心郁闷烦躁,凡事就会缺乏变通。 21.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表,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5分) 根据下列文字和图表,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 心理学实验显示,知晓自己的成绩的人,比不知晓者学习的动机较强。美国心理学家布克和诺非尔将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前九天,A组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不知道,从第十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证明① 。(2分)可见② 。(3分)(都限25字以内作答) 六、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7岁的庄栋曾是一家世界500强的外企部门主管,年薪20余万元,出差只坐飞机,酒店只住五星级。但为了创业,今年5月,他决定辞职,离开上海。揣着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他重新站在母校对面那条名叫“金水路”的巷口,开始了新生活——卖凉皮。(9月24日华商报)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 参考答案 1.D【解析】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不属“霸道”。 2.C【解析】“厌恶和排斥”欠妥,原文为“望孟生畏”。 3.C【解析】“有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毫无意义”不妥。 4.C 5.(4分)答案示例:①以小见大。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凸显了杨绛的人格魅力;结构严谨,事件真实感人,吸引读者阅读。(2分)。②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交代了传主事件的发生地点,点应全文,暗示了传主不计名利、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2分) 6.(5分)参考示例:①心无旁骛的读书精神。(2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1分)联系自身实际(2分)②时时刻刻读书,以读书为乐的读书精神。(2分)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一星期不读书等于白活(1分)联系自身实际(2分) 7.C、E 8.①勤劳能干。为实现买车的愿望而省吃俭用,拼命拉车。②有理想和追求。为实现买车的愿望而奋斗,买了一辆车后憧憬买很多辆车,并开车厂。③易满足。把买新车之日当作自己生日,准备吃热烧饼夹爆羊肉来给自己过生日。 9.①直接描写祥子的心理活动来展现祥子心理,如第一段中,心里盘算着如何买新车的描写,就十分细致地展现了祥子买车的急切心理。②作者直接叙述祥子的心理,如第二段最后“及至睁开眼,一天的工夫已白白过去,他又后悔,自恨”,表现了祥子矛盾的心理。③通过描述祥子的动作、语言、表情来展现祥子心理,如“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等动作语言描写,展现了祥子激动的心理。 10.D 11. B 12.B 13.(1)皇帝赐给李景隆通天犀带,亲自为他推车,在江边为他饯行,允许他一切皆可不必请示而自行决断。 (2)李景隆坐着接受守卫伏地通报姓名,如同君臣之礼,李增枝蓄养奴仆大约有成百上千人,他们的意图不可推测。 [参考译文] 李景隆,乳名九江。洪武十九年继承父亲爵位,屡次离开京城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又曾前往西番买马。后来晋升掌管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衔。建文帝即位后,李景隆凭借宗室近亲的身份受到信任。等到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于是任命景隆为大将军,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建文帝赐给李景隆饰有通天犀角的腰带,亲自为他推车,在江边为景隆饯行,允许他一切皆可不必请示而自行决断。燕王听说此事很高兴,对各位将领说:“李九江,不过是个纨绔子弟罢了。” 于是命令世子朱高炽在北平留守,并告诫他不要出战,自己带兵救援永平,直抵大宁。景隆听说燕王出兵永平后,就进攻北平。都督瞿能攻打张掖门,眼看就要攻下。景隆嫉妒瞿能取得战功,让其停止攻打。等到燕军攻下大宁后,回师攻打景隆。景隆屡次大败,逃往德州。来年正月,燕王攻打大同,景隆率军出紫荆关前往救援,无功而返。建文帝考虑景隆兵权还不重,又派遣宦官带着诏书赐给他以黄金为饰的斧钺弓箭,独自掌握征伐大权。正渡江时,风雨大作,舟船毁坏,御赐之物全部丢失,建文帝于是再次赐予。四月,景隆在德州誓师,进抵白沟河驻扎。与燕军接连交战,又大败,玺书斧钺都丢弃不顾,逃到济南。这次大战,朝廷军队数十万人死亡,建文帝才下诏命景隆回京,派景隆和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前往燕军军营,割地求和。燕兵在金川门驻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城门迎敌投降。燕王朱棣称帝,特别晋封景隆为光禄大夫、左柱国,每年增加千石俸禄。朝廷有大事,景隆还以朝臣之首的身份主持朝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周王揭发李景隆在建文帝时在自己府邸受贿一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也弹劾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皇帝下令不追问此事。不久,成国公硃能、吏部尚书蹇义在朝堂上弹劾景隆及其弟李增枝有谋反之举,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再次弹劾景隆。不久,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又进言:“李景隆坐着接受守卫伏地通报姓名,如同君臣之礼,李增枝蓄养奴仆大约有成百上千人,他们的意图不可推测。”于是皇帝下令夺去李景隆的爵号,没收其家产。李景隆曾绝食十天却没有死,死于永乐末年。 14.C.(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15.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8分。情感3分,每点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 16.(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沧海月明珠有泪 (5分;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7.A(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不能直接带宾语;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危言危行:指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18.C(A.成分残缺。缺“解决”的宾语中心词,在“拥堵”后补上“的问题”。B.语序不当。应为“这是女排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冠军”。D.结构混乱。应为“认可……这一说法”或“以……这一说法为准”。) 19.B 20.【答案】示例 ①大脑缺少应有的刺激 ②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③得不到及时排解 【解析】本题考查补充嵌入型连贯题。在一个语段中补写语句,首先,应明确整个语段的大意及主旨;其次,应把握所补写语句所处的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语”来填写。第①句,前文说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较少,后文说神经系统的敏感力和反应力减退,所以第①句应该填新鲜事物对老年人的大脑进行刺激并且这类刺激应该是不敏感的之类的语句;第②句,是对下文的概括性引领,从下文看,主要是一些老年人与周围的关系,也就是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问题;第③句,前文说老年人老是把一些小事看得过重,后文说因此造成的后果,这期间就需要一个承上启下表达这种心理得不到排解之类的语句。 21.结果证明① 知晓自己成绩的一组,效果高于不知晓自己成绩的一组。 可见②获悉个人的成绩,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力刺激。 22.写作提示:这道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一则新闻消息。这样的作文材料有利于我们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则材料。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迭择人生道路的自由,有的人选择这样的路,有的人选择那样的路。文中主人公的选择体现出了强烈的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也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在行文时,我们可以肯定文中主人公的选择,也可以否定他的选择,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以此延伸出去,来探讨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