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份,共72分)‎ ‎1.康熙《徽州府志》中写道:“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代徽州地方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清代徽州形成了大规模的田庄经济 C.清代徽州等级秩序森严                        D.清代徽州的风俗有利于商帮发展 ‎2.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B.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 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                D.阻绝了天下英才进人统治阶级的道路 ‎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                            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 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                            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 ‎4.“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5.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6.据史书记载,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制礼作乐”, 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定。这表明古代礼乐(  )‎ A.是对宗法制的解释                                B.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 C.维护封建等级观念                                D.来源于儒家政治思想 ‎7.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  )‎ A.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                    B.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C.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 ‎8.史学家马端临认为:“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该制度的实行(  )‎ A.打破了门第选拔界限                            B.惩革了选官中的徇私之弊 C.导致贵族政治的复活                            D.助长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9.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10.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这表明(  )‎ A.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                    B.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 C.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                    D.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 ‎11.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12.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 A.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B.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C.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诗歌繁荣发展 ‎13.元朝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它反映了元朝设置行省的直接目的是(  )‎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消除割据隐患,加强军事控制            D.创设行政机构,维护国家统一 ‎14.针对汉初诸侯国势力强大,大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出了一个妙计,它既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这个妙计是(  )‎ A.郡县制                B.“推恩令”           C.诛晁错                D.清君侧 ‎15.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16.清朝数次进行撰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乾隆内府舆图》,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实测地图。从康熙到嘉庆前后三次修订《大清一统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全国地理志。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B.加强了专制国家体制 C.标志地理测量技术的成熟                    D.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17.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18.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 ‎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9.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20.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21.北宋元裙年问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D.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22.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 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                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23.根据以下《中英关税、土地税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表》,可以得知1490—1602年间(  ) ‎ 年 ‎ 份 ‎ 英国 ‎ 中国 ‎ 关税占财政比率 ‎ 土地税占财政比率 ‎ 关税占财政比率 ‎ 土地税占财政比率 ‎ ‎1490 ‎ ‎5% ‎ ‎21.77% ‎ ‎0.17% ‎ ‎93% ‎ ‎1552 ‎ ‎11% ‎ ‎40.81% ‎ ‎0.45% ‎ ‎73% ‎ ‎1602 ‎ ‎14% ‎ ‎25.52% ‎ ‎0.87% ‎ ‎80% ‎ A.英国的财政总收入远高于中国            B.大量商品输出促使英国关税比率上升 C.中国的土地税收占比远高于英国        D.中国的关税收入大幅递增 ‎24.1372 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    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    D.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25.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6.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27.《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28.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29.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30.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 ‎31.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材料反映(  )‎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 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 ‎3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33.两宋时期,中国的民间茶叶贸易除了陆地向西的茶马古道外,还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中国茶叶远销到58个国家。材料表明(  )‎ A.农业的经济地位在当时有所下降        B.两宋时期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 C.两宋重农抑商的政策有较大松动        D.两宋政府重视与外域的经济交流 ‎34.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35.山西柳林《杨氏家谱》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农工商皆本的观念                        B.体现重农抑商观念 C.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                D.体现人生应有敬业观念 ‎36.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 A.清除侨寇残余势力                                B.开放海禁政策 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采取富民政策 二、材料阅读 ‎37.(13分)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系统都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9分) ‎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2分) ‎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2分)‎ ‎3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西汉初,货币大体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營。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 ‎ ‎——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 ‎ 材料二 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区别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374年以前的铜钱时期。第二时期是从1375年至1435年的纸钞时期。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到1394年,连铜钱也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合法流通货币。第三时期是1436年至16世纪20年代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第四时期……白银正是在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的情况下,上升为主导货币的。