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核心考点总动员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核心考点总动员30页

www.ks5u.com ‎2017年高考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一、【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试题分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 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 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 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 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 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王维的这首诗歌,‎ 其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闲景”,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三、【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3分)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4分)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 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 孤独。‎ ‎【解析】‎ ‎(1)试题分析: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 多白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 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名师点睛】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 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深度剖析】‎ 一、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试题题型及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试分析本诗中使用的XX手法。‎ ‎⑷诗中用了哪些XX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2.解题思路:‎ 如果对所给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3.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效果)‎ ‎⑶公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应试技巧点拨】‎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扎实基本功。‎ 平时复习中只有广泛阅读和积累古诗词,培养诗词鉴赏扎实的基本功,考场上才能快速悟得所考诗词中的真谛,准确地理解原作的精髓,提高答题准确率。对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考点,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相关术语,掌握各种常见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高考做充分的准备。 ‎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分类 ‎1.修辞手法 ‎(1)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如,杜牧《江南 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再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 ,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常用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2.表达方式 ‎(1)记叙,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意思为“藕红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描写,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出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①正面描写,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正面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婀娜姿态。‎ ‎②侧面描写,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红旗半卷出辕门”,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突出出来。‎ ‎③白描,如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以白描手法写生活中的小景,形成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3)议论,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表现手法:‎ ‎(1)用典   ‎ 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2)衬托 ‎①正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正面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②反衬,如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主要有三种情况: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物象为实,想像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 ‎(4)动静结合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的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5)抑扬 ‎①先抑后扬,如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不能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更加美丽。‎ ‎②先扬后抑,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整首诗先紧紧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及至捧到高处,却顺势一撒手,任其摔落,于是,前面的褒扬一并转化为贬抑的势能,正所谓“捧得愈高,摔得愈惨”,诗人对当政者崇佛媚道、不任贤才的讽刺也就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6)想象 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其他的表现手法还有:联想、烘托、对照、铺垫、总起、点面结合、前后照应、铺陈渲染、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想象、卒章显志、即事抒怀等等。‎ ‎【说明】‎ 这里要说明的是:诗词的表达技巧很多,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一些。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后面两句。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1)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鸣本是令人喜乐之景,但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离散,诗人见乐景而倍生伤痛之情。‎ ‎(2)这种乐景写哀情也可以说成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倍增其哀。‎ ‎(3)如果答拟人手法,也未尝不可。诗人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主观感移到花鸟身上,从而表现出诗人伤痛之深。‎ 二、熟悉高考,把握规律,掌握答题方法。‎ 历年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诗词技巧类试题的考查频率和考查热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技巧类题目,可了解一些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 ,掌握常规的出题角度,在备考中加以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科学审题,掌握要领,规范表达 ‎ (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①审准题干。‎ 首先看清题干要求,是笼统地考查“手法”、“技巧”,还是考查某个具体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确定考查的题型,这样才能确定好答题的方向,防止犯“方向性”的错误。