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阆中中学校2019年秋高2019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百年最亮彗星——“世纪彗星”ISON在2013年11月28日抵达近日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由图中可以看出,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地距离决定了(  )‎ A. 地球有适宜的大气 B. 地球上有海洋存在 C. 地球有土壤存在 D. 在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 ‎2. 图中彗星于2013年11月28日抵达近日点附近,此日(  )‎ A.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逐渐减慢 B. 地球公转的速度达到最慢 C. 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快 D.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逐渐加快 ‎【答案】1. D 2. D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决定了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D正确;而地球上适宜大气、海洋与土壤的存在不是由日地距离决定的,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在1月初(近日点)最快,7月初(远日点)最慢。11月28日,地球正向近日点移动,此日地球的公转速度在逐渐加快,但并未达到最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向近日点(1月初)移动时,地球公转速度变快;向远日点(7‎ 月初)移动时,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有关太阳辐射及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 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关 C. 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D.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4. 下列能反映太阳辐射作用的是(  )‎ ‎①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的形成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 ‎③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 ‎④地热资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正确;‎ B.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而不是太阳辐射,B错误;‎ C.地球上火山活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C错误;‎ D.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不是太阳辐射造成的,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煤、石油等矿物能源,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①正确;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②正确;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③正确;地热资源来自地球内部,④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5.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神舟十一号飞船绕地球运行组成的天体系统不属于(  )‎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舟十一号飞船绕地球运行,其组成的天体系统所属的的天体系统由小到大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不属于河外星系。故选C。‎ ‎6.我国青藏高原是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 ‎①离太阳最近,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薄 ‎②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④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海拔造成地表离太阳远近的差异微乎其微,对太阳辐射量的影响同样可忽略不计,①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且日照时间长,②③正确;青藏高原位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强,④正确。故选B。‎ 读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 期中考试期间(10月29日--10月30日),太阳直射点情况(  )‎ A. 直射点位于①-②之间,并向北移动 B. 直射点位于②-③之间,并向南移动 C. 直射点位于③-④之间,并向南移动 D. 直射点位于④-⑤之间,并向南移动 ‎8. 在未来的三个月,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  )‎ A. 变快 B. 变慢 C. 不变 D. 先快后慢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10月29日至10月30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图中①春分,②为夏至,③为秋分,④为冬至,⑤为春分,秋分至冬至期间,即③→④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故选C。‎ ‎【8题详解】‎ 未来的三月,即10月31日至次年的1月31日,期间地球公转位置在1月初时到达近日点附近。因此,期间地球先靠近近日点,后远离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故选D。‎ ‎9.我国某地区有一口200米深的矿井,采矿工人发现在井底每年能见到两次阳光,此井最有可能位于(  )‎ A.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B. 青藏高原 C. 东北地区 D. 西北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采矿工人发现在井底每年能见到两次阳光”判断,此井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应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由材料可知该井位于我国,而我国完全位于北半球,故该井可能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A正确;而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均位于北回归线北地区,全年无太阳直射,B、C、D错误。故选A。‎ ‎【点睛】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其余地区,全年无太阳直射。‎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9月27日0时36分在智利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40.75度,西经71.99度。‎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地震发生时,当地区时为(  )‎ A. 9月26日11时36分 B. 9月27日11时36分 C. 9月26日16时24分 D. 9月27日16时24分 ‎11. 地震发生时,地球上处于9月27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 1/4 B. 1/24 C. 7/24 D. 5/24‎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知,震中的经度为71.99°W,将其除以15°得4余11.99,余数大于7.5,故该地位于西五区。西五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晚13小时,根据“东早西晚,早加晚减”,求得当地时间为9月26日11时36分。故选A。‎ ‎【11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地震发生时,地球处于9月26日和9月27日两天,故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27日。北京时间,即120°E经线地方时为27日0时36分,0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要晚36分,经度相差9°,根据地方时的逆运用,0时所在经线是111°E,地球上处于9月27日的范围为111°E向东至180°,大约跨经度69°,约占全球的5/24。故选D。‎ ‎【点睛】经度每差1°,地方时相差4分;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图中O地(  )‎ A. 位于晨线上 B. 位于昏线上 C. 当地时间为12时 D. 当地时间为18时 ‎13. 图中A地此日的昼长为(  )‎ A. 0时 B. 12时 C. 18时 D. 24时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据图可知,O地位于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晨线上,A正确,B错误;且O地还位于赤道上,故O点地方时为6时,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此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而A地正好位于北极圈上,故A地昼长为24小时,D正确。故选D。‎ ‎【点睛】1、晨线上的地点将进入昼半球,昏线上的地点将进入夜半球。‎ ‎2、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 李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4. 李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该岛的经度为(  )‎ A. 150°E B. 30°E C. 150°W D. 30°W ‎15. 