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城郊市重点联合体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1、 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2、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3、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第I卷 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 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 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 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 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D.‎ ‎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 野外理发处 ‎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我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听说今春杭州举行金刚法会时,班禅喇嘛叫某剃头司务来剃一个头,送他十块钱,剃头司务叩头道谢。若果有其事,我想当他工作的时候,“活佛”也是默默地把头交付他,任他支配的。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我们岸上这位被剃头者,耐力格外强:他的身体常常为了适应剃头司务的工作而转侧倾斜,甚至身体的重心越出他所坐的凳子之外,还是勉力支撑。我躺在船里观看,代他感觉非常的吃力。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给十个铜板与小杂货店,向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丰子恺是文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儒者,文章“文中有画”,描绘了理发司务的理发技艺和过程,显示了作者迥乎寻常的眼光。‎ B.作者把“船窗”当作“画框”,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近距离观察,通过极其平凡的画面,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生活哲理。‎ C.文章取材于生活的凡常之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历历在目之感。‎ D.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人之真性情。‎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6.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来结构文章,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魏谟,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徵贤,诏访其后,汝士荐为右拾遗。谟姿宇魁秀,帝异之。‎ 邕管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今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不见其可。”有诏改洪州别驾。‎ 御史中丞李孝本,宗室子,坐李训事诛死,其二女没入宫。谟上言:“陛下即位,不悦声色,于今十年,未始采择。数月以来,稍意声伎,教坊阅选,百十未已,庄宅收市,沄沄有闻。今又取孝本女内之后宫,宗姓不育,宠幸为累,伤治道之本,速尘秽之嫌。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帝即出孝本女。‎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徵,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  ‎ 俄为起居舍人,帝问:“卿家书诏颇有存者乎?”谟对:“惟故笏在。”诏令上送。郑覃曰:“在人不在笏。”帝曰:“覃不识朕意,此笏乃今甘棠。”帝因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曰:“两省属皆可议朝廷事,而毋辞也!”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大中十年,以平章事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赠司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B.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C.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D.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11.下列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以及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前三甲都叫进士及第。‎ B.《贞观政要》是一本政论类史书,作者为唐代吴兢,主要记载了唐太宗在为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该书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C.教坊,唐时禁中教习音乐的机构,属太常寺,后在京都设置左右脚放使,长俳优杂技,教习俗月,在宋、金、元各代亦设置教坊,李煜词中曾有“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诗句。‎ D.文中的“贬”“徙”“改”“降”“敕”都与官员的调动有关,都是贬官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谟忠于职守。因为其先祖魏徵的原因被刺史杨汝士推荐作了右拾遗,敢于在日常中指出皇帝的政策失误,匡扶正义。‎ B.魏谟有慈悲心怀。有李氏宗族之女因罪被纳入后宫,为了让皇帝顾全大局,他借口同宗不育,让文宗将两名宗族女子释放出宫。‎ C.魏谟敢于进谏。教坊有人因为擅长音乐,被任命为扬州司马,他坚持进谏,认为不可,最后该名乐工被降为润州司马。‎ D.