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22届新生入学语文试题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3分)‎ ‎1.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哺育(bǔ) 冰雹(báo) 庇护(bì) 椎心泣血(chuí)‎ B. 蕴藉(jí) 荧屏(yíng) 曝晒(bào) 靡靡之音(mí)‎ C. 蚌埠(bèng) 擂鼓(1éi) 饼铛(dāng) 过江之鲫(jí)‎ D. 沪剧(fù) 嫉妒(jí) 佐料(zuó) 冥思苦想(míng)‎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逐项识别字音字形的正误。‎ A项,正确。‎ B项,“蕴藉(jí)”中的“藉(jí)”读音错误,应该为“藉(jiè)”;“曝晒(bào)”中的“曝(bào)”读音错误,应该为“曝(pù)”;“靡靡之音(mí)”中的“靡(mí)”读音错误,应该为“靡(mǐ)”。B项错误。‎ C项,“饼铛(dāng)”中的“铛(dāng)”读音错误,应该为“铛(chēng)”;“过江之鲫(jí)”中的“鲫(jí)”错误,应该为“鲫(jì)”。C错误。‎ D项,“沪剧(fù)”中的“沪(fù)”读音错误,应该为“沪(hù)”;“佐料(zuó)”中的“佐(zuó)”读音错误,应该为“佐(zuǒ)”。D错误。‎ 故选A。‎ ‎【点睛】字形字音题是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题型,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生僻字。做选择题时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逞辨 篡改 沽名钓誉 阔然无累 B. 蛀牙 撰写 立杆见影 飞扬跋扈 C. 逃窜 教梭 莺歌艳舞 崭露头角 D. 累赘 高粱 大煞风景 沧海桑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逐项识别字音字形的正误。‎ A项,逞辨--逞辩 阔然无累--廓然无累 A项错误。‎ B项,立杆见影--立竿见影 B项错误。 ‎ C项,教梭--教唆 莺歌艳舞--莺歌燕舞 C项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一项是( )‎ A. 明明这篇作文已经得到了高分,他偏又仔细挑了好几处来修改,别人劝他何必对自己这样苛刻,他却坚持要做到最好。‎ B. 每每看到书架上鳞次栉比地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淘来的书籍,安生的心里就特别充实。‎ C. 指挥棒落下,乐音戛然而止,全场也陷入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D. 清晨,浓雾笼罩的山村响起吆喝声,朝霞的斑斓里有了浅浅的影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准确把握词语的正确意思,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词语运用正确与否。‎ A项,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厉;刻薄。语境是说别人劝他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符合语境。A项正确。‎ B项,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语境中的对象是书籍,所以成语“鳞次栉比”对象运用错误。B项错误。‎ C项,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语境是要表现音乐声音突然终止,符合语境。C项正确。‎ D项,斑斓:意思是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非常灿烂多彩。又指生活多姿多彩。语境是指朝霞色彩灿烂绚丽,符合语境。D项正确。‎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用一封封的书信传递着自己的惦念。‎ B. 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开花、生根、结果。‎ C. “伸手的人生没滋味,拼搏的人生才幸福。”四川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涌现了一大批不等不靠的自主脱贫典型。‎ D. 文明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时生活习惯中的细节才是一个人是否文明的最真实表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搭配不当,“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倾听着……可能出现的困难”改成“倾听着……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B项语序不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开花、生根、结果”中“开花、生根、结果” 语序不当,应改为:生根、开花、结果。‎ C项成分残缺,“四川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成分残缺,“致富”后面应加上“的道路”。‎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病因只注明考纲规定的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六种,不要注小类别,在分析时可以指出小类别。如“句式杂糅”的病句在病因处注明“结构混乱”,在分析错因时指明“……”和“……”杂糅。‎ ‎5.在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的人的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人的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 ‎①原是花园 ‎②原是虎穴 ‎③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 ‎④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是一道排序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根据上文“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提示出下面叙述的先后顺序是“猛虎”和“蔷薇”,所以第一空应填②,第三空应填①排除A C;第二空在内容上应承接②“原是虎穴”,所以应填③,叙述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侧重出猛虎的凶猛气势来表现人性格的阳刚。排除D;第四空在内容上应承接①“原是花园”,所以应填④,叙述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侧重出猛虎的温柔一面来表现人性格的阴柔。‎ 故选B。‎ ‎6.名著阅读 ‎(1)下面是选自《朝花夕拾》的两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A.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持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B.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以上两段文字都是作者对童年时候有关书的回忆。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看待《山海经》和《鉴略》这两本书的,以及造成这两种不同感受的原因。‎ ‎(2)下面三段文字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分别是描写的哪种是虫?