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文卷·2019届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文卷·2019届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高二年生物期中考试卷 ‎(文科)‎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59.0分)‎ 1. 下列四项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细胞内液 B. 内环境 C. 细胞外液 D. 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生活的环境 2.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A. 血浆和淋巴 B. 组织液和淋巴 C. 血浆和组织液 D. 淋巴和消化液 3. 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4. 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肺泡腔内的气体 B.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 心室腔内的血浆 D. 膀胱腔内的尿液 5.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④呼吸系统;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细胞、CO2从体内排到体外、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⑦‎ B. ⑦→⑥→⑤→③→②→①‎ C. ⑦→⑥→③→②→①‎ D. ①→②→③→⑤→⑦‎ 6. 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由细胞内液构成 B. 稳态遭到破坏可能导致机体疾病发生 C. 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7.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B.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C. 艾滋病病毒只破坏人体B细胞 D.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8. 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 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 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 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 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9. 抗利尿激素主要调节人体的 A. 水平衡 B. 血糖平衡 C. 酸碱平衡 D. 体温平衡 10.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④⑤‎ 1.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A. 过敏反应增强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 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2. 下列关于人体内血糖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量葡萄糖从食物中转运入血浆时,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减少 B. 某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 C. 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D. 胰岛素促进肝脏分泌葡萄糖 3. 下列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增加 B. 大量流汗 C. 食用过咸的菜肴 D. 大量饮水 4. 下列关于人体水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渗透压感受器都位于下丘脑 B. 肾脏在水盐平衡调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C. 水平衡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D. 水平衡只依靠抗利尿激素进行调节 5. 剪去行道树主干的顶端,能更好地遮荫,其依据的原理是(  )‎ A. 呼吸作用 B. 蒸腾作用 C. 顶端优势 D. 光合作用 6. 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是(  )‎ A. 光能加速生长素的合成 B. 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C. 光加速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D. 光破坏了细胞的生理活动 7. 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 自由扩散 B. 主动运输 C. 协助扩散 D. 渗透作用 8. 下列哪种状况下,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 A. ‎ B. ‎ C. ‎ D. ‎ 1.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生长的影响,此图没有给你的信息是(  ) ‎ A. 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 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C. 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生长 D.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 2. 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性。以下哪一现象或应用不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 A. 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 B. 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 C. 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 D. 棉花的顶芽比侧芽生长快 3.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A. 培育无籽番茄 B. 棉花保蕾、保铃 C. 促进果实成熟 D. 促进插枝生根 4.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 调查趋光性森林害虫,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捕,定时计数 B. 利用样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C. 调查草地上的蚜虫种群可用标志重捕法 D. 调查乔木类的马尾松,小样方最好划分为1 m2左右 5.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物种组成 C. 优势种 D. 营养结构 6.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 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B. 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C. 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 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7. 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农业丰收景象。这句词中隐含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该食物链是()‎ A. 蛇→蛙→鹰 B. 稻→蛇→鹰 C. 稻→害虫→蛙 D. 害虫→蛙→蛇→细菌 8.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适宜环境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D.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1. 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媒体报道,地震前动物有些异常,如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等。这种地震前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属于( )‎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 2. 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了高产杂交水稻,这体现了野生水稻的( )‎ A. 直接使用价值 B. 间接使用价值 C. 潜在使用价值 D. 生态功能 3.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手段是()‎ A. 就地保护 B. 迁地保护 C.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D. 建立自然保护区 4. 下列选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A. 围湖造田 B. 节能减排 C. 肆意捕捞 D. 乱砍滥伐 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3.0分)‎ 5. 下面是人体免疫系统组成的概念图。请将选项A、B、C、D选填到合适方框中,完善概念图。 ‎ A.免疫器官 B.吞噬细胞等 C.B细胞 D.T细胞 6. 如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①~③表示不同激素,A表示某种腺体。请分析回答: ‎ ‎(1)图中代表甲状腺激素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图示中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___(填“体液”或“神经”)调节。‎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③的分泌量将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组织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 ‎(3)③的分泌量达到一定值后,会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①和②的分泌,进而使③的分泌量减少,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腺体A表示___________,其分泌的②是___________(激素),此外,A还能分泌___________(激素),促进人体生长。‎ 1.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图 1 图2‎ ‎(1)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的是图 ,突触是由[ ] 、[ ] 和突触后膜这三部分构成的。‎ ‎(2)引起⑥兴奋或抑制的化学物质是 ,只能由 释放。‎ ‎(3)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方向是 的。‎ ‎(4)图1中A是 、D是 。‎ ‎(5)在B上给予刺激,E (能、不能)收缩,该过程 (属于、不属于)反射。‎ 2. ‎(10分)正常情况下,无论寒冬酷暑,人体总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环境中的许多病菌,但并没有经常患病。这些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请在本图①~⑤处补充适当内容,完成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概念图。 ‎ 3.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6分) ‎ ‎(1)图中甲表示 ____ ________,乙表示 ________丙表示 ____ 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____ ___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____ 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 ______ ,兔属于 ______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2)该食物网中有 ______ 条食物链,鼠属于第 ______ 营养级. (3)鹰和兔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 ,蛇和鹰的关系是 ______ . (4)若此地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草本植物逐渐被灌木所取代,同时也引起了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现象,此现象称为 ______ . (5)在一个物种刚进入此地后,在短时间内由于资源和食物充足,无敌害.