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西省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西省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www.ks5u.com ‎1.“面色苍白、身体消瘦、撕心裂肺咳嗽”这是鲁迅的小说《药》中提及的“痨病”,它是由结核杆菌侵入肺部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下列物质和结构中结核杆菌细胞具有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核 ③染色体 ④DNA ⑤细胞质 ⑥核糖体 ⑦细胞膜 A. ①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 C. ①②③⑥⑦ D. ①②⑤⑦‎ ‎【答案】A ‎【解析】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中细菌的一种,结核杆菌具有①细胞壁、④DNA、⑤细胞质、⑥核糖体、⑦细胞膜,但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②细胞核,也没有③染色体,故选A。‎ ‎【点睛】本题以结核杆菌为题材,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解答本题关键要明确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能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2. 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 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 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Ⅳ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选用苏丹Ⅲ染液来鉴定 D. 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 ‎【答案】D ‎【解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物质组成相同,但浓度不完全相同,其中斐林试剂乙液可用蒸馏水进行稀释配制成双缩脲试剂B液,所以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A正确;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B正确;苏丹Ⅲ染液与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但花生油的颜色正好是橘黄色,如果使用苏丹Ⅲ,就会出现颜色重复的现象,不容易分清,所以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Ⅳ 染液来鉴定,C正确;甘蔗茎的薄壁组织和甜菜的块根含有较多的蔗糖,但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因而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不是进行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D错误。 故选D。‎ ‎3. 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人体中含A、C、T这3种碱基的核苷酸共有5种 ‎②只要把DNA单链中的T换成U就是RNA了 ‎③老鼠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④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⑤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⑥鉴定物种可以选择蛋白质、DNA、RNA、核苷酸 A. 只有①⑤ B. ①②⑤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1)细胞内由A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2种(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C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2种(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由T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1种(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由U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1种(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由G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2种(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2)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的遗传物质是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其他生物细胞内含有DNA和RNA。‎ ‎【详解】①人体内由A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2种,由C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2种,由T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1种,①正确;②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两者之间五碳糖也不同,不仅仅是碱基的区别,②错误;③老鼠的遗传物质是DNA,③错误;④病毒有且只有一种核酸,要么是DNA,要么是RNA,④错误;⑤原核细胞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内既有DNA,也有RNA,只有病毒的体内只含有一种核酸,⑤正确;⑥鉴定物种可以选择蛋白质、DNA、RNA,但是不能选择核苷酸,⑥错误;所以正确的选A。‎ ‎4.蛋白水解酶分内切酶和外切酶2种,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内切酶则作用于肽链内部特定区域,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氨基端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见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蛋自外切酶处理该多肽,则会得到49个氨基酸 B. 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一个,N原子数少3个 C. 蛋白1和蛋白酶2均属于蛋白内切酶 D. 该四十九肽只有第22、49号位为赖氨酸,而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号位上。‎ ‎【答案】D ‎【解析】该四十九肽是由49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其水解后会得到49个氨基酸;短肽A、B、C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3个苯丙氨酸(C9H11NO2),这需要断裂5个肽键,消耗5个水分子;该四十九肽只有第22、23、49号位为赖氨酸,而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号位上。‎ ‎【详解】由作用后的情况可知,该49肽的第17、31、32位各有1个苯丙氨酸;第22、23、49位各有1个赖氨酸,D错误;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若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则会得到49个氨基酸,A正确;短肽A、B、C是该49肽切去3个苯丙氨酸的产物,所以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1个,N原子数减少3个,B正确;蛋白酶1和蛋白酶2均属于蛋白内切酶,C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多肽结构及缩合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熟练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5.