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它把轻松的耙土工作留给妻子做,自己则干着最重最累的活儿,把土从一条狭窄、高深、垂直的坑道往上推出洞外。随后,这位运土小工又变成了粮食寻觅者,到处去收集粮食,为孩子们准备吃的东西。为了减轻麦子剥皮、分拣、装料的工作,它又当上了磨面工。‎ ‎②瞧它那副滑稽相,嘴上还叼着一只长烟斗哩!这烟斗细如马鬃,棕红色,几乎笔直,其长无比,以致只好斜着身子,让它伸直,免得折断,像头前的出一支长矛似的。长鼻子一点一点地钻进去,--小时后,长鼻子见不着了。‎ ‎③它身子矮胖,缩成一团.又圆又厚,行动迟缓。它的爪子极短,稍有一点动静,爪子就缩回肚腹下面。雌性把先后拌匀进洞的无数散碎食物聚集起来,揉成一整块;然后,它把这一整块食物搅拌、混合、压实,成为颗粒均匀的食物。我多次看到这位女面包师站在那个大面包上。‎ A.①朗格多克蝎 ②豌豆象 ③西班牙蜣螂 B.①米诺多蒂菲 ②象态橡栗象 ③西班牙蜣螂 C.①朗格多克蝎 ②象态橡栗象 ③圣甲虫 D.①米诺多蒂菲 ②碗豆象 ③圣甲虫 ‎【答案】(1)作者对《山海经》是一直渴慕,对它念念不忘,一心想得到这本书。因为这部书在我看来很特别,远房叔祖的描绘让我对它的图像很感兴趣,加上一直求而不得,所以就更渴望得到了。以至于阿长买来的即使很粗拙我也视它为宝书。《鉴略》是一本启蒙读物,读它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但是作者却不大感兴趣。一是因为内容“我”一字不懂。全靠死记硬背到最后还是忘却了,二是我兴高采烈想去东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而扫兴,就对它更加排斥了。‎ ‎(2)B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联系上下文的提示,进行筛选整合答案。‎ 作者对《山海经》的感受在A段中筛选。“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从这些信息可知,作者对《山海经》一直渴慕,原因是远房叔祖对它描绘的画面很吸引我,觉得这本书很特别,让我对它很感兴趣,还有就是这本书“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远房叔祖找不到这本书了,以致于我对这本书不能得到,所以更渴望得到了。文章后面还写到了阿长买来的即使很粗拙的《山海经》,我也视为珍宝。‎ 作者对《鉴略》的感受在B段中筛选。原文中说“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读《鉴略》……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可知《鉴略》是一本启蒙读物,但作者却不大感兴趣。 “然而我一字也不懂”,“读下去,记住它”,因为全靠死记硬背到最后还是忘却了;“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背诵《鉴略》这一段是指父亲在我兴高采烈地想去东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这件事,“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虽然我背出了《鉴略》但是却因此事扫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所以就对《鉴略》更加排斥了。‎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题干,然后逐项进行分析,注意细节,做好与原文的对比,细致分析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等。并且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内课外作品,多欣赏,多思索。‎ 本题具体考查了《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三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三种昆虫的特点,写得形象而具体。学生答题时一定要识记积累,还可以根据自己延伸阅读的内容进行判断。第一种昆虫的特点符合“米诺多蒂菲”,第二种昆虫的特点是“象态橡栗象”的,第三种昆虫的特点是“西班牙蜣螂”的。‎ 故选B。‎ ‎【点睛】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要先审清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总之,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7.综合性学习 ‎2019年新年伊始,大型经典诗词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开播。创作者借助流行音乐,让古典诗词与现代人的情感、心灵发生碰撞共鸣,把传统文化从“过去完成式”转化为“现在进行时”,让经典焕发出新的魅力。旧词新唱一直是经典传承的蹊径,不少诗词名作都曾被谱以新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4月6日的节目中,上演了回文诗传唱。回文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独特类型,顺着读成诗,倒着读也成诗。节日中传唱的回文诗是唐代徐寅所作的《题金山寺回文诗》(节选)。顺着读是月夜泛舟图,倒着读是渔舟唱晚图。‎ 顺着读: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倒着读: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1)请你依据回文诗的作诗规律,将下面这首诗的后两句补充完整,并概括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诗描绘的是________________图。‎ ‎(2)节目中这首回文诗的传唱人是徐梦圆和王泓翔。他们一个27岁,生长在四川泸洲,喜爱电子音乐和民谣。另一个12岁,生长在加拿大温哥华,喜爱传统京剧和小提琴。他们在表演中糅合了多种音乐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假如你是节目主持人.请你为她们的节目写一段介绍词,来突出这个组合的亮点。‎ ‎(3)豆豆同学认为采用流行音乐来演绎古典诗词是一种“恶搞”,有损古诗词本身的高雅格调,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不利于传承经典。请你结合小题前的文段内容,对他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 ‎【答案】(1)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夏日碧莲图 ‎(2)参考示例:一个生长在国内,喜爱年轻时尚的电子音乐和民谣,一个生长在国外,喜爱传统古典的京剧和小提琴。此刻,中西合璧,古今相融,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接下来,请欣赏这两位年轻的新生代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为我们演绎经典。‎ ‎(3)豆豆,你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流行音乐有助子将古典诗词融入现代人的精神,容易产生共鸣和碰撞,很多古典诗词被谱曲新唱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流行音乐不仅没有“恶搞”古诗词,反而能使经典焕发光彩,更有利于经典的传承。‎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出这首诗描绘的的图景,答题时要抓住季节(时令)时间、地点、意象、意境等,再进行归纳概括。‎ 第一问比较容易,依据回文诗的作诗规律,“顺着读成诗,倒着读也成诗”,所以“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这个答案很好补充。‎ 第二问概括出这首诗描绘的的图景,作答时应从“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这两句诗中找出时间和意象“长日”“夏”“风动水”“碧莲香”,分析可知描绘的图景时间是夏日,“风动水”“碧莲香”,凉风吹动水面,碧莲散发清香,风吹的结果是碧莲飘香,侧重点是“碧莲香”,所以图景描绘的是“碧莲图”。