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命题教师:‎ 一、单选题(40道,每题1.5分,共60分)‎ ‎1.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凡棉田,于清明前先下壅、或粪、或豆饼、或生泥,多寡量田肥瘠”“苗育二尺以上,要打去冲天心(即顶心),旁枝长到1.5尺,亦可打去边心,使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这一记载体现了:‎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D. 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生产技术的改进属于精耕细作的表现之一。结合材料“于清明前先下壅、或粪、或豆饼、或生泥,多寡量田肥瘠”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精耕细作,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男耕女织,B选项排除。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与畜牧业无关,D选项排除。‎ ‎2.北宋李觏认为:“一夫之耕,食有佘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由此可知,造成“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的负担较重 B.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小农经济的脆弱 D. 自然灾害较为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可知农民赋税负担过于沉重是造成“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的主要原因,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结论,B选项排除。脆弱性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C选项排除。自然灾害的破坏不是农民“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的主要原因,D选项排除。‎ ‎3.古代中国农民在日常耕作中创新了一系列农具,如四齿钉耙、耧车、锄头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 农耕技术缺乏进步 D. 小农经济较为分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生产工具的改进,B选项符合题意。四齿钉耙、耧车、锄头在农业社会是相对比较先进的工具,A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注重改进农耕技术,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结论,D选项排除。‎ ‎【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4.元朝时期,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由此可推知,浮梁瓷局 A. 没有制定工艺制作标准 B. 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 C. 其产品主要服务于市场 D. 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可知浮梁瓷局是官营手工业的代表,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B选项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有统一的标准,A选项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为皇室、贵族服务,产品不投放市场,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的结论,D选项排除。‎ ‎5.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 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C. 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D. “唐三彩”是唐代青瓷重要代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唐代制瓷业分青瓷和白瓷两大系统,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排除A;唐代的邢窑以白瓷著称,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排除B;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的装饰,排除C;“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重要代表,唐代的青瓷以越窑为代表,故选D。‎ ‎6.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 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B. 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C.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可知体现的是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D选项符合题意。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C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就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7.北宋时期,社会商业信用体系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如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便钱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现象 A. 催生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B.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进而又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后出现的,A选项排除。在封建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C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强调的是社会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D选项排除。‎ ‎8.康熙二十三年,“始开江浙闽广海禁,于云山(今连云港)宁波、漳州、澳门设四海关,关设监督”;康熙五十六年正月,清政府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由此可知,清朝前期 A. 对外贸易已经禁绝 B. 海禁使得中国变得贫穷 C. 官方控制对外交往 D. 锁国促使国内动荡不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康熙五十六年正月,清政府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体现的是政府控制对外交往,C选项符合题意。对外贸易已经禁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清朝的虽然厉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还是保留广州一口对外交流,A选项排除。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影响,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闭关锁国政策使国内社会动荡不安,D选项排除。‎ ‎9.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 土地买卖的盛行 D. 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又分为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种形式。正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才使得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A错误;土地买卖的盛行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C错误;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是政策因素,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源,D错误。‎ ‎10.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个世纪内,西欧的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西欧各国的物价平均上涨2倍左右,西班牙则高达4.5倍。这一现象:‎ A. 推动了西欧的社会分化 B. 不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C. 导致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促成了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大量金银涌入欧洲,在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分化。结合材料“西欧的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西欧各国的物价平均上涨2倍左右,西班牙则高达4.5倍”可知体现的是价格革命,A选项符合题意。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B选项排除。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C选项排除。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一部分是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价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表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主要是因为 A. 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 B. 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 C. 西欧社会的“寻金热”‎ D. 西葡王室的政策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黄金的渴求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B选项排除。西葡王室的政策的推动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关键句“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12.“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巳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中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A.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 C. 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D. 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体现的是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人口流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A选项排除。材料与传播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无关,B选项排除。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13.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先进的社会制度对落后的社会制度的胜利 B. 英国海军实力的强大 C. 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D. 海洋国家对大陆国家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商业发达,荷兰依靠商业对外扩张,法国一直以农业为主,而英国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并且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所以答案为C。荷兰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1640年才开始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说“先进的社会制度对落后的社会制度的胜利”所以A项错误。英国海军实力强大为英国的海外殖民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后盾,是战胜其他殖民国家的有利条件,不是本质反映,故B错误。荷兰、英国都是海洋国家,所以D错误。‎ ‎14.如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据此可知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 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D. 英国的世界殖民帝国地位开始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并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己经成为“世界工厂”,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在新航路开辟之后, A项错误;B项表述在材料中未体现,B错误;英国世界殖民帝国地位的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D错误。‎ ‎【点睛】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己经成为“世界工厂”。‎ ‎15.“荷兰是第一个充分发展殖民制度的国家,在1648年就已达到了它商业繁荣的顶点。”而英国则在18世纪成为拥有“最大殖民威力的国家”。导致英国后来居上的相关因素是 ‎①独占海上航运 ‎②发动殖民战争 ‎③确立君主立宪 ‎④完成工业革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没有独占海上航运,故①排除;英国通过发动殖民战争,从而在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故②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故③正确;工业革命是18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故④排除;所以答案选B项,ACD项排除。‎ ‎【点睛】“18世纪”是解体的关键时间信息。‎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航路开辟后的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生产的棉织品由于份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开始被大量进口,但却被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英国人关注女子的端庄与品行 B. 