‎ 如果是笼统地考查“手法”、“技巧”,就要看准提问时用了什么概念,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②审读诗词 仔细阅读考卷所提供的诗词,按照题目——作者——正文——注释的顺序,把握意象,品悟意境,体会情感,总结表达技巧。‎ ‎(2)理清思路,仔细推敲,规范表达。‎ 在审题、读题的基础上,根据已确定的题型,理清自己的解答思路,确定答题步骤。然后,仔细推敲语言,运用相关术语,规范表达。‎ ‎【名校热题演练】‎ 一、【2017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临江仙 ‎ ‎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戎葵,植物名,又名蜀葵。‎ ‎1.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直接抒情:“无人知此意”,直接表达无人理解的凄凉;“天涯”二字深表漂泊之苦,“节序匆匆”表达出时光流逝,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无奈。(2分)②间接抒情:借事抒情,适逢端午,诗人高歌楚辞来表达对屈原的凭吊和自己的爱国情怀。(1分)借景抒情,“榴花不似舞裙红”表达出如今的失意痛苦,“满帘风”写出诗人无人理解的痛苦悲凉之情。(2分)‎ ‎2.①“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出苏轼从自身的失意中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的情怀。(1分)②“试浇桥下水”‎ 表达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2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真挚强烈的报国情怀(2分)以及身世漂泊的深沉感慨。(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表现手法,首先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谋篇布局来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用典、反衬、对比等。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本题考查的是抒情手法,要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考了,间接抒情又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两诗都是以酒洒江,但由于诗人思想感受不同、身世经历不同,情感也不同。苏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比较豁达。本诗是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时所作,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凭吊,有感伤自己。‎ 二、【2017届福建龙岩五校“上杭、武平、漳平、长汀、永安一中”高三上半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后面题目。‎ 咸阳怀古 刘沧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 ‎1.本诗哪一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请简析。(5分)‎ ‎2.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尾联的运笔之妙。(6分)‎ ‎【答案】‎ ‎1.颔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1分)此联紧承首联,写诗人远望渭水边秦的都城咸阳,不禁想起了秦二世的灭亡;(2分)远眺渭水平原秋草掩映中的汉代帝王的陵墓,亦不免感叹昔日汉王朝的兴盛。(2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2.此联写景,但景语即情语,寓情于景。(1分)无尽的风景里,蕴含着人们多少埋怨与遗憾;唯有寒山高耸,一半笼罩于白云之中。(2分) “苍苍”,勾起人们关于《诗经》名句“蒹葭苍苍”的联想,意境深邃;尾联“多少恨”与首联“无穷事”“感废兴”巧妙呼应,“恨”的是“废兴”,即对秦、汉朝代更替感慨万千,点了题目中“怀古”之意。(3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比如本题中的“忧”。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 ‎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本题简单只要带着诗眼描述景象即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尾联的运笔之妙。这是考查诗歌艺术手法。题干中要求“赏析尾联”,考生作答时务必聚焦尾联内容、行文结构、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具体解读。尾联写景,但景语即情语,寓情于景。联系手法结合意象、情感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景”与“情”的关系第一类,以景衬情。以景衬情又可分正衬、反衬。正衬、反衬又各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乐”景正衬“乐”情;第二种情形,“哀”景正衬“哀”情;第三种情形,“乐”景反衬“哀”情;比如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第四种情形,“哀”景反衬“乐”情。第二类,以景喻情。借助比兴,抓住景物和情感世界的相似之处,赋予景物某种特定的内涵,传递出主人公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信息。第三类,以景拟情。诗歌中“景”和“情”在许多场合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题中颔联属于这一类。第四类,以景显情。赋予笔底景物特定意向,做到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第五类,以景征情。“征”即象征,也即借某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抽象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景物的象征意义一般是固定的,如“岁寒三友”,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竹象征正直不折的气节,梅象征坚强不屈的意志;再如,菊象征不畏风霜,杏象征幸福,桃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清白,折桂象征荣耀;又如,桃李代表门生,垂柳表示依恋,霜雪代指形势残酷。当然也有人另创新意,自当别论。‎ 三、【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蝶恋花·秋思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①。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辘牵金井:辘(lì lù),指往井里汲水时辘轳转动的声音。金井,指用黄铜等装饰护栏的井。‎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叙事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上阕中的“冷”字有何妙处?下阕中的“难听”又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这首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景叙事的。(1分)②“月皎”“乌栖”表明是在夜里,(1分)‎ ‎“更漏将残”表明夜将尽,(2分)“辘牵金井”(人到井边汲水)和“鸡相应”则表明天已渐亮。(1分)(分析部分,若答上阕是写离别前,下阕是写离别时和离别后,可给3分)‎ ‎2.①用“冷”来形容睡了一晚的红枕,巧妙揭示出人物哭之悲和哭之久,以致泪水把枕芯都浸湿变冷了;(2分)另外,“冷”字也为下文写离别的到来奠定了凄冷悲伤的感情基调。(1分)②“难听”并非指离别时说的话不好听,相反的,离别时叮咛嘱咐的话很缠绵动情,很中听,(1分)只是因离愁满怀,不忍细听,(1分)生动地写出了人物之间情深意重、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1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时间、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第一个角度来写景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织”字化虚为实。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本题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四、【2017届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①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 ② 分付:交给,安排。‎ ‎1.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诗评中说: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借景抒情(连用多个意象创设意境——列锦、列词、白描)的手法。(1分)作者并列运用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进行写景,枫林暗示秋天,此时作者乘坐孤舟在月夜前往被贬之地。(3分)借此凄清之景抒发被贬之愁情。(1分)‎ ‎2.(6分)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或:凄凉不断)。(3分+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作者并列运用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进行写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枫林暗示秋天,此时作者乘坐孤舟在月夜前往被贬之地。