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 A. 东十区 B. 东二区 C. 西十区 D. 西二区 ‎【答案】14. C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为6时,即120°E经线地方时为6时。该岛为正午12时,其地方时比120°E经线地方时早6小时,经度相差90°,故该岛的经度为120°向东加上90°,即150°W。故选C。‎ ‎【15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该地位于150°W,将其除以15得10余0,余数小于7.5,故该地位于西十区,C正确。故选C。‎ ‎16.下列四幅图表示的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某河流自西向东流,则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该河流情况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地球自转带来的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详解】河流自西向东流,南岸是右岸,北岸是左岸,根据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北半球左岸沉积即北岸沉积,C正确,D错误;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岸即南岸沉积,A、B错误,故选C。‎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A和C、P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A>P>C B. P>C>A C. C>A>P D. P>A=C ‎18.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所在纬度地区昼长夜短 B. C点所在纬度地区昼长夜短 C. B点所在纬度地区昼短夜长 D. P点所在纬度地区昼夜等长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由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可知,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0°,A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25°,C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23°26′,P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3°26′,因此,A和C、P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P>C>A。故选B。‎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故A、P点所在纬度地区昼长夜短,A正确,D错误;位于南半球的C点则是昼短夜长,B错误;而位于赤道上的B点,则全年昼夜平分,C错误。故选A。‎ ‎【点睛】赤道上各地,全年昼夜等长。‎ 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该图反映的地点位于(  )‎ A. 北极点 B. 北极圈 C. 南极点 D. 南极圈 ‎20. 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图中A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表示黑夜) (  )‎ A. B. C. D. ‎ ‎【答案】19. D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点恰好在夏至日昼长为0时,出现极夜现象,恰好在冬至日昼长为24时,出现极昼现象,故该地点位于南极圈上,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据图可知,A点代表的日期为6月22日。A图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表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A错误;B图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表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B错误;C图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表示日期为6月22日前后,C正确;D图全球昼夜平分,表示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每空2分)‎ 材料一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17年6月5日,“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了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8航次)第7次下潜,这也是本航段截至目前采集生物样品最多的一次下潜。此次下潜共取得近底海水16升,变质岩53.8千克,海参3只、海星1只、海绵1只、海蛇尾3只、未知物种1只。‎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 ‎(2)岩石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和_______,由坚硬的_________组成。在莫霍界面下,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将_______,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___________。地球外部圈层之间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蛟龙”号采集到样本的位置处于地球的_______(圈层)。‎ ‎【答案】 (1). 大气圈 (2). 水圈 (3). 生物圈 (4). 地壳 (5).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6). 岩石 (7). 增加 (8). 古登堡界面 (9).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10). 水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地震波相关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能理清各圈层的位置以及相互关系,考查的内容以识记为主。‎ ‎【详解】(1)由图可知,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生物圈。‎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莫霍界面往下,地震波波速将增大。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根据材料提示:此次下潜共取得近底海水16升,说明采集到样本的位置是在海洋深处接近海底,所以“蛟龙”号采集到样本的位置处于地球的水圈。‎ ‎2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右图所示,此时为北半球_______(节气),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__。‎ ‎(2)右图中A、C、D、E四地线速度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日C点昼长约为_______时。‎ ‎(3)右图中E点的日出时间为_______时,此日E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 ‎(4)右图所示节气对应左图中地球公转所在的位置是_______ (填数字)。南充地区将在2019年1月中旬举行上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期间,地球所在位置是右图中_______之间(填数字)。‎ ‎(5)左图中地球公转从④到①期间,南充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夏至 (2). 6月23日2时 (3). D>C>E>A (4). 10 (5). 2 (6). 63°26′ (7). ① (8). ③~④ (9). 昼渐长,夜渐短 (10). 逐渐增大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试题综合性较强,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计算以及简单的推理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90°W经线(西六区中央经线)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故西十区区时为6月22日12时,北京时间(东八区)比西十区早14小时,根据“东早西晚,早加晚减”算得北京时间为6月23日2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D、C、E、A纬度依次增高,线速度逐渐降低。C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昼弧约跨150°,昼长约为10小时。‎ ‎(3)读图可知,E位于60°N纬线上,地方时22时日落,故日出时间为地方时2时。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E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34°36′,故E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3°26′。‎ ‎(4)读右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故右图为夏至的太阳光照图。图左图,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位置,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判断,①为夏至、②为秋分、③为冬至、④为春分。因此右图对应左图的①。2019年1月中旬处于冬至至次年春分之间,即左图的③~④之间。‎ ‎(5)结合前面分析,地球公转从④到①期间,即冬至至次年春分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期间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各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减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