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 C. 英国人对亚洲产品有抵触情绪 D. 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高于欧洲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贸易保护,即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低于欧洲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本质时要分清哪是现象哪是本质。‎ ‎17.下图是1956年罗伯特。杜瓦斯诺拍摄的《断掌工业》,寓意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观的再现。这一作品实质上 A. 反映工业化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B. 控诉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C. 体现人类经济发展模式变化 D. 强调了重工业生产领域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可知体现的是作者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控诉,B选项符合题意。工业化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重工业生产领域快速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8.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国家 比重 ‎13.4%‎ ‎4.6%‎ ‎14.5%‎ ‎37.7%‎ ‎29.8%‎ A. 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B. 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表反映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 比重远远低于美国,无法反映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排除A;图表数据表明,美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最大,故无法得出“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故B项错误;图表数据表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小,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大,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故C项正确;图表数据表明,美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最大,无法体现“工业化水平最高”,排除D。‎ ‎19.近代某次战争后,清政府一方面允许外国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同时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些举措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表现在 A.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 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 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对应的知识点为《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对应的知识点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由此获得了初步发展,故选C。A项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B项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排除;D项与材料中的举措无法对应,排除。‎ ‎【点睛】本题需学生掌握列强诸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另外也需要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运用能力。‎ ‎20.中国本土盛产亚棉,比较适合家庭手工纺粗纱。1892年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到1910年,湖北的美棉产量已高达484000担。据此可推知,美棉的大量种植 A. 进一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B. 导致外国棉花的进口迅猛增长 C. 严重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 D. 为手工棉纺业提供了丰富原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可知,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美棉的大量种植促进机械制纱发展,冲击家庭手工纺纱,造成纺、织分离,进一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湖北大量种植美棉,没有涉及外国棉花的进口情况,排除B;材料反映湖北的美棉产量已高达484000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无法体现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排除C;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美棉产量增加为机械制纱提供了丰富原料,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自然经济瓦解的史实分析解答。‎ ‎21.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反映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故C正确;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创办近代工业,故AB排除;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是在洋务运动之后,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进程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22.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自强”“求富”‎ C. 顺应世界潮流 D. 实现中国近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进行的自强运动,主要目的是“自强”“求富”,故B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不是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A错误;顺应世界潮流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C错误;洋务运动并没有促使中国实现近代化,故D项错误。‎ ‎23.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列强侵华方式仍以商品输出为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标数据看出,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生产资料比重上升,消费资料比重下降,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所需生产资料增加,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对外贸易数据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选项时间不符合“1893~1910年”,排除。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D选项错误。‎ ‎24.193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这一做法 A. 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 B. 直接导致民族丁业陷入困境 C. 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D. 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战时的统制措施涉及粮食、交通、资源、工业等领域,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配战略资源,故C项正确。A项,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前期至抗日战争前,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不是国内的经济危机。排除。B项,“沿海工厂的内迁”有助于保护民族工业,避免受到战争破坏,排除。D项,统制战略适应了战时需要,并非强化官僚资本,故排除。‎ ‎25.‎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B.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C.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D.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以及实业救国热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97年”、“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小轮”,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社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清政府也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成为这一时期实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官督商办企业主要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对华资本输出增多。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 年份 ‎1914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布机(台)‎ ‎2316‎ ‎2736‎ ‎3839‎ ‎4139‎ ‎4139‎ 纱锭(枚)‎ ‎544780‎ ‎647570‎ ‎658748‎ ‎842894‎ ‎1248282‎ A. 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 B. 在迅速发展中内部蕴含着危机 C. 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D. 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表格反映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并没有和其他行业做比较,不能得出结论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故A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以发现从1914年—1921年整个棉纺织业无论是从布机的台数还是纱锭的枚数都呈现增长趋势,但是1921‎ 年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沉重的一击,因此发展背后隐藏着危机,故B正确;民族工业并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支柱产业,小农经济依然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利润丰厚与否在表格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27.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 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 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 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1913年至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阶段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故A项错误。近代自然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1895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 ‎28. 读下图,如果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则“夏天”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当为 (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之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可比作树苗的春天;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可比作夏天;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打击日益萎缩可比作秋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可比作冬天。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业获得新生可比作新的春天。故选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表现 ‎29.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作的政治报告,他指出:“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生产力的顺利发展。”这次大会 A.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 C.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 D.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起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根据材料的时间以及所反映的“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等信息可得出这次会议是中共八大,中共八大的召开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选B;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排除C;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排除D。‎ ‎30.下表反映的是1953-1957年中英美三国相关产业年均增长情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经济基础较好 B. 