魏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当皇帝向他索要起居注时,他严词拒绝,并指出皇帝的一应得失,都应严格记载,秉笔直书,最后皇帝尊重了他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宗得徵,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 ‎(2)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 ‎[明]李举龙 白羽②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①元美即工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②白羽: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运用比喻,以“馆”喻“白羽”,既形容乌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 B.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立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倚的紧急,为元戈的出行渲染气 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怙竞,暗示时间,乂与下文“征人”矜月相照应。‎ E.后两句承上面来,写军士出征应战,节奏由舒缓变急促,内容从战事转抒情,豪放中有缠绵。‎ ‎15.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用典故表达回乡后的感受。‎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越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生活节奏。生活可以以车代步,追求速度效率,也可以 安步当车,诗意生活。  ‎ ‎②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全市交警倾巢而出,全力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秩序,严查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行为。‎ ‎③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 ‎④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某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 ‎⑤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经过81年的舞台生涯后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   ‎ ‎⑥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法。   ‎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⑤⑥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本市国税局绘制“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细节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鱼鳞色素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颜色,但尽管金鱼颜色多变,仍不外是黑、橙及蓝三种色素细胞的组合。‎ D.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等方面难免会显得千篇一律。‎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 人与自然之间需要的是和谐与协调发展,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人对于水的研究、水的开发、水的认知,       ①       ‎ ‎。而现代人强迫自己去喝地球上不存在的水,例如:“纯净水”、“富氧水”(是指人为制造水中氧含量超过自然界中的水几十倍以上)、“电解水”等,       ②      。使人饮水违背了人类进化过程对自然界水的适应及和谐。我们讲健康水,研究健康水,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地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反之        ③         。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 请以上述四句中的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城郊市重点联合体期中考试 ‎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B(B项,“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D(D项,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 ‎3.C(A项,“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B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D项,无中生有。)‎ ‎4.B【解析】作者并没有“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而是从远处客观地观察人物,客观地描写人物和事件。‎ ‎5.①在理发时,无论贵贱,都会失去自由,任由人摆布。②在生活中,低贱的人物也会有机会摆布别人,高贵的人也会有被别人支配的时候。(第①点2分,第②点3分。)【解析】理解句子本意时,抓住关键词“失却人生的自由”“傀儡”,傀儡意为不能自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根据上文意思,转换为“摆布”。深层含义应从理发师和被理发者两个角度思考,结合上文“班禅喇嘛剃头”的事例理解为“在生活中,低贱的人物也会有机会摆布别人,高贵的人也会有被别人支配的时候”。‎ ‎6.①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了生活之理。②“我”与船娘艺术观的对比,以船娘的“优美华丽”的审美观突出了“我”的“质朴”、生活化的审美艺术观,揭示出艺术之理。(每点3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文章设计了两组对比来结构全篇,第一组对比揭示了生活中的道理。第二组对比揭示了艺术上的道理。‎ ‎7.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 ‎8.A D ,B “就能”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 ‎9.