比较而言,纸钞附加的政府信用最大,铜钱次之,称量白银则不附加政府信用。而社会的选择是,白银第一,铜钱第二,纸钞不用。因而,明代发生的白银成为主导货币的变化,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是经济规律瓦解政治强制的变化。 ‎ ‎——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相比明朝货币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9分)‎ 高二年级十月月考考试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反映了聚族而居的宗法特征,故A项正确;清代与材料中“千年”“数十世不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千丁之族,未常散处”不等于等级秩序森严,故C项错误;材料中“千年”“数十世不改”的风俗最有利于安土重迁的农业,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这些选官制度都能使一部分贵族以外的人员进入到国家政权,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军功赏爵”凭借军功获得爵位,与儒家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军功赏爵”下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军功,都能获得爵位,故C项错误;这些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孔子,故A项错误;“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可见“礼”的传统很久远,但并不重视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重在敬神”到“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可见礼的重点由神到人的转变,故C项正确;“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可见礼乐制度还强调人们的认同感,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材料中“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表明真正的标准是“受父母之命”而非是非对错,故A项正确;材料中“以父母之命……不顺之子”是强调孝顺的标准而不是强调血缘纽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顺之子”不仅仅是嫡长子,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父母之命……不顺之子”是有利于凝聚家庭内部关系,没有涉及宗族,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广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的文化制度有利于维护宗法制度,宗法制是以血缘为依据进行分封的依据,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本质上是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礼乐制度维护等级观念是表象,维护西周统治秩序才是根本,故C项错误;一般而言,学术观点主流认为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具有明显的反专制倾向,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不能体现反中央集权的思想,故B项错误;“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没有涉及到君相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可以看出其对君主专制的反对,但没有指出其具体的弊病,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是强调和看重门第而非打破门第,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可知,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是助长而非惩革选官中的徇私舞弊,故B项错误;自从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以来,在漫长的古代封建社会中,贵族政治从未复活过,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可知,评论者和擢用者合二为一且不受有司监控,极大地助长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和垄断,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回避制度是指亲属不得同一部门为官,不得回原籍做官等规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包拯弹劾官员不是出于官场争斗,而是为维护法纪,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官员有违法行为会遭到弹劾,可知是监察制度在监督官员防止腐败,故C项正确;从材料“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不涉及道德操守,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题干是杜如晦对唐太宗的建议,没有反映唐太宗的决定,故A项错误;杜如晦认为两汉多士是因为“州郡贡之,然后入用”,而科举制“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可以看出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故B项正确;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唐初实行科举制,有统一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根据“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可知这该制度为寒门提供了可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不能反应这种要求,故A项错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则是为寒门上升提供了可能,故B项正确;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使下层社会丧失了上升的机会,故C项错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则反应了察举制无法选拔真实人才的现状,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科举制的服务对象而言的作用,未提及官僚群体本身的来源、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举制考察内容,故A.B.D项错误;科举制满足封建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材料未提及牵制地方重臣的问题,故A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渠道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行省制设置主要是为了军事控制,故C项正确;行省制的出现标志着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推恩令”通过扩大王国继承的受益群体的方式削弱了王国实力,又不至于诸侯国反抗,故B项正确;诛晁错是七国之乱之王国的主张,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清君侧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可见内阁体制没有新的变化,故A项错误;明代时期设置内阁,废除丞相,本身即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故B项正确;“内阁首辅”能够参与决策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授权,随时可能收回,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首辅虽然对大臣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权力来源于君主,是君主权力加强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统一国家建立就有利于建立统一市场,故A项错误;强化专制主要适用于皇帝权力与中央官员权力及机构之间的关系,而非地理志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出地理测量技术成熟的具体标准,故C项错误;完善地理志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了解和管控,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17.【答案】B 【解析】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C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8.【答案】A 【解析】内阁是明朝皇帝为辅助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属内侍机构,故①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故②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故③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9.【答案】B ‎ ‎【解析】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且材料中只提及江苏部分地区农业产品种植情况,不能说明整个江南地区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江苏部分地区种植棉花现象普遍,说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江南部分地区大量种植,体现的是农民生产状况而不是反映粮食加工状况,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A项正确;仅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统治者,与材料中“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C项错误;与材料中“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不能体现商品经济是否繁荣,故A项错误;“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可见主要讲到了差役,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错误;“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没有体现差役的轻重问题,故C项错误;从“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可得出差役从“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到“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的变化,故D项正确。‎ ‎22.【答案】B 【解析】魏晋时佃农受世家豪族的荫庇,不承担国家赋税,唐中期后“两税法”实施,失去土地的佃农不需承担主体税收——地税,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佃农直接为世家生产,受世家剥削,唐朝以后佃农因租种地主土地需承担向地主交纳地租,因而佃农始终没有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故B项正确;材料宋朝以后佃农尽管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但因佃农一直受到地主剥削,所以身份和地位一直低,并没有不断改善,故C项错误;宋代以后佃农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因而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故D项错误。