在植物体内叶肉细胞中合成的蔗糖不断运出,再由筛管转运到其他部位贮存、利用。如图表示蔗糖分子的跨膜运输及相关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蔗糖载体和ATP酶之间功能的差异与它们分子结构的差异直接相关 B. 图中蔗糖和K+的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但两者的运输动力不同 C. 若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现象 D. 叶肉细胞保持较高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叶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蔗糖载体、ATP-酶;钾离子从叶肉细胞运输到筛管、氢离子从筛管运输到叶肉细胞都需要消耗ATP,说明两者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同时也说明叶肉细胞中的氢离子浓度高于筛管,则蔗糖运输的动力为氢离子的浓度差,因此蔗糖通过蔗糖载体运输到筛管的方式也是主动运输。‎ ‎【详解】A、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蔗糖载体与ATP酶的功能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 B、图示蔗糖主动运输的动力是膜两侧H+浓度差,而K+的运输动力是ATP,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蔗糖可以从叶肉细胞运出后运到一些部位储存,则洋葱细胞可以吸收蔗糖,因此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一定的蔗糖溶液中,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C正确;‎ D、根据图示蔗糖运输时,蔗糖须与H+同向运输,因此,叶肉细胞内H+多(pH低)更有利于蔗糖运出叶肉细胞,D错误。故选D。‎ ‎6.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临时装片观察了三次,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二次用吸水纸吸水能加快细胞浸润在清水中 B. 第一次观察的目标是观察中央液泡的大小及细胞壁的位置 C. 第二次观察能看到中央液泡逐渐变大,细胞体积变大 D. 第三次观察能看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细胞体积变小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详解】A、第三次观察前用引流法滴加了清水,需要用吸水纸吸引能加快细胞浸润在清水中,A正确;‎ B、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作为实验的对照,B错误;‎ C、第二次观察时细胞处于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开始发生质壁分离,所以可以发现中央液泡体积逐渐减小,颜色逐渐变深,C错误;‎ D、第三次观察时已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所以可以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大,液泡体积变大,细胞体积几乎不变,D错误。故选A。‎ ‎7.下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 B. 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曲线中B点左移 C. 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D. 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1、据图分析,a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增加,细胞发生质壁分离;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若外界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浓度差变大,所以单位时间内,失水程度大,复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详解】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如成熟的叶肉细胞,A正确;若b溶液的浓度减小,则浓度差减小,相同时间内失水的程度变小,复原时所需要的时间变短,即A点下移,B点左移,B正确;在0~4min内,两种曲线的失水程度不同,有可能是由于浓度差不同引起,但整体曲线趋势不同,是因为溶液不同,a可能是蔗糖溶液,b可能是一定浓度的硝酸钾,C错误;6min时两个细胞失水量较大,细胞都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点睛】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失水程度越高,但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则取决于质壁分离后的细胞的生活状态,即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8.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A. 磷脂和蛋白质 B. 多糖和蛋白质 C. 胆固醇和多糖 D. 胆固醇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叫糖被,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密切关系。‎ ‎【详解】A、细胞膜上磷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脂蛋白没有识别功能,A错误;‎ B、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在一起构成的糖蛋白(糖被)具有识别功能,因此被镶嵌的物质很可能是多糖和蛋白质,B正确;‎ C、胆固醇和多糖都不具有识别功能,C错误;‎ D、细胞膜上的胆固醇没有识别功能,D错误。故选B。‎ ‎9.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A. 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D. 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和鼠细胞并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 D、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10.如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载体①可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 溶质分子进入细胞不消耗ATP C. 载体①和②空间结构相同 D. 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 载体①将Na+离子和溶质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由胞外向胞内转运,故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属于主动运输;图中载体②将溶质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由胞内向胞外转运,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载体①将溶质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由胞外向胞内转运,故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 B.图中溶质分子进入细胞不消耗ATP,B正确;‎ C. 载体①和②运输的分子不同,载体蛋白也不同,空间结构不同,C错误; ‎ D.依赖载体蛋白的被动运输运输物质的速率要比自由扩散快,D正确。 故选C。‎ ‎11. 