最后概括为“夏日碧莲图”。‎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对节目的解说词类型的题目,解答时,应该介绍参加节目的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以及这个节目的特别之处。‎ 本题要求介绍这首回文诗的传唱人徐梦圆和王泓翔组合的这个节目。介绍他们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时,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生长在四川泸洲,喜爱电子音乐和民谣”,“生长在加拿大温哥华,喜爱传统京剧和小提琴”,“表演中糅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介绍,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来使文字生动形象,如对偶、排比、反问等;这是节目主持人的介绍,所以注意用语得体,符合场合和身份。‎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提出自己观点的题目。作答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看法,再结合具体的内容阐释理由。本题要求结合小题前的文段内容,对豆豆同学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审题可知,先明确观点:豆豆,你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或者豆豆,我不赞同你的看法。接下来根据小题前的文段内容,写出反驳理由。“创作者借助流行音乐,让古典诗词与现代人的情感、心灵发生碰撞共鸣,把传统文化从‘过去完成式’转化为‘现在进行时’,让经典焕发出新的魅力。旧词新唱一直是经典传承的蹊径,不少诗词名作都曾被谱以新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这些信息,我们能够知道这种借助流行音乐将古典诗词融入现代人的精神的音乐形式,容易让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发生心灵上的碰撞,很多古典诗词被谱曲新唱后,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样的传唱能够让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都能领略古诗词的韵味,所以这种流行音乐的形式不仅没有“恶搞”古诗词,反而能使经典焕发光彩,更有利于经典的传承。提出反驳意见和理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得体,不能语言攻击。‎ ‎【点睛】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2分)‎ ‎(一)古诗文积累(8分)‎ ‎8.默写填空。‎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寻梦?撑一支长蒿,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5)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战斗的激烈与顺利。‎ ‎【答案】 (1). 宛在水中坻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4). 系向牛头充炭直 (5). 丰年留客足鸡豚 (6). 濯清涟而不妖 (7). 马作的卢飞快 (8). 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这两种默写题目都有,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坻、峥嵘、稠、漫溯、直、豚、濯、清涟、的卢、霹雳。‎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二)‎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门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起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便要还家( )‎ ‎(4)便扶向路(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 以下有关选文的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虽是一篇虚构作品,却让人读来有一种真实感。因为文中进出桃源的路径真切具体,展现的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且首尾设计的渔人、刘子骥两个人物也真实可信。‎ B. 在进入桃源之前,作者通过描写桃花林的美景,让读者对桃花源有了期待。溪水蜿蜒曲折,曲径通幽,桃花落英缤纷,美不胜收,吸引渔人最终进入了桃花源。‎ C. 作者用想象描绘了一个自由安乐、清净自然、美好和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表达了这种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其中“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12. 陶渊明创造的这幅“世外桃源”图景,给予了后世文学极大的滋养和影响,许多文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其中王维的《桃源行》一诗所获评价最高。这首诗和《桃花源记》在描绘使花源中景象的时候,均采用了一些相同的写作手法,试找出两种,结合诗、文内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桃源行》(节选)‎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①,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相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凌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竟引还家问都邑。‎ 注释①:隈隩(wēi yù)弯曲的地方。‎ ‎【答案】9. (1). (1)整齐的样子; (2). (2)交错相通; (3). (3)同“邀”,邀请; (4). (4)先前的。 ‎ ‎10. (1)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 11. D ‎ ‎12. ①都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诗文中部写到的土地、房舍、桑竹是静景,鸡犬、人类活动是动静,共同描绘出一幅和谐安乐的图景。②都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诗文中都描绘了一幅恬静自然、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借此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③都用了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法,诗文都先写进入桃源后从远处看到的整体景象,土地平旷开阅,房屋整齐;再写近处看到的田地、花竹、鸡犬、男女老幼等具体景象。④都用了渲染、铺垫的写法,在进入桃花源之前,诗文都描写了桃花林的美景,溪水弯曲,桃花鲜美,山口幽狭,不断吸引着渔人向前,也层层渲染出桃花源的意蕴,为最终进入桃源、看到美景做铺垫。‎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平时注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积累不仅在课堂上还在作业练习中,要做到立足课本,广泛涉猎。