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钢城四中2019—2020(上)10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只把读书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 25 -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 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C. 古人认为只以“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是背离了读书本意的,读书重在“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D.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朱子的“涵泳”、 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 文章在论述读书方法的过程中,以陈善的主张作为论述的重点,又以王国维的美学观点加以佐证。 C. 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儒家经典言论,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 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需要读书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 - 25 - 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D. 文中倡导的读书方法有鲜明的儒学特色,按照这个方法读书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 D项,“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4段“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可知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而不是读书的方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项,“‘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述探讨”曲解文意,文中只是客观的谈到朱熹、陈善、王国维等人对如何读书的不同看法,采用的是例证法,文章没有“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述探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 - 25 - B项,“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需要读书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 C项,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D项,“按照这个方法就可以……”,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石魂 - 25 - 杨建 ⑴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子,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⑵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 ⑶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⑷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见着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⑸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⑹六爷从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很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住的岁数,也没有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 25 - ⑺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 ⑻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⑼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⑽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 ⑾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⑿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⒀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出的造型!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 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传统匠人的典型形象,生动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C. 小说中以别的工匠与六爷进行对比,别的工匠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六爷完全相反,从而衬托了六爷的高尚品质。 D. 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古怪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5.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4. D 5. ⑴“我 - 25 - ”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将六爷给人凿石、痛心石器被弃被卖、为自己凿石像等情节串联起来,使情节集中紧凑。⑵“我”是六爷人生际遇的的见证者,“我”的叙述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⑶“我”的见闻、感受,烘托六爷精湛的技艺和淳朴高尚的品质,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深化小说的主旨。 6. ⑴小说结尾通过写“我”看到六爷雕刻的自我形象时的震撼,来表现对六爷毕生追求石刻艺术的敬佩之情。⑵小说结尾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凸显六爷对石刻艺术的执著。⑶结尾未完成的石雕体现作者对传承传统工艺的呼唤,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小说的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表现了六爷个性偏执、难以亲近的性格特点”错误。结合“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等分析,主要是表现了六爷高贵的品质和精湛的技艺。 故选D。 【5题详解】 - 25 -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小说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来分析,常见的思考角度有: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结合我和六爷的对话,以及文末我见证的六爷的石雕等分析,“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串联文本的故事情节,使行文更紧凑。结合“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使您的手藝嘛!’六爷还是不理睬”“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等分析,以我和六爷的对话,表现六爷的淳朴和对石头雕刻的痴迷,精益求精等。结合“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外,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我看了这架式,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我上山看到那凸凹不平的石场里,六爷正在夕阳的余辉下,神情肃穆地在挥锤凿石。六爷赤着上身,那古铜色的皮肤在夕阳下油亮油亮的……”“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刻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辉下,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等分析,“我”见证石刻手艺的衰落,见证了六爷的失落,“我”看见那尊“六爷”石雕,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深化小说的主旨。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联系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结合“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辉下,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分析,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是六爷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结合开头“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及标题“石魂”分析,照应开头及标题,使文章结构紧凑。