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会呈 ______ 型.‎ 高二年生物期中考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C    3. D    4. C    5. B    6. A    7. D    8. C    9. A    10. D    11. D    12. A    13. D    14. D    15. C    16. B    17. B    18. C    19. D    20. C    21. C    22. A    23. A    24. A    25. C    26. B    27. A    28. A    29. A    30. B    ‎ ‎31. (1)A ‎ ‎(2)B ‎ ‎(3)C ‎ ‎(4)D(3、4可对调)‎ ‎32. (1)③体液 ‎ ‎(2)升高提高 ‎ ‎(3)抑制反馈 ‎ ‎(4)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33. (1)2 [③]突触前膜 [⑤ ]突触间隙 ‎ ‎(2)神经递质突触前膜 ‎(3)单向 ‎ ‎(4)感受器传出神经 ‎ ‎(5)能不属于 ‎34. ①神经调节 ‎ ‎②激素调节 ‎③反射弧 ‎④传出神经 ‎⑤非特异性免疫 ‎35. (1)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 ‎(2)CO2 光合呼吸 ‎36. A;B;3;二;捕食;捕食和竞争;次生演替;J ‎【解析】‎ ‎1. 【分析】 ‎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 人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明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据此回答。‎ ‎【解答】‎ A. 血浆和淋巴分别是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内环境,A错误; B. 淋巴和组织液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 D.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3. 【分析】 ‎ 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相互渗透转化,组织液还可以单向渗透到毛细淋巴管转化为淋巴,淋巴汇集到血浆。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 略 ‎5. 【分析】 ‎ 本题考查细胞与外界环境代谢的路径,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解答】‎ A.CO2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后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然后通过血液循环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A正确;‎ B.B为营养物质的吸收,但中间不经过泌尿系统,B错误; C.高等多细胞动物都是通过摄取食物从体外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摄取后首先进入消化系统进行消化,消化成小分子后由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最后在进入组织液被组织细胞吸收,C正确;‎ D.体内细胞代谢的尿素由细胞进入组织液,通过血液循环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B。‎ ‎6. 【分析】 ‎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解答】‎ A.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的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话可能导致机体疾病发生,B正确;‎ C.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A。‎ ‎7. 【分析】 ‎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3、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 ‎【解答】‎ 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错误; B.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 C.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T细胞,C错误; ‎ D.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 故选 D。‎ ‎8. 解:A、精神紧张时人体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汗腺通过分泌汗液维持内环境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 B、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控制汗腺的分泌活动,C正确; D、出汗增加人体散热,D错误. 故选:C. 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代谢增强,此时人体的汗腺分泌增强,人体出汗.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 【分析】 ‎ 本题考查人体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对抗利尿激素作用的识记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水平衡。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分析】 ‎ 本题考查高级神经中枢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解题关键在于明确大脑皮层各区的名称及其功能,常考题型还有相应区域受损后会导致何种结果。‎ 大脑皮层各区受损后引起的症状如下: W区: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 S区: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 V区:不能认识词义,但是看得到。 H区: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 【解答】 专心做答试题时要看题目,故有④大脑皮层V区参与;需要写下答案,故有⑤大脑皮层W区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 ‎11. 【分析】 ‎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解答】 大面积烧伤后皮肤受损,皮肤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此时容易发生病菌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 ‎12. 【分析】 ‎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种类及具体的生理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 A. 大量葡萄糖从食物中转运入血浆时,血糖浓度相对较高,此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减少,A正确; B. 在数小时内不进食,血糖浓度相对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增加,B错误; C.胰岛素会促进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浓度,C错误; D.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因此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减少,D错误。 故选A。‎ ‎13. 【分析】 ‎ 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 ‎【解答】‎ A.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血浆渗透压增大,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A不符合题意; ‎ B.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B不符合题意;‎ C.食用过咸的菜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不符合题意; ‎ D.大量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分析】 ‎ 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解答】‎ A.由分析可知,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渗透压感受器都位于下丘脑,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肾脏在水盐平衡调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B正确; C. 由分析可知,水平衡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 由分析可知,水平衡依靠神经-体液共同调节,不仅仅是依靠激素,D错误。 故选D。‎ ‎15. 解:行道树主干的顶端存在时,顶端优先生长,而侧枝的生长受到抑制,即具有顶端优势,故剪去主干的顶端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能更好的遮荫. 故选:C. 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顶端优势的原因: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顶芽优先生长. ‎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两重性的相关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简单题.‎ ‎16. 解: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多,向光一侧分布少,这样背光一侧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 故选:B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多,向光一侧分布少,茎对生长素不敏感,高浓度条件下促进生长作用明显,所以会向光生长. 本题考查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7. 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故选:B. 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高由于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本题考查生长素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 解:AD、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所以不生长,AD错误; B、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遮光,生长素均匀分布,胚芽鞘直立生长,B错误; C、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不均匀分布,向光侧少,背光侧多,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C正确. 故选:C. 解答此题需要的知识储备:(1)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2)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3)植物生长和弯曲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判断能力.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19. 解:A、由图可知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B、图中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正确;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的作用都是促进,却抑制了根的生长,C正确; D、由该图不能判断幼嫩的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D错误. 故选:D. 