‎ ‎23.【答案】C 【解析】材料表格所展示的只是中英关税、土地税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而并没有两国财政的总额比较,故A项错误;促进一国关税比率上升只能是商品输入而非商品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中国的土地税收在占财政收入比率方面要远远高于英国,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难看出,从1490年至1602年,古代中国关税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始终未能超过1%,根本无从谈及“关税收入大幅递增”,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宗法制是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佃户与地主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伦理思想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不适用于佃户与地主之间通过土地建立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代佃户虽租种地主土地但不受地主的严格控制,实质是地主对佃户没有政治隶属关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C项正确;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是出现材料内容的原因,不是材料内容的本质体现,故D项错误。‎ ‎2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更无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较,故D项错误。‎ ‎26.【答案】A 【解析】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土地的集中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27.【答案】B 【解析】材料中呈现的工商业,不涉及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商业传承,呈现传于子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不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手工业技术传承不体现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表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唐朝,南青北白指的是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29.【答案】A 【解析】“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可以看出跨区域间的商业贸易繁荣,故A项正确;“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不能体现其竞争“异常激烈”,故B项错误;“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其商业行为无法体现地缘意识,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不能体现政府的重家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30.【答案】D ‎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不能判断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早在两汉时期就实现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故B项错误;政府出台涉外经济管理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故C项错误;《广州市舶条法》的颁布和出台,有利于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有序性与合法性,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国内外商人的权益从而促进该地区海内外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31.【答案】C 【解析】齐国会盟采取改善交通、统一税收、度量等多种方式促进商业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故B项错误;通过会盟采取多种推动商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利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齐国会盟采取的经济举措,而未提及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3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宋代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化,没有体现出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镇的主要功能是“防戍守御”,是地方军事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由镇的功能变化不能推断出它“防戍守御”的效果,因此没有反映出边患问题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33.【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有所下降,材料中“茶叶”来源于农业,故A项错误;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 但以农立国,而非严重依赖外贸,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政府重视与材料中“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相符,故D项正确。‎ ‎34.【答案】D 【解析】材料中桑弘羊主张农商并重,宋以后主张工商皆本,这些商业思想与历代重农抑商的商业政策不一致,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便有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不是古代经济迟滞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尽管西汉时桑弘羊便提出农商并重思想,但并未推广,所以到宋代仍有很多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说明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封建社会“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故D项正确。‎ ‎35.【答案】B 【解析】“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表明农工商皆本的主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表明农工商皆本的主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重农抑商观点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农工商皆本,表明不同行业之间的平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事农业,农业就是本业,从事手工业,则工业就是本业,表明各行各业的敬业观念,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6.【答案】B ‎ ‎【解析】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侨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故A项错误;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故C项错误;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故D项错误。‎ ‎37.【答案】(1)特点: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4分) ‎ 机制: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2分) ‎ 目的: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1分) ‎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2分) ‎ ‎(2)功能: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保证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2分) ‎ ‎(3)关系: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2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等信息进行概括可知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第二小问机制,根据材料一“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进行概括可知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第三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第四小问意义,从加强中央集权和整治吏治两个角度回答。 ‎ ‎(2)根据材料二“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进行归纳概括可知。 ‎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 ‎38.【答案】(1)特征:以黄金、铜钱构成;国家铸造和私人铸钱并存,互为补充;国家对货币的管控日益加强;主要是加强专制中央集权。(6分,任答3点即可) ‎ ‎(2)变化:白银取代铜钱、宝钞等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由振幅主导操控国家货币发行到市场经济规律主导。(1点2分,2点3分) ‎ 原因:明朝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纸币信用严重减低,铜钱功能与供应都不足;对外贸易中,白银的大量涌入;赋役征银的实行(一条鞭法的推行)。(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一中“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皆用铜钱计”得出以黄金、铜钱构成;据材料一中“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得出国家铸造和私人铸钱并存,互为补充;据材料一中:“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營”得出国家对货币的管控日益加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能答出主要特征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中“白银第一,铜钱第二”可知,明代较汉代的变化为白银取代铜钱、宝钞等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据材料二中“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可知,明代较汉代的变化为由政府主导操控国家货币发行到市场经济规律主导;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答出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中“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答出纸币信用严重减低,铜钱功能与供应都不足;再者通过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