图是研究物质A和物质B对某种酶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底物浓度不能改变酶催化活性 B. 物质B能通过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而降低反应速度 C. 减小底物浓度不能消除物质A对该种酶的影响 D. 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研究物质A和物质B对某种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图,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知识,考生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正确分析曲线图。‎ ‎【详解】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pH等条件有关,酶的催化活性与底物浓度无关,A正确;由图可知,物质B能降低该种酶的催化活性使反应速度降低,但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消除物质B的作用,说明物质B不是通过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而降低反应速度,B错误;由图可知,物质A能增强酶的活性,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底物浓度不能消除物质A对该种酶的影响,C正确;增大底物浓度后,只加酶的曲线与加酶和物质B的曲线彼此重叠,说明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D正确。‎ ‎12.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甲图中氧含量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 B. 甲图中氧含量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D点 C. 甲图中a、b、c、d四个浓度中,c是最适合贮藏植物器官的 D. 甲图中氧含量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答案】B ‎【解析】甲图用柱形图表示了呼吸作用中氧气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之间的关系,乙图用曲线图表示了随氧气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的变化。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 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时CO2的释放量远远大于O2的吸收量,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图甲中的c点)的氧浓度;氧浓度为d时,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对应乙图中的A点,A正确;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CO2的释放量远远大于O2的吸收量,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氧呼吸强度大,而D点或者是有氧呼吸占优势,或者是只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图甲中的c点)的氧浓度,C正确;氧浓度为d时,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没有酒精产生,D正确。‎ ‎13.中国医学科学院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疾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结合上述论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疟原虫以胞吞的方式获取食物所消耗的ATP由黄花蒿提供 B. 疟原虫的遗传物质是RNA C. 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疟原虫丟失胞浆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D. 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所以它和硝化细菌一样都是自养型生物 ‎【答案】C ‎【解析】疟原虫属于单细胞动物,以胞吞的方式获取食物所消耗的ATP由自身提供,A错误;疟原虫属于单细胞动物,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胞浆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生存,C正确;寄生生物为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D错误。‎ ‎1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水果蔬菜的保存要求零下低温、低氧、湿度适宜 B. 包扎伤口时用透气松软的“创可贴”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C. 提倡慢跑的原因之一是体内不会因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酒精对细胞造成伤害 D. 给庄稼松土,促进呼吸,有利于根系生长 ‎【答案】D ‎【解析】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有温度、O2的浓度、CO2的浓度和含水量。‎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详解】A、零下低温会使水果蔬菜冻坏;水果蔬菜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胞代谢旺盛,有机物消耗多;而在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所以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适宜的湿度能保证水果蔬菜水分的充分储存,从而保证水果蔬菜肉质鲜美。因此在零上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条件下,最有利于水果蔬菜保鲜,A错误;‎ B、由于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所以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以达到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而不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B错误;‎ C、提倡慢跑的原因之一是体内不会因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对细胞造成伤害,C错误;‎ D、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松土透气,促进根系有氧呼吸,防止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作答。‎ ‎15.某些植物在早春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出其它细胞100倍以上,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它细胞的40%,此时的花序细胞 A. 主要进行厌氧呼吸、并生成ATP B. 产生的热量远多于其它细胞 C. 线粒体基质没有参与需氧呼吸 D. 没有进行需氧呼吸第三阶段 ‎【答案】B ‎【解析】大量氧气消耗说明了花序细胞有氧呼吸旺盛。氧气的消耗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的去向有两个:转移到ATP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而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他细胞的40%,说明了只有少量的能量转移到ATP中,绝大部分是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详解】早春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出其它细胞100倍以上,据此可推断其呼吸形式主要是有氧呼吸,A错误;耗氧多,而产生的ATP又较其他细胞少,所以应该是细胞呼吸有相当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并且散失的热能多于其他细胞,B正确;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C错误;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而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错误.