借此凄清之景抒发被贬之愁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来写景的。‎ 五、【2017届宁夏中卫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然后完成题(10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答案】‎ ‎1.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 ‎2.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2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3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中的“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等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句子作答。‎ 六、【2017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零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 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①。‎ ‎【注】①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分析本诗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6 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答案】‎ ‎1.①写景富有角度变化:首联全景描写长安,颔联仰视,颈联俯瞰。②写景选取秋天典型景物:残星、大雁、菊花、莲花,韵味清远,与思乡归隐的情感相契合。③‎ 写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匠心独运:流动的云雾宫阙,飞动的大雁,静静开放的紫菊,红花落尽的睡莲,秋意清冷、闲雅静穆中回荡哀婉悠扬的笛声,让人黯然神伤。(其他可以认可的答案:写景融入情感,情景交融;首联写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写景时巧用修辞,比喻拟人的使用,借莲花、菊花的仪容,更好地表现伤感意绪。以上各点答出一点给2分;每点关键术语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得6 分。)‎ ‎2.尾联表达诗人故园之思、归隐之意。(一点1分,2分)写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简析尾联诗句内容,2分)此处用典故“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左传楚囚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点出术语“用典”1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首先分析分析尾联的内容,然后结合尾联运用“西晋张翰、左传楚囚”的典故分析诗人故园之思、归隐之意。‎ 七、【2017届四川遂宁市高三零诊】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奉寄韦太守陟①‎ 王 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 ②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③高馆:驿馆。④岁方晏:一年将尽。‎ ‎1. 该诗首联“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中的“自”和“空”用得妙,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请具体赏析其妙处。(6分)‎ ‎2.‎ ‎ 这首诗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都写到边塞孤城,但写景抒情的手法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5分)‎ ‎【答案】‎ ‎1.(6分)答:“自”,自然之意。(1分) “自”不仅写出了孤城的萧条衰败,更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凉。(2分)“空”,空旷寂寥之意。(1分)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望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5分)答:王之涣诗,写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1分)以壮景衬怨情,巧用暗喻讽刺。(1分)王维诗,写景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1分)借悲景诉悲情;(1分)最后直抒胸臆。(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都写到边塞孤城,但写景抒情的手法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道题主要考查写景抒情的手法,同时又是比较题。首先分别概括两诗手法,然后在比较异同。王之涣诗,写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以壮景衬怨情,巧用暗喻讽刺。王维诗,写景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借悲景诉悲情;最后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 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八、【2017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一直未仕。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③梅发:白发。‎ ‎1.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通过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1分)(如果学生从情与景的关系作答,可酌情给分。)‎ ‎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是对比的手法。‎ ‎2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当时月”“烛泪”“梅发” 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之感和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句子中的词语“当时月”“烛泪”“梅发”作答。‎ 九、【2017届浙江温州中学高三上11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1.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 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 , ”句的注释。(2分)‎ ‎2.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 ‎1.咏梅(梅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能分析出早年赏梅和晚年赏梅的不同即使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或:运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以昔衬今,以少女赏梅时的欢快闲适衬托晚年赏梅时的落寞孤寂(2分),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或答“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也可给分)。【评分标准】答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准确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注意诗歌的形象的确定和诗意的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2试题分析:答出“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然后解释什么和什么对比,什么反衬什么,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和反衬。‎ 十、【2017届江苏扬州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疏影·苔枝缀玉①‎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②。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③。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注:①苔枝缀玉: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②“犹记”句:写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飘落眉心,留下花瓣印的故事。③《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1)上阙最后两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中的诗句?(2分)‎ ‎(2)词的上阙不着一个“梅”字,却多处言梅,手法多样,请加以分析。