还可注意联系语境进行推断。‎ ‎(1)俨然:整齐的样子。屋舍俨然: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 ‎(2)交通:古今异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四通八达。‎ ‎(3)要:通假字,同“邀”,邀请。便要还家: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4)向:先前的、以前的。便扶向路: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 ‎(1)舍:放在一边,丢开,舍船:下船。极:很、特别,表程度。才:仅仅,只。通:通过。‎ ‎(2)为具言所闻:被动句式,为……所:表被动,具:详细,所闻: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自己听到的事。惋:感叹、叹惜。‎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其中‘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中“其中‘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错误,“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掌握常用的手法的术语以及效果等,联系意象注释和思想内容分析鉴赏。‎ 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的题目,要求找出并分析王维的《桃源行》(节选)一诗和《桃花源记》在描绘桃花源中景象的时候,均采用了哪些相同的写作手法。 ‎ 两篇诗文写景时都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静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动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和谐安乐的图景。《桃源行》“山口潜行始隈隩①,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意思是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土地、云、树、花、竹都是静景描写,渲染出环境的清幽。“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竟引还家问都邑” 意思是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这四句诗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 都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园生活恬静自然、和谐美好。《桃源行》整首诗通过写景描绘了一幅恬静自然、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诗文作者都把自己对这种田园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寄寓到了景物之中。‎ 都用了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法。《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意思是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诗文都先写进入桃源的景象。《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源行》“山口潜行始隈隩①,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相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诗文中都写到从远处看到的整体景象,土地平旷开阔,房屋整齐排列;再写近处看到的田地、花竹、鸡犬、男女老幼等具体景象。景物描写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都用了渲染、铺垫的写法。在进入桃花源之前,《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门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诗文都写了桃花林的美景,溪水弯曲,桃花鲜美,山口幽狭,这些景象不断吸引着渔人向前行进,也层层渲染出桃花源的神秘意蕴,为最终进入桃源、看到桃源的和谐田园美景做了铺垫。‎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小技巧 :‎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 ‎(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桃花源记》译文:‎ ‎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源行》(节选)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各题。‎ 孤独的酒客 游义平 ‎①快餐店铺很小,门市外摆放了几张黑里泛着几丝红色的木桌。‎ ‎②老耿头还没有走近方桌,热情的老板就迎出来,是个中年男子。中年男子变戏法般抽出一块抹布,在桌子上挥了挥。您,请坐,您来点儿什么?‎ ‎③老耿头发现,抹布的颜色竟然是和桌面一致的。老耿头收起正要往下沉的身子,向里面看了看,没有其他顾客。老耿头朝店里走了进去。‎ ‎④一碟花生,一份小炒,再来一碗汤。‎ ‎⑤好咧!老板高兴地应了一句,他知道,这是要自斟自酌。再来点儿什么酒?老板抬手指了指柜台后面的一排酒瓶,二锅头?歪嘴?‎ ‎⑥老耿头顺着老板的手,看了看那排高高矮矮在灯光下闪着光芒的酒瓶,眼睛亮了一下,咽了咽口水,摇摇头,老耿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瓶子,向老板扬了扬。‎ ‎⑦老板眼睛向老耿头手中的瓶子飞快地瞅了一眼,瓶子上有歪歪扭扭的“高粱酒”字样,老板会心地一笑。‎ ‎⑧花生摆上,菜也上了桌。老板还给老耿头摆放上一个小酒杯。老耿头示意,要两个小酒杯。‎ ‎⑨坐在桌边,老耿头拧开酒瓶的盖子,往面前的酒杯里倒上满满的一杯酒。‎ ‎⑩老耿头左手捏着酒瓶.身体向前倾,直到鼻子都要浸到杯子里的酒中。老耿头闭上双眼,轻轻地摆摆头,又点点头,慢慢地仰起头,长长地吸一口气。稍顿,就静止不动,如一幅古画般定格在那里。也就在这时,老耿头的右手一下子出现在杯子的边沿,食指上跷,拇指和中指圈成一个圆,紧紧地握住酒杯,稳稳地送到嘴边,没有一丝一毫溅出。‎ ‎ “吱—-”一声响,从老耿头口中发出,酒杯已经空空如也,又静静地立在桌上,老耿头扁了扁嘴.又舔了舔嘴唇。换一只手,老耿头右手拿着酒瓶,向另一个酒杯倒了满满一杯酒,依旧是那番动作,行动的却是左手。‎ 两杯酒下肚后,老耿头终于拿起筷子,伸向那盘花生,夹起一粒花生米,那么一抛,一张口,闭上嘴细细地咀嚼,一气呵成。‎ 老耿头一边唱着,一边望向外面。华灯初上,来来往往的人行色匆匆,奔向各自家中。迎接他们的,是一顿香喷喷的饭菜,香气中,也会飘出一缕缕酒香。老耿头抽了抽鼻子,仿佛那丝香味正往鼻子里冲。‎ 酒香味把老耿头的心神给拽了回来,他继续喝酒。‎ 老耿头这顿饭送走了好几拨人,老板倒并没有出来干涉老耿头,这让老耿头感到很自在。‎ 老耿头手里的酒瓶终于见了空,而桌上的菜,除了花生米还剩下几粒外,另两份菜几乎没有动。老耿头向老板结完账,站起身,此时距他进店的时间,足足有两个小时。‎ 老耿头走向门外时,有了些许摇晃。‎ 所幸,老耿头很快就站稳身子。老耿头刚走出门市,一阵喧闹的声音从右前方传来。‎ 下自习了!老板嘀咕着说。‎ 右前方,灯火辉煌,声音杂乱地响起,人影相互穿梭,影影绰绰地流动起来。‎ 老耿头有些东摇西摆地往那个方向走去。他走了几步,就是一个停顿,望向那个不断涌向自己的人群。‎ 爷爷!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一下子站在老耿头的面前。而刚才还有些摇晃的老耿头,立即站直身子,原本木讷着的脸色,瞬间有了生气。‎ 爷爷,您又喝酒了?男孩显然是看出了端倪。‎ 没,没有。