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其中根对于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对生长素最不敏感的是茎. 生长素促进根、芽和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依次是10-10mol/L、10-8mol/L、10-5mol/L.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的两重性,识记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不同植物等的敏感度,学会根据生长素的曲线图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难度适中.‎ ‎20. 略 ‎21. 解:ABD、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插枝生根和防止落花落果,ABD均正确; C、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功能,C错误. 故选:C.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本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特点及在农业上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2. 【分析】 ‎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理解掌握情况。‎ ‎【解答】‎ A.调查趋光性森林害虫,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捕,定时计数,A正确;‎ B.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B错误;‎ C.调查草地上的蚜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C错误;‎ D.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样方太小,D错误。‎ 故选A。‎ ‎23. 解:A、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正确; B、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B错误; C、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 D、本题中没有体现出营养结构,D错误. 故选:A.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结构方面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4. 解: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裸岩)上的演替. 故选:A.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5. 【分析】 ‎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 A.诗词中没有涉及蛇、鹰等生物,且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A错误; B.诗词中没有涉及蛇、鹰等生物,且蛇是肉食性动物,能吃蛙不吃水稻,B错误; C.害虫能食用水稻,蛙能捕食害虫,所以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C正确; D.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且细菌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C。‎ ‎26. 解: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A错误; B、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B正确; C、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错误; C、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错误. 故选:B.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入侵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总的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由脆弱到稳定,碳积累与消耗最终趋于平衡.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能对出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进行比较;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7. 【分析】 ‎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生态系统中信息依性质而言,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之分。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湿度,温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海啸、地震前会发出人不能听到的次声波,而有些动物能听到而做出异常反应。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8. 【分析】 ‎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类型。‎ ‎【解答】‎ 野生水稻在科研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 ‎29. 【分析】 ‎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解答】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但最有效的是就地保护,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0. 【分析】 ‎ 本题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措施,施行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理解解答即可。‎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入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解答】‎ A.围湖造田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A错误; B.节能减排能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B正确; C.肆意捕捞会破坏生态平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C错误; D.乱砍滥伐严重的破坏了森林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D错误。 故选B。‎ ‎31.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所以题图中的(1)、(2)、(3)、(4)依次是免疫器官、吞噬细胞等、B细胞(或T细胞)、 T细胞(或B细胞)。 ‎ ‎​本题以概念图的形成,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2. 【分析】 ‎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据此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 ‎(1)图中③代表甲状腺所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从而提高组织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 (3) 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一定值后,会抑制下丘脑对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和垂体对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使③的分泌量减少,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 ‎ ‎(4)图中腺体A表示垂体,其分泌的②是促甲状腺激素(TSH);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生长。​‎ ‎33. 【分析】 ‎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和过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理解兴奋的传导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1)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相联系,图2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突触由[③]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2)引起⑥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存在于②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细胞间通过突触结构联系,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兴奋或抑制,故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4)图1为反射弧结构,由神经节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A为感受器,C为神经中枢中的突触,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 ‎(5)刺激B传入神经,兴奋可传至E效应器,能引起效应器收缩,但该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34. 【分析】 ‎ 本题考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综合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间的网络结构能力。‎ ‎【解答】‎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3)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人传送,对人或动物人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 4)免疫调节包括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5. 【分析】 ‎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判断生产者,依据是生产者和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流是双向的,即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而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碳元素释放到环境中。‎ ‎【解析】‎ ‎(1)分析图碳循环模式图,大气中的CO2与丙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故丙表示生产者,乙的箭头来源多个,去向一个,乙表示分解者,甲的箭头来源一个,去向2个,故甲表示消费者。‎ ‎(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 ‎36. 解:(1)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兔属于消费者. (2)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鼠→鹰,草→鼠→蛇→鹰,草→兔→鹰,其中鼠属于第二营养级. (3)鹰和捕食兔,为捕食关系.鹰捕食蛇,为捕食关系;蛇和鹰都捕食鼠,为竞争关系.因此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4‎ ‎)若此地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草本植物逐渐被灌木所取代,同时也引起了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现象,此现象称为次生演替. (5)在一个物种刚进入此地后,在短时间内由于资源和食物充足,无敌害.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会呈J型. 故答案为: (1)A B (2)3 二 (3)捕食捕食和竞争 (4)次生演替 (5)J 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鼠→鹰,草→鼠→蛇→鹰,草→兔→鹰.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和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