‎ ‎16.下图甲是细胞呼吸示意图,①―⑤表示不同反应阶段,A是一种中间产物。图乙是某细胞器结构示意图,a、b、c表示其不同结构。请回答:‎ ‎(1)甲图中物质A是_______,催化①过程的酶存在于_______;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过程中,[H]的来源是_______。‎ ‎(2)①―⑤中各个阶段的反应,能在酵母菌细胞内发生的有______,释放能量最多的反应发生在乙图________(填小写字母)结构。‎ ‎【答案】丙酮酸 细胞质基质 葡萄糖、水 ①③④⑤ c ‎【解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是丙酮酸,①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②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③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④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图乙中,a表示内膜和外膜的间隙,b表示线粒体基质,c表示线粒体内膜。‎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甲中A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物丙酮酸,催化该阶段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过程中,[H]的来源于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的产物及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的产物。 (2)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故能在酵母菌细胞内发生的有有氧呼吸与酒精途径的无氧呼吸,即①③④⑤,其中释放能量最多的阶段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c上。‎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以及发生场所,明确人体肌肉细胞无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酵母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7.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过程中,科学家们做了下列实验。请回答问题:‎ ‎(1)科学家将一小块胰腺组织放入含放射性标记____________的培养液中短暂培养,在此期间放射性标记物被活细胞摄取,并掺入到____________上正在合成的蛋白质中。组织内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使感光乳剂曝光,固定组织后在显微镜下便可发现细胞中含放射性的位点,这一技术使研究者能确定__________在细胞内的位置。 科学家将短暂培养的胰腺组织洗去放射性标记物,转入不含放射性标记物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随着____________的变化,放射性颗粒数的百分比在不同细胞结构上有规律的变化。 ‎ ‎(2)科学家因研究揭示 “囊泡转运”的奥秘而获201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细胞内部产生的蛋白质被包裹于膜泡形成囊泡,囊泡被分成披网格蛋白小泡、COPI被膜小泡以及COPII被膜小泡三种类型。三种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分工井井有条,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细胞“货物”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细胞内囊泡能够通过____________的方式脱离转运起点、通过膜融合的方式归并到转运终点。COPI被膜小泡则主要介导蛋白质从_________(填字母)运回____________(填名称)。囊泡能特异性地识别目标膜,如运输 _____________ (填物质)囊泡能把“货物”从C转运到溶酶体D。‎ ‎(3)细胞内部产生蛋白质被包裹于膜泡之中,这些膜泡能够精准的运输。为了确定参与膜泡运输的基因(sec基因),科学家筛选了两种酵母突变体,这两种突变体与野生型酵母电镜照片差异如下: ‎ 酵母突变体 与野生型酵母电镜照片的差异 sec12基因突变体 突变体细胞内内质网特别大 sec17基因突变体 突变体细胞内,尤其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的未融合小泡 据此推测,sec1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与____________的形成有关。sec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氨基酸 核糖体 放射性标记物质(或“放射性标记蛋白质”) 追踪时间 出芽 (C) 内质网 溶酶体酶(多种水解酶和溶菌酶) 内质网小泡 参与膜泡(或“小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 ‎【解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再通过囊泡转移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同位素示踪技术:用放射性核素取代化合物分子的一种或几种原子而使它能被识别并可用作示踪剂的化合物,它与未标记的相应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只是它带有放射性,因而可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来追踪。‎ ‎3、根据图2分析,A表示细胞核,B表示内质网,C表示高尔基体,D表示溶酶体;根据表格分析,sec12基因突变后,细胞中的内质网大,推测sec1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参与内质网小泡的形成;sec17基因突变突变后,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的未融合小泡,说明小泡没有与高尔基体融合,推测sec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参与“小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 ‎【详解】(1)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通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来研究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这一技术使研究者能确定放射性物质在细胞内的位置。由图1可知,随着追踪时间的变化,放射性颗粒数的百分比在不同细胞结构上有规律地变化。‎ ‎(2)由如图2可知,囊泡能够通过出芽的方式脱离转运起点、通过膜融合的方式归并到转运终点;COPI被膜小泡则主要介导蛋白质从高尔基体运回内质网;囊泡能特异性地识别目标膜,囊泡能把溶酶体酶从高尔基体转运到溶酶体。‎ ‎(3)表格显示sec12基因突变体细胞内内质网特别大,说明sec1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与内质网小泡的形成有关;sec17基因突变体细胞内,尤其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的未融合小泡,说明sec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参与膜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下面的甲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丙为液泡体积随时间变化坐标系。