自从你妈妈说,你不能闻那酒精味后,我就再也没有喝过酒。老耿头显得有些慌乱,却又笑着说,不信,你闻闻看。‎ 小男孩真的在老耿头身上嗅了嗅,嗯,没有酒味。‎ 正在店里收拾碗筷的店主,听到小男孩的话,差点儿笑出了声,小男孩真容易被骗呢!‎ 还没有收住笑容的店主,拿着瓶子的手一下子僵在空中;老耿头刚才吃饭的桌上,真没有一点儿酒味!店主不敢相信地端起老耿头喝酒的酒杯闻了闻,是的,没有酒味,绝对没有!店主再仔细看了一眼那个酒瓶子,那上面的标签,分明是手写再贴上去的纸片。‎ 店主的眼窝有点湿湿的,鼻子有点酸酸的,他想起了自己在农村家中的父亲,那照顾孙子起居的爷爷。这一对不正是吗?只不过,这一对是从农村到城市。‎ ‎(选自《安徽文学》2019年2期)‎ ‎13. 请在表格里填入恰当的内容,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 情节发展 主要内容 开端 老耿头进快餐店点菜不点酒,自带“高粱酒”‎ 发展 ‎①‎ 高潮 ‎②‎ 结尾 店主确认老耿头没有喝酒后被感动,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14. 请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15. 请鉴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两杯酒下肚后,老耿头终于拿起筷子,伸向那盘花生 ‎(2)老耿头手里的酒瓶终于见了空 ‎16. 本文多处伏笔,前后呼应,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7. 小说借塑造“老耿头”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答案】13. ①老耿头自斟自酌两小时,喝光了“高粱酒”﹔②老耿头接下自习的孙子,被孙子误会又喝酒后证明自己没喝酒。 ‎ ‎14. 表层指老耿头是快餐店里孤单喝酒的客人;深层指老耿头因孙子戒酒后只能借机在外喝水(“高粱酒”)自醉寻求安慰,是客居城市里内心孤苦无人理解的人。 ‎ ‎15. (1)句中“终于”指总算,表明老耿头喜欢喝酒,慢慢品尝,爱酒甚于吃菜。(2)句中“终于”指最后,表明老耿头为等孙子下自习,喝得很慢很慢,喝了两小时。 ‎ ‎16. 第⑥段老耿头“眼睛亮了一下,咽了咽口水”和第⑦段“瓶子上歪歪扭扭的‘高粱酒’字样”都是埋伏笔,分别和后文段“没有酒味”“标签是手写的纸片”相呼应。 ‎ ‎17. (1)反映了农村长辈进城照顾晚辈,会有一些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导致农村长辈内心孤寂的现象;或者:长辈疼爱晚辈,为晚辈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导致心理孤苦的现象;(2)思考:晚辈应该多考虑长辈改掉多年习惯的苦楚,相互体谅,相互包容。‎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整合答案。本文标题为“孤独的酒客”,共28个段落,其中第1-7段为小说开端,写老耿头进快餐店点菜不点酒,自带“高粱酒”;第8-19段为故事的发展,主要介绍了老耿头在快餐店喝酒吃饭的情景,其中第9-11段详写了老耿头喝酒的情景,如“老耿头左手捏着酒瓶.身体向前倾,直到鼻子都要浸到杯子里的酒中。老耿头闭上双眼,轻轻地摆摆头,又点点头,慢慢地仰起头,长长地吸一口气”,这些为细节描写,这一部分可概括为“自斟自酌两小时,喝光了‘高粱酒’”。第20-26段为故事的高潮部分,其中最关键的是第23-25段,如文本“爷爷,您又喝酒了?男孩显然是看出了端倪。没,没有。自从你妈妈说,你不能闻那酒精味后,我就再也没有喝过酒。老耿头显得有些慌乱,却又笑着说,不信,你闻闻看。小男孩真的在老耿头身上嗅了嗅,嗯,没有酒味”把全文带入高潮,因此这部分可概括为老耿头接下自习的小孙子,被孙子误会又喝酒后证明自己没喝酒。第27-28段为故事结尾,店主确认老耿头没有喝酒后被感动,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考生可根据以上分析对应填写。‎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既要写出表层含义,又要结合全文和小说的主旨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本文标题为“孤独的酒客”,从表面看,“孤独”指只身一人,无人陪伴,“酒客”指来快餐店喝酒的老耿头,标题可以理解为老耿头是快餐店里孤单喝酒的客人;从深层来看,本文卒章显志,通过塑造老耿头这一形象来表达这一类人内心的孤单寂寞,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文中“自从你妈妈说,你不能闻那酒精味后,我就再也没有喝过酒”“店主不敢相信地端起老耿头喝酒的酒杯闻了闻,是的,没有酒味,绝对没有!店主再仔细看了一眼那个酒瓶子,那上面的标签,分明是手写再贴上去的纸片”表明老耿头因孙子戒酒,借机在外喝水(“高粱酒”)自醉寻求安慰。“孤独”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孤独的酒客”可理解为像老耿头这样,客居城市里内心孤苦无人理解的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赏析其艺术效果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分析其表达效果。第(1)句“两杯酒下肚后,老耿头终于拿起筷子,伸向那盘花生”中“终于”是副词,这里解释为“总算”,上文详写了老耿头用左右手分别倒酒喝酒的情景,文本“老耿头扁了扁嘴.又舔了舔嘴唇。换一只手,老耿头右手拿着酒瓶,向另一个酒杯倒了满满一杯酒,依旧是那番动作,行动的却是左手”,可见老耿头喜欢喝酒。本来应边喝酒边吃菜,而老耿头却在两杯酒下肚后,才拿起筷子伸向那盘花生,这样更能突出老耿头喜欢喝酒,他愿意慢慢品尝,爱酒甚于吃菜。‎ 第(2)句“老耿头手里的酒瓶终于见了空”中“终于”是副词,这里解释为“最后”,根据上文“老耿头这顿饭送走了好几拨人,老板倒并没有出来干涉老耿头,这让老耿头感到很自在”以及下文老耿头接下自习的孙子的情景可知,老耿头来快餐店喝酒,一是寻找喝酒的感觉,二是等孙子放学。文本中交代“老耿头向老板结完账,站起身,此时距他进店的时间,足足有两个小时”,这里用“终于”一词,突出老耿头为等孙子放学,故意喝酒喝得很慢。‎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赏析写作手法,筛选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伏笔”,是写作上一种叙事的表现技法,指作者在叙述中,对将要描叙的人物、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本文最后结果真相大白,根据文本“店主不敢相信地端起老耿头喝酒的酒杯闻了闻,是的,没有酒味,绝对没有!店主再仔细看了一眼那个酒瓶子,那上面的标签,分明是手写再贴上去的纸片”,可知老耿头喝的不是酒,是水。上文中与之相关的句子是第六段“老耿头顺着老板的手,看了看那排高高矮矮在灯光下闪着光芒的酒瓶,眼睛亮了一下,咽了咽口水,摇摇头,老耿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瓶子,向老板扬了扬”和第七段“老板眼睛向老耿头手中的瓶子飞快地瞅了一眼,瓶子上有歪歪扭扭的‘高粱酒’字样”。考生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即可发现文章前后呼应。从效果方面来看,这样安排情节合情合理,连贯自然,能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讨概括文本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联系作品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3)从作品的精彩构思中把握主题。‎ 本题已经明确了角度,从人物“老耿头”来分析概括主题。原文⑦段“老耿头顺着老板的手,看了看那排高高矮矮在灯光下闪着光芒的酒瓶,眼睛亮了一下,咽了咽口水,摇摇头”,第段“老耿头抽了抽鼻子,仿佛那丝香味正往鼻子里冲”,这些神态和动作描写暗示了老耿头对酒的渴望;⑩三段,对老耿头喝酒动作的描写,能够表现出老耿头喝酒已是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段“老耿头手里的酒瓶终于见了空,而桌上的菜,除了花生米还剩下几粒外,另两份菜几乎没有动。