(6分)‎ ‎(3)下阙中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加以概括。(3分)‎ ‎【答案】‎ ‎(1)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写《咏怀古迹》亦可)‎ ‎(2)起句用比喻手法写出梅花之貌;“无言自倚修竹”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梅孤高的形象;最后借用典故,给梅花的形象增添了楚楚风致,突出其“幽独”的气质。 ‎ ‎(3)对美好之事的追念——想要留住美好事物的愿望——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叹、无可奈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注意积累,抓住相关的意象联系想象,找出诗句的共同点,此题难度较大。如本题抓住“月夜”“环佩”等分析。‎ ‎(2)试题分析:这是分析手法,写“梅”的手法,起句用比喻手法写出梅花之貌;“无言自倚修竹”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梅孤高的形象;最后借用典故,给梅花的形象增添了楚楚风致,突出其“幽独”的气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起句用比喻手法写出梅花之貌;“无言自倚修竹”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梅孤高的形象。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对美好之事的追念——想要留住美好事物的愿望——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叹、无可奈何。‎ ‎【名师原创预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李处士①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1.“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是如何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2.作者想到以前李处士在这里大摆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现在故居中的亭台楼榭都荒凉不堪,走进去都有可能迷路。诗句以虚衬实,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景的手法和作用。“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落花”“残月”, 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如本题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想到以前李处士在这里大摆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现在故居中的亭台楼榭都荒凉不堪,走进去都有可能迷路。物是人非。‎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客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表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注】①飞鹑:形容衣衫槛楼。《荀子》:子夏贫,衣若悬鹑。②旗亭:指酒肆。③贳:赊欠。④填豗:写俗物填塞心胸之意。‎ ‎1.诗歌末尾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前四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愁苦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写酒肆主人劝慰“我”保重身体,涵养心性,莫让俗物填塞心胸。(2分)②这两句有点题的作用(诗题“开愁”,含有排解愁闷之意),同时深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愤世嫉俗思想。(3分)‎ ‎2.①借景生情。秋气肃杀,满目萧条,路旁的花树呈现出愁惨的容颜,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愁苦;(2分)②直抒胸臆。“不得意”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痛苦;(2分)③运用比喻的手法。“心”如枯谢的兰花,写出了诗人的忧伤绝望的愁苦之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李贺举进士不得回归故里,后在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和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再赴长安,途径华阴县,写下了这首诗。“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意思是店主人劝我好好保养身子骨,别让那尘世俗物填塞在心里。结尾二句,诗意一折,写酒店主人好言劝慰,要他注意保重身体,不要让俗物填塞心胸。感情愤闷到了极致,语气却故作跌落缓和之势。诗歌的标题为“开愁歌”,这二句,恰好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深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愤世嫉俗思想,显得深沉有力而又回荡多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分析其内容作用,然后分析其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比如,‎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最后分析对表达的主旨、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女子的名字。《旧唐书音乐志》:“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 ‎1.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昔日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2.结合全诗分析颈联(五六两句)典故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妙用。(6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昔日的繁华之景,和后面的衰败形成对比,乐景衬哀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 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 用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 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 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分析典故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注】本诗为作者元和十二年冬在江州所作,当时作者的弟弟白行简将于次年春天从梓州赴江州,先以信告知作者,这是白居易接到信后答复他的一首诗。‎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2.请鉴赏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 ‎【答案】‎ ‎1.作者乍喜还愁。(1分)乍喜是因为有得来信,得知弟弟将要在初春时来江州与自己相会;(2分)但转念想到弟弟途中要经过潇湘瘴疠之地和三峡惊波,因而又不禁为弟弟沿途要经历的环境过于恶劣而担心和忧愁;想要托江水寄去自己的两行泪水而不得,更是平添一丝愁绪。(2分)‎ ‎2.尾联作者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拟人、想象的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2分)作者以江水之无情衬托自己之有情,将江水拟人化,写自己欲托江水寄去自己思念弟弟的眼泪,想象江水不肯为自己而回头西流(具体分析,2分);新颖而又奇特,突出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分析效果,2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暂喜”“想还愁”。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1.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5分)‎ ‎2.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 ‎1.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2分)“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2分)‎ ‎2.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2分)②诗人被贬、政治上历尽磨难,屡屡失意愁苦之情。(2分)③诗人“万死投荒”,长期流放在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与孤独。(2分)‎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试题分析】题干 “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内容的能力。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突出情感方面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和情感方面来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