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装置若要出现渗透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若将乙图细胞浸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则会出现__________与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该现象的发生________(是/否)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甲图中的③相当于乙图中的[____](填序号),甲图中的③与乙图中的相应结构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丙中的虚线表示根毛细胞在正常状态下的相对体积,请画出根毛细胞浸在0.3g/ml的蔗糖溶液后细胞体积变化曲线。___________.‎ ‎【答案】具有半透膜 原生质层 是 ④ 甲图中的 ③没有选择透过性,而乙图中的④有选择透过性 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造成根毛细胞失水,出现萎蔫现象 将根毛细胞浸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因0.3g/mL的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造成根毛细胞失水,加之细胞壁有较小的伸缩性,导致其细胞体积较正常状态下略微减小。‎ ‎【解析】1、渗透作用发生必须具备半透膜及半透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这两个条件。 2、由乙图可知内部溶液浓度高于外部,所以②的溶液浓度大于①的浓度。 3、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由于载体蛋白的存在使得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4、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过大时,细胞一次性失水过多死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详解】(1)通过分析可知,发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半透膜以及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若将乙图细胞浸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则会出现原生质层 与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该现象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甲图中的③半透膜,相当于丙图中的④原生质层;与乙图中相应结构的区别是甲图中的③属于半透膜,没有选择透过性,而丙图中的④属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盐碱地中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造成细胞失水,因此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 ‎(5)将根毛细胞浸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因0.3g/mL的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造成根毛细胞失水,但是细胞壁有较小的伸缩性,导致其细胞体积较正常状态下略微减小,具体如图:‎ ‎【点睛】本题对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渗透作用的条件,原生质层和半透膜的区别,难度不大。‎ ‎19.研究表明,主动运输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如图中a、b、c所示,、、代表跨膜的离子或小分子。‎ ‎(1)图中细胞质基质存在于___(填“P”或“Q”)侧。 ‎ ‎(2)主动运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b类型中,所代表的离子或小分子转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 )‎ A.浓度差所造成的势能 B.ATP直接提供能量 C.光能驱动 D.细胞内物质合成时释放的能量 ‎(4)下列生物中,最有可能采用c类型进行主动运输的是 ( )‎ A.噬菌体  B.细菌  C.果蝇  D.小鼠 ‎(5)有人认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ATP驱动的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为了证实这一假设,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取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分别置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中,甲组进行正常呼吸,乙组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若小肠上皮细胞是以ATP驱动的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则一段时间后两组溶液中浓度降低的是___组。‎ ‎【答案】 Q 需要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需要能量 B B 甲 ‎【解析】考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糖蛋白位于细胞外侧,所以P侧为细胞外的环境,Q侧为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质基质。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质,把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探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根据题干提示信息,自变量是细胞是否进行细胞呼吸,观察指标是培养液由葡萄糖的浓度,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无关变量。‎ ‎【详解】(1)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即P表示外表面,Q表示内表面,所以细胞质基质存在于Q侧。‎ ‎(2)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载体蛋白和能量。‎ ‎(3)b类型中,○所代表的离子或小分子转运所需的能量于ATP直接提供能量。 (4)由图可知,c类型运输消耗的能量来自光能。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果蝇和小鼠属于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最可能采用该类型进行主动运输的生物是细菌。‎ ‎(5)甲组能正常呼吸提供ATP,而乙组含有呼吸抑制剂,不能进行正常呼吸提供ATP,若小肠上皮细胞是以ATP驱动的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则甲组可以通过ATP驱动吸收葡萄糖,乙组不能,所以一段时间后,甲组溶液中葡萄糖浓度降低。‎ ‎【点睛】注重分析图示中各个字母和图形的含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点。本题的(4)是本题的易错点,解决办法是拓展学生有关光合细菌的知识。‎ ‎20.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0.5mL蒸馏水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β-淀粉酶失活 深于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pH,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得越少,种子的发芽率越低,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得越少,则种子的发芽率越低,因此红粒小麦的淀粉酶活性较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 ‎(2)据图分析可知,X处理的目的是使β-淀粉酶失活。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