老耿头向老板结完账,站起身,此时距他进店的时间,足足有两个小时”,由此可知老耿头在这喝酒是在打发时间。段“爷爷!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一下子站在老耿头的面前。而刚才还有些摇晃的老耿头,立即站直身子,原本木讷着的脸色,瞬间有了生气”,从动作、神态描写可知,在看到孙子前老耿头心理是孤苦的,在看到孙子后有了生气。这四段的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表现出爷爷疼爱孙子,一切为孙子着想,改变了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老耿头真的没有喝酒,前文对他喝酒的描写,现在看来让人心酸,能让读者感受到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进城照顾晚辈,为晚辈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而心理上的孤苦。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塑造了从农村进城照顾孙子的老耿头,又通过老耿头这个人物,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农村长辈进城照顾晚辈,会有一些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导致农村长辈内心孤寂的现象;或者:长辈疼爱晚辈,为晚辈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导致心理孤苦的现象。‎ 这种社会现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思考。长辈做的一切都是从晚辈出发,为晚辈考虑,即使自己身心孤独。其实做晚辈的也应该替长辈考虑,能够理解他们的难处,尤其是心理上的需求。亲人之间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包容。这也是作品主题的升华。‎ ‎【点睛】解答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题目。一般要答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字面意思,作答时,总结概括即可,有艺术手法的要点明手法;深层含义主要是结合人物性格、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来分析。‎ ‎(二)‎ 阅读下面的非连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极简生活背后的心理学 何昊明 与不断提升的上网速度一样,当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常常使身心满负荷运转。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面对这种矛盾和压力,人的适应性反应是借助不同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来应对。极简主义便是这些应对方式中的一种。极简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事情当中,削减那些不必要或者无关紧要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在单点上取得最大的突破。纵观极简主义风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物品极简,人际极简,决策与选择极简等。那么,这些说法和做法是否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呢?‎ 物品极简 我们拥有的物品的多寡会对心理形成一定干扰。物品不但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研究者发现:强迫性囤积的人在工作记忆和执行能力上都比普通人弱。喜欢囤积的人在空间注意力上较差。理论上来说,空间中的物品过多,我们就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搜寻目标物品。这会占用原本稀缺的注意力广度。另外,喜欢囤积物品的人将更多精力花在购买、获取物品上,这也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相反,少些物品,放弃对囤积物品的执念,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将卸下更多的负荷,从而能轻装上阵,专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 人际极简 人天生就容易将人际关系想得较为复杂。当人什么都不需要思考的时候,脑的静息态扫描发现,唯一活跃着的高级感区就是那些与识别和理解他人有关的脑区。这意味着,我们随时准备与他人发生联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会忍不住地去翻看社交媒体上的他人信息,比如微博或者微信的朋友圈。与他人发生联结是我们的本能。‎ 但是,根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人们能维系的稳定的社交关系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大脑进化程度只允许我们和150人保持社交关系。尽管社交媒体技术帮助我们扩大了虚幻网络中的交友圈,但是对于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似乎并不起什么作用。因为社交网络让我们与更多人发生互动,但是,个体可能会不加选择地添加大量好友。由此产生的更多的人际交往使人们能够分配到每一个关系中的资源更少,因而形成的关系更多可能维持在浅层。浅层的人际关系很难提供情感上的有意义交流和情感支持。因此未必能带来更高质量的社交关系。所以,人际极简提示我们: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以此来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 ‎_____【A】_____‎ 人的工作记忆是人脑能力的局限之所在。首先,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说,人能认知的内容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其次,人脑并不能真正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它只是在不同的任务间来回切换。表面上看我们的大脑在“一心多用”,实际上“应接不暇”,勉强维系。频繁切换任务本身也需要对注意力进行配置,因而会导致更大的认知负担。‎ 更重要的是,认知负担增大后,人容易分心,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多任务操作。那么,我们反而无法专注地去实现最重要的目标,因为有限的精力都花在边边角角上了。‎ 决策与选择极简 决策与选择极简,是指在决策前事先减少可供自己选择的选项。人的误判心理之一是认为自己能拥有的选择越多越好。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可选项多证明我们有更大的自由。但有研究者发现,选择越多,人们越没有兴趣和动力去做决定,而且做了决定后容易不开心。在经济决策方面,当选项多了以后,人们容易犹豫,不够果断,反而损失比较多的金钱。‎ 之所以选项过多会带来焦虑,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超载。人天生喜欢刺激,比如,我们用手机电脑等媒体刷新闻,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方便快捷容量巨大,但若新闻信息刺激过多,也让人无所适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纠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极简是一个心理能力的分配方案。