(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 ‎(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10.A ‎11.D 解析:敕为皇帝的命令,而且所列词语并非全为贬官之意。‎ ‎12.B 解析:魏谟并非有慈悲心怀,一切都源于他对皇帝的忠心,而且借口也为错。‎ ‎13. (1)太宗皇帝得到魏征,让他补正自己的不足与过失。我得到魏谟的辅助,他必定能尽心劝谏。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不犯过失的地步了。(给分点:参裨,仰希,庶几)‎ ‎(2)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微臣不记载。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载,天下的人会记载下来。(给分点:所为,善,书)‎ 翻译:魏谟字申之,巨鹿人。在文宗太和七年(833)考中进士。同州刺史杨汝士做长春宫巡宫,文宗读到《贞观政要》,想到魏徵的贤德,下诏寻访他的后人,杨汝士举荐魏谟为右拾遗。魏谟风姿昂扬,身材高大挺拔,文帝深感诧异。   在此之前邕管经略使董昌龄冤杀了录事参军衡方厚,因而贬官为溆州司户。不久又调任硖州刺史,魏谟上疏评论说:“帝王发布号令施恩,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杀人的不赦。近来董昌龄专门杀戮无辜,事实彰明较著。受害人妻儿含冤负屈,远行万里投诉。到审问时董昌龄承认罪过,却未被判决处死,朝廷内外纷纷议论,认为这是违法曲断。现今又授予董昌龄州郡长官职务,让他又去治理地方,一再违乱典章制度,有背最根本的道理,我认为不可。”‎ 于是皇帝下命令将董昌龄改任为洪州别驾。   御史中丞李孝本,是皇族宗室,因牵涉李训谋逆被叛处死罪,他有两个女儿被没收进后宫。魏谟上疏劝谏说:陛下登位以来,从不爱好声色之娱,至今十年以来,从未采选宫人。自近数月以来,皇上慕恋渐改,关注女伎乐舞,教坊一百人、二百人选用不止,庄宅司没收、采买的事,略有所闻。日前又召取李孝本女儿进宫。陛下与她同宗一姓,恩宠于她算什么名份?这件事情极其有损陛下谨慎持重的美名,连累陛下招致恶名。谚语说:‘止住寒冷不如多着皮裘,平息谤议不如加强修身。’敬望陛下明察不惑,崇尚名传千载的大德,抛弃一时的嗜好。”上疏见效,文宗当日就放出了李孝本的女儿。‎ 先前,皇帝对宰相说,当年太宗皇帝得到魏征,让他补正自己的不足与过失。我得到魏谟的辅助,他必定能尽心劝谏。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不犯过失的地步了。   教坊有乐工擅长创制新声,变革音律,宣旨授予他扬州司马。大臣进奏说:“扬府司马官品很高,不适合授予乐官。”文宗有意偏袒他,宰辅大臣授意谏官不要再进谏了,唯独魏谟坚持进谏,于是乐工改任为润州司马。     后来魏谟转任起居舍人。文宗对他说:“你家里有什么以往的奏疏、诏令留存下来么?”魏谟回答说:“仅有笏板尚存。”文宗让他进献入宫。郑覃说:“怀念在人不在笏。”文宗说:“郑覃不理解我的心意,献笏,这就是《诗·甘棠》所表达的怀念德政之义,不仅仅是笏本身而已。”魏谟正要退去,文宗又叫住他,告诉他说:“我行事如有不当,你要立即进呈奏论。”魏谟说:“臣往时担任谏官,理当正言进行规劝。现今官居史臣,职责仅在记载君主言行,臣不敢超越职分。”宗说:“凡属门下、中书两省官员合并议政,你尽管陈奏,不要受你刚才讲的话拘束。”文宗派宦官向魏谟取要他录写的帝王起居注,想看一看。魏谟坚定地进言说:“自古以来设置史官,其职责在于记事彰明鉴诫。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微臣不记载。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载,天下的人会记载下来。”文宗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取起居注看过。”‎ 魏谟说:“从前您取来看起居注,是史官失职。陛下一看之后,从此记事就必须有所回护避忌。不能直书善恶,就不是历史了。传给后代,怎么让人信从?”文宗这才停止索看起居注。     大中十年,凭借平章事的身份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后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魏谟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追赠他司徒职衔。‎ ‎14.BE【解析】B项,“运用拟人”错误,“胡烽不断接长安”应是运用借代,“胡烽不断”借指异族频频入侵,“长安”代指明朝都城北京。E项,应为“节奏由急促变舒缓”。‎ ‎15.(1)望月,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表现征人怀念家乡的愁情;(2)夜月之下无数“征人”“马上”驰骋,雄壮的场面也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3)又蕴含了希望元美勉力边务,不辱使命的感情。(任答出一点给2分)‎ ‎16.(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C解析: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褒贬误用)‎ 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 如履薄冰: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是指人的心态,不知客观状况。可用“每况愈下”。(搭配不当)‎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泛指老年。‎ 耳提面命: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谆谆教导。(不合语境)‎ ‎18.D解析:A“切忌不要”双重否定表肯定。B“解决”和“的发生”杂糅。C语序不当,第一句与第二句不构成转折关系,“但”应放在“仍不外”前面。‎ ‎19.B ‎20.① 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②这是科学反被科学误 ‎③将会受到自然界带给人类的报复 ‎21.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2.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歌颂了边防将士的忠勇,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是家国情怀,也是一种大无畏精神。)‎ ‎②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重要性。)‎ ‎③出自杨绛《一百岁感言》(面对人生起伏,淡定与从容。)‎ 选一二,不惧艰险,亲身躬行/坚守梦想,脚踏实地 选一三,不惧风寒,心怀天下/勇往直前,不惧荆棘 选二三,不惧风雨,脚踏实地 选三四,不惧风雨,从容淡定 选二四,人生之志须躬行,云开月明见从容 选一四,守望一轮心中的明月/心怀天下,从容淡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