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C. 浮夸之风盛行 D. 政府政策取得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排除A;1949年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排除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期间,我国浮夸之风盛行,排除C; 1953-1957年正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表格反映我国社会主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取得成效,故选D。‎ ‎31.河北省徐水县1958年8月推出供给制,全县实行“十五包”:“吃、穿、住、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丧葬,全由县里统一包下来。”这本质上反映了 A. 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大跃进”成就显著 C.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河北省徐水县1958年8月推出供给制”,这种计划经济的做法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表现,故选C。材料现象不是社会财富的丰富能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故不是社会实现了公平,故排除D。材料现象也不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故排除A。“大跃进”是经济上左倾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败表现,故排除B。‎ ‎32.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A.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D. 从根本上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可判断这一组织指的是 “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积极性受挫,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 ‎3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下图是1949—1988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 其中1956年与1988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中共八大的召开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粮食增产是因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88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项正确,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故AD项错误。‎ ‎3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普遍 A. 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会议之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D正确;A是1958年发动;B是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21世纪初建成,C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 ‎35.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这些决议旨在( )‎ A. 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B.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 放缓国家城市化进程 D. 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决议强调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轻工业,进而为重工业发展打基础,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故A项正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在中共十四大之后,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的信息,而是强调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轻工业,排除C。材料决议强调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轻工业,没有涉及改变原有工业布局的信息,排除D。‎ ‎36.下图描述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某地的所有制结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B. 公有制经济不再起主导作用 C. 我国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逐步走向单一 D.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78年,该地只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公有制形式,而到了2002年,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所占比重大,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D项正确。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直到今天仍然在继续,排除A。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图示反映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逐渐走向多样化,排除C。‎ ‎37.‎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 服务于世贸组织的建立,融入世界市场的需要 B.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C.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 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为了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故答案为B项。20世纪80年代世贸组织尚未成立,排除A项;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发展对外开放的需要,不是为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是为了辐射内地,排除C、D项。‎ ‎38.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论祖国统一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发展是硬道理》《重新审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讲话和文章,故A项错误;《论祖国统一的方式》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故B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邓小平视察南方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开放的道路,相关话题都是围绕改革开放和发展而展开的,《发展是硬道理》和《重新审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均是1992年南方谈话时期作出的,故D项正确。‎ 考点:邓小平理论 ‎39.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这反映了 A.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改革开放推动了时代变迁 C.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轮下岗潮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然而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不得已进行重组后的必要改革措施而引起的职工下岗。上世纪80年代国门开放,外来词语大量“进口”,如“巴士”(bus)、迷你裙(miniskirt),材料中现象显然是改革开放推动的结果,B正确;材料中属于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不是生活水平的提高,A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21世纪初,C错误;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D错误。‎ ‎40.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材料反映了 A.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B. 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C.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D. 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根据“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清政府才勉强同意”可知反映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不是体现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故排除B项;铁路最终还是修建成功,没有反映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故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D项。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3道题,共40分)‎ ‎4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答案】(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海外贸易繁荣;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广泛流通。‎ ‎(2)原因:‎ 政府开放(放松)海禁,海外贸易繁荣;新航路开辟;‎ 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 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材料二“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活跃、海外贸易繁荣、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等方面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本题据材料二“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府开放海禁、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等方面说明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42.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因素:政府立法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积极从事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圈地运动带来自由雇佣劳动力;手工工场的分工合作。‎ ‎(2)特点:起步晚,开始于19世纪中期;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只学习技术不改变制度;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和“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等内容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从立法保护、殖民掠夺与扩张、劳动力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阶段的技术积累等角度概括作答英国首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 ‎)依据材料“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和“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等内容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相关所学可分析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43.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极大的改变了中国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据《中国经济年鉴》整理 材料二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这些现象出现的政策性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并列举这两个年份发生于我国的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 ‎【答案】(1)经济现象: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年增长率超过城市。‎ 因素: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依据:1992:“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重大事件:1992年: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2001年:2001年6月,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图表数据从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分别概括,二问,根据图表时间可知1979—1984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故可从对外开放的实行及农村经济改革等相关因素回答。‎ ‎(2)一问以1992年为界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背景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例举1992年我国重大历史事件即可,二问以2001年为界应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进行阐述,可结合我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史实回答2001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