极简主义的道理很简单——珍惜我们的心理资源,用在刀刃上,尽管在奉行过程中,人的天性会设置很多阻碍。‎ ‎(选自《百科知识》2018.10B,有别改)‎ ‎【链接材料1】‎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雷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山下英子《断舍离》‎ 注:此图是山下英子著《断舍离》一书的封面(局部)‎ ‎【链接材料2】‎ 脸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常常穿灰色T恤和牛仔裤。他说:“大家看我每天都穿一样的T恤,但它们并不是一件,我的灰色T恤有不少于20件。……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有超过十亿的人在等着我服务。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 ‎【链接材料3】‎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最近调查了3375名脸书用户,结果显示,英国人每人平均拥有150个脸书好友。但真正与自己有深度互动交流的仅有4人。‎ ‎18. 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文本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为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搜寻目标物品,所以有囤物症倾向的人有可能注意力更差。‎ B. 奉行极简主义,丢掉的不仅是不必要的杂物和社交关系,更是生命里一些不必要的干扰项,从而帮助我们谨慎拥有,珍惜使用,勇敢舍弃。‎ C. 在奉行极简主义的过程中,人的天性虽然会设置一些障碍,但是这些障碍都是无关紧要的。(这些是很大的障碍。)‎ D. 虽然我们可以使用五花八门的方法来训练我们的大脑,但是我们的大脑仍然无法实现真正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19. 阅读“链接材料1”中的有关“断舍离”观点的图文,这种观点与选文中哪种极简生活类型的观点相近?请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 根据上下文在选文【A】处填入小标题。‎ ‎21.‎ ‎ 阅读“链接材料2”,请判断扎克伯格是将哪种极简主义哲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穿衣哲学中,并结合选文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22. 小明的妈妈有500多位微信好友,她每天会花很多时间翻看手机朋友圈点赞和评论。在她阅读了“链接材料3”后,深有同感,想关闭朋友圈却总忍不住翻看,为此苦恼不已。假设你是小明,请根据选文,找出她这样做的心理学依据来安慰她,并提出一条可行建议帮助她改变现状。‎ ‎【答案】18. C 19. 物品极简。相同点:都是少些物品,(或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舍弃多余的废物);放弃对囤积物品的执念。不同点:物品极简强调作用是能轻装上阵,专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断舍离认为其作用是使人更有自信(或者使人更强大)。 ‎ ‎20. 任务/认知/工作等极简 ‎ ‎21. 决策与选择极简。原因:减少了衣服选择的种类,摆脱了对衣服的执念。选择多了人容易产生误判心理,会影响人的判断;可以克服犹豫,使自己更加果断。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做有意义的事情。 ‎ ‎22. 妈妈,您不必再苦恼了,这并不是你的缺点.心理学认为这是人的天性/人天生就容易将人际关系想得较为复杂/与他人发生联结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可以采取办法来克服这一障碍,比如我们可以采用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的方法/对于与我们直心相待的朋友,我们可以更多地更有意义地进行交流,提升感情,获得更长久的友谊/提升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C项,“但是这些障碍都是无关紧要的”,不合文意,文章只是在最后一段提到“尽管在奉行过程中,人的天性会设置很多阻碍”,选项中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找出相对应的答题区间,筛选出关键语句,认真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分点概括。选文中主要提到物品极简,人际极简,认知极简,决策与选择极简等几种主要类型;“链接材料1”中的有关“断舍离”主张核心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断舍离”强调放弃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因此这与选文中的“物品极简”观点相近。相同点:二者都主张少些物品,放弃囤积物品的执念。不同点:二者强调的作用不同。根据原文“少些物品,放弃对囤积物品的执念,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将卸下更多的负荷,从而能轻装上阵,专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可知,物品极简作用是能轻装上阵,主要任务能更加专注。断舍离认为“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雷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这里强调的作用是使人更有自信(或者使人更强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相关语段,了解文意,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参照上下文其他小标题的结构形式拟出本段要加的标题。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极简”,标题中“极简”二字不可缺少;所给文段中“认知”一词反复出现,“认知”是文中的关键词语,因此本文段的标题可定为“认知极简”。‎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找出与题干对应的答题区间,筛选信息,认真比对。题目要求为“判断扎克伯格是将哪种极简主义哲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穿衣哲学中,并结合选文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根据链接材料2,“马克·扎克伯格说:‘大家看我每天都穿一样的T恤,但它们并不是一件,我的灰色T恤有不少于20件。……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有超过十亿的人在等着我服务。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 可知马克·扎克伯格减少了衣服选择的种类,摆脱了对衣服的执念。这与原文中“决策与选择极简”的观点一致,原文强调“决策与选择极简,是指在决策前事先减少可供自己选择的选项。但有研究者发现,选择越多,人们越没有兴趣和动力去做决定,而且做了决定后容易不开心”,二者有共同之处。原文指出“人的误判心理之一是认为自己能拥有的选择越多越好”,由此可见,选择多了人容易产生误判心理,会影响人的判断;根据文本“在经济决策方面,当选项多了以后,人们容易犹豫,不够果断,反而损失比较多的金钱”可知,马克·扎克伯格的穿衣哲学可以克服犹豫,使自己更加果断。根据文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极简是一个心理能力的分配方案。极简主义的道理很简单——珍惜我们的心理资源,用在刀刃上”可知,这种穿衣哲学也可以珍惜心理资源,用在刀刃上,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做有意义的事情。