结合文本后半部分内容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石雕技艺一步步在消退,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六爷以这样的形式走完自己的人生,引发人们的思考,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如传承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手艺人等。“他在夕阳余辉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凿的造型”,正是作者呼吁传承保护传统工艺的心声。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设置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7.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 25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 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 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 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 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此类试题首先要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辨析,特别要注意其细微的差别。 本题中,①③⑥中的“之”用在名词或名词结构之间,表前一部分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一个主谓短语,作了整个句子的主语,是结构助词,起取独的作用;⑦⑨中的“之”,人称代词,他;⑧中的“之”,指示代词,这;⑩中的“之”,动词,到。 故选B。 【点睛】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1、“之”作代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代词,代人、物、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处的“之”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 25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到、往。动词的“之”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通常有人名或人称代词。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之”作助词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1)结构助词,的。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是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2)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3)结构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命运不好;凶:不幸 B.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弃我而死去 C.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借鉴 D.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息: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C项,“鉴:借鉴”错误,依据“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天地土神实在也都能明察的啊。故“鉴”意为:明察。 故选C。 - 25 - 【点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必须多积累,多读多记。但在做题时,又有“法”可依,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句子的语法特点、句子本身的意思三个方面来推测。常有方法有意义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句子搭配和句式、句间关系)、联想(课文、成语)法三种。 9.《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 B.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那样的好邻居。 C.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和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说自己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抱负,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D.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B项,“因此也找不到孟母那样的好邻居”错误,“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是说自己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客观题常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 25 -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B.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C.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D.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 “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 C. “元嘉”皇帝的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可以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 25 - D. “世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才华出众,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 B. 陶潜有自知之明,陶渊明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自认为无能力应对官场事物,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亲自耕种自给自足。 C. 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 D. 陶渊明为人率真,陶渊明不懂音律,却在酒酣之时弹拨寄托心意,曾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人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 (2)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 “曰”是断句的标志,且“天下”作后一句的主语,不做前一句的状语,故“天下”断在后一句,故排除AD; “也”用于人称后面,表示停顿,不需要断句;“志不及也”是前面“何敢望贤”的原因,故“何敢望贤”断在上一句,故排除CD。 故选B。 【1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D项,“世号”错误,D项内容是对“谥号”的解释。要注意“世号”只能解释为诗人所称的号,不是名词,而是主谓短语;“谥号”是人死之后被赠予的号。二者要注意区别。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B项,“自认为无能力应对官场事物”错误,曲解文意。依据第二段“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可知,“不堪吏职”是“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之意,不是“无能力应对官场事物”。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躬:亲自;自资:自给自足;羸疾:疾病;候:问候、看望;偃:卧、倒下;瘠馁:挨饿。 (2)尝:曾经;往:到……去、去;故人:老朋友;赍:携带;邀:邀请。 【点睛】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 25 -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黄昏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 曾经在九月九日那天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当时周续之来到庐山,跟随慧远法师学佛,彭城人刘遗民也隐居在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征聘,他们号称“浔阳三隐”。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周续之出山,和学者祖企、谢景夷三人,一起在城北讲授《礼记》,给他们“雠校”的官衔。他们住的公寓,就好像是马队。所以陶渊明写诗给他们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肄,校书亦已勤。” 