考生据此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劝解对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建议。根据链接材料3:“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最近调查了3375名脸书用户,结果显示,英国人每人平均拥有150个脸书好友。但真正与自己有深度互动交流的仅有4人”,可知像小明的妈妈这样,有很多微信好友,每天会花很多时间翻看手机朋友圈点赞和评论的人不在少数,原文中“人际极简”中提到“人天生就容易将人际关系想得较为复杂。当人什么都不需要思考的时候,脑的静息态扫描发现,唯一活跃着的高级感区就是那些与识别和理解他人有关的脑区。这意味着,我们随时准备与他人发生联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会忍不住地去翻看社交媒体上的他人信息,比如微博或者微信的朋友圈。与他人发生联结是我们的本能”可归纳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人天生就容易将人际关系想得较为复杂”“与他人发生联结是我们的本能”。根据文本“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人们能维系的稳定的社交关系的数量是有限的……人际极简提示我们: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以此来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可概括出解决苦恼的办法是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四、作文(40分)‎ ‎23.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记叙文,不少于800字,写出真情实感,卷面整洁工整。‎ ‎【答案】我的梦想 生活中,人人都有一个梦想。或大或小,都承载着希望的力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梦想不再是儿时立下的稚言嫩语,不再是年少轻狂时书写的豪情壮志。她由懵懂变得日渐清晰,缩影成了饭桌上不掺杂任何工业原料的香喷喷的米饭、街道拐角处老大爷叫卖的鲜香美味的瘦肉馅饺子。‎ 上学的路上,我依旧习惯地将单车停靠在街道拐角处,依旧是老板娘眯眯的笑眼,依旧是一份刚出笼的饺子,没感觉到有任何异样。就在我准备吃下这份“惯例”早餐时,一对情侣从我身旁牵手走过,一边皱眉,一边“啧、啧”的言论着“真吓人!听说饺子馅里包的可能是死猪肉,我们可千万别买啊!”正愣着,两位晨练的老人从我身边经过,边走边摇头叹息:“真是不看新闻不知道,这饺子啊,再不是当年的味道啰。唉。”,一声声叹息,重重地打在我的心上,手里的饺子仿佛“窜”出了刺鼻的“铜臭”味,感到阵阵恶心。‎ 结束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爸爸顺手递过一张报纸,我用余光瞄了一眼,竟赫然写着:“毒大米”的制作原料和过程。开饭了,父母们又开始聊起昨天的报纸,今天的新闻,感叹我们吃下去的不知道是健康,是营养,还是激素、食品添加剂。一边痛斥着黑心的商人,一边担忧着全家人的身体健康。话语成了无限延长的线,直到食欲全无。‎ 华灯初上,我生活的小城用宁静的夜幕“洗”去了一天的喧嚣和风尘,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是那么的祥和、安宁。我独倚窗前陷入了深思:古人说“君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如果没了国人的健康体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做为一名跨世纪的有梦想的中学生,有责任为国家的食品安全贡献力量。所以我立志:长大当一名食品安全检测专家,让人们在烧烤店里大快朵颐而不用担心地沟油,让大妈大爷去菜市场买上放心的蔬菜、猪肉,而不用担心农药残留超标、死猪肉。想到这里,我的心境豁然开朗起来。‎ 但我深知:梦想的花朵,需要用勤劳的汗水去浇灌,我毅然来到书桌前,伴着灯光,在知识的海洋里,追寻我的梦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考生解题时须对句子进行分解、分析,以出其要素或关键词,理解其隐含在平实语言下的丰富含意,切不可因其平实而掉以轻心。本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注意要有合理的情节安排,内容要生动。“我的梦想”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不可轻视。审题时可先把文题分解为“我的”和“梦想”两个部分,再分别加以思考;“我的”,要求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去写,写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梦想”即远大的理想,要写出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联想将来“我”该怎样做,做些什么,要写出梦想的实现需要什么。注意所选取的“梦想”的实现并非易事,需要自己多年的努力。通过对文题中的这两个部分的思考抓住某个特定的场景来审题立意,构思行文就不难了。‎ 立意:‎ ‎(1)“我的梦想”可以写梦想将来的职业是“老师”“医生”“科学家”等。‎ ‎(2)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想象想拥有的生活方式,如希望住在一所豪宅里,到月球定居等。‎ ‎(3)也可以跳出小“我”,从关爱他人的角度去写“我”的梦想是为改善人民生活做出贡献,如做一名“食品安全检测专家”,解决污染问题等。‎ 素材:‎ ‎(1)前不久,美国对华进行了贸易战,限制了高科技产品对华输出,直接扼住了中国企业的命门,逼迫我们不得不就范。对此,我深表痛心!于是,我便立志要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虽然梦想有点远大,但是许多中外伟人的梦想更为雄伟。比如说秦始皇嬴政,大家都学过历史,知道他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但鲜有人知道,在他幼年,听闻生父曾被作为人质拘于赵国国都之时,他便决心统一六国,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他,最终成功了!‎ ‎(2)所以立早志、立大志,并无过错,只要你有一颗实现梦想的心。但当下有些人有些事却颇为可笑:有些人每天做出一副壮志凌云的样子,表面文章做得很足,一说到行动,就躺在床上,转发着各种励志的文章欺骗自身,刷着朋友圈的所谓心灵鸡汤麻痹内心。在我们这个时代,成绩终究是步入高等学府的硬杠杠,每个人必须拼才华、拼成绩,才有可能从那千人、万人甚至十万人中脱颖而出,进入更好的学府,从而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为此,我别无选择,想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必须拼尽全力,考入重点在大学。我没有特长,没有天赋,唯一能拼的,只有自己的努力!‎ ‎(3)当然,追梦途中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我也曾迷茫过、矛盾过。毕竟,这些都是因自身惰性产生,人总是希望安适的,但梦想的实现与否正是取决于你的决心。你放弃了安逸,选择负重前行,那么,暴雨过后便是晴天。如果不然,那和风之后便是烈日。在别人肆意潇洒之时,我选择静心沉淀,这也可以算做是一做学霸的养成之路吧。‎ 行文结构:‎ 这是一篇以“我的梦想”为题的记叙文。开头段简单引入,介绍生活中人人都有一个梦想。梦想承载着希望的力量。引出“梦想”这一话题。第二段写“我的梦想不再是儿时的稚言嫩语,不再豪情壮志,变得现实”为下文埋下伏笔。主体部分:(叙事),先写上学路上听到“真吓人!听说饺子馅里包的可能是死猪肉,我们可千万别买啊!”的对话;再写晚上回到家看到报纸上竟赫然写着:“毒大米”的制作原料和过程。然后明确提出“我的梦想”是长大当一名食品安全检测专家。结尾部分,明确梦想的实现要靠“我”现在的努力,“梦想的花朵,需要用勤劳的汗水去浇灌”,写出“我”现在该怎么做。‎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