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 25 -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D 15.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这个地方。从首联“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颈联“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等诗句看出,作者对西京的收复是快慰的,并无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中关键语句,品鉴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关键字眼,从修辞手法、炼字、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思考。本题要求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 本诗的尾联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悬知”一词的意思是“哪里知道、怎么知道”,而“悬知”的内容是“寒食节” - 25 - 的时候,在梨花处处的驿路,朝拜皇帝祖先陵墓的使臣,迤逦而来。所以这里运用了超前想象的手法,类似于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另外,“驿路梨花处处开”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些都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心情呢?结合下面的注释可知: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所以,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欢快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⑶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陈情表》中李密用先尽忠后尽孝的想法请求暂不赴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至人无己 (6). 神人无功 (7). 圣人无名 (8).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9). 报养刘之日短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容易推知答案;(4)依据“用先尽忠后尽孝的想法请求暂不赴命的两句”,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已、谏、鹜、陛、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影视作品总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将这些经典重新搬上荧屏,成为不少创作者的选择。近年来,各类翻拍剧 - 25 - 。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当然,翻拍本身 。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但好的翻拍应该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让经典作品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与一代一代的受众产生新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 )。 其实,翻拍是一件难事。原作 ,本就树起了较高的标准,再加上观众的“回忆滤镜”,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匠心与努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已经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和热度,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创作和宣发成本。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 中束缚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对经典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诚意,对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创作应有的态度。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A. 层出不穷 无可非议 脍炙人口 亦步亦趋 B. 不一而足 无可非议 妙语连珠 人云亦云 C. 层出不穷 无可厚非 脍炙人口 人云亦云 D. 不一而足 无可厚非 妙语连珠 亦步亦趋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再造和重现。 B.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重现甚至再造。 C. 翻拍本身是再造经典和重现经典的过程。 D. 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B.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C.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 25 - D.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第一空修饰对象为“各类翻拍剧”,应该用“层出不穷”。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第二空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翻拍本身没有错”,因此应该选“无可非议”。脍炙人口: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人称赞。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这里修饰的“原作”指经典影视作品,用“脍炙人口”更合适。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强调做事。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强调说话。原文语境为“翻拍…… 束缚……,指做事。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补写的句子位于第一段结尾,上文话题是“翻拍”,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补写句子陈述主体为“翻拍”,排除A、B项,“重现”“再造”为递进关系,排除C。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选择题。首先对比四个选项,发现异同。通过语感或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判断,考生平时应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A、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创作者”前,应排除; D项,“一条”“方法”搭配不当,应排除。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5 - 不少人买食品最关注的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其实,①_________________,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从食品配料表中可以获得很多信息。根据相关规定,食品配料一般以加入量的比例,按由多到少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比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燕麦、核桃等”,说明②_________________,而燕麦和核桃都很少。有消费者认为乳酸菌饮料也是牛奶,通过配料表对比就会发现,乳酸菌饮料配料表中排在首位的是水,而牛奶配料表中排在首位的是生牛乳,所以,③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食品的配料表也很关键 (2). ② 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 (3). ③ 乳酸菌饮料并不是牛奶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第一处,根据后文文意说的是食品的成分,所以第一个空填“食品的配料表也很关键”。第二处根据前文文意是对食品配料营养价值的分析,所以填写“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第三处是对上面文句的总结,所以填“乳酸菌饮料并不是牛奶”。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本报讯(记者 刘婧)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该奖项从1984年开始每年颁发1次,每次获奖人数仅为1人。王中林凭借在微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的开创性成就获得本年度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6月14日;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③王中林成为首位获奖华人科学家;④评委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意义)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本题新闻材料共包含两个段落,第一段为新闻导语,介绍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时间:2019年6月14日;事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王中林成为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第二段共包含四句话,分别介绍了奖项意义、设置规则、获奖理由和对其科学成就的评价。这里的关键句是评价意义的第四句。考生可将意义影响归纳为:评委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考生依此分析作答,简洁流畅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佛系”一词。“佛系”义指“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有人说,“佛系”的流行提现了年轻人对锱铢必较、非理性争执的反感,希望构建和谐的生活秩序。也有人说,年轻人以“佛系”自嘲,体现的是一种求之不得干脆降低人生期待值的无奈,反映的是一种不可取的消极生活态度。 对于这种生活态度,你有怎样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案】拒绝“佛系”,燃情青春 近日,互联网上吹起了一阵“佛系”风,不少人自诩“佛系青年”。那么,什么是“佛系”呢?“佛系”指的是不拿不抢,不求输赢,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究竟好不好,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支持的声音很多而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对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不可太“佛性”,应有青年人身上的热血和勇往直前的刚性。 诚然,在浮躁的社会中,这种随遇而安、安然闲适的处世态度犹如一股清流,使人在自己的世界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感悟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让外界的纷纷扰扰去影响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生活确实可以让人活得轻松自在,但却也容易导致自己的人生过于乏味,缺少尘世间的烟火味而使人与时代脱轨。因此,作为青年人切不能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沉沦,不能甘做井底之蛙,而要勇于在外面的世界中立足,同生活作斗争,活出青春应有的热血澎湃! - 25 - 青春需要拼搏与奋斗,需要经历痛苦与挫折,这样方能使青年人在磨砺中成长,安于一隅的生活固然安逸自在,却难以享受到热血拼搏获得的精彩。不曾凌绝顶,又怎能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呢?冰心曾言:“青年人啊,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急地描写着你现在的图画。”是啊,青春是每个人年华逝去后最美的回忆,有谁不希望自己以后忆起年轻时候的日子时充满激情与澎湃,又有多少人甘心自己的生活庸庸碌碌,平淡无奇呢? 恩格斯称:“年轻一代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我们青年作为国家的栋梁,时代的守望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而不是以与世无争的态度面对事物。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需要青年人的奋斗和努力,做出贡献。只有青年人心中都充满乐观与向上,我们的国家才能蒸蒸日上。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认真、充满活力与热血地过好每一天是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生活不应是像一潭死水一般毫无波澜,而应是像不断前进的江水一样越过艰难险阻最终汇入海洋。 乌尔曼有言:“年年岁岁只在你的额头上留下皱纹,但你在生活中如果缺少激情,你的心灵就会布满皱纹。”让我们拒绝“佛系”,过无悔的青春,在拼搏中尽显英雄本色。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中以“有人说”和“也有人说”给了两种不同对待佛系的态度。“对于这种生活态度,你有怎样的认识?”任务要求考生理解材料中的“佛系”,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看法。从材料来看,材料对“佛系”进行了阐释,考生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如肯定,要分析该词展现出的积极的一面,如否定,要指出其中消极的一面。“佛系”,该词反映的是“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如肯定“佛系”的生活态度,考生应指出这并不是放弃生活,也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不争名利的淡然,是不惧风雨的达官,是不屑琐事的包容;“佛系”是应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本能,是让自己慢下来去体会内心真实的需求,去寻求精神和身体上的愉悦;是放弃争名逐利回归生命本源,顺其自然地生活。如否定,则“佛系”的内涵实质可以界定为:佛系看似淡然、达观,实则懦弱无能,是逃避,是不思进取的借口,这种生活哲学必然导致不求上进,漫无目的,没用目标追求,不愿背负风险,不希望承担责任,缺乏奋斗、拼搏精神,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安排结构时可以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参考立意: 1、不争输赢,平淡随顺过生活; 2、淡泊不争亦是时代良方; - 25 - 3、奋斗青春,远离佛系; 4、奋斗者才有资格书写未来; 5、职场拼杀离不开狼性法则。 素材: 1.“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媒体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但2017年底在中国火爆网络的“佛系”,显然含义更广。“佛系青年”火爆网络,自然是因为年轻人觉得说的就是他们自己,“扎心”。90后们刚刚从学校走进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突然大增,佛系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应对压力的选择之一。此前曾火爆的丧文化,其实和佛系是一脉相承的。面对生活的压力,年轻人选择退回到自我,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享受内心的平静,不与别人争短长。佛系的生活态度,似乎符合古圣先哲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的教导。不过,如果所有人都这样生活,社会的进步可能要慢下来了。因为进步,总是因为渴望更好生活的欲望引起的,如果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动力。 2.王尔德说:“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速。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病态的目标,虚假的理想。活着,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什么都别错过。”。而我们的青年,美好的人生刚开始,就已经在叫嚣要入佛系的“坑”,我们要知道,不经历一番拼搏抗争,哪知人世百态,焉知人生取舍?出世的前提是入世,否则浑然无知为出世而出世,为随大流而随大流,显得跟风幼稚。 3.“佛系”诠释了一种面对逆境的平静心态,“走心”指明了内心要有信仰和坚持。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走心为前提,“佛系”才拥有了正确的“打开方式”。乔布斯因为孜孜不倦地追求科技上的创新,从而选择十几条同款牛仔裤,不拘小节,才创造了苹果奇迹;牛顿因为专注于科学实验而将怀表放在锅里煮,不理细务,才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陈景润因为认真思考数学问题而撞树道歉,不顾细谨,才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有趣而鲜活的事例生动地诠释了“佛系”可以有,但“走心”更重要。之于青年而言,同样如此。任何的随波逐流只会让青年迷失自我,任何的得过且过也只会让青年离梦想越来越远。 - 25 - 4.一棵树,从破土到高耸入云,必有风吹不倒,雨打不动的坚韧。它如果连破土的勇气都没有,失去了梦想,甘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就如同一条咸鱼,只能渐渐发臭。树如此,人亦如是。中国“天眼”的建成,是南仁东和其他科学家们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早在“天眼”工程建设前,南仁东的优秀让国外好几个研究所对他抛出了橄榄枝,他本可在舒适的研究所继续他的研究,可他却选择了一条更为难走的路,但他也用自己的奋斗让这条路遍地生花。在无数喀斯特地貌的乱石中,在数千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中,南仁东摸索出了一条科学道路,从此为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装上了“天眼”,他的坚持为科学之树注入了新活力。 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题目是《拒绝“佛系”,燃情青春》,所以文章的主体分成两部分,前面交代了拒绝佛系的原因,后文重点写青年人应该燃烧青春去奋斗去努力。结构层次清晰,并且文章语言特别富有文采,引用了冰心、恩格斯、尼采、乌尔曼的名言,把它们恰到好处地嵌入文章中,使文章文采斐然;另外,作为当今社会的青年,很多人都有佛系的想法,该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说理,文章如同当头棒喝,具有警醒